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懶人愛電影(五):23-28(運動與人文)
(2017-11-02 16:55:38)
下一個
懶人愛電影(五):23-28
(運動與人文)
選一段李國文的《李鴻章看球》:李鴻章訪問英國,在倫敦上賓款待,優禮有加。期間,主人邀請他去看一場足球賽。一百年前的英式足球,正是草創階段,自然沒有當代足球這樣成熟和精彩。李合肥作為清政府的特使,客隨主便,自然也就穿著盛裝,出席這次足球比賽。此刻,坐在溫布裏露天體育場邊上,不知足球為何物的天朝大臣,看來看去,不得要領。這位清朝特使,看了半場以後,莫名其妙,又覺得有點匪夷所思,問陪他一起觀戰,並看得津津有味的英國勳爵、子爵們:“那些漢子,把一隻球踢來踢去,什麽意思?”英國人說:“這是比賽,而且他們不是漢子,他們是紳士,是貴族。”李氏搖搖頭說:“這種天氣(英國倫敦的二月,雖然黃水仙開放了,但氣候還是寒意甚重的),為什麽不雇些傭人去踢?為什麽要自己來,跑得滿頭大汗?回頭內熱外感,傷風感冒可就不妥了,謬矣哉,謬矣哉!”主人很窘,麵麵相覷,不知該怎樣回答這位中國客人。後來有人調侃道:李鴻章乃是觀看英超聯賽的華夏第一人。
我們小時候常說:外國人喜歡冒險。這句話看似是對洋人很表麵的描述,但每次看完運動傳記後,土豆會越來越覺得他們與我們的不同不是用一個“身體差異”可以概括的,背後還有其他什麽原因。
土豆向來崇洋媚外,逮到機會就讚揚他們,在每次讚美他們的肉體以後,還會想另一個因果問題:肉體/精神/文化三者的統一強壯。很多人會溫和地說華夏民族對“運動”的理念是不同於西方族裔的,他們有他們的,我們有我們的;但在土豆看來,華夏文明中不存在“運動精神”這個概念,而西方文明在源頭古希臘時就有“奧林匹克”,而且其中“親自參與”的份量越來越濃,以致發展出今天的口號:重在參與。(土豆還會把這個運動精神同我們的另一句俗話聯係思考,即: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好在1984奧運會後,我們對運動員,以及對“運動”本身的觀念開始逐步變化,如今不僅僅對運動員,我們不會再理所當然地使用“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種習慣性歧視語言;而且他們的成就,他們的金牌份量也遠遠超過魯迅/矛盾文學獎的份量了。(這裏苦笑一下)
今天介紹6部運動片,登山,賽馬,賽車,摔跤,也含有一些經營管理內容。另外,這次的內容介紹會較多使用豆瓣電影或維基的文字,土豆發電影貼,主要是為了給繁忙的讀者一個簡單的係統的大綱式介紹,最終還是希望大家抽空看看這些片子,坐在電視機前看電影比看書要省時省力,而且可以一家人擠在一張大沙發上,蓋著一條薄毯子,一起哭一起笑,其樂無窮。
23, 《127小時》 127 Hours (2010)
2003年5月登山愛好者Aron Ralston在一座峽穀攀岩時,因右臂被石頭壓住被困5天5夜,為了逃生,他強忍劇痛,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先後將橈骨和尺骨折斷,用自己的運動短褲當作臨時止血帶,然後用小刀從肘部將右前臂硬生生切斷。從岩石下脫身後,為了與失血搶時間,他以超人的毅力爬過狹窄和風力強勁的峽穀,緣繩下到60英尺深的穀底,再步行5英裏後與營救人員相遇,幸運地生還。(文字來源於豆瓣電影)
24,《絕命海拔》 Everest (2015)
登山,從一個較單純的個人活動,演變為近代的登山器具企業的讚助活動,再演變為如今的純商業活動:個人報名參加,付款,適當訓練;組織者負責采購所有設備,以及預先的登山鋪路準備。結果是一方麵業餘登山愛好者更加容易(願意)挑戰新高度,實現夢想;另一方麵行業競爭不僅加劇了對自然的破壞,也導致了悲劇的多發性。除去2014年的雪崩災難,1996年的Mount Everest disaster就是珠峰登山史上的一個最大級的遇難事故。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這次事件:1996年5月10-12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96_Mount_Everest_disaster
