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為我們梳理了2019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
科研投入加大
《自然》的報道指出,中國將在2019年年底公布其2018年的研發支出,屆時,中國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研發支出最多的國家。自2003年以來,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
歐洲也不甘示弱。2018年6月,歐盟委員會正式提交了下一個7年(2021年—2027年)的科研資助框架——“歐洲地平線”(Horizon Europe)。據悉,該項目的臨時預算約為1000億歐元,是歐盟曆史上最大手筆的科研資助費用,重點關注三大領域:基礎研究、創新和社會重大問題。歐盟官員將在2019年對這一計劃進行磋商。目前的主要問題是不清楚英國研究人員如何參與該計劃,因為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繼續困擾著這個國家。
“天眼”睜大眼睛遠眺
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位於中國貴州的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天眼”將在2019年9月全麵運作並供研究人員使用。自2016年調試階段開始以來,這台價值12億元人民幣的超大型望遠鏡發現了50多顆新的脈衝星。“睜大眼睛”的“天眼”將尋找快速射電暴和宇宙氣體雲等現象產生的微弱信號。
與此同時,天文學家將決定是否繼續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山(Mauna Kea)上建造30米口徑的望遠鏡。2018年,該計劃掃除了當地人提出的一係列法律障礙中的最後一個。
多支隊伍遠征南極
2019年1月,美國和英國研究人員將前往南極洲,開始他們70多年來對該大陸的最大聯合任務。這個為期5年的項目旨在了解遙遠而看似不穩定的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是否會在未來幾十年內開始崩塌。該項目包括使用自動水下航行器和貼在海豹上的傳感器,研究這個佛羅裏達州大小的冰川附近的海洋條件。
2019年晚些時候,歐洲科學家計劃開始鑽探南極冰穹C上的冰蓋,嚐試讓150萬年前的冰芯恢複。如果成功,冰芯將提供最古老的氣候和大氣條件的原始記錄。
人類起源研究將迎來新進展
自從考古學家在2003年於印度尼西亞的弗洛雷斯島上發現了一種類似人類的“霍比特人”後,人們發現,可以從東南亞的島嶼中找到更多闡明古人類物種起源的化石。
目前正在進行的考古挖掘工作,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更多有關菲律賓呂宋島第一波人類居住者的信息,比如,他們身材矮小是否由於他們的與世隔絕等。
對撞機命運生死攸關
對於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繼任者的計劃來說,2019年可能是生死攸關的一年。
2012年,參與LHC項目的科學家宣布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一石激起千層浪,日本物理學家提出,要建造“身價”約為70億美元的國際直線對撞機(ILC),以便更詳細地研究希格斯粒子。
但2018年,日本政府委托的谘詢團隊不支持該項目,理由是其成本太過高昂。日本是唯一對主導ILC感興趣的國家,預計政府將在明年3月7日之前就是否繼續ILC項目發表聲明。
基因編輯餘波不斷
2018年,賀建奎宣稱創造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給全球科學界帶來了極大震動。《自然》網站認為,2019年,遺傳學家們將繼續應對這一事件帶來的影響。
在新的一年裏,研究人員希望能確認賀建奎是否真的修改了兩個人類胚胎的基因,並孕育出了一對雙胞胎女孩。同時,他們將試圖揭示這一操作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並創建一個框架,確保未來對可遺傳的人類DNA(如卵子、精子或胚胎中的DNA)的編輯能夠得到負責任的監管。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將在2019年中期完成對《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的重大修訂。這一廣泛使用的指南概述了安全處理病原體(如埃博拉病毒)的最佳做法,這是該手冊自2004年以來的首次大修。此次修訂工作的重心是建立特定現場和實驗的風險評估,改進對實驗室人員的管理、實踐和培訓。修訂工作的核心宗旨是避免實驗室生搬硬套生物安全規範,進而鼓勵創建更靈活、有效的創新製度。
鋪一張“遮陽布”讓地球涼一涼
隨著碳排放量持續增加,2019年可能會開啟首批探究如何通過“太陽地球工程”人為冷卻地球的實驗。
提出“平流層擾動控製實驗”(SCoPEx)的科學家希望將粉末狀顆粒噴射到平流層,觀察它們如何分散。這些粒子最終可以通過將一些太陽光線反射回太空來給地球降溫,類似於給地球蓋上一層“遮陽布”。
但地球工程懷疑論者擔心,這種做法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並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有所減損。由美國領導的SCoPEx團隊正在等待一個獨立的谘詢委員會的批準。
從白雪皚皚的南極洲到群山環抱的貴州,從DNA之小到宇宙之大,從人類起源之遙遠到遏製氣候變化之迫切……科學家窮盡智慧所要追尋和解決的,歸根結底都是亙古以來的三大難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2019年,我們或許會離解開這些謎題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