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中最有名的四句偈:“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前麵三句比較容易理解:簡單地說,可以理解為沒有對自我的執著,沒有他人與自我的分裂對立,不把眾生看作是各自獨立的存在。那麽“無壽者相”是什麽呢?
記得南懷瑾好像是解作“對長壽的追求”(記不清了)。
對長壽的追求跟前三個放在一起也說得通,但是顯然不那麽和諧:前麵三個說的都是比較重要而又一般的認知問題,第四個突然就變成了一個非常具體的追求。這個追求是虛妄的,但理論意義顯然不能跟前三個比。如果對長壽的追求能入四句偈,那麽對美色的追求呢?對美味的追求呢?為什麽沒有加進來變成五句偈,八句偈,十二句偈呢?
在這個意義上,對“壽者相”的理解似乎可以再上升一度:對長生或者永生(比如仙術或者有大我存在的瑜珈)的追求。這樣,無壽者相就可以理解為“不要執著長生久住,或者超乎物外的獨立實體”。事實上,對長生或者相外實體的誤解,一般人不會細究,但確實是正信佛教要避免的。金剛經全稱中有“能斷”二字(而不是能全,能續),可以說明,全經主旨就是要破除對任何相的執著,當然包括體相分離的觀念。
《金剛經》的教法不是要人通過獲得什麽東西而得覺悟,相反地,《金剛經》是要通過破除一切執著而引人覺悟。如果這四個相都斷了(不是消滅這四個相,而是消滅對這四個相的執著),就是“離一切相,即名諸佛”,金剛經的目的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