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78)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這貼受心姐說的榮辱觀啟發。
平常說辱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把“辱”當成“辱”,但其實這是某種特定的榮辱觀發生作用之後的事情。這種榮辱觀沒有發生作用,或者另一種榮辱觀發生作用,辱就可能不是辱。
像花菜轉的文章中,把辱看作成就自我的助力。這就是在引入第二種榮辱觀來轉化第一種。這種引入並沒有改變第一種榮辱觀:經曆者還是把辱當成辱,隻是試圖轉而關注這種辱可能帶來的利益。
對於天生大心的人來說,這麽一轉可能就夠了。但如果心沒有那麽大,這種引入也可能什麽也沒有改變。
如果分析觀察辱的產生與本質,對人的益處可能更大(可能,可能,可能,都是可能)。原理是這樣:
所有的榮與辱,都建立在一個特定的價值標準(榮辱觀)上。在以為榮或者以為辱以前,經曆者已經接受了某種榮辱觀。跟榮或者辱鬥爭而不去關注榮辱觀,就象剪雜草的葉子而不除根。如果分析判斷的價值標準,就可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比如孩子不聽話,俺常氣得要爆炸。但如果原意分析,其實就有很多理由不爆炸。比如所謂“不聽話”,可能隻是不按照俺的默認模式來做事,俺的默認模式的正確性又是從哪裏來的?正確在哪裏?是唯一的嗎?再比如,為什麽朋友的孩子中有那麽完美少年,而俺偏偏要經曆這個?那可以問問朋友前世拯救過地球自己拯救過沒有。這是一個比喻,但可以讓我們思考一下現在的我和現在的經曆的關係:我們常常以為是“我”在經曆榮辱。但其實不是這樣。榮辱就是我-----並不是現在的“我”還有無數種可能,而命運給了我這一種;而是“我”已經是無數種可能中的一種了,已經選完了,沒有什麽不公平或者不完美,這條路就這樣。“我”和“我的經曆”“我的世界”完全統一,一體兩麵,沒有一絲差錯。一切問題,根源都在分裂:意識中的分裂,意識把我和我的生活分裂成兩個,榮和辱分裂成兩個。然後,我認同一個,排斥另一個。這種分裂一直在進行,人就永遠向往更好的,因此永遠處於不滿之中,永遠處於辱中。如果不分裂,就不會有這種躁動與痛苦。
不分裂,怎麽做到?
如果想聽權威的,那就是愛與慈悲,這是統一一切差異的最有力的辦法。隻聽這兩個詞是不夠的,因為我們已經聽得太多,對這兩個詞有成見了。這就是俺不推崇克裏希那穆提的原因,他說得很好,但他很少說到怎麽做到。市麵上有很多“導師”,都浮在表麵上說這些道理,但很少有人能根據他們說的做到什麽。
俺認為“仁”這個詞很了不起----當然這個詞也成見化了-----如果回到本義,仁就是連接聯通,不是有意地人為地建立或者想象連接聯通,而是意識到對立雙方的關聯,無論在現象上還是在本質上。意識到這種關聯,就會仁者愛人,仁者無敵(不是打敗一切對手,而是根本沒有對手)。
回到不分裂的狀態並不是消極了,什麽也不做了,而是該做什麽就做什麽。又是儒家,孟子,說修身俟命。命是天命,在我們看來,就是分裂後經曆的現象,但是都從天而來,沒有什麽好粘著或者排斥的。俟命就是從容於定命。修身就是正其身,正其身就是不迷惑於現象。明白這個道理,一切經曆其實都沒有個體的人什麽事,怒與不怒,辱與不辱,中間根本就沒有一個獨立的主體。俺猜,真正地(真正地,真正地,真正地)明白這個道理,就咋地都可以了。
俺,還沒有真正地明白。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