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書即《五千言》, 《老子五千言》, 或稱《道德經》,後尊稱《道德真經》。
https://www.coursera.org/lecture/daojiao/lao-zi-qi-shu-dao-de-jing-ovamm
主講人: 韓鵬傑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這一講呢,我們介紹一下《道德經》這本書,也就是其書。
在《道德經》 這本書的介紹裏邊呢,我們主要講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第一個就關於這本書的結構;
第二個呢,這本書的名字的來源;
第三個呢,這本書它在我們文化中的影響和地位。
《道德經》這本書呢,共有八十一章, 分上下兩編, 這地方我要給大家交代一下。當初老子寫這本書的時候,既沒有分章, 也沒有名字。這個分章啊和後人起的名字,都是後人所作的。
為什麽把它分成八十一章呢?大家自然會清楚 九九歸一,取的就是跟這個神秘數字的相應。
上下兩編, 也就是兩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呢, 是從第一章到三十七章,叫道經。
第二部分呢,從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叫德經。
合起來叫《道德經》。
為什麽起這樣的名字啊? 有一個說法非常的討巧。大家把這書翻開一看就會發現:
第一章的第一句話是什麽呢?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這第一句話裏邊開頭不就是個"道"字嗎?所以叫道經。
三十八章開頭的第一句話是什麽呢?"上德不德",有個"德"字, 所以叫德經,合起來叫《道德經》。
你還真別說, 我們很多古人呢,寫文章寫書啊,往往沒有名字。 後人怎麽給它起名字呢?就按照它第一句話的開頭的兩個字來給它起名字。
比如說,《論語》裏邊的 第一篇叫《學而篇》,《學而篇》共有十六章。開頭的第一章第一句話是什麽呢? "學而時習之","學而"兩個字。 好, 這十六章統稱為《學而篇》。
莊子的著名的文章《秋水》, 馬蹄秋水大文章嘛,莊子的《秋水篇》, 開頭的四個字:"秋水時至"。 秋天的水按時到來,拿前邊兩個字"秋水"作為它的名字 。《馬蹄篇》其實的來源也是一樣。所以古人的很多的文章,書名是這樣來的。 但是對《道德經》而言,遠不止於此。
起這個名字啊,我覺得是非常恰當的,因為這裏邊還蘊含著這個更深刻的內容。
"道"字啊,這本書雖然隻有五千字,但"道"字在這本書裏邊重複了七十三次,"德"字呢,在這裏邊也重複出現了四十一次。而這本書核心主要的論述就是這兩個字的內容: 道和德。
我們怎麽樣來理解這個道和德呀? 不能按照現在狹義的這個"思想道德", 那個"道德"來理解它。
老子的道主要講什麽問題呢? 大家想一想: 我們走在路上,也就是走在道上,什麽事情最關鍵呢?
把這個事想清楚了,也就明白老子為什麽要用道, 來表達他的這個主要的這個思想的智慧。那我們走在路上,也就是走在道上。
第一等重要的事情, 就是方向和目標。方向目標不明確,你往哪走啊? 對呀,先把這個搞清楚: 到哪兒去?
第二個重要的事情是什麽呢?走路那也是交通啊! 你交通就得了解規律規則,所以第二等重要的是規律規則。
第三件事是什麽呢?每一條路,每一條道都有它的邊界,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經常講的底線。你超過這個路,走錯了路,那就可能走到邪路上去了。路旁往往就是深溝,甚至是深淵。越過邊界,越過這個底線那就危險了。
所以,對於道而言,它在我們文化裏,不管講的內容多豐富, 多蕪雜,提煉起來核心的內容: 方向目標、 規律規則、 邊界底線。
當然, 老子在論述這個問題裏邊,還在站更高的理論的高度,把道放在一個哲學層麵裏邊來讓大家了解這些事情。
所以 "道"字所講的內容,就是站在哲學的高度,來了解方向目標、 規律規則、 邊界底線, 它所具有的重要的意義。
"德"是什麽意思呢?
魏晉南北朝時候的王弼注解的《道德經》,被認為是對老子注解最好的注解本。王弼對這個"德"的解釋簡練而又深刻,就一個字,"德者,得也。", "獲得"的"得"。
什麽樣的人是有德的呢? 有道的人便是有德之人; 無道的人便是失德之人。 道是體,德是用。
你看啊,中國古代對這君主,也就是皇帝的評價, 就四個字,有道還是無道,有道便是明君; 無道便是昏君。
為什麽呢?你有道的,那便是有得道了,得道的便是有德的這個君主; 無道的便是無德的君主。
用孟子的兩句話解釋這個,大家可能就更清楚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對,你按照道去做, 便是有德,有德之人你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你就應該獲得成功、 得到獎賞。
違背了道,便是失德;無德的人,那便應該遭到失敗、 得到懲罰。
所以,《道德經》的五十一章裏邊講: 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這就是《道德經》裏邊講的一個最最重要的一個命題, 一個觀點、一種智慧:尊道貴德。 老子當時書雖然沒有名字,但後人,認真研讀的人在漢朝的時候已經就基本上有這樣的一種雛形, 稱之為道德經典。
到唐朝的時候,這個名字正式那個成立,《道德經》一直延續到今天。這是我們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的名字的來源,也就是它所表達的深刻的含義。
這本書的字數呢,大概是五千字左右,所以叫《老子五千言》嘛!
