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精英——“士”的自我定位
中國當代的文化精英,我們通常稱之為知識分子,然而從內涵上來說,這與“知識分子”這個外來詞又有些不同。要是仍按以前習慣都冠之於“文人”或“讀書人”,似乎又貶低了精英身份,缺乏了現代感,不夠洋氣。在思想和言論被管製的現代,隻要稍微知道一些中國史的人,特別是被稱之為“知識分子”的文化精英,都會懷念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期。如果追本溯源,我認為所有這些文化精英應該屬於“士”這個階層,不管是武士,謀士,還是儒士、隱士……這篇文章就以“士”來統稱中國的知識分子、文化精英們。
為什麽現在“知識分子”們會推崇春秋戰國?我覺得隻有在亂世中,精英們似乎更容易找到用武之地,更有輔助他人建國立業的作為,更有曆史存在感。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繁,老百姓流離失所,但也正是那個時期被很多現代精英們推崇為對士最為寬容的黃金時期,也被眾多不明真相的普通小民所向往,甚至會幻想要穿越回那個殘忍的時代。
那時,儒道墨法等都粉墨登場,他們非常積極地奔波於各大春秋霸主、戰國諸侯君王之間,向他們兜售自己的學說和主張。似乎那是個重視人才的時代,是個允許思想自由開放的時代。實質又是什麽?在王公諸侯眼中,他們養了一些食客、門客。在士自己看來,他們是需要被伯樂賞識的千裏馬。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孔子為了遊說君王,帶著他的學生們疲於奔命,最終感歎自己懷才不遇。易中天教授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中講到中國的士是依附於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依附性是中國士人的特點,也是一個致命弱點。
由於這個依附性,士們樂意為君王指點江山。百家的學說從表麵上看來非常不同,其中心卻是一致的:一切為了君主的統治。法家與墨家不管是暴君還是明君,認同君主的全權;儒家預設了一個明君的前提,但實際是否明君統治並不重要;道家則無所謂君主的殘暴與開明,隻要無為,其統治結果是一樣的。在中國曆史上,士們認同什麽樣的楷模?文有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武有嶽飛,“精忠報國”。
不管君主多麽昏庸、殘暴、不按常規出牌,士們會為君王們掃除一切障礙。這一傳統沿襲至今。我們有三代帝師王滬寧等出謀劃策,我們有大批教授來為修憲作解釋,我們也有民間高手在文學城斷言,原先的任期製是“當婊子立牌坊”,現在要取消任期製,就是摘了牌坊,更加表裏如一(不知是高手的真實想法還是說反話)。當然我們還有大批外交部發言人可以對外國記者的提問侃侃而談,輕而易舉地化解不懷好意幹涉內政的敵對勢力對我們的挑釁。
在孔子與學生們孜孜不倦地向君王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時,同一時期的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則開辦了哲學學校和柏拉圖學院。柏拉圖學院培養了大批知識分子,他們學習研究哲學、算術、幾何學、天文學、聲學等,這裏是知識的殿堂。可能中西文化在這個時間點上的差異就已經決定了後來兩千多年發展軌跡的不同。中國士人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局限於人與人之間的心術,其中主幹是以“君臣關係”為核心的政治學;西方知識分子則對人類社會、自然科學等進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一個獨立的群體。
中國曆史上對人的生命和軀體是任意宰割的,尊嚴和人格也不那麽值錢。普通老百姓的命賤就不多提了,那些自視甚高的士也沒有什麽好下場。法家代表商鞅變法成功,最終被處以極刑車裂(五馬分屍);韓非被關於監獄,然後毒死;兵家代表孫臏被處臏刑(砍腳);作《史記》的司馬遷被處宮刑(閹割)……
有人說莊子是出世的,不像孟子那樣熱衷於政治,讀他的“逍遙遊”似乎有這種感覺。但從他的“人間世”中,我們可以看到莊子觀察了孔子及其弟子不斷碰壁的經曆,感歎要實行自己的理想無異於螳臂擋車。在“德充符”篇中,莊子羅列了一些形體殘缺之人,他們都是刑餘之人,學問卻比孔子們要好,可見士還屬於高危行業。在看清自己潛在的危險處境後,莊子清醒了。