登山隊成員背景五花八門,登山單價好像是6萬5美元;這裏介紹其中一個人物,一位郵差,好像是西班牙人。郵差在下午很晚的時候繼續登頂而不是返回,電影中有鋪墊說明,因為郵差去年也參加了這支登山隊,但在距離頂峰300米的地方被勸回。回去後郵差一年當中又拚命打兩份工攢錢,在組隊Rob Hall的勸說下再次嚐試登頂,電影中也有提到Rob主動給郵差一個很大的折扣。但對郵差來說,心情中似乎是這一次死也要攻下山頂了,各種感情因素導致Rob同意並且陪同郵差走上了致命的一步,結果雙雙遇難。停一下鍵盤,深呼吸,為他們致敬。
前麵兩部很男性很疼,有些窒息,那就調節一下,來一部女性的,緊張但愉快的賽馬片,反正後麵還有的是疼到喊不出聲音,哭到沒有眼淚的好片。
25,《一代驕馬》 Secretariat (2010)
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Penny Chenery,從患病的父親手中接管了位於弗吉尼亞州的養馬場,對賽馬幾乎一竅不通的她,卻在哥哥和丈夫的反對聲中,做出了一係列驚人之舉,Penny Chenery Tweedy and colleagues guide her long-shot but precocious stallion to set, in 1973, the unbeaten record for winning the Triple Crow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ny_Chenery
這部電影,本來在一張小沙發上緊緊挨著的土豆家族,看到最後全都如同脫韁的賽馬,滾落一地。
(友情提供另一部賽馬片,發生在美國大蕭條年代的Seabiscuit,《奔騰年代》,之所以友情提供,是基於土豆的職業道德:自己沒看過的,不能計入編序行列。不過請務必相信土豆的眼光)
26,《極速風流》 Rush (2013)
F1賽車,土豆第一次看賽車還是在日本,那是在1994年5月1日晚上。第一次看,還沒看明白,車禍發生了,慘烈的車禍,電視中不斷播放著一個人的圖像,解說員用一種絕望的聲音不斷重複著一個人的名字:Ayrton Senna,以及他的名言:I felt His presence. I visualized, I saw God。這就是賽車,這就是運動,這就是生命。和華夏的有了錢以後玩賽車的韓寒/林誌穎等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好了,回到這部電影,《極速風流》,1976年代的賽車事故,以及兩位互相知根知底的競爭對手,看點是他們的性格對比:
一位是英國賽車手James Hunt,喜歡鋌而走險,將賽車作為自己尋花問柳的籌碼,此君有著賽車界的花花公子之稱,查一下他這方麵經曆,對所有這些自願參與的個體進行思考的話,嗬嗬,男女都別互掐,都不要互相瞧不起,鮮花與蜜蜂,臭雞蛋與蒼蠅,都在不斷地角色互換,都是平等的生命體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mes_Hunt
27, 狐狸獵手 Foxcatcher (2014)
先問一個問題:各種運動項目中,相對於熱門的遊泳體操籃排球,大家對摔跤舉重等項目是怎麽想的。
大名鼎鼎的杜邦家族資產繼承人John du Pont,出於個人愛好於80年代讚助美國摔跤協會,在自家地皮上建造了訓練場所,並召集優秀選手組成Team Foxcatcher集訓,以備88奧運會比賽。電影講的就是他的這個Team Foxcatcher,以及與名摔跤手Mark Schultz / Dave Schultz兄弟倆的故事;其中哥哥Dave Schultz是84奧運金牌得主,也是這個團隊的主教練,但不幸於96年1月被John du Pont槍殺。動機不明。
看完電影,大家都會對杜邦的性格做各種分析,土豆的關注點是他為什麽“喜歡”摔跤這個項目。
自從90年代華夏開始一路走上富富富後,大陸民眾也一路玩起了網球,芭蕾,鋼琴,高爾夫,遊艇,馬術等項目,一目了然了吧,“富有”與“貴族”的符號。John du Pont的父母都是駿馬愛好者,名下擁有多匹種馬,母親不斷指出騎馬運動的貴族性,而對那些要肢體接觸,油光光汗膩膩的摔跤運動一臉鄙視。電影中他母親的幾次出場,似乎從來沒有正眼看過這兒子,在他母親眼裏,癡迷這些“惡心”運動的兒子和小醜無異,更不要說對那些摔跤漢子的鄙視了。
