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徜徉在武康路上,放眼四顧,各式歐式花園洋房、小型公寓和新式裏弄房屋等,星羅棋布,猶如一顆顆珍珠撒落在馬路兩側;在這些花園住宅裏,曾經居住過中國近代的軍政要人、社會名流、商界巨頭和文化巨星,難怪人稱武康路為“近代曆史名人故居街”;說起武康路的起源,不能不提美國人福開森。
美國人福開森的善舉和汪精衛的拍板
清末年間,洋務派大臣盛宣懷受李鴻章之托督辦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他想要辦成一流的現代大學,必須要請一流的外國專家。盛宣懷考慮再三,把目光投向了南京匯文書院(金陵大學的前身)院長約翰•福開森。
上圖:福開森 下圖:盛宣懷
福開森是何許人也?
約翰•福開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年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他的牧師父親在福開森出世不久即舉家移居美國。1886年,20歲的福開森從波士頓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同年,福開森結婚,他旋即攜夫人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傳教。他先在鎮江學習漢語,第二年到達南京,應美國傳教士傅羅(Flower)之邀,擔任南京第一所高等學府“匯文書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院長。
再說福開森接到盛宣懷的邀請,欣然受命,來到上海就任南洋公學監院之職。何謂監院?原來,盛宣懷很想請福開森擔任校長,但他明白一所政府辦的公立高層次的現代學校,請外國人擔任校長難以通過,於是,盛宣懷自己出任督辦(相當於董事長),另外創造了一個職位叫“監院”(President)請福開森擔任,實際上就是執行校長。
1897年福開森走馬上任,他首先把校址選定在徐匯校區,找上海道台蔡鈞買下了土地120畝,以後1899年和1900年又買了兩次土地,從而奠定了現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的範圍。有一件事讓福開森犯了愁:教授大多住在市區公共租界,他們來南洋公學先要租一輛人力車從租界跑到靜安寺南麵,再雇一輛馬車沿徐家匯路(今華山路)上的南洋公學。當時,狹小的徐家匯路人多車多,來往十分不便,碰到雨天,教授更是舉步維艱,苦不堪言。福開森為了方便師生出行,就用自己的薪水,沿著村莊、河道和田埂的自然走向修建了一條鄉間大道——武康路的雛形出現了。
盡管道路兩旁盡是密密麻麻的水稻田、菜園、農舍和河道以及池塘,還有散落著的許多陰森森的墳丘,可老師和學生們畢竟到學校方便多了,人們高興地交口稱讚這條路開辟得好。
武康路的故事在繼續,1907年,國外汽車陸續進入上海,上海的一些土路不能適應汽車行駛的要求,法租界公董局拓寬和修整了福開森開辟的路,局部取直,並把土路鋪成煤屑路,增加了路麵硬度,還打通了它與西麵徐家匯路。這樣一來,福開森開辟的土路可以通馬車,還可以行駛汽車。至此,為了感謝也為了懷念,人們把這條路叫做福開森路。
又是7年過去了,1914年,法國第一任駐滬領事明梯尼上任。他按照當時西方最現代的城市建設理念,對福開森路進行了整體規劃。由於有法蘭西科技、資金和文化的強力推動,福開森路很快成為滬上著名的法蘭西社區,西方外交官員、中國的政商要人名人等,紛紛入駐。
福開森路為何會改成武康路的呢?
說來又是一個故事。1937年,淞滬戰爭爆發,日軍攻陷上海。租界由於能夠得到庇護,相對來說比較安全和安定,於是各地商賈富豪紛紛攜巨款湧進租界。由於人口劇增,遊資日愈增多,市麵繁榮,福開森路兩旁大批房屋雨後春筍般地湧起,福開森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高速發展期。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侵華日軍占領上海法租界,福開森路陷落。1943年,法國宣布放棄以福開森路為中心的法租界,汪偽政府乘機宣布“接受”法租界。汪偽政府的“接受”,不被國民黨及國際社會所承認,也不為國內民眾所認可。汪精衛等汪偽政府頭麵人物無計可施,隻得躲在福開森路上的湖南別墅內生悶氣。
汪精衛
一天,周佛海、胡蘭成等人在湖南別墅拜見汪精衛,建議把“接受”的租界內以外國人命名的200多條馬路,全部以中國各省、市及部分縣級行政區域名稱來重新命名。
“這樣做有幾大個好處:一是顯示了我們的獨立、尊嚴和民族氣節,可以擺脫漢奸罵名。二是通過改換馬路名稱,贏得民心,造成‘接受’的既成事實。三是這些馬路換上各省、市地名後,這些馬路的名字將會永遠存在,我們的事業就可以名垂青史。”建議者如是說。
汪精衛喜上眉梢,立即吩咐上海市政府照辦。
整個馬路更名工作立即進行,改名方案由市長親自送給汪精衛審定。
“我多次途經武康縣上莫幹山(武康縣今已並入德清縣——作者注),莫幹山洋人喜歡,上海灘的政要富商也都喜歡,雖然福開森路在大都市,可它的環境和氛圍和莫幹山很相像。我看,福開森路就以武康來命名吧。”汪精衛一錘定音地說。
於是,福開森路被改名為武康路,時為1943年。又是幾十年過去了,武康路路名沿用至今未變。
馬路是城市的血脈,從鄉間大路到福開森路再到武康路,100多年的歲月,在演繹著中西合璧的上海曆史。
問街道兩旁的法國梧桐樹,你可是在默默地訴說著整個街道的華麗滄桑?
