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誠

學習是知識的源泉,分享是人類的美德!
正文

崇禎皇帝自盡之謎

(2019-01-20 05:41:04) 下一個

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 後世稱為崇禎帝,自盡之死成謎。

崇禎皇帝。(圖片來源於網絡)

崇禎皇帝自盡處。(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北京景山公園裏,有一棵為人熟知的老槐樹,據說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此自縊。樹的旁邊,矗立著兩座石碑。一座鐫刻“明思宗殉國處”六個大字,為1930年故宮博物院延請著名書法家沈尹默書寫勒成;另一座則是1944年由前清翰林傅增湘所作的《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碑》。值得注意的是,後人在為這一著名的旅遊景點立指示牌時,從最初的“崇禎皇帝自縊處”,悄然變成了如今的“明思宗殉國處”。

對此,據景山公園管理處文研室工作人員介紹,上述指示牌改名發生在2011年前後,是在一位現已退休的員工建議下而改。究其原因,乃是為了與另外兩座石碑的有關表述相一致。但該工作人員也透露,“明思宗殉國處”的說法畢竟是特定時代的產物,與今日的環境不相符合,所以管理處計劃下次更換園內指示牌時,改回它的舊稱“崇禎皇帝自縊處”。表麵上看,無論“自縊”,還是“殉國”,都是指崇禎皇帝自盡之事。但前者僅僅交代了自縊的行為本身,後者卻帶有強烈的褒揚色彩。這也促使我們繼續探究,從“自縊”到“殉國”,崇禎皇帝之死為何影響到了其後的三百多年?後人在紀念崇禎皇帝之死時又有著怎樣的初衷?

崇禎之死引發的山河巨變

“崇禎之死”究竟是“自縊”還是“殉國”,這還要從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說起。三月十九日,天未黎明,崇禎在司禮監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來到景山自縊而死,維持了270多年統治的大明王朝由此滅亡。

作為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大概怎麽也不會預料到自己將會成為明朝的亡國之君。在他之前,像嘉靖、萬曆兩位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已經導致明朝內部政治腐敗愈發嚴重,外部來自後金的侵擾也逐步加深。反觀崇禎,即位之初便力圖革新吏治,處置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慨然有為”,給人帶來了一絲希望。怎奈國家積弊已久,縱然崇禎再努力,也已無力挽救危局。內憂外患的夾擊,最終促成了崇禎的自縊和明朝的滅亡。

與崇禎之死相伴出現的,是一幕幕的家國慘景。臨死之際,崇禎對周皇後說:“大事去矣,爾為天下母,宜死。”周後痛哭對答說:“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聽一語,今日同死社稷,亦複何恨。”隨即自縊而死。崇禎又傳旨給後宮嬪妃,要她們隨同自盡,並命太監將幾個兒子潛送出宮。麵對自己的女兒長平公主,崇禎長歎“爾何為生我家”,揮劍欲殺之。長平公主舉起手臂擋了一下,臂雖斷而性命得保。至於崇禎,他的自縊除了有太監王承恩跟隨之外,更有“自大學士範景文而下死者數十人”。直到三日之後,李自成部下才在景山發現了崇禎的屍身,並看到了他以血寫成的遺詔。其中說道:“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文武可殺,但勿劫掠帝陵,勿傷百姓一人。”雖然各類史籍對此記載不盡相同,但字裏行間都能看到崇禎的自責之情,並希望以一己之死而為天下百姓請命。

崇禎自縊的消息傳開後,在明朝士大夫群體間引起了強烈反響,一時之間紛紛自盡效仿者不計其數。關外的後金則打起為漢人“雪君父之仇”的旗幟,在吳三桂的引領配合下,進入山海關,擊潰了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當年五月,福臨於北京稱帝,改年號為順治,正式建立了清王朝。至此,明清鼎革,王朝變色,一段新的曆史由此開啟。圍繞崇禎之死,雖然仍有許多疑點和爭論,但崇禎自縊之舉所代表的不苟且、不偷生等一些象征意義,則被後世反複提及,並加以紀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zhu286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洞庭人家' 的評論 : 謝謝您的補充!
洞庭人家 回複 悄悄話 明朝滅亡,應該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首先如你所說前麵兩位皇帝為滅亡打下了紮實基礎,崇禎雖然克勤克儉想M明朝GA,但是這位爺也有很多個人致命的問題;身為皇帝毫無擔當,成績是自己的問題是別人的,以至於大臣們個個出工不出力。薄情寡義,視財如命,寧可千萬銀被反賊奪走也不肯賞賜自己的將兵以至眾叛親離。疑神疑鬼枉殺功臣以至自毀長城。優柔寡斷不聽忠言以至失去最後逃脫生機。崇禎之死最對不起的人是那個周皇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