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梳理一下關於知的思考

(2019-09-19 07:51:26) 下一個

“知”是由不同方麵不同層次構成的。

構成知的方麵:知者、知的能力和知的對象。

知者就是知的人。

知的對象就是所知。嚴格地說,所知並不是知的對象,而是知的結果。知的對象是相的整體。而整體本身是沒有具體的相的,比如種子之中沒有枝相葉相根相果相。任何具體的知,都是這個整體被割裂,局部被突出的結果。這就是知者的所知----具體的知,有內容的知。

沒有對整體的割裂與對局部的突出就不會產生具體的知。

割裂與突出不是相的問題。任何相,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都不製造也不產生割裂與對立。

產生割裂與對立進而而產生具體的內容具體的相,這是知的能力的拿手好戲。

知的能力本身與對象一樣是整體的,遍在的,沒有內外彼此的。但因為其遍在,就會收攝整體中的所有細節。不同的細節之間就會產生對比,對比就會顯現差異,差異顯現就會產生割裂與對立。割裂與對立的結果,就是具體的知。比如醒了,活動了,累了,睡了,又醒了。。。知把這些具體的感受連接起來,就會產生知者-----“我”。進而“知者”又認為“我”是這一切“活動”的主體,是貫穿一切活動一切知的那個主體;已知與未知,甚至知本身,都是“知者”的“知”的對象。

然而,理論上,本質上很可能不是這樣。囉嗦地說:“知者”與“知的對象”,知的能力與知的內容,是同一種活動顯現出來的兩麵。這個活動就是“無中生有”,或者“有中生有”。“無”不是啥都沒有,而是沒有具體的相,就隻是整體。舉例仍如種子之中沒有根葉莖花果的相,在這個意義上說是“無根葉莖花果”;但也不是實際上沒有,因為它還有這個潛質,根葉莖花果都在那裏潛伏。“有中生有”與之相似,“有”不是有任何具體的相,而是有一切。一切都重疊在那裏,比如一百種顏色混在一起,隻能看到黑。但這種黑不是沒有其他色,而是不顯現。“無中生有”或者“有中生有”,就是讓潛在的顯現出來,聚焦於混沌中的一種具體相。這樣一鬧,萬象無象,無象萬象之中就產生了具體的相和它的背景,主體和他的對象。

主體和對象的產生並沒有真的“產生”,而隻是顯現。它們顯現再消失也沒有真的顯現與消失,如同一條夜路上的景色,人拿手電經過,照到哪裏哪裏就顯現,再照別處此處就消失。但顯現與消失都隻是焦點的變化引起的“知”,不是這些東西真的出現或者消失了。

具體的“知”很可能就是這樣一種“焦點”。它一到哪兒就會產生“這是X”的判斷。而這種判斷就是割裂與對立的根由:因著這種判斷,具體的相與整體的混沌割裂,具體的知掩蓋整體的知,知與知的內容顯現為能與所。從這裏產生世俗,產生宗教,產生科學,產生哲學。。。這些都是“知”要擴張自己的努力(主要是要擴大所知,比如世俗、科學與部分哲學,這種努力用在知本身上,就是宗教與另一部分哲學)。

而知的整體,則渾然無知(“無知”----不是沒有知,而是不和任何具體的知糾纏)。因為無論具體的知怎樣折騰,都在整體知之中,是整體知中本來就有的,不新鮮也不陳舊,不增加也不減少,不迷惑也不醒悟,不嬌縱也不排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