在魏晉時期,名士們更加清醒或者說更加放浪形骸了,為此魯迅專門寫了一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民國時期,不管是海歸還是土鱉精英都過著比較滋潤而瀟灑的生活。世道混亂之時,當權者對士們既有忌憚心理,不敢過於得罪,畢竟還要求助於他們來加強統治,但另一方麵也不排除趕盡殺絕以絕後患。
隻要能夠讓他們的主張得以實現,士們是不問君主的出身和德行的。不管什麽樣人,新“君”一旦上位,都能得到一大幫士的輔佐。我們來扒一扒為今人推崇的漢唐宋明的開國皇帝們。漢高祖劉邦為一小民,斬白蛇起義;唐高祖李淵起兵反叛;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明太祖朱元璋以一貧農起義。不管是平頭百姓起義還是臣子政變,最終他們都坐穩了幾百年的江山。士們參與了,分得肉吃。
有了這樣的傳統,我們可以大膽預言:不管當今執政黨或政府有什麽樣的決策,結果都會被順利地執行。曆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最近70年,我們搞了無數的運動;在大放衛星時期,專家論證了畝產萬斤的可行性;文革浩劫,士們為虎作倀……
秦朝是個很短命的朝代,但它卻給中國人留下了難以舍棄的遺產:皇帝、大一統和中央集權。統治者青睞於皇帝的頭銜和中央集權,老百姓則鍾情於“大一統”。中國的“三不朽”觀念也影響了統治者,所以中國有非常悠久的修史傳統,如果不能立德立功,那就立言而不朽。新中國成立後,在各個不同階段要把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思想寫進憲法,應該也是出於同樣不朽的考慮。一種悠久的文化傳統。
為什麽老百姓那麽看重大一統?可能過怕了分裂時期的苦日子,另一方麵,國家大了也有麵子。現在大一統成了緊箍咒,掌權者想:我可不要成為曆史的罪人,背負分裂國家的罪名!老百姓說:國家絕不能分裂,不能被別有用心的人以民主的名義搞分裂,不能步前蘇聯的後塵。看看伊拉克、敘利亞,哪個被分裂的國家有好下場?老百姓臆想著漢唐盛世、宋代GDP世界第一,很是過了一把祖上也曾富過的癮,殊不知“清明上河圖”畫框一毫米以外的悲戚荒涼。
近二十年來,老百姓腰包鼓了,有錢買房買車,出國旅遊購物,國民自信心空前爆表,可以前不久文學城一位博主的“厲害了,我的國”來形容。士們的出路也分流了,有的走傳統仕途,一心一意輔佐當政者;有的下海經商,搞自媒體,賺得缽滿盆滿。有人說“官商勾結”,其實官商本就是一體,是士階層的不同分支而已。
要說我們沒有民主,沒有新聞媒體思想言論自由,有人會質問,那是我們的東西嗎?是我們需要的東西嗎?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個東西。對這些不符合中國國情的西方觀點我們要堅決鏟除,唯有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可以寫進國家根本大法,當然也隻是掛個名。在全民都忙著賺錢、花錢的時候,這些所謂的民主、自由似乎沒那麽重要,不像曬美食美圖那樣來得現實。
但現代的“士”們心裏還是有些擔憂的,所以我們會用另外一個法寶“山寨”一些“偽自由”:西方有臉書,我們有微信;西方有推特,我們有微博。對於海外華人,我們還可以在文學城上暢所欲言。隻要我們不去多想“別人可以看他們想看的一切東西”,而“我們隻可以看我們被允許看而且被過濾過的東西”,那我們也就心滿意足了,覺得我們的憲法是世界上最好的憲法,我們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我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民。
*********************************************************************************************
曾經問過一位賢者,除了為領袖出謀劃策指點江山以外,還能做什麽?賢者不愧是賢者,眯起眼睛捋著白須笑道:“你還能指望讀書人做什麽?俗話說:文人造反,十年不成”。
但仔細想想,在一個現代國家,除了讀書人,還有警察,還有軍隊啊……
不知在世界現代史中,比方講20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或90年代,是否有這樣的國家:統治者很殘暴,或者即便不很殘暴,但屬於獨裁政府……結果一小批軍人組織了不流血政變,在保證獨裁者安全的情況下(比方講把獨裁者送出國),把政權交還給民眾,然後自己乖乖回到軍營,也不強占政權。
如果現代史中有這樣的案例,是否會對我們的民眾有啟示作用?或許我們會繼續一如既往地鼓吹“中國有中國的國情”?
