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如果不執著,基督徒理解佛教應該不難-----給小魚的回複

(2020-12-29 20:54:44) 下一個

佛性空性是一個。細說糾纏不清,就粗說吧:比如神,每個基督徒都蒙神的恩,他們的心中都有神(參見本樓老鍵兄和禾口兄的回貼)。我們能不能說,每個基督徒的神不一樣?不能。雖然神是一位,但是在不同人身上,給他們的指引和恩典是不同的。對不對?恩典與指引是個性,是具體的;神是共性,是一般的。在這個意義上,用佛教的說法,就可以說,神有空性----一般的,不隨具體現象變化而變化的屬性,就是空性。

這是基督教中的例子。隻不過,基督教不關注這些,因此也沒有發展出細致的理論。但隻要你拿個性與共性比較,就立刻會得出這個結論。

反過來,有這個結論,意思也不是“神是空的”,或者“神不存在”。

同樣地,佛性的空性,也隻是因為具有不變的特征,才叫空性。再同樣地,叫空性,也不等於什麽都沒有。不是什麽都沒有,又不叫神,那是什麽?小魚兄如無興趣,俺說了也沒用。如果有興趣,自己找答案比俺說更有益。

“發現完美的自己”,聽起來就很雞湯。俺很少聽到講佛教的人這麽說,如果是嚴肅地講解修行的話。嚴肅一點兒、粗暴一點兒的說法,俺覺得是“消滅糊塗的自己”。還可以用基督教的思維,理解成“覺察人的罪性,並且克服超越它”。

崇拜的形式當然有目的。俺已經說過了,佛教的崇拜不是把偶像當成絕對的真實,而是向榜樣致敬,並且/或洗滌心思中的陳垢。跟讀經、聚會沒啥本質差別。前兩天在哪裏看到,好象是教皇說的,大意是“形象是給不識字的人的教科書”。佛教的形象的道理更深一些,但能理解“太初有道”就應該可以理解“太初有象”,原理差別不大。

你說“迷糊”是因為你假設佛教徒拜佛沒有目的地。現在應該清楚了,拜佛有目的,可以是功利目的,也可以非功利目的,還可以是兩者都有。

好,現在加點老料(以前寫過類似的)。

輪回。輪回其實不是佛教教義,也不是佛教首創。但佛教常常講到輪回。不好理解,也可以用基督教的教義來參照。比如,罪人沒有得救會怎麽樣?下火湖。誰下火湖呢?罪人。看,存在形態變化了。兩個環節,這就是一個不完整的輪回片段。得救的,去世已後去哪裏?天堂。在那裏等著,再安排去處。三個環節,一個比較長但是依然不完整的片段。耶酥,從哪裏來?在哪裏生活?上十字架之後又去了哪裏?這就是一個迷你版的完整的小輪回了。

換一個角度,人未得救,哀愁不已;得救了,喜樂充滿;得救以後還要繼續接受試煉,又懷疑愁苦;得神恩典,信心增加,又喜樂無比。。。。這就是輪回,有因有果,循環往複。

輪回中間有不輪回的,比如神,就是超出輪回的憑依。

換到佛教,從情緒擴展一下,到生命狀態;再豐富細致一點兒,就是六道輪回了。

輪回說之所以不斷被重複,是因為佛教的教義是普度眾生。眾生,眾生,眾生,包括,但不限於,人。

是的,到了地獄也不被拋棄,還有救。比如,《藥師經》說有一尊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人如果到了地獄,如果能想起這個名號,馬上就可以離開。

慈悲。禾口說沒有明確的概念,其實就是基督教說的愛,沒有條件的愛,眾生一體的大愛。講愛講不清楚怎麽辦呢?就用形像來表示,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佛教徒往往在前邊加上大慈大悲幾個字。拜觀世音菩薩,就是向無條件的愛低頭,放下小我,融入大愛,難理解嗎?迷信嗎?

光明。禾口,哈哈,又是禾口,題目應該改一下,但是算了。禾口說佛教中沒有明確的概念,禾口大概是想說“禾口對佛教中的光明沒有明確的概念”。阿彌陀佛的意思,就是無量光佛,沒有邊際的光啊。在覺悟的狀態裏,無邊光明,想象一下吧:)佛經中佛陀講法的時候,常常先放光。意思就是覺悟的光明普照一切。

業。聖經說照人所行的報應他。人所行的就是佛教所說的業。隻不過佛教中的業不指一生一世(因為有輪回嘛)。重點有三個,一個是作業受報,並不是誰強加的,也不是誰規定的,而是自己選擇什麽就經曆什麽。第二個是智慧光明可以消除業。第三個是受了報也不會被拋棄,一念回光,就可以翻盤。

俺知道的差不多抖落幹淨了。

總而言之,就是如果基督徒朋友們暫時放下誰是唯一真理這個執念,佛教的一些概念其實並不難理解。當然,內容是豐富多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