其實客觀地說,五千字也是一個大概值,因為《道德經》的版本實在是多, 不同的版本字數也不一樣。比如說,長沙馬王堆的帛書本, 虛字比較多,都超過五千字了。像敦煌本呢,把虛字去掉了,還不到五千字。 所以我們就是說這個字數,隻是一個大概值。
這本 書雖然隻有五千字,但解釋它的著作汗牛充棟,不可勝數, 五千萬字恐怕都不止。對, 世界上發行量第一的著作是《聖經》,發行量第二的就是我們講的這本《道德經》。
我們現在要問一個問題:這本書到底是一本什麽書? 為什麽對它的解釋紛紜複雜? 我們怎麽樣,站在哪一個角度才能更好地品讀這本經典呢?
有人肯定地說: 這本書就是一本哲學書,非常非常有道理。因為老子不管去研究人生的哪一個部分的問題, 戰爭也罷,領導藝術也罷,這個甚至藝術也罷,甚至包括烹調也罷,都是站在一個道的角度,也就是站在一個哲學的角度裏邊去透視它,立腳點高、 視野寬廣。所以在這本書裏邊充滿了哲學智慧。
我們在這裏邊隻舉幾個簡單的例證:
比如說,在我們文化裏邊,有一段話流行得非常之廣。 我們長安哪,曾經主辦過世園會,世界園林博覽會,現在有的地方還能看到這個世園會的世園小花的標誌,中間呢就是個三邊形當時怎麽解釋的?也用的就是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的這段著名的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這個世界是神創造的嗎?
老子認為不是,這個世界是'道'運動變化所產生的。道生一,一就是太極,一生二,二就是陰陽兩儀, 陰陽兩儀相互作用、相互運動,形成了這個複雜多樣、 豐富多彩的世界。因為 三六九啊,在我們文化裏都代表著多的意思,三生萬物。那麽萬事萬物都是一個什麽狀態呢?都有陰陽兩個方麵,兩種力量, 缺一不可,它們兩個相互作用 才形成這個和諧的、變化的世界,衝氣以為和。 你看這段話,既談了世界的本源,又談了世界的這種存在的這個狀態,存在的狀態。 非常地富有哲學的這種深意和智慧。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在《道德經》的二十八章裏邊呢,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叫知白守黑: 知其白,守其黑。
大家一想,這個在講的道理一下子就能明白: 你下圍棋, 你隻看你是自己黑子,你隻看黑子,不看白子,你能把自己陣地守住嗎?你得雙方都了解,這個才能形成一種真正的黑白的之間相互作用的這種智慧,知其白,守其黑,哲學裏邊對立統一的方式的。 這個非常經典的好的這樣的一個例證。
說到論證其他方麵,有人認為,《道德經》是一本兵書 很有道理。
為什麽?我在前麵說過,不管論述到哪個部分,老子都是站在一個哲學的角度來對它進行一個 這個理解透視。所以老子在《道德經》裏邊呢,對於戰爭的這個思想的論述是非常深刻的。是不是一本兵書,我們一會兒再談。 我現在想給大家說一個更重要的事情,什麽事情呢?
你看啊,這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的 這個演講的時候也說,我們中國人是溫和的,愛好和平的。 我們怎麽樣讓人家感覺到我們中國人是溫和的、 愛好和平的呢?你不能老給人家看《三國演義》吧, 你不能老給人看《水滸傳》吧。你老給人看這個,你怎麽向人表達我們中國人是溫和的、 愛好和平的?