問漫步徜徉在武康路上的行人,你可曾知道武康路旁那些名人名居的故事?
名人故居:中國近代曆史的縮影
武康路上的名人故居太多,隻能走馬觀花地看看。
武康路67號,陳立夫舊居。武康路107弄2號,陳果夫故居。20世紀三四十年代,陳氏兄弟倆權傾朝野,社會上有“蔣家天下陳家黨,孔宋兩家管錢鈔”的說法。
武康路117弄2號,西班牙風格花園住宅,建於20世紀30年代,。原為國民政府軍事參謀部參謀次長李及蘭舊居,20世紀50年代後,原上海市市長曹荻秋曾居住於此。
武康路212號,是民族實業家嚴裕堂舊居。這是一棟英國鄉村別墅式的花園洋房,紅瓦黃牆,十分典雅。屋子南麵有一個花園,花園內小橋流水,花木茂盛。嚴裕堂的夫人喜歡田園生活,她讓人把花園裏的草地鏟去一塊,在上麵種瓜種菜。1902年,嚴裕堂籌款7000兩紋銀辦廠,後來發展成為中國著名企業上海大隆機器廠。1949年時局大變前夕,嚴裕堂離開上海赴香港發展,再度取得了不凡的業績。
390號原來是意大利總領事官邸,當年許多青年通過這個窗口留學國外,1949年以後變身為全球500強企業的上海汽車集團所在地,中國第一輛桑塔納轎車在這兒誕生。
武康路393號,一幢典型的古典主義裝飾藝術風格的公寓建築,這是民國元勳黃興故居,人稱“黃公館”。孫中山途經上海時常常入住此樓,和黃興共商國是。1916年,黃興在寓所病逝。1916年10月31日,黃興因積勞成疾,在寓所病逝,年僅42歲。國內的革命黨人紛紛前往福開森路(今武康路)黃興靈堂吊祭,孫中山、蔡元培等以友人的名義料理一切。
黃興逝世13年後,這幢公寓被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購買。
說起李石曾,不能不提他創辦的世界學校,就是位於武康路280弄弄口的世界小學。該校創辦於1936年,初名世界學校。1938年中、小學分開;1946年中學部改稱世界中學,小學部則稱世界小學。1956年2月,更名為淮海中路第二小學,2008年10月恢複舊名——世界小學。
孫中山的孫子、杜月笙的兒子,還有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等,都在這所學校就讀過。
高錕,1941年入世界學校,1948年移居香港,在校長達七年(小學、初中連讀)。他對入學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家裏的男仆兼三輪車司機把我帶進學校,對我說:“在這裏等一下就會有人來,你看那邊那些小朋友,他們都是你的同學。”說畢轉頭便走。我獨自站在校園裏,不知如何是好。
眼前景象對我完全陌生,到處都是小孩,有的跑來跳去,有的吵鬧談笑,也有的像我一樣,呆呆地站著。突然,好像有幾下鈴聲,然後所有人都走動起來,風也似的經過我向各個不同方向跑去。不一會,所有人都不見了,隻有我仍在原地不知所措,雙腿像粘在地上一樣。
“你準是高錕了,我們在到處找你呢。”一位和藹可親的姑娘對我說,我也不知她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她伸出手掌,我毫不猶豫也伸出我的。
“我是你的班主任,”她繼續說,“明天,你要準時在8點鍾響之前到學校啊。”
她把我領到課室,那兒已有跟我年紀相約的男男女女小朋友,整齊地一行行地坐著,每人麵前都有連著椅子的小桌。進入課室時他們都把我盯得緊緊的,令我感到不很自然。我被安排坐到第三排的空位子上。
這就是我上學的第一天,當時我8歲……
