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客

講述親身經曆,感悟天地人生
個人資料
fuz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醫學分科

(2021-07-04 08:31:32) 下一個

以此篇回答某些“西醫分科;中醫全科”的論調。

 

世間萬物殊,人力終有窮。

 

醫學分科,是人口增長帶來的需求增加、社會分工細化之必然。

 

在過去,一個村子,養不起一個醫生,才有了兼職。醫、巫、卜、塾(教書)、吏、紳,集於一身。

才有了走方郎中,行醫於鄉間。

一個大鎮,或許能支撐起一家醫館(兼藥鋪,醫生是主子),或藥鋪養一坐堂(雇的醫生)。

這幾種情況下,不可能分科的,啥都得治。

 

人口眾多的較大城池,夠幾家醫館忙乎的。人們會慢慢發現,甲醫長於哪些疾病,乙醫治啥比較拿手,乙醫手法高超,求醫時便有了選擇。時間久了,醫生們也在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精益求精,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至於官家麽,要求更高了,太醫苑養了一堆,各有擅長。如果“中醫不分科”,一個人啥都會,幹嘛要養那麽多。皇帝有錢,可絕不是傻子,知道集眾家之長,保自己身體。

 

千萬別信一個中醫啥都能治,肯定在吹牛。老百姓都知道:樣樣通,樣樣鬆。

 

真正的中醫,會說自己長於什麽,不善什麽,能治則治,不能勉強。

俺那中醫師父就不看婦科、傷科。

 

 

西醫也有不分科的

 

西醫也是如此,社會資源的豐度決定了分工程度。

俺下鄉那會兒,村民有病去位於另一村的大隊部找赤腳醫生(不花錢)。治不好再去公社醫院(五分錢掛號費),那裏隻有倆醫生,晝夜倒班,不分科。再看不好,送縣醫院,有十幾名醫生,分“內外婦兒五”了。還整不明白,就要去市醫院,細分科了,如外科就分:胸、腹、骨、頭等。

 

西醫學院,以醫療係為主體,培養出來的也是全科醫生,幾十門科都要學,教科書摞起來差不多等身了。畢業後才有住院醫、專業培訓,然後才可能成為專科醫生。

 

我們州的醫學院,每年招收相當數量各縣定向培養的醫學生。由州裏出學費,等有了行醫資格後,回縣裏的社區診所做五年“全科”醫生。診所隻有一、二名醫生,如有事請假,得從其他方麵找人來代班。

 

《周代的醫學分科與醫事製度》

http://bowuguan.bucm.edu.cn/kpzl/ysmt/47322.htm

…………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醫學的不斷發展,當到達一定水平的時候,在我國周代,醫學分科正式形成。

………………

 

《周禮·天官》記載:醫師,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食醫,中士二人。疾醫,中士八人。瘍醫,下士八人。獸醫,下士四人。由此可見,周朝醫學分為四科,即:食、疾、瘍、獸,相應的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

  食醫相當於現代的營養師,但是人家可是會治病的營養師,掌握著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等;疾醫相當於現代的內科醫生,治療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病證;瘍醫相當於現代的外科醫生,治療因為金屬兵器所致的創傷、骨折,以及皮膚癰疽、腫物等;最後獸醫相當於現代的獸醫,但是人家看的是戰馬、耕牛這種高級牲畜。

  周朝在此時期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醫療考核製度和考核標準。《周禮·天官塚宰》中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歲終,則稽其醫事,以製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由此可見,那個時候的及格標準和我們現在的一樣,達到百分之六十,60及格,即為“下等”。

  上文提到“稽其醫事”,是要根據“病例記錄和死亡報告”來判定的意思。《周禮·天官塚宰》中寫道: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這些反映出當時醫生針對病人會采取個性化治療,並且建立治病的記錄。對於死亡的病人,還會做出死亡原因的報告,呈送醫師。以上這些都作為定級評薪的依據。

 

  在我國,隨著時間的推演,朝代的更替,醫學分科不斷發展。

 

唐代由政府設立的太醫署,代表著當時醫療行政和醫學教育的最高機構,設立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針對臨床醫療又分為體療(內科)、少小(兒科)、瘡腫(外科)、耳目口齒(五官口腔科)、角法(外治法)。

 

 

宋代政府設立了翰林醫官院,醫學分為九科:大方脈(內科)、風科、小方脈(小兒科)、瘡腫兼折瘍、眼科、產科、口齒兼咽喉科、針灸科、金鏃兼書禁科。

 

  元代時期,由於騎術盛行和戰爭頻繁,骨折損傷者明顯增多,正骨科單獨成科。此時的醫學分為十三科: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禁科。

 

  明清兩代基本沿襲元代,分科無太大改變。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