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80)
2018 (292)
2020 (164)
2021 (362)
2022 (344)
2023 (441)
私是人的本能,沒有私,作為個體的人就無法生存。
同樣,公也是人的本能,沒有公,作為種群的人就無法生存。
這兩種情況在動物界找到代表。
私的代表,比如老虎,豹子。他們不要和其他動物分享領地與獵物,隻要獨占。
公的代表,比如螞蟻,蜜蜂,沙丁魚,他們一定要依族群而活,為族群而活。
在人,對公的認同並不是外加的,而是良知的自發要求,是一種歸根意識:個體的生命來於父母,祖宗。因此對祖宗父母宗族群體感恩戴德。這種感戴之心再放大,就是對國家與社會的認同,對同族同群同類的認同。這種放大也不是隨意的,而是對客觀現實的意識。
同樣,對私的認同更不是外加的,而是生存本能的自發要求。但這是一種離根意識:特別強調突出“我的“,一切外在因素,為我,是應該的。不為我,則是可惡的或者至少是要改變的。如果限製了私的發展,則一定是邪惡的。
當然,上麵的概括,隻是突出兩種思維的不同之處。
一個思想健全的社會,一定兼顧個體私利。
一個道德健全的個人,一定看重集體公義。
否則,就是不健全的。
中國傳統的世界觀,簡單地說,就是源流一體。比如天人一體,個人與家族一體,個人與集體一體,個體的一切,都從整體或本源的眼光來看。而個體的最高價值,就是返本還元。從哲學到倫理,莫不如此。儒家的天地君親師與佛教的上報下濟,都是基於這種認知。
這在表麵上,是思想體係,是人為的東西。但其根本原理則與人孝敬父母相同,都是出於良知的擴展。無論人願意不願意承認,這個生命來自父母,這個肉身來自天地,這個頭腦中的語言與思想則來自於社會。
你可以說這個社會有多糟,這個國家有多差,不值得感恩。但是中國的傳統重視自省,而不是責備外在因素。
公和私的極端都是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