武康路395號,那幢巴洛克風格的花園建築儀態不凡,奪人眼球。這裏曾經是上海電影演員劇團所在地,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金焰、白楊,張瑞芳、秦怡等分別擔任過該團團長、副團長。遙想當年聞名全國的著名演員紛紛在此進進出出,不讓禁讓人有一種別樣的感覺。
站在興國路和武康路交界處,仰望武康大樓(原名諾曼底公寓),依舊為它的獨特外貌所讚歎。這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築,屬黑森林式建築風格,是著名匈牙利籍建築設計師鄔達克1911年的作品。
最初,入住這座公寓的全是西方民層僑民,大多是在電車和自來水公司供職的高層外籍職員,如有嘉第火油物業公司的銷售總代理、西門子上海公司經理等。隨後,一些華人也進入這幢大樓,其中有當年上海灘著名報紙《華美晚報》的總經理朱作桐,他住在諾曼底公寓7樓的一個大套間裏,1941,朱作桐被汪偽特務機關76號派遣的特務暗殺在自家寓所的門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居住在諾曼底公寓中的大批英、美、法僑民被日本軍關入集中營,或者是被遣送出境。到1945年,諾曼底公寓的全部套間有三分之二無人居住。
據說,抗戰勝利後,孔祥熙的二小姐買下這座大樓。之後,有許多電影界人士陸續租住在諾曼底大樓,如有“東方第一母親”之譽的電影演員吳茵,因一部《漁光曲》而紅透中國的電影明星王人美,著名電影藝術家鄭君裏以及趙丹和夫人黃宗英等,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和王文娟夫婦在此居住了幾十年;“文革”期間,不少居住在武康大樓的名人,紛紛被迫跳樓自殺。
孫道臨和王文娟在武康大樓的家中
假如把在武康路居住過的近代名人的曆史展覽陳列,那肯定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震驚上海的凶殺案
武康路40弄1號,一幢西班牙風格的獨立式花園別墅住宅,主入口拱形門框兩側,是螺旋形的羅馬柱,拱門上方有精致華美的雕刻,顯出一種貴族氣。這幢樓裏,曾經發生過一件震驚上海灘的“唐紹儀血案”。
唐紹儀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因推行內閣製與袁世凱有隙,憤而辭職,曆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國民政府委員。1937年,唐紹儀寓居上海,住在女婿諸昌年位於福開森路(今武康路)的這幢洋房裏。他不問政事,以玩賞古董安度晚年,坊間傳說,他和日本人在勾結,可能要出任偽職。
1938年9月,日本駐中國特務機關長土肥原來上海,專程來到這幢別墅拜訪唐紹儀。其時,社會上有關唐紹儀要當漢奸的傳聞更是甚囂塵上。
9月30日上午,秋風細雨,一片陰冷。一輛轎車駛來停在唐宅門口,從車上走下謝誌磐與另外三個人。謝誌磐一身西裝,他和唐家關係熟稔;軍統特務趙理君扮作古董商;另外兩人一色夥計裝束,提著一個裝有古董的大皮箱。唐紹儀喜歡收藏古玩,趙理君一行來拜訪的理由就是有“珍寶奇貨”推薦。
保鏢兼門衛見是熟人謝誌磐,就拉開鐵門放行。
趙理君一行來到客廳,管家早已上樓稟報。唐紹儀下樓,賓主坐定,趙理君獻上珍貴的古董瓷瓶請唐紹儀鑒賞。
唐紹儀很高興,戴上老花眼鏡,把瓷瓶拿在手中仔細觀賞和鑒別……
趙理君使了一個眼色,就見一個“夥計”從帶來的南宋花瓶內取出小鋼斧,照著唐紹儀的腦袋猛然砍下,唐紹儀頹然倒下,腦漿飛濺,鮮血噴湧……
趙理君等人往外走,口中振振有詞:“唐總理不必送了,留步,留步!”
