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客

講述親身經曆,感悟天地人生
個人資料
fuz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ZT:中醫看病的基本思路

(2023-02-21 04:49:55) 下一個

https://drwin.co.nz/zh/中文-談談中醫看病的基本思路.html/

談談中醫看病的基本思路
黃文川中醫博士


上星期接診了一位“貧血”患者,麵色晄白,口唇蒼白,翻開眼瞼無血絲,一看這個患者就是一個嚴重的西醫“貧血”病人。我問他是否去看過西醫,是否做過血液檢查,他問我中醫是否能看出來他是什麽貧血,我感覺他一定不了解中醫看病的基本思路,中醫沒有“貧血”這個概念的,更看不出西醫“貧血”的類型。中醫學中沒有貧血的名稱,但從患者臨床所呈現的證候,如麵色蒼白、身倦無力、心悸、氣短、眩暈、精神不振、脈見細象等,則相似於“血虛”、“陰虛”諸疾。我想不了解中醫看病的是大有人在,因此今天就與大家分享這個話題。


中醫看病就是看“八鋼”,也就是通過八鋼辨證,分析患者所處的疾病狀態,給出相應的中藥處方,或針灸處方。八鋼辨證就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收集患者的疾病資料,分析、辨別患者的身體狀態屬於陰陽、寒熱、虛實、表裏中的哪一種狀態,是陰還是陽,是寒還是熱,是虛還是實,是表還是裏。分清表裏虛實,寒熱陰陽是中醫醫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中醫看病的技能。


陰陽是統領世界萬物的總綱,我們的人體或疾病也要分陰陽。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好壞二個反麵,陰陽就代表人體或疾病的正反二個方麵,所以熱、實、表就屬於陽;寒、虛、實就屬於陰。凡是發熱、大汗、便秘、煩躁就屬於陽;而身寒畏冷、精神萎靡、疲倦、欲寐就屬於陰。陰陽分清了,製定用藥用針的總原則就容易了。現代醫學把人體的植物神經就分為交感神經和付交感神經,腎上腺素和付腎上腺素,雌激素和雄激素,其實與中醫學的陰陽都是一個概念,隻是提法不一樣而已。


人體是屬於寒,還是屬於熱,中醫師是從麵色、舌象、問診中分析出來的。麵紅就屬於熱,麵色白就屬於寒;舌淡白就屬於寒,舌紅就屬於熱;怕冷畏寒就屬於寒症;怕熱喜涼就屬於熱證;喜熱飲就是屬於寒,喜冷飲就屬於熱;痰、鼻涕等分泌物清稀、色白就屬於寒,分泌物濃稠、色黃就屬於熱。知道人體的寒熱,就知道疾病的病理狀態,用中醫的“寒則熱之,熱則寒之”治療。


虛實是機體抵抗力與平衡調節力的動態分析,從整體而言,虛指的正氣虛,機體的抵抗力低下,生理功能減弱;實指邪氣盛,病邪的毒力盛。形象地說,機體的“門”開著,可以自由出入,這種狀態就是虛;大門緊閉,出入不能,這種狀態為實。也就是說開者虛,閉者實,因此皮膚的“門”汗孔敞開,就多汗,過汗,自汗,故為虛;汗孔緊閉則無汗,惡寒,皮膚幹燥,故為實。肛門常“開”則腹瀉,稀溏,脫肛,為虛;肛門常“閉”則便秘,腹痛,故為實。因此,中醫看病時,反複問患者,是否出汗,是否怕冷,就是為了辨虛實。

表裏是指病的部位,病在身體的軀殼為表,汗腺、皮膚、關節、上呼吸道的病變多為表征,症狀多為發熱、惡寒、無汗、多汗、身體痛等;病在內髒為裏,腸胃、心腦、血液等的病變多為裏證,症狀多為便秘、腹瀉、精神萎靡,煩躁不安、心慌氣短等。


從以上八鋼辨證的簡單介紹,中醫看病就是看的一種身體和疾病狀態,中醫治療也是治療疾病的病理狀態。因此,患者找中醫醫生看病,想讓中醫醫生說出西醫的病名和疾病部位,那是不可能的。我聽朋友講,有位“神醫”能把脈把出“子宮肌瘤”,還能把出“輸卵管堵塞”,更甚者有一位“神醫”,把脈能把出“腎髒上有六塊石頭”,“腰椎五椎間盤想左突出0.5公分”。這種中醫不可為之事,就是“神醫”也是不可為,因為它違背了中醫的看病規律。


也許大家會懷疑中醫看病治病的可靠性,知道了寒熱虛實,陰陽表裏就能看病治病,是不是有點玄。其實一點都不玄,中醫治療就是治療人體陰陽不平衡的狀態,陰陽平衡是人體的最佳狀態,是一個健康的狀態。我們人體是一個很神秘的機體,一個幾十公斤的人可以舉起一百多公斤的杠鈴,如果人體身體有一點點不平衡,舉起一百公斤的杠鈴就很困難,但把人體的平衡糾正,如治愈關節炎,肌肉勞損,韌帶拉傷等,或調整好一條力量弱的肌肉,舉起杠鈴就不成問題。中醫治病就是調整人體那一點點不平衡


中醫所說的“陰寒證”、“陽虛證”、“表虛證”、“裏寒證”,其實用西醫的檢查,如血液化驗、尿液化驗、CT、MRI、腸鏡、胃鏡等,都查不出什麽問題,但患者就是感覺怕冷,出汗,頭暈,腹痛等,病人的這種感覺是不是說身體健康,不用治療。可能現代科技還沒有能力檢查出這些疾病狀態。這個時候,如果吃上幾副中藥,針灸幾個穴位,身體的症狀就會消失。如果不做任何處理,也許身體長時間經曆這種疾病狀態,慢慢形成用西醫的檢查可以檢查到的問題,西醫檢查出的問題就是大問題,再用中醫治療可能就不會輕易治愈。

(閱讀更多黃文川中醫博士的中醫科普文章,請瀏覽 www.drwin.co.nz 黃博士中醫診所)

 

注:

1. 黃博士講的八綱辨證,是明清以來,大多數中醫所用的方法。另外,還有“經方”派,以傷寒論六經辨證,E博在行。還有髒腑辨證、經絡、衛氣營血、三焦……

以前扯過中醫門派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054/202110/27358.html

 

2.

中醫看的不是“病”,而是對身體狀態的評估。

中醫治的不是“病”,而是對身體狀態的調整。

 

把個脈、看個象,便說你有啥啥啥病,那叫“驚”門術士,不是中醫。

https://baike.baidu.com/item/驚門/6175019

https://www.sohu.com/a/302392310_100058695

 

 

聲明:本人與上述網站、診所,沒有半毛錢關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