其實我是非常悲觀的。中國的體量太大,現在又那麽腰纏萬貫,以至於中國之外的世界文明對中國不起作用,而中國的對外政策則會影響世界。
但不管怎麽樣,還是要軟磨硬泡,耐心地講述,耐心地等待奇跡發生。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1987: When the Day Comes)
"2018年1月7日,韓國總統文在寅與夫人金正淑在首爾龍山店某影院觀看了此片。隨後,看完電影深受感動的文在寅即表示在韓國六月民主運動中,最讓民主鬥士們困擾的問題是世界是否會因起義而改變。"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87:_When_the_Day_Comes
(看中文的)
讚有深度的研究!
從另一個角度看,稍微把視線放近一點,“國進民退”似乎又在向官府控製更多的經濟資源,讓所有國民都不得不依附在“國”這張皮上才能吃飽穿暖方向發展。無論“士”與“非士”都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若是官府能掐住國民的飯轍,那麽捂住國民的嘴巴不讓說話,清洗國民的腦子不讓思考,銬住國民的手腕不讓反抗就會變得輕而易舉。
幾千年前商鞅的“殘民、貧民、弱民”邪術,仍然是今天統治者嫻熟施行的治國手段。洗腦之後,一針“強國夢”的雞血,就足以讓腦殘們忘掉所有文明人類公認的自由平等權利、自主自尊意識。
“反華”的《Death by China》紀錄片裏,鼓勵對中國開放交往、促進貿易的人士堅信,與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國自身國民的發展和富裕,將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現在看來,真是不錯,看近幾天百度“袁世凱貼吧”都要被封就可見一斑。就像電視劇《霍元甲》裏唱的那樣“這睡獅漸已醒”,把頑冥不化的官府給嚇壞了!
在曆史的尺度上,進步是必然的。中國的進步絕對不可能依靠少數幾個“士”,絕大部分國民的覺醒將是這國真正蛻變成現代文明的必要條件。到那時,任是什麽力量也不可能阻擋曆史的朝流。但是短期內,一代人甚至兩代人遭殃卻是很有可能的。
借用魯迅先生的話“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
期待更多好文。
今天相聚在此的都是新品種的“士”,:)))
在孔子與學生們孜孜不倦地向君王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張時,同一時期的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則開辦了哲學學校和柏拉圖學院。柏拉圖學院培養了大批知識分子,他們學習研究哲學、算術、幾何學、天文學、聲學等,這裏是知識的殿堂。可能中西文化在這個時間點上的差異就已經決定了後來兩千多年發展軌跡的不同。中國士人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局限於人與人之間的心術,其中主幹是以“君臣關係”為核心的政治學;西方知識分子則對人類社會、自然科學等進行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一個獨立的群體。
是的。
我們要讓華夏的“士”“軍警”多看看土豆的“懶人愛電影”,從現在起要多給他們輸入一些真實案例,讓他們明白各種狀況如何處置,為10年20年後的事情多做思想準備。
:)))))
另外,關於“追求真理”,我覺得,其實這也是一種“匠心”,把自己喜歡的擅長的東西想明白想透徹,並求驗證。西方文明中有那份原始樸素的匠心。
那位旅日華裔教授朱建榮還回得了國嗎? :(((
"重視人才",有才就用,沒才連人都不是。另外,有才還得聽話,不聽話,嗬嗬,,。
有點想念劉曉波了,默哀一下。 :((
“在希臘,社會財富足夠可以供養閑人,而且他的財富分配也比較分散,自由的思想從這裏開始。”
看到這句話,不知為何,我會想起日本的近現代史。對遙遠的過去,我們已毫無辦法,但當“那天”有了“強烈+慘痛”(黑船來臨/鴉片戰爭)對比時,為什麽中日走上了不同道路,根本的思想不一樣?根本的邏輯不一樣?根本的人種/基因不一樣?
"有時,這個皇帝可以叫“國家”,可以叫“民族”,可以叫“人民”。"
對,就這個道理,大國情節+國情包袱,自己把自己上了枷鎖。
俺非常讚同你的那個留言:
那群“大師”博主們整天沉醉的是權謀帝王、勾心鬥角,將厚黑學玩得爐火純青。中國文化最渣的東西,偏偏有人食之如醉。
真的需要女流之輩挺身而出說話了!!!!
