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二月河去世了,在此之前,人們幾乎忘記了二月河曾經是中國最有影響力和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他著名的“落霞三部曲”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這三部小說,不僅開創了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其對中國當代文化的影響依然方興未艾,綿延不絕。而對於他的遺產究竟如何定位,卻是另外一個問題。
一、通俗講史還是歪曲曆史?
1985年,《康熙大帝》第一卷《宮變》一經出版,就轟動文壇,在隨後的幾年裏,伴隨著《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出版,二月河更是被捧上了天。二月河為什麽能成功?一般認為,二月河的小說是典型的通俗文學,他筆下寫的曆史確實好看,在敘述正史中的曆史大事件之外,他還描寫了大量奇門遁甲、麻衣神相、拆字打卦、江湖傳奇、青樓故事、才子佳人以及宮廷秘聞等方麵的內容。看過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的觀眾們,跟著這些帝王一起經曆宮廷鬥爭和軍國大事,卻並不會覺得無聊,反而興味盎然。相比於現在的後宮劇隻能把女人之間的故事翻炒出各種狗血的花樣來,二月河的文學技巧確實是不知道高到那裏去了。
然而,雖然學者們不願意承認,但是民間對二月河小說的接受可不僅僅是小說那麽簡單,很多人相信他敘述的真實性,因此僅僅把二月河當成虛構曆史的小說家是不夠的。因為二月河並不是簡單地在戲說曆史那麽簡單,在二月河之前就已經有不少戲說曆史的影視文學作品了,比如著名的《宰相劉羅鍋》,《戲說乾隆》等等。相比於這些戲說,二月河的作品是基本按照曆史脈絡來敘述的。康熙皇帝平定鼇拜,經曆三藩之亂,收台灣,降服準格爾都是有據可查的史實,可以說在大事件上二月河並沒有歪曲曆史。
二月河的小說在重大曆史事件上是基本符合史實的
此外,二月河的小說之所以看起來可信,也和他對於曆史人物的心理有著深刻的洞察力有關。這是寫好曆史作品的最重要的技能,其實也是曆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技能——這個技能也就是陳寅恪所說的“同情之理解”的能力。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二月河自己就說,單是為了理解雍正這個人物的心理,他就花費了兩年的時間。這一點和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成功是有著密切關係的,在他的刻畫之下,胤稹(雍正)這樣一個深陷在權力鬥爭漩渦之中的人物,麵臨著九王奪嫡以及繼位之後的險惡處境,其冷酷和殘忍的種種行為動機都能夠得到十分合理的解釋,讓人們能夠感同身受。在二月河之前已經有不少曆史學家們試圖改變人們對雍正的醜化印象,但是隻有二月河的描寫才使得人們對這位冷麵皇帝有了真正的認同感。
二月河成功的將雍正從冷酷殘忍的暴君塑造成忍辱負重的明君
然而,對於很多批評家們來說問題就壞在二月河的可信度上,如果二月河是完全的戲說曆史,就像台灣拍攝的《戲說乾隆》,那人們也就會知道這就是戲說。而二月河的小說對於曆史的大體線索是尊重的,甚至對於一些曆史現場和細節也有過考證,他的小說對於對清代的飲食服飾、熙巷雜業、蓬門蓽戶、宮廷廟堂、典章文化、禮儀製度、青樓紅粉、勾欄瓦肆、江湖俠勇、綠林大盜,五花八門無不展示,三教九流、七行八作的很多細節都有所涉及。這就使得一般讀者其實很難將其小說當中的戲說成分和真實成分分開。
二月河自己常常說他的作品是“小說”和“曆史”的結合,但對他眾多的讀者和觀眾來說,他所敘述的就是真實的曆史。且不說他的小說當中的虛構人物伍次友、高士奇,就說他寫的真實人物鄔思道、周培公、李衛等等人物,其事跡當中的傳奇色彩就是他的虛構。尤其是李衛,隨後就出現了以這個人物為主角的係列電視劇《李衛當官》,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來,《李衛當官》所塑造的李衛的形象就是從二月河的小說當中來的,真實的李衛反而因此被掩蓋了。一個小說家的小說能夠取代人們對真實曆史的看法,上一個有這樣強大威力的作品還是《三國演義》,然而《三國演義》取得這樣的地位用了幾百年的時間。
二月河筆下李衛的形象已經取代曆史上的李衛了
二、頌揚民族精神還是歌頌皇權?