應該大力推薦的是像《道德經》, 這樣最能代表我們文化和智慧的經典。《道德經》的三十章和三十一章, 有人建議應該直接進入小學課本。
什麽意思啊?因為這兩章表達了老子的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這種軍事哲學的觀點。三十章講啊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真正站在哲學的角度、道的角度, 來讓這個國家強大,不要隻去炫耀武力。
為什麽呢? 因為軍隊打過仗的地方,一片衰草枯楊,斷壁殘垣,師之所處, 荊棘生焉, "師"就是軍隊。戰爭以後,災荒瘟疫什麽都來了,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這是對戰爭多深刻的一種控訴啊。尤其是在當時戰爭頻繁的狀態下,老子的思想就更顯得這樣的傑出。
打仗那麽好玩呢?打仗是要死人的。所以老子在這講了一句非常狠的話,"其事好還" 。還呢,就是報應。你對戰爭的後果,災難性的後果,很快就會表現出來,打不要太驕狂。打勝了,也不要太洋洋自得。果而勿驕,果而勿矜,達到目的就可以了,戰爭達到目的就可以了。不要過於炫耀自己的武力。
三十一章講得更加深刻。三十一章講什麽事兒呢?我們前邊說過: 老子讀的書多,智慧高,對很多問題呢了解得很清楚, 對禮儀了解依然也很清楚。老子講,你看啊,在我們這個中國的文化裏啊,曆來都是以左為貴, 左為尊嘛。後來的你看朝廷文武列班的時候,也是文官在左,武官在右。治國嘛,文官比武官地位高嘛。但老子告訴大家: 有兩件事,恰恰相反,以右邊為尊為大。
第一件事是什麽?喪禮,死人的時候, 右邊為尊為大。
第二件事是什麽呢? 就是這個戰爭。戰爭中啊,右將軍比左將軍大, 以右邊為尊為貴,老子說你看見了吧, 我們中國人怎麽對待戰爭,就把它當作喪禮一樣對待, 以悲哀泣之。
所以在三十二章裏邊講的這個深刻的觀點: 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後也不要大肆地搞這種慶祝的活動,以喪禮處之。先建立對死難者的這種紀念,祭奠,這才是非常重要的內容。
所以你要是這樣的一個觀點,反戰思想,對和平的一種熱愛。這非常能體現我們中國人的溫和的愛好和平的這種特征。
所以老子的,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它不僅僅從戰爭的本身的角度,而從更高的角度來透視戰爭。後世有 善戰者,服上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都是深受這本書關於戰爭哲學思想 的影響。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本藝術創作方法論,充滿了藝術哲學的智慧,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本烹調書。
那,我們現在要研究的問題,這本書到底最早是給誰講的呢?做什麽的呢?
了解這個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這本書裏邊所擁有的智慧和思想。
寫一個字,大家就可能會了解這本書裏邊它所針對的問題。
就是"領導"的"導",(繁體)上麵是個"道",下麵是個"寸"。 做一個國家的領導者,首先要心中有大道,手中要握有大道。所以"領導"的"導"字,這上麵這個"道"字非常的深刻。
其實《道德經》最早 很多的部分都是老子給這些當時的統治者、領導者, 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們 做領導的,應該要心中有大道,應該要行大道, 應該要提升自己的修養和人生的境界。
你自然會問,你怎麽知道,這怎麽跟很多人說的不一樣?
你的根據在什麽地方啊?其實我覺得根據不用到外麵去找,到書裏邊一看,很多事情都清楚了。內在的根據比外在的根據不是要有力得多嗎?我們快速地看一下《道德經》的三十二章, 三十七章, 三十九章,在這三章裏邊大家都可以發現兩個字是共同的,就是"侯王", 諸侯王。在當時啊,周王朝已經名存實亡,其實諸侯王已經是當時的最高的領導者。所以,老子在當時,他講的時候,對麵坐的就是這些諸侯王一類的,將軍、丞相、諸侯王等這些大的領導,當時的統治者。老子在給他們講 治國之道,為官的智慧和人生的境界。
《道德經》為什麽難讀啊?你看《論語》相比較為什麽好讀?
《論語》是孔子學生記的,對麵坐的是誰, 提的什麽問題,老師怎麽回答的,記得很清楚, 這一看就明白了。
《道德經》呢? 老子在當時函穀關寫《道德經》的時候, 時間非常緊張啊,而這本書的內容又不是他在函穀關裏邊那個當時想出來的。很多,就是這個以前這類事情的一種凝聚, 智慧的一種積累。所以他寫書的時候,把對麵坐的誰,當時提的什麽問題,全都給去掉了,隻把它的答案寫出來了, 所以就比較難讀。我們把這個恢複,這就好辦了, 對麵坐的是這些將軍、丞相、 諸侯王等這些領導者 統治者,你說老子能給他講什麽問題? 治國的、 為官的、 人生的境界,這幾個方麵的這種智慧。
所以,你看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我給你講的這個道,你要按照它去做,大家都會支持你。 三十七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我給你講這個無為的道理啊,"道常無為無不為"嘛,給講這個道理,你不要妄為。 你按照道的方式去作為,那一切都會順理成章。
三十九章,"侯王"出現了三次。所以,了解了這個問題 我們在讀每一章的時候,讀這本書的時候, 恢複它的這種原來的狀態,知道他對麵坐的人呢在向他提問,這是他回答的答案。這樣我們對這個問題就了解得比較清楚了。
當然, 不管老子回答戰爭的問題, 回答這個為官的智慧的問題,人生境界的問題,乃至其他方麵的問題都是站在一個哲學的高度,哲學的高度, 所以這本書它才擁有這麽高的這種思想和智慧。
PS 關於《道德經》版本:
《道德經》曆史發展 http://www.lylaozi.org.cn/ddj/read.aspx?id=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