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醫療機器人戰勝醫生
AI將重構醫療生態體係
前不久,國外兩條關於醫療機器人的新聞賺足了眼球。一個是代替人類做手術的STAR(智能組織自動化機器人),另一個是膠囊機器人。
在這場機器人和外科醫生的競賽中,機器人自主完成了豬小腸縫合作業,和一位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作為對比,結果機器人縫合得更為規整!
膠囊機器人看起來與普通膠囊無異,但被人吞下後,外殼溶解,機器人自動展開,靠接觸點摩擦力黏在胃壁上,並靠外部磁場驅動在胃壁上爬行,清除附著在胃壁上的異物和修補組織傷口。
AI的加入將對醫療領域產生顛覆式的影響,它不僅是一種技術創新,更加速了醫療結構改革,重構整個醫療服務生態體係。
隨著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從外科、麻醉到病理診斷,機器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大大緩解了醫護人員緊缺的壓力,在很多流程化的治療工作或需要大數據支持的診療中,逐步體現出人工智能的優勢。
未來,機器人能否代替人來治病?這個未必可知。但是緊跟時代發展、能夠掌握人工智能應用,甚至加入到人工智能研究開發的人,一定不會被淘汰!
2
BAT提前布局 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
最近在烏鎮召開的互聯網大會上,“人工智能”成了最爆款的話題。
李彥宏:“如果互聯網是前菜,那麽人工智能才是主菜”。雷軍:“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誰把握住了人工智能,誰就把握住了未來。”馬化騰:“數字化基礎上再用AI,將在各行業得到應用,AI是一個高級的發展形態。”
而在新一輪的互聯網寒冬之中,醫療人工智能卻未見寒意。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7年,我國醫療人工智能領域共獲得241筆融資。僅在2018年上半年,就有18家企業獲投,金額超過了31億元。
2017年8月,騰訊搶先發布了自己的首款醫療人工智能產品——騰訊覓影,利用AI輔助醫生診斷病情。百度、阿裏等巨頭企業也紛紛跟進布局。
3
AI+醫療
未來10年能否成為下一個風口
隨著全世界人們健康意識的覺醒,以及對精準醫療服務需求的增多,都將刺激“AI+醫療”的飛速發展。
根據埃森哲(Accenture)的一份報告估計,到2026年,大數據與醫學和製藥領域的機器學習相結合將產生每年1500億美元的驚人價值。
所以說,製約這個行業發展的不是沒錢,而是人才的稀少。
穀歌、微軟、BAT等知名互聯網企業對應屆畢業生開出年薪30萬+股票的“天價薪資”招攬人才。市場上的AI人才被一掃而光,而這些大企業究竟會投入多少人力在“AI+醫療”上還是一個未知數。
但人工智能醫療領域的人才匱乏,醫療行業本身也麵臨著人才缺失的窘境。僅從影像科來看,我國目前影像科的醫生每年新增4.1%,但膠片的增速則達到了30%!如果照這個速度增長下去,影像科醫生的工作量將越來越大。
但是如果“AI+醫療”在未來幾年能取得一定突破,將大大緩解醫生緊缺的現狀。
比如:通過醫學大數據計算與人工智能實現輔助診療、醫患精準匹配,那麽醫生的工作量和準確度將大大提升。
雖然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大多數還處於試用的階段,但發展前景不可謂不廣闊。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看見“AI醫生”為我們診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