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感知

(2019-10-29 05:55:31) 下一個

如果(如果,隻是說如果)感知中的東西不是客觀的(意思是不外在於感知,比如“辣”這種感受),引發感知的東西也不是客觀的(兩種角度:一是任何東西的存在都在感知中;二是引發感知的東西這個定義本身是意識分析的結果----在感知發生時,也就是在意識沒有來得及展開活動時,引發感知內容的東西與感知內容並不體現為可以分開的兩個存在----當然也不能說是一個,因為彼時沒有這些概念),那麽它們到底是什麽?它們是怎麽產生的?怎麽存在的?

這些問題看起來很哲學很本體,但其實都是偽問題。為什麽?因為有一種可能是:沒有它們,沒有產生,沒有存在,沒有問題,沒有答案。這一切之所以顯現為有,都是因為我們的意識在工作,而我們進入了意識的世界。在意識工作以前或者說在意識的底層,沒有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之所以產生,以存在的方式呈現,隻是因為我們的意識要“理解”----不是我們主觀上想要理解,而是意識的工作方式就是概括分析,顯現出來,就是各種抽象與對立----這就是意識對真實的解讀方式。比如“感受”,真實感受是一次次的,具體的,整一的,但意識把它劃分為感受本身+能感之官+所感之物+感官所有者(我),這就是概括、抽象與分離。它已經不是感受本身的樣子,而是意識中的感受的樣子了。我們把概括抽象與分離的結果當成是真的,來追問為什麽會這樣,當然會有答案,但是不會有真正的答案。

這種解釋不能說沒有可能,但是也讓人覺得武斷----難道具體的感受居然是沒有原因的嗎?那麽為什麽不同人不同時刻的感受是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為什麽是這個感受而不是另一個感受,為什麽感受是起滅輪替的而不是永恒不變的?難道裏邊沒有必然性嗎?

必然性是另一個掩蓋真實的概念。必然性對意識很必然,但對意識不到的地方,就不那麽必然了。我們普通說到必然性是受外在條件限製的必然。比如得不到澆灌植物就會枯死,這是必然的。但這種必然性不適合概括感受產生的必然性。比如花園裏有珍貴的植物也有普通的植物,可是園丁澆灌普通的花木而不澆灌珍貴的花木,為什麽?園丁的行為有啥必然性?我們可以用園丁糊塗,園丁混飯,園丁心不在焉來產生一個必然的解讀。然而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園丁是頂級專家,他沒有任何問題。我們看到的隻是那一時那一刻看到的,根本不是園丁工作的全部。這樣,問題就不在園丁,而在我們的觀察與假設。

回到感受上來:為啥這一次的感受隻是具體的這一次而不是別的或者不是整體?為啥我的感受是我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感受,這不是必然的嗎?意識可以找出無限多的因素來強化必然性,但實際還有一種可能性:我的感受之為特別的“這一個”的唯一的原因隻是意識的觀察與分析----意識對它如此加工如此處理。至於真實,也許整體也在這一次感受裏,也許別人的感受也在我的感受裏,但是被意識篩掉了,有沒有這個可能呢?理論上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想象一下一棵樹,我們能看到它的全體嗎?不能,空間上,我們最多隻能看到它的一半,時間上,我們隻能看到它生命中的某個具體的時刻的樣子(不能從種子一下子看到枯掉腐掉)。這一時這一麵之外的東西我們感受不到。

這樣,問題就變成了“意識為啥要濾掉別的感受呢”?這大概就是意識的局限性:它隻能一個點一個點地聚焦,又隻能通過概括抽象這些二手資料來繞著真實轉,結果就是我們的邏輯,我們的思維,我們的自信,我們的疑問。意識有沒有這些特征?如果我們觀察分析,意識自己大概也會承認。

再回到開頭的問題上來:如果感知不客觀存在,引發感知的東西也不客觀存在,那麽感知到底是什麽?一個可能的回答是:感知不是什麽。感知可能本來就是整體,就是本來,就是連接一切的一。我們的一切討論與認清真實的努力,都隻是因為意識把這個可能遮蓋了。而意識之所以能遮蓋,又隻是因為我們在用意識思考,用意識分析,用意識追求。如果我們可以有一種方法超越意識,我們就可能回到真實。

有可能是這樣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