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氣的角度出發

(2019-09-30 07:52:57) 下一個

呼吸的對象是空氣,空氣和氣並不是一個東西。

把呼吸與空氣聯係在一起,就會有內外進出能所等對立概念。

但如果從氣的角度出發,就可以有另一個觀察體係。在這個體係中,隻有有無二象,沒有其他對立。

有,就是顯現。比如色的顯現就是有。並不是眼睛見到色,而是色顯現了以後,產生能所,才會有眼與色的對立,進而再生成我有眼,我能見的印象。凡是有都是偏有,以局部為執而形成的,即便把所有物象都包括進來,依然是偏有。與這個有相對的,有兩種無。一種是偏無,比如桌子上有杯子是有,桌子上沒有杯子是無,這種無就是偏無,執著於空無。另一種是遍無,以象為相對而生,超越相對,就是無。這種無並不是空無,而是統一有無的對立因此沒有象,既然沒有象,就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去討論相對的有與無了。

一切相或者一切象,在本質上都是偏有與遍無的統一。偏有存在於遍無之內,偏有當下之體,就是遍無。這就是老子說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以觀其徼無以觀其妙。

從這種角度出發,對人與世界可以有一種完全不同的認識。比如身體。並不是身體有氣,而是氣的粗相表相才是身體與世界。依以眼與色為例,眼所識一切相,都可以概括為色,而且是隻有一切相的整體才是色,任何局部的相都不是與眼相對的那個色。色的狀態與質量就是有,就是存在本身。如果眼睛有問題,其實不是眼睛這個器官出了問題,而是顯色時出了問題。色顯明為什麽狀態是由什麽決定的?由心識。調整心識就可以調節眼睛。

心識又是什麽決定的?心識沒有什麽東西來決定。它本是一切具足,不由人來決定。人是某種決定的結果,不是主體。某種決定其實是某種顯現。對能顯現的心而言,也是一種偏有,心的本體就是遍有,遍有與遍無是一體二名,偏有又是遍有的一部分,在遍有之中,本來無謂生無謂滅。但因其偏而生識,識如火之焰動蕩飄搖,而動蕩之識自以為有生有滅。

人的識忘了自己的本質,跟從相來行事,就會有所求有所避。求財求利求福求壽求悟,其實本不需要求。一求反倒生了障礙,說是障礙,也不過是障識之礙,並不真實,不能真的障礙。

所有的求的根本動因都在偏,所有的病的根本也一樣在偏。治偏隻有一途:正。求正隻有一途:全。求全隻有一途,不求。偏與全的關係是偏本來就是全的一部分,因此不需要求。偏之成為問題,隻是因為偏自以為是。偏若不自執,自然恢複全體,自然一切通達顯,象自然改變。

再以身為例。比如走路。現象是一個身體一步步地走在地球上,地球處於宇宙中。其實身體與宇宙是同時存在的,每一步每一瞬的變化都是同時生同時滅。把不同的瞬間連起來,就會產生“我在走”,“走得累”等感受,是妄見空花。如此一說,心中必定跳出一個想法,怎麽才能超越這個妄見呢?怎麽才能得到開悟自由解脫呢?好象現在是不好的,另一個境界是更好的。錯,這種想法是另一朵空花。一切相都是空花,一切想一切受都一切相都是空花。空花沒有好與不好,沒有超與不超。空花就是空花。真實也不可得,也不可說,不可描,因為真實就是真實,不在誰得,也不在說中。從這個角度看,空花本身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老子說常有以觀其徼。徼就是循襲,花相就是真實之所顯,就是真實本身,舍此無真實。求與不求,佛與眾生在此份上了無差別。明了此心,當下即是。

佛道儒三家,都在此理上相通。通過當下的相可以溯及全體。再說一次,所有的相加在一起也不是全體。全體如種子,無一切相而有一切相。有相之利就在觀妙-----通過有看有無是如何相通的。明白有無通達,則沒有法可以得,也沒有我可以得法,更沒有得可以攝法。隻有相,沒有實質。相中有我,但我無可得,無可失。一切都是自在,沒有發生,沒有消失,沒有變化,沒有差異。前幾天的問題------我的知到底是不是真的?怎麽確定?到此已經化解,我的知沒有真假,也不需要確定,無論我知了什麽,都是相。既然是相,就不生不滅地存在於真實中,而真實不需要知,也不可能知。

呼吸,觀想,一切相,都是妙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