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呆若木雞的故事,莊子講的。大意是訓練鬥雞的最高境界,要如木雞一樣,呆呆的不動。這樣的雞一上場,別的雞就不敢鬥了。
為啥呢?因為“德全”-----擁有完備之德。有這樣的德,就沒有執著,沒有破綻。麵對那些專於勇猛有力的雞,不戰而勝。
有沒有這樣的雞俺不知道。但顯然,莊子是在用這個來比喻“得道”的狀態。
事實是,儒家道家佛家耶家,都在傳播講述這個狀態,不過方法、角度與說法各有不同。
基本的原理是一樣的:回小歸大,返本還元。
能實現回歸,那麽身體的生死差異就沒有那麽大了,甚至可以統一起來了。
因為生是此身生,死是此身死,而通過“回歸”,此身的片麵性與虛幻性已經顯示出來了。他起他滅,就不會引起那麽大的恐懼了。
比如我們拿橡皮泥捏一隻狗,不小心壓扁了。
什麽情況下會難過呢?不可重現的情況。
如果我們可以隨時隨意地把這隻狗再捏出來,就不會難過了。
再進一步,如果明白形狀的本質是這塊橡皮泥,就更不會為形狀左右了。你重新捏狗也行,再捏隻貓也行,啥也不捏也行,反正都是這塊泥。
生命也是如此。隻有在我們不知道生命的本質是什麽的時候,才會有執著。反過來,也是因為有執著而有恐懼。
曆史上,超越生死的記載很多,各種宗教都有,甚至武術家,中醫,普通人中的善良者中也有。他們可以預知時至,從容離去。他們對身體沒有那麽大的執著,身體的變化就不容易束縛他們。
根據經典記載推論,生與死的差別,其實不是一段一段的:比如生到盡到死,死徹底了再生。而是兩者同時存在。生不否定死,死也不否定生,兩者都以意識經曆為形式,沒有真實獨立的本質。我們太過執著一種,才會把它們看成兩樣東西。
石頭說我係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