門外的保鏢、仆人看著他們走出門去,坐上那輛一直沒有熄火的轎車離去。
很快,仆人發現唐紹儀遇刺,急忙將主人送往廣慈醫院,同時報警。法租界巡捕房出動大批武裝巡捕奔赴現場,另派裝甲車一輛鎮守要道路口。唐紹儀傷勢太重,終告不治。
消息傳出,上海輿論一時大嘩。有人懷疑唐紹儀被日本人殺害,有人懷疑是國民黨特務所為。1938年10月5日,重慶方麵頒布《唐紹儀褒揚令》,同時撥付治喪費5000元。
後來,台灣某雜誌刊載軍統北平站站長的回憶錄,這個站長說:“因唐已決意做漢奸,故予處決。”留在大陸的軍統骨幹沈醉則認為,唐紹儀之死,應該是“晚節未失,慘遭錯殺”。
毛澤東前妻賀子珍的隱居地
在武康路與湖南路交匯口,有一幢西班牙風格的花園洋房“湖南別墅”,汪偽政權周佛海1943年至1945年在此居住,1949年以後陳毅、鄧小平在這裏短暫住過,後來,毛澤東的前妻賀子珍隱居過20多年。
1927年8月,18歲的賀子珍跟隨起義隊伍來到井崗山,這位美女讓毛澤東喜歡上了。第二年5月,他們在井崗山結婚。賀子珍與毛澤東生有三子三女,李敏是賀子珍和毛澤東惟一在世的孩子。1937冬,賀子珍遠走蘇聯。1947年8月,在王稼祥夫婦的幫助下回到祖國,先在東北,1950年來到上海,擔任中共虹口區委組織部部長。賀子珍先後住過四川路、泰安路等。1962年,在她上廬山和毛澤東見麵後的第二年,李敏提出要改善母親的生活條件,不久,經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安排,賀子珍被移居到了武康路和湖南路交界處的湖南別墅。
“武康路上的這幢房子有兩個特點;一是隱蔽,從牆外無法窺見牆內的情況,這對於幽居在上海的外婆來說確實很保密;二是有一個很大的庭院,栽滿了花草樹木,一棵白玉蘭婷婷玉立,兩棟樓房分別為外婆和工作人員居住。”從小生活在湖南別墅的賀子珍外孫女孔東梅這樣回憶道。
賀子珍從53歲到75歲,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了22年。
我們隻能從親曆者的片斷回憶中,窺探到賀子珍生活的冰山一角:
她清早在院子裏散步、打太極拳;早餐;讀報;午餐;午睡2小時;澆水或拔草;晚飯;上床休息……
一天,她和女兒李敏在武康路上散步時突然問“武康路有多長”。
“……”李敏答不上來,聽到母親說出具體數字,李敏問她是如何知道的。
“我每步50公分,這些年天天沿著院子兜圈子,除了數步子還是數步子,功夫就這麽練成的,所以我算得出武康路有多長。”滿頭白發的賀子珍解釋說。
“文革”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衛兵,賀子珍突發奇想,要求搭乘紅衛兵列車去天安門廣場見毛澤東。工作人員連忙勸阻,賀子珍坐在寫字台前一支接一支地抽煙……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的消息傳到了武康路的“湖南別墅”,賀子珍邊抽煙邊在房間裏走來走去,反複自言自語道:“老毛不是一直好好的嘛,怎麽會這樣呢?”
……
1984年4月19日,賀子珍在上海走完了她和人生之路,終年75歲。
如今,當你站在武康路和湖南路路口,除了看見“湖南別墅”幾個字外,除了看見緊閉的大門外,除了看見一丈多高的磚牆再加一丈多高的竹籬笆圍牆外,什麽都看不見。武康路因為有了賀子珍的隱居,多了一份神秘感,也多了一份曆史的沉重,當然也讓後人多了一份感歎!
走在武康路上,但見梧桐婆娑,名人故居密布,那濃濃的歐陸風情,那一份優雅與寧靜,都會讓你感歎,上海城市發展的曆史在這兒沉澱,上海城市的文化在這兒凝聚,上海城的魅力在這兒閃耀。
嗬,難以言別的武康路!
馬路檔案:武康路
武康路,北起華山路,南至淮海中路與興國路交匯處,與安福路、五原路、複興西路、湖南路和泰安路相交。它路長1183米,寬12米到16米,整條路呈現出一條漂亮的弧線。
武康路位於上海市徐匯區,原名福開森路(Route Ferguson),以美國傳教士約翰•福開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築於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
武康路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曆史”的“名人路”,沿線有優秀曆史建築總計14處,保留曆史建築37處。
延伸閱讀:蕭伯納散步
1933年2月17日,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乘坐英國皇後號遊輪抵達上海。他在蔡元培、楊杏佛、魯迅等人陪同下,來到福開森路393號的世界社禮堂,出席國際筆會中國分會的歡迎會。會後,蕭伯納饒有興趣地在武康路上散步,他邊走邊說:“走進這裏,不會寫詩的人想寫詩,不會畫畫的想畫畫,不會唱歌的想唱歌,感覺美妙極了。”
延伸閱讀:“絲綢大王”的舊居
武康路2號,這是一幢兩層花園住宅,四坡屋頂,有棚屋形老虎窗。這裏曾是上海“絲業大王”莫觴清的寓所,小院右側是他的女婿蔡聲白的住宅,翁婿二人,都是當年上海灘有名的實業家。據說,茅盾的小說《子夜》的主角就是以莫觴清為原型創作的。1965年初,姚文元在這裏寫出了《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
延伸閱讀:巴金故居
武康路113號,紅瓦坡頂的三層花園洋房,建於1923年,曾為蘇聯商務代表處,從1955年起,巴金和女兒李小林一家就住在這幢三層小洋樓裏。
巴金居住了40多年,他在這裏裏創作和翻譯了《創作回憶錄》、《往事與隨想》、《長夜》、《一雙美麗的眼睛》等作品,被海內外譽為“講真話的書”《隨想錄》,也是在這裏誕生的。
1989年11月,朱鎔基登門祝壽,贈上不老鬆盆景,向巴老85華誕表示熱烈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