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外道、內道與道

(2019-01-15 08:11:47) 下一個

佛教有一種說法叫“外道”,意思是以不正確的觀念或者方法修道或者求道的人,這樣的人“心外求法”。

有意思的是,這種說法也會引起誤解:如果方法不正確是外道,方法正確的叫“內道”嗎,應該“心內求法”嗎?

這樣的誤解太過強調了外與內對立的形式。外道與心外,說的並不是與內相對的方位,而是追求形式的傾向------道與心都是沒有內外的。一個簡單的類比地球的引力場與地球上物體受引力場影響的運動趨勢。我們說“向下”,是在這個場中向下,不是從這個場掉出去,到這個場的下邊。心外與外道也是一樣,無論如何用心,心總是一個。“外”隻是指用的方式與心的本體不合。

在這個意義上,外道是方便說法。與外道相對的並不是內道,而隻是道。同理,與心外相對的,也不是心內,而隻是心。

與佛教的內相應,《內經》中也有類似的用法:“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內守,病安從來。”本貼重點在“精神內守”。一般理解內,都從形式上下手,內守丹田啦祖竅啦眼根內照啦什麽什麽的。但這個“內守”的“內”其實也不是一個方位,隻要精神不流不散,出有路,歸有處,就是內。沒有一個具體的點叫“內”。精神內守,就是精與神都不放逸,不隨相而走。不是不能用,而是用時不忘失根本,就是內守。比如看一莖草,無論草葉多細多小,人都隻能看到一麵,看不到另一麵。不論是明是暗,人都隻能看到當時光線下的顏色,看不到其他光線下的顏色。而人一般不會注意到這種認知的片麵性,以為草葉就這樣,看了就拉倒,這就是沒有內守------我們所謂的“我”也不過是無量知覺中的一個片麵,我們對無量的“知覺”被當下的對一片葉子的有限的知覺掩蓋了。反過來,內守也不是把眼睛從葉子上移開,什麽也不看,而是明白當下的見是無量可能性中的一種-----不把它當成多中的一(無量物體為多,當下看一葉為一)來看,而是把它當成一中的多來看(無量覺知為一,當下覺知的一葉為多---局部),這就是內守了,萬物為一了。內守與外馳的差別就是有沒有“得一”----放到一的背景下來看,或者說,通過具體的這一個看到的是什麽:如果你看到的是顏色,葉脈,細胞之類的,那就是沒有內守;如果看到的是一的展開,從這一個看到了一,那就是內守了。

精神,不完全是注意力或者心的狀態,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精神集中,精神恍惚的精神。而應該是精和神。精大概是能量源(有純,凝的意思),神則大概相當於意識之源。《內經》中精神合用的有幾處,分開用的也有幾處。比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陽氣者,精則養,柔則養筋”。無論分合,都與現代漢語中的精神不完全相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