二月河選擇清代的三個皇帝作為其作品的敘述主角是有其用意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希望以滿清草創之初的那種活力和生機來改變當時他認為的國內文化的萎靡不振的局麵。這樣的寫作目的確實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康熙大帝》當中表現的比較明顯,在這部小說當中他描寫了康熙時代除鼇拜、平三藩、收台灣等重大政治軍事功業,更以主要的篇幅表現了康熙作為一個大帝和明君的風采和魄力。
這種文學風格通過電視劇的形式展現出來之後就更加明顯了,當康熙王朝的主題曲響起“看鐵蹄錚錚,踏遍萬裏河山”的時候,觀眾們確實能夠被一種強大的曆史氣場所感染,相信當時不少觀眾聽了“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的時候,自己也有一種建功立業的衝動。而對於帝王的曆史功績的頌揚,更是營造出一種國家主義的情懷,使得讀者和觀眾能夠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君主的“偉大成就”結合在一起,形成更為密切的共鳴。當影視作品中的康熙站在長城之上,萬眾軍民在下麵山呼萬歲的時候,讀者和觀眾一定有不少人想要成為這股“曆史偉業”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弘揚民族精神方麵,二月河似乎做的不錯。
通過將康熙塑造為“千古一帝”,二月河營造了一種強大的曆史氣場
但是批評也就接踵而至了,現在越來越多的曆史學家們都在指出,清代表麵上的輝煌和盛世的背後伴隨的是古代中國君主專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文字獄壓垮了幾代中國人的脊梁,滿清權貴的專權更是困擾整個清朝的頑疾,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和社會壓力,清朝的腐敗問題也絕不是很多人想象當中認為的是乾隆後期寵幸和珅才產生的,而是伴隨著整個清朝統治的腫瘤。用這樣的曆史來弘揚民族精神,難道不是在為專製王權唱讚歌嗎?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那句“我真的好像再活五百年”,聽起來似乎真的是在為專製帝王招魂。
我們真的要用這種方式來弘揚民族精神嗎?
對於這些問題,其實二月河並非是完全回避的,這一點在他的小說當中體現的還是比較明顯,比如對於幾位君主在維護專製權力上的殘忍和自私都有著精準的刻畫,而對於幾代皇帝統治期間的宮廷鬥爭也描寫得十分真實。就比如康熙後期發生的九王奪嫡事件,在這個過程中,父子反目,兄弟相殘,人們在爭奪權力當中體現出來的那種被權力異化的可怖麵目令人印象深刻。哪怕是正麵人物康雍乾三代皇帝,在小說當中也時不時體現出一種處心積慮乃至陰險殘忍的麵目。二月河將他的小說稱之為“落霞三部曲”,可見他並不是沒有清醒的認識,他知道自己塑造的這個“盛世”,正是中國曆史大幅度落後於西方的“落霞”,晚霞就算再美,也要麵臨黃昏了。
然而在電視屏幕上,康熙和雍正成了近乎於聖人一樣的偉大君主,小說對於專製王權的反思幾乎完全消失了。但是,你要說是電視劇歪曲了二月河的思想恐怕也未必,雖然二月河描寫了專製王權下的種種殘酷和黑暗,但是他的整體傾向仍然是在歌頌這些明君聖主的雄才大略。二月河並不是對此完全沒有批判的,但是他主題先行的寫作方式使得他的反思被自己塑造的這些大帝給壓倒了。
看到這樣的康熙大帝,誰還會想到要去批判專製皇權呢?
無論二月河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寫作目的和文學作品,他的小說確實造成了一個新的傳統,那就是將偉大君王的業績和民族自豪感融為一體的影視——文學傳統。這個傳統的出現可以說就是以二月河的小說及其改編成影視作品而開端的。在《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之後,這樣的作品一部接著一部的出現,比如人們熟知的《漢武大帝》、《大秦帝國》、《貞觀長歌》、《朱元璋》(胡軍版)等等,人們不斷在曆史上去尋找那些可以成為人們的精神偶像的偉大君王,歌頌他們的曆史業績,營造一種他們的時代似乎多麽美好的印象,卻有意無意地忽略傳統專製時代的黑暗,以及絕大多數人隻能成為這些偉大君主們的偉業的炮灰的事實。至於近些年出現的宮鬥劇,連歌頌君主的偉業都省去了,直接將他們的統治時代塑造的光鮮無比,那就更為等而下之了。
二月河可以說是塑造了大帝文學的傳統
文史君說
近年來,曆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大量出現,但是仔細看卻不難發現,這些影視作品幾乎是紮堆的以清代為曆史背景,尤其是以清代的康雍乾三個皇帝為背景,單從這一點就不難看出二月河的小說的巨大影響力。今年不少名人去世的時候我們總是要感慨說“伴隨著某某某的去世,一個時代結束了”,二月河卻恰恰相反,他的小說或許今天讀的人並沒有當年那麽多了,他對曆史的塑造和理解卻成為我們當下大眾文化的主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二月河並不需要去特別的紀念,因為他的影子從未遠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