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78)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2025 (1)
如果把韓戰算作第一次中美正麵交鋒,那麽這次貿易戰應該算第二次。
第一次是軍事為表,政治為裏。第二次是貿易為表,經濟為裏。
對美國來說,這一戰關乎美國的國際老大地位與國內穩定。在國際上中國的一帶一路正在挑戰美國建立的傳統秩序,美國不安。在國內,精英與中產分化,不滿情緒越來越重。對內,美國本來有兩條路可選,一是重新重視中產,產業與金融財政政策向中產傾斜。但這需要從資本精英碗裏分肉,阻力太大。所以創普走第二條路,就是放棄即定的以綠紙換實物的貿易政策,要重振國內生產,提升進口關稅。這條路看似簡單一點兒,但難度一點兒也不小,除了本國資本精英利益不動以外,所有的利益都要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中國。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內政與外交統一起來了:要從中國得到更多好處,防止中國得到更多好處。
如果中國這個口子打開,美國的內外一切矛盾都會迎刃而解,不但MAGA,而且至少還可以保持個二三十年。
便宜兩頭占全,太理想了。
這可能嗎?
就看中國怎麽反應了。
中國此時也有兩個選擇。一是妥協,一是不妥協。妥協,則中國至少還要被壓製,憋屈二三十年。不妥協,熬到創普收兵,則中國少憋屈(還會受壓製,但不會這麽簡單)二三十年。
在這個意義上,第一次中美之戰是中國在國際上的立國之戰,這次貿易戰則是崛起之戰。
中國妥協,創普破局,美國將會內外全麵豐收。豐收以後,對中國的壓製不會變少,而隻會變本加厲。
中國不妥協,維持僵局,美國將麵對內憂外患,必然妥協。小的結果是創普連任失敗,貿易戰休兵。大的結果,最可能的是美國向盟友妥協,聯合西方壓製中國。
但經過貿易戰,中國將有更多經驗對付壓製,且不得不另謀經濟秩序。另花二十年艱辛,建立窮國根據地,在科技上全麵趕上來。這時,一個全新的世界秩序就會誕生。
就看這次談判美國的願望能不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