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終於扯上了魯迅:兼說立大神與傳統與教條與現代與藝術與人類未來

(2020-11-30 23:27:51) 下一個

從仁義道德吃人說起。

仁義道德吃人的問題其實比較複雜。被魯迅簡化了。他這麽一簡化,不吃人的部分也就被吃人了。

這就是簡化的力量,這就是思維刻板化的力量。

用魯迅的邏輯,檢查一下人類曆史,有哪一種思想,哪一種意識形態,放到人類社會中,不能從吃人的角度來觀察,不能從吃人的角度來概括的?

如果有,是什麽?

如果沒有,對中國傳統的叢全盤否定又是從何說起?(簡單的邏輯:既然都吃人,為啥中國吃不得?嗬嗬。或者“如果不能不吃人為啥要否定傳統吃人嗬嗬”)

俺不否認魯迅的思想與藝術,讚誦對中國人甚至人類劣性的揭露與批判,甚至非常肯定在那個時代魯迅的積極作用。在對待傳統的態度上,在那個時代,必須如此,必須矯枉過正,不過正則枉矯不掉。完全可以理解。

反過來,雖然可以理解,但依然是矯枉過正了。

在今天,對過正的部分進行一下反思,俺看不出來哪裏不好,哪裏容不得。因為魯迅之為魯迅,是因為他的藝術與思想經得住考驗,而不是因為他的思想與藝術已經成了真理化身。

在這一點上,立的藝術實踐真的太有意義了。他把可以把嚴肅的、權威的、禁忌的符號拿來遊戲、改造成怪誕與荒謬,從而實現藝術上的自由。在立看來,國家的、民族的、教條的都可厭。這非常容易理解。其實,本質上就是一個東西可厭:教條的。

當教條的意義從對生命的引導變成了莫名其妙的權威與禁忌,它對生命的壓迫慢慢地就超過了對生命的輔助。對生命來說,此時,就必須反教條。對敏感的生命來說,在別人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反教條了。對藝術的生命來說,本能地,非功利地,就要反教條。

這就是立的文字創作的意義。

這也是魯迅的意義。隻不過,立反的小一點兒。魯迅反的大,又趕上了一個反的時代,又趕上了一個特別係統化的反的對象,就是傳統。

魯迅反傳統反得對不對?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應該對傳統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在定義以前,可以先模擬一個“傳統”是怎麽產生的。生命(無論是個體還是群體)是一個體係,維持這個體係需要一個秩序(各個層麵)。秩序確定下來,不斷增進積累,到了不知所以然的程度,差不多就是傳統理解的傳統了。這個秩序其實由三部分構成:一是生命體係,它要求公義,比如公平和整體效率;二是個體欲望,它要求私利,貪婪無度;三是形式,是個容器或者機器。一個體係生命力強的時候,形式向一傾斜;生命力弱或者變弱的時候,向二傾斜。三與一最初結合生機昂然,一切都創新,此時的形式並不叫傳統。但二摻合進來,越來越多,創新減少,固定下來的部分就慢慢變成了傳統。傳統在在社會中積累久了,人的欲望與陋習在上麵結成了垢殼,越來越厚越來越重,要窒息生命了,對群體來說,就是要麽消亡要麽革命的時候到了。

此時,革命,就是把“垢殼”革掉,而不是把生命都革掉。

這就是微妙的地方----在欲望形成的垢殼深層,可能凝藏著一些當年的蓬勃飽滿的生命信息。比如儒家思想的上下之道,被封建化為君臣,又進一步化為單向的愚忠(根本不是儒家本來提倡的)。但如果從具體的製度與朝代中把上下關係抽象出來,上要愛護下,下要忠於職守,不要諂媚阿諛,如果上做得不對,要提出建議。這種健康的上下關係,放在哪種秩序中不合適?哪種健康的製度不需要?

但世俗觀念中所謂的“傳統”,基本上沒有做上麵三個層麵的區分。世俗的邏輯簡單粗暴:舊的就是傳統,傳統就該去掉。反過來,如果有人推崇傳統,那麽他們一定是懷舊遺老。

這是什麽邏輯????

世俗邏輯。嗬嗬。

不幸的是,與立的藝術造詣相比,立的思想就這麽驚世駭俗地世俗。

魯迅時代的大師們,他們心中有沒有這個區分?不知道。但在那個時代,對中華民族這個群體來說,來不及和風細雨細致甄別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不加甄別的“革命”精神成了一種新“傳統”,從五四到文革到改開一直延續到今天,觀念中世俗的垢殼也越來越重,對待“傳統”,不但沒有區分能力,反而更加粗暴顢頇-----仁義道德的字縫都不需要了,仁義道德四個字就是吃人。其實,按這種邏輯,反傳統也一樣吃人。文革時吃,今天依然吃,心安理得,冠冕堂皇。

回到魯迅。推翻舊製度,打碎文化垢殼,這是魯迅精神與思想的價值和意義。

但真正有意義的推翻不是為推翻而推翻,有意義的打碎也不是為打碎而打碎。推翻與打碎的意義在於把生命解放出來,讓它獲得健康發展的機會。

我們認為魯迅偉大,就應該知道他偉大在哪裏。他的偉大,就在奮起反抗,打碎舊殼。反抗代表了兩樣東西,一是時代的族群共同的脈動,這是真正的生命所在;二是對舊形式的鬥爭,這是生命得以展現的形式。舊形式寄托不了,就要換,要尋找並建立新的秩序與形式。

今天時代已經不同。繼承魯迅的精神,不是不知所以然地把魯迅供上神壇(藝術成就隻是小眾,而時代精神則是大眾)。而是要繼續跟教條與垢殼鬥爭,要為族群乃至人類生命再開創一個新的好的承載形式。

這需要對魯迅的精神財富進行重新審視,如同魯迅打碎舊文化垢殼時一樣不懷先天膜拜心理,比魯迅麵對傳統時更平靜更客觀地分析魯迅。時代不同了,我們有條件更平靜,更客觀。我們也需要更平靜,更客觀。因為不這樣,陷在魯迅的影子裏或者魯迅簡化了的概念裏出不來,我們就辜負了魯迅,就離讓魯迅哀怒的人物不遠了。

重新檢視魯迅的精神財富,這不意味著必然重拾傳統或者必然摒棄傳統。它的意思是做好適應新的生命的秩序的重建工作,不要被傳統與現代這樣的概念給欺騙了。傳統中(如果,注意是如果)有好的東西,不要隻因為它曾經在中國流傳上千年就丟棄;現代中有好的東西也一樣。反過來,壞東西也不要因為增加流傳就保留;現代中有壞東西也一樣。

中國的未來,人類的未來,在俺看來,除了器物與製度文明(不役於物),還需要精神與道德文明(不役於欲)。西方前者做得好,後者做得不好;中國(不止中國)傳統前者做得不好,後者做得稍好。嗬嗬,見了傳統二字不要馬上跳起來想到吃人。俺說的傳統不是指與具體社會製度或者曆史時期結合了後產生的形式化的禮製習俗,而是超越製度未染垢殼的某些存在已久的思想與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