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經濟學與經濟之道

(2019-05-07 09:18:00) 下一個

西方有經濟學中國沒有。但是中國有經濟之道。

假定經濟是指人類生產活動,那麽西方的經濟學就是側重於生產活動本身,熱衷於各種數字,模型。在這個意義上,西方所謂經濟學實際上是數學在生產分配與消費上的應用。

中國的經濟之道,則更重視生產的前提,比如生產者,生產的條件,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的經濟之道實際上更偏重於政治。而政治還有前提,那就是思想與文化。

這兩個側重點不是對立的,但也不是一回事。

不要小看這個不是一回事。正是因為對這個差異沒搞清,中西的政治人物與經濟學家們才對中國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誤判。

從新中國成立到80年代甚至00年代,西方對中國的認識都是“中國經濟落後”。為啥?看技術,看設備,看GDP,看人均,結論必然如此。中國自己也是這麽認為的。

但這麽落後的經濟體,怎麽會突然崛起(按目前流行說法)?

中西對此有共識,就是改開。但這個看法經不住推敲:比中國自由比中國開放的經濟體多得是,為什麽隻有中國發展得這麽快?改開有作用,但顯然不是決定性因素。

決定性因素,就是中國的經濟之道。是新中國建立後三十年間打下的基礎。這個基礎被改開派和西方主流貶低,但是很遺憾,他們的貶低隻能說明他們太教條。為啥?隻要看看這個基礎是什麽就清楚了。

第一是人口素質,而且是高素質的人口積累。中國人勞動時間勞動願望勞動技能全球沒有其他國家比得上。這種素質一方麵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家庭傳統,觀念傳統,另一方麵也得力於建國後50年的教育強化與政治強化(至少延續到90年代)。這種積累使中國人樂於協同,善於協同,積極進取,而且對回報的要求極低。這種協同素質創造了其他國家同樣數量人口難以企及的效率和財富。改開,隻是破壞性地利用了人口資源,在從這個巨大的資源中壓榨出利益的同時,在數量和質量兩方麵都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勞動人口的活力。

第二是協同素質。大一統的製度與觀念本來在中國文化中就根深蒂固,建國後經過近50年的思想教育(洗腦)----前三十年純正,後20年慢慢變得雜亂---舍己為公,事業大於生命的想法深入骨髓。這種意識轉化為協同素質,在不同層麵的協同中發揮巨大效率。因為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到位,國家與地方,個人與群體,不同群體之間,不同個體之間的協同成本極低,而效益則極高。

第三是財富素質。前三十年苦幹,如果隻看財富數額,那是少得可憐。如果把這些財富投到華爾街,可能不夠塞幾個富翁的牙縫。但是這點兒財富在中國的杠杆作用,卻可以撬動世界。為啥? 因為太好用了。第一是以公共財富形式存在。一改開,隨意調動,隨意分配,隨意瓜分,沒有阻力。第二這筆財富進入中國的生產體係,被人口素質與協同素質不斷以幾何量級的放大。

第四是基礎積累。比如科技,人才。

第五是艱苦的建設激發的如饑似渴的上進心。這部分導致部分國人的自卑與媚外,但總體作用還是積極苦幹。

當然,改開改變了前三十年的製度結構與發展方式,釋放了一部分以往被壓抑的活力。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但總體上,改開的成功是建立在前麵五點基礎上的。沒有這五點,改開啥也不是。打個比方說,改開如同一個身體強健,頭腦靈活的小夥子走到世界市場上,憑自己的素質與能力開始賺錢。但這個小夥子是怎麽從嬰兒起,經曆無數艱難困苦長大的?西方經濟學看不到,中國的經濟之道可以解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