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兄講哲學中發現的語言困境:語言中沒有真實,邏輯的真實才是穩定的真實。
俺同意語言中沒有真實,但俺對邏輯與數學的真實的看法卻略有不同:邏輯的真實其實隻是意識的真實。
假如有一種東西叫作絕對真實,世界處於真實之中。那麽這個真實顯然不需要一段一段地發現內在事物的聯係,某種事物的發展規律。就好像一個健康的人,不需要在認識上計算任何關係就可以同時感受全身,而不需要探索或者證明大腦到腳趾的距離與到手指的距離有什麽不同。這是因為,感受能力和感受對象是一個。
如果有一個東西叫絕對真實,那麽理論上,世界就一定處於絕對真實之中。那麽世界中的一切關係與規律都是天然地現成地存在在那裏,不會成為真實的對象,也不會被真實另行感知。比如,人費好大力氣算出了地球與火星間的距離,造出飛船來登陸火星。有理論有驗證,了不起的成就,了不起的“真實“。但對宇宙的”真實“來說,對不起,沒有這種”真實“,因為宇宙是絕對的一,天然如此,本來如此,有公式如此,沒有公式也如此,登陸成功如此,不成功也如此。不需要認識,不需要表述,不需要確定。人所謂的”規律性的真實“,其實隻是對意識來說才有意義的”知識“,這種知識被認為是真,也不過是因為人的意識有認識的需求。而”需求“與”真“都依意識發生,依意識存在。對絕對真實本身來說,沒有任何價值。而人認為的”真實“,其實隻是意識對局部現象的把握,它甚至連局部現象都不是,更不要說是真正的整體的真實了。
一般來說,人的意識(尤其是西方思維模式下的意識)不太會反思------不太有能力分清意識中的局部真實與整體真實之間的關係(相比於對反觀意識自身,他們更樂於用意識,來認識世界,來設想意識之外的東西的樣子,唯心唯物,主觀客觀,可知不可知等等,到處都是沉重的意識痕跡)。意識樂於不斷開拓,享受舊知識帶來的穩定感與新知帶來的成就感。比如,要是西方哲學家說語言中沒有實際,並且拿各種數學邏輯語法語義理論來分析,哇,意識就會相當敬佩,相當滿足。但是聽到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意識就會說”你自己搞不清,來忽悠“。結論一樣,為啥給人的印象不一樣呢?就是中間的過程不同。西方思維是以意識為主的,在這個過程中意識腳下每一步都會有磚,手中都會有拐,所以意識覺得舒服,有說服力,就容易接受-----盡管一路走來,每一塊磚都被下一塊磚砸得粉碎,意識依然相信自己走出了很遠。結果就是,雖然西方兩千年後得出的結論和老子兩千年前得出的結論一樣,意識隻認兩千年後的不認兩千年前的。為啥?因為兩千年的過程彰顯了意識的”存在“,雖然這種存在對於結論來說沒有什麽價值,但意識認。天空中沒有留下有意義的存在,但是意識曾飛過。從這個角度來看,相比絕對真理本身,意識顯然更注重自己的存在感。當然,”存在感“這個動機太不高大上了,所以意識喜歡表現得”一直在通過邏輯追求真實“。
然而,遺憾的是,它喜歡邏輯,喜歡體係化的論證,不是因為這些東西更真實,而是因為這些東西相比隻言片語更穩定。
意識本身是變幻很快的,這讓它自己沒有安全感,於是它拉命要抓住一些東西,尋求穩定感,而規律與體係是穩定感的最佳棲息地。因此,無論一個體係本身多麽不完整,意識還是傾向於建立它。有意思的是,意識自己也有危機感,感覺這個體係漏洞太大太多,就會去編造新的體係----這是西方哲學史的特征。
而然,無論意識多努力,它都不通向真實。無論你怎麽定義真實,是生命還是絕對客觀,是規律還是現象,是在意識之中還是意識之外。這是由意識的定義本身決定的:如果它全知全能,就不再是個體化的意識。如果它是個體化的意識,就必然是支離的,局部的。而支離的局部的意識,必然無法完整地反映真實。
順便也可以提一下中國所謂的支離破碎沒有體係沒有邏輯沒有數學支撐的”哲學“。這種哲學其實反映了中國思維的特別之處------它沒有成為意識的仆人,沒有隨著意識的危機感與滿足感去追求體係與規律,相反地,它更多地在關注意識到底是什麽,如何擺脫意識的迷惑。從這個角度看,意識思維所攻擊的中國哲學的缺點,其實都是它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