:))))))
其實哈,被大家認為是土豆寫的文章中,有1/4是禾苗寫的;被大家認為是禾苗寫的文章中,有3/4是土豆寫的。
咱們還是猜猜祖國的未來吧,:))))
案例很多,其實大多數案例大家都知道,(隻有一個案例可能沒人知道,我爭取1個月內貼出來),我想的是:如果我貼出這些案例,會得到什麽反饋。
1,這案例不好,因為祖國沒了,小了,,;
2,這案例不好,因為雖然“民主”了,但更亂了,你看,10年換了8個總理,還有那麽多罷工,,;
3,這案例不好,我的4套房跌得賣不掉了,沒法讓孩子出去留學了,,;
哭笑不得啊。
你猜猜那個特殊案例是哪個國家的吧, :)))
"中國的讀書人,尤其是宋朝以後的讀書人,缺乏一種,,"
其實我是認為中國讀書人一直缺乏,,,的。關於宋朝,覺得最近10幾年捧得有些高,袁騰飛老師也很青睞那個朝代。
但是子喬也提出了我這篇文章中沒寫的“一半”,這篇文章隻寫了讀書人的特點,少寫了一個“君主”部分,覺得西方文明中的君主有一個離奇的“自我約束”:不對知識分子下手。而宋朝同中國其他朝代相比,似乎在“刑不上大夫”這點做得很不一樣,很有西方特點,(比方講把蘇東坡一貶再貶直至海南島,而沒有一刀剮了)。
所以,不是宋朝的讀書人有“獨立精神”,而是宋朝的君王有些洋氣。 :)))
說起中西對比,會出現這麽幾種可能:我們有的他們也有;他們有的我們也有;他們沒有的,我們有;我們沒有的他們卻有。 這幾種狀況中最讓我們難以接受的是“我們沒有的他們卻有”。
想起帝師倭仁,滿腹古籍經綸,引經據典地認為“天文算學為益甚微,西人教習正途,所損甚大”,“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
後,恭親王亦?上奏慈禧太後,讓倭仁保薦精於西學的中國教師,慈禧批準,狼狽不堪的倭仁回去後痰迷心竅,幾至不語,哭趴下了。最後多次請開缺,得慈禧恩準並滾蛋。 :)))
歡迎你以後也多來聊聊天, :)))
我並不擔心那些牌子。城牆下、中南海入口處等很多地方的掛像/標語口號已經失去原意,其實他們也想拿下或換掉那些東西,但又怕大家延伸解讀或笑話他們。何況看看那些買進賣出的軍官銜,以及隻會自殺的軍官,嗬嗬,他們也很空虛窩囊無奈,:)))
所以我們現在要多給他們輸入一些真實案例,讓他們明白各種狀況如何處置,為10年20年後的事情多做思想準備。
但是之後又學了一句,西方文化,以神為本。這就解惑了,既然中國以“人”為本,就必然產生人與人的等級壓迫;而以“神”為本,芸芸眾生都在神之下,反而更容易催生平等人權的萌芽?
前段兒城裏秀芳華,土豆拿了大名鼎鼎的田漢照片假冒芳華,結果被不明真相的群眾一通狂扁!
田漢白白的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進。。。” 躺著也身中數槍!:)
為啥田漢好端端的學究形像,來城裏就那麽不招待見呢?:)
“重視人才”這句話太意味深長了,因為它沒有主語。誰會有資格做這個主語?早年是皇帝,如果皇帝這個詞被禁了,按不言有罪先生的意思,可以用“民族”,“人民”,“國家”幾個詞來代替。而“重視人才”的著重點在於“才”,而不在於”人”。有用就重視,沒用就隻是“人”,人不值錢,人格就更不值錢了。
自我定位都要參照別人,目標是那最至高無上的君。這是比人。
比物,要最好,最完美,而不是最真。漂亮的東西可以拿出給別人看,真的東西自己喜歡別人不會欣賞就沒價值。總之,活在別人眼裏。
沒有自我意識,何來的獨立性!
子喬下麵提起追求真理。尊從自我意識的可以享受這個探索真理的過程,雖然真理永遠不可知。西方科學發達和西方人科學研究憑個人興趣分不開。
不為自我興趣而探索真理,而為了名,利,權,這就隻能依附他人了。
中國皇上就是黨的化身,中國的士已經被君打折了腰,變成了他的一隻胳膊,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沒了自強的骨氣,沒了說真話的勇氣,隻有卑躬屈膝的奴才相。軍隊?軍隊就是君的另一隻手,這兩隻手都聽黨指揮。你還指望啥?
最後一段的警察和軍隊政變最好展開了說幾個案例,才能判斷是否有啟示作用。 一般來說軍人參加的政變都是為奪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