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愛電影(一): 1-6
(人文與進步)
很多人貼了書單,土豆不行,雖然小時候也愛看書,但自從看了79年版Roman Polanski導演,Nastassja Kinski主演的“Tess“(1979) 後,土豆深深愛上了電影,那時土豆才小學5年級。對,是的,很像那部“天堂電影院” Nuovo Cinema Paradiso (1988)的故事,而且土豆後來也從事了影視製作工作直至來加。
土豆喜歡電影,特別是人物傳記,曆史事件,有時是先知道了一個事情然後找電影看,有時是偶然看了一部電影再去查證原型。如今,由於信息大爆炸,網上查詢越來越方便,漸漸地土豆越來越依賴電影而很少看書了,是的,土豆越來越懶了,成了懶土豆。
今後土豆會陸續列出個電影清單,估計100部吧,都是土豆親自看完的,(“聖雄甘地”“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類人人皆知的大片不會出現在單子裏),主要以人物事件為主。這些電影對土豆的影響很大,而且自從孩子5年級以後,土豆又開始重新翻出其中很多電影和孩子一起看,看看能夠培養出孩子一個什麽樣的世界觀,未知數。
重申一句,土豆很懶,不會寫長篇大論的影評,土豆隻會用一兩句點一下內容(有些文字語句參考豆瓣電影),而且隻針對內容,不會對演員演技/導演掌控/編劇能力等作任何評論,畢竟土豆知道影視行業背後的千辛萬苦。
1, 杜蒙案 L'Affaire Dumont (2012)
90年代魁北克,一個少言寡語的好男人被指控強奸罪並入獄3年,經過千辛萬苦於2003年罪名得到清洗,是以雙方秘密協議的形式。
看點:因為一個偶然,碰到混賬法官、混賬檢方怎麽辦?這時就可以明白一個宏觀的不錯的司法體係,以及自由的新聞媒體是多麽地重要。這個正好是國內還沒有的。
(題外話:這個案子,和土豆在加拿大的一個經曆很類似,當然沒鬧那麽大,後來高級法官居然親自來俺家向俺道歉,並希望土豆參考他的意見,“給這個國家一個糾正錯誤的機會”,原話如此。)
2, 佳人蓓爾 Belle (2013)
發生在英國的事情,混血女孩蓓爾被貴族家庭收養並影響了奴隸製廢除的故事。
歐美國家中,一直覺得英國是個非常智慧、非常運氣的國家。 這部片子也是和5年級女兒一起看的,她居然看懂了,還問了很多黑人/奴隸/人種通婚等問題。
3, 共犯 The Conspirator (2010)
林肯被刺,七個男人與一個女人遭到逮捕,被指控為凶手。本片講述的就是對這位“女同謀”瑪麗·蘇拉特審判的故事。律師Frederick Aiken,在辯護過程中,他發現瑪麗·蘇拉特是無辜的,她隻是警方逮捕真正的凶手——她的兒子約翰——所放下的誘餌與人質。
看點:每次看法律電影,總會同我們國內現行的法製體係相比,即便跨時代的比較不是很合適,但還是會覺得……不多說了。Mary Surratt最後還是被絞刑(1865年7月7日),但同時人們也馬上意識到軍事法庭審理普通公民案情一定會帶來非公正的審判。Mary Surratt可謂罪不逢時。一年後的1866年,米利根訴訟案(Ex parte Milligan),米利根被無罪開釋得益於最高法院對軍事管轄權的駁斥,即便是叛亂罪也啟用普通法庭審判,陪審團表決。後來,當片中主角Mary Surratt之子——真正參與策劃綁架,也許進而參與謀殺林肯的John Surratt被捕時,經由普通法庭審判,陪審團最終以8:4判決審判無效,無罪開釋。
4, 城市廣場 Ágora (2009)
Hypatia的故事,公元370年-415年,女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占星學家以及教師,等等,不多說了,維基一下都有了。
看點:1,土豆個人經常會把人類文明簡單粗暴地分成東方文明、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就是地中海一圈的,東西文明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邏輯與實證”這點,這也導致了至今的一切,有些崇洋媚外了;2,對於古代時期的基督教,很多電影都是“保護”性質的,而這部電影,把那個時期的各類宗教、各類教派都拿出來曬曬了。
5, 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 (2012)
師從海德格爾的猶太政治理論家,普林斯頓大學任命的第一位女性正教授。維基一把,極權主義/平庸之惡/激進之善等單詞。
土豆在看這部片子時也一起看了另外兩部紀錄片:殺戮演繹 The Act of Killing (2012),沉默之像 The Look of Silence (2014)。撕心裂肺的感覺。 另外必定也會讓你想起我們的民族主義、曆史仇恨、文革等,不多說了。
6,希望與反抗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2005) //白玫瑰 Die weiße Rose (1982)
1943年2月,慕尼黑,地下反戰組織白玫瑰成員漢斯與索菲兄妹兩人故事。
在慕尼黑,有很多以他們兄妹名字命名的地方。
2003年德國電視二台邀請民眾通過電話、手機短信、網絡和電子郵件等方式從1300名候選人中投票評選出100名“最偉大的德國人”,然後再評選出前10名。大約330萬德國人參與了此次為期3個月的調查。11月28日,公布的結果是:http://news.bbc.co.uk/2/hi/europe/3248516.stm 其中最年輕的索菲·朔爾,死時年僅22歲,而且她是十人之中唯一的女性。寫到這裏總會眼淚狂奔,總會想起我們的現代史。
看點:1,即便是納粹德國,在形式上,兄妹的受審經過以及待遇也比******要好很多啊,最後還有牧師禱告。2,一直以為斷頭台這樣的死刑早沒了,沒想到,兄妹上的是斷頭台。在歐洲,斷頭台可能是某種榮譽吧,絞刑是給低等囚犯的,如海盜殺人犯之類的。
先是82年的《白玫瑰 Die wei?e Rose》,然後是2005年的《希望與反抗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都好看。重要的是知道人家的“曆史認知”。
謝謝你來看老片,:))
記得那時看完電影,後來被一位鄰居說:你媽怎麽讓你看這種電影。
我媽睬都沒睬他。
土豆五年級就看《苔絲》啦,說明土豆的爹媽很開放。
禾苗列的這幾部電影好像都是關於對人類社會進程產生影響的人或事件,因此很有密度呀。
向拖地長裙女人致敬。
周末快樂。
我和茵茵不同,看影片還愛選擇年代,1920年代之前的,比較感冒,不喜歡女人拖地長裙。所以,最愛四五十年代的。
謝謝你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