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近代以來,在科技和物質文明上,中國和西方的差距給中國人造成的心理壓力非常大。
總體上,中國對這種差距是有共識的:俺也要過過過兒過過的日子。
怎麽過上人家的日子也有共識:學。
但怎麽學,就有兩種態度了:
一是獨立自主,以我為主。
二是全盤下跪,乞求施舍。
兩種態度的底下,是對中國人自己的認知:中國人到底行不行?
認為行的,要走第一條路。
認為不行的,要走第二條路。
那麽中國人到底行不行呢?
一部分行,一部分不行。
不行的幾代被淘汰了以後,行的一部分建立了一個新的中國。
行的這一部分在數量上太少了。他們拚盡了兩代人的力氣,以事實證明中國人行。
然而,不行的人太多了。盡管已經有中國人證明了中國人行,但他們還是認為那樣太費力氣,太苦。於是要求跪回去,好過點兒舒服日子。
朋友們可能會想到鄧公。
不錯,鄧公是目光短淺好逸惡勞,但這並不是鄧公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從革命到七十年代已經成人的幾代人的問題,這些人,經曆過革命的,已經厭倦了;沒經過革命的,根本不知道日子已經相對好了,對現狀不滿足,又不想艱苦奮鬥。兩者的共同理想,就是盡早盡快盡量不費力氣的過上更好的日子。
這就是為什麽新中國,確切地說改開前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大量崇洋媚外的原因------這些人就是民眾中有頭腦但是沒有骨氣那一部分。新中國以前,這類人基本上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崇與不崇,都發不聲音來。
正是新中國解決了溫飽和教育,才讓這些人有機會上升到“知識分子”這個層麵來(一定有人想到餓死人,嗬嗬,俺隻能說,遺憾。俺說的是人口數量的整體增長和教育的普及)。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們有機會說話,說出來的自然就是崇洋媚外+自恨的話。這些人,人群中的大多數,基本是無法通過教育和激勵來改變的。
從這個角度看,今天中國社會存在的大量公知,毛的那一代人,甚至是毛要負主要責任。他要是如凱申公一樣,常年讓老百姓養不起娃,今天的公知數量一定銳減。原理很清楚,假設精英世家占人口的百分之十,精英世家後代80%公知,那麽今天中國一百個人中有8個公知,都是世家之後。但今天的情況,公知中有幾個世家之後呢?紅後黑後乃至普通人家之後占了公知的一大部分。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如果凱申公當政,可能根本沒有機會出生或者長大。
比如地產商的兒子,造謠中印衝突中中國軍隊傷亡巨大。凱申公主政,這位地產商很可能連長大的機會都沒有。但新中國之下,他不但長大了,還成了億萬富翁。
當然,公知並不完全是負擔。
公知的看法代表了人群的自然的群體潛意識,崇洋+自卑+自恨都不是他們自己決定的。
到中國超過了歐美,這些人又將是最妄自尊大的一群人,正如清朝早期的土精英看不起西洋文明一樣。
在這個意義上,毛的一代隻是給中國的崛起打了一個基礎,在心理建設上,中國人還不得不補崇洋媚外這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