28, 《北壁》 Nordwand (2008)
今天的重中之重,德國人拍的登山電影,沒有過多鋪墊、沒有所謂感情戲、也沒有美女帥哥,隻有真實的登山過程和結合時代可以挖掘的很多層麵,但給土豆留下的鬧心與震撼遠遠超過上述幾個好萊塢片子!看這圖片,看這眼神,想象一下,她在看什麽,看到了什麽。
這是在納粹德國剛剛誕生,舉國上下百廢待興高歌猛進的年代,德宣部以及文廣總局挖空心思需要振奮人心的正能量新聞。1936年德國發起全國青少年挑戰阿爾卑斯的活動,酷愛登山的Toni Kurz和Andreas Hinterstoisser瞬間進入了興奮而且狂熱的各種照相機/望遠鏡的鏡頭之中,唯有他們發小的眼神,被越來越多的擔心沮喪絕望所占領。電影過半後的每一分鍾都如刀割,每一個鏡頭都讓你感覺陰沉山體之間回蕩著發自喉嚨底部的絕望的嘶啞聲。
姑娘看到了什麽:昏暗日落時刻,每次擠出全身氣力的營救活動均以失敗告終;黎明時分,繩索死死緊繃,好友僵硬的身軀懸掛在半空,隨風緩慢晃動。晴朗的山,一片死寂,耀眼無垠的雪白布景前,Toni Kurz微微搖晃的身軀顯得更加刺眼。之後的幾個月裏,懸掛著的登山者都可以被設在Kleine Scheidegg的望遠鏡看到。
對於要去德國旅遊的人們,土豆建議抽空去兩個地方:一個是慕尼黑的幾處漢斯與索菲兄妹的紀念碑,(參考電影係列一之6);另一處便是這部電影中出現的Eigerwand railway station,鐵路的隧道段就是建築在艾格峰內,隧道段有兩個站,艾格石壁(Eigerwand)和冰海站(Eismeer),站內有玻璃觀景窗。當你透過玻璃眺望遼闊的艾格峰冰河時,請別忘了輕輕地呼喚土豆三聲。 :)
《北壁》,她的眼神:
所以呀,有些不想再在文學城上多花時間了,,,爬山涉水去咯!!
當真?沒問題,定個聚攏時間地點,一年以後吧,然後,,,
記得有個場景,是睡在一頭死了的馬的肚子裏,暖和。
晚飯吃了沒?
手頭有兩部還沒來得及看,估計符合蓮盆籽的要求“關於team sport球員”;
1, 光輝歲月 Remember the Titans (2000);
2, 決勝巔峰 When the Game Stands Tall (2014);
文化是要有土壞的,土豆從電影中了解的西方文化思想蠻廣蠻深的。
Chariots of Fire, 體現了西方文化中strong body, strong mind的理念在教育過程中的同等並進。附議子喬,缺了這部運動主題不完整。
Sportsmanship在西方文化中強調的是遵守遊戲規則,和規則的平等性。土豆開篇引用的李鴻章故事很有意思。中華文化裏沒有這個sportsmanship概念,成王敗寇,怎樣贏的不重要,注重結果。
土豆的看電影好認真,我們老百姓隻會看熱鬧。今天看了 Thor Ragnarok,輕鬆的娛樂。:)
以後一起去登山如何哈,:)
對,這名日本女子也遇難了。
英語是土豆最早學的語言,但不是第一外語,以前上高中時最不喜歡的就是英語,應該是不喜歡那套教學方法吧。後來工作中得用英語查資料,所以隻是囫圇吞棗地眼睛看英語的能力。羨慕你們英語寫作的人。
BBC的紀錄片是好東西,和他們合作過2次,小項目。:)
看電影專業戶?
文學城裏有的是讀書專業戶,粉川專業戶,黑川專業戶,,估計看電影專業戶也就土豆一枚了,被一叔讚的爽。:) :)
以後陪一叔看孫悟空大鬧天宮,這個肯定配一叔胃口,土豆哥姐夫嫂沒說錯吧, :)
奇怪的是土豆姐夫看個電影也哭哭鬧鬧的?
看了沒?出來報告一下啊,如果暖冬沒看完127小時也去醫院了,土豆就再也不貼電影了。
兄弟一針見血,對土豆讚的好。
土豆也讚你。
沒找到幹杯的符號啊。
真的嗎?真的嗎?高傲的土豆給漁鷺帶來了溫暖?
土豆終於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了,快樂無比,:)
開始有考慮此片,後覺得這部是在敵對環境的中,“非運動”的色彩大於“運動”,所以沒放。
覺曉這幾天一個人,可以天天邊喝邊看了。 :)
烈火戰車 Chariots of Fire (1981),重量級的影片。
從對比華夏貴族的運動觀來講,這部很適合放在這集裏,不過土豆想來想去還是更看重她的劍橋教育,或者說英倫上層生活模式,所以想把她和另一部劍橋生的電影放一塊兒。
覺得子喬更懷舊老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