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雪洞:喜馬拉雅山上的悟道曆程》

(2025-07-26 10:05:08) 下一個

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能夠學會靜坐冥想以便在這個紛亂嘈雜的世界中獲取內心的平靜,然而這個願望卻一直沒能實現。 對我來說思維是如此難以控製,每次坐下來練習冥想不到十分鍾就開始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了。有時候我會想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幹擾,也許躲進深山老林的山洞中與世隔絕能夠有助於清除雜念。 最近無意中在網上發現了《雪洞》 一書(英文名: Cave in the Snow),大為驚喜,原來真的有人躲進山洞裏修煉!這本書是一個關於英國女人丹津·巴默 (Tenzin Palmo)在喜馬拉雅山上的雪洞裏獨自閉關修行12年的傳記故事。 這個故事讓我聯想起小時候讀過的梁羽生武俠小說《冰川天女傳》。小說中尼泊爾小公主在喜馬拉雅的冰峰上修煉出絕世武功,從此行俠天下,笑傲江湖。丹津·巴默的經曆象冰川天女一樣具有傳奇色彩,並且是真人真事, 我迫不及待的在亞馬遜上買了電子版的“Cave in the Snow”閱讀起來。  

丹津·巴默1943年出生於英國倫敦的一個普通家庭,原名Diane Perry. 18歲的時候,她偶然讀到一本關於佛教的書,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從此認定自己是一個佛教徒。20歲的時候,她為了學習佛教去了印度 北部一所藏傳佛教喇嘛學校教英文。 那個年代正趕上大批的西藏僧人流亡到印度,  丹津·巴默在那裏結識了包括達賴喇嘛, 康卓仁波切在內的不少藏傳佛教的高僧,深受他們的影響,更加堅定了她的信仰並決定終生奉獻給藏傳佛教。 21歲的時候她被正式接受為佛教出家人並被授予丹津·巴默的法名,從此長期留在了印度的寺院裏。 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最高級的修行需要與世隔絕獨自閉關修行,不能與任何人接觸。33歲時,丹津·巴默獨自搬到喜馬拉雅山巔上的一個狹小的岩洞裏開始了長達12年的修行,其中三年沒有離開過岩洞一步。食物由友人定期運到洞中。 在此期間她嚴格按照修行的傳統,大多數時間都是坐在冥想的盒子裏度過,即使睡覺也是坐在盒子裏進行,從未躺下過。 山上的生活的條件很差,海拔高,溫度低,人跡罕至,野獸常常出沒,還發生過嚴重的雪崩。 丹津·巴默有好幾次已經做好了死亡的思想準備,卻都奇跡般的活了下來。 1988年,正在洞中修行的丹津·巴默被警察告知因為簽證過期必須離開印度,本來打算在喜馬拉雅山中度過一生的她在 45歲時不得不離開印度開始了新的生命旅程。此時 丹津·巴默由於長期的獨居苦修在藏傳佛教界得到很高的聲望。她曾經猶豫是否要繼續這樣生活還是象其他僧人常做的選擇一樣到人群中去傳播佛教。 隱居的生活讓她感到自由幸福,但是她認為自己有責任與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禪修的領悟和佛教的智慧。出於責任心她選擇了傳播佛教的道路,開始了在世界各地的教學和演講。  2000年,她在印度創立了一個尼姑學院為藏傳佛教中的女性修行者提供係統的教育和進修禪修的地方。目前她是藏傳佛教中層級最高的女性出家人之一,常年住在印度,80多歲的她仍然在積極的與世人分享人生的智慧。

我一口氣讀完了此書,感觸頗深。是什麽力量驅使 一個年輕的女子在剛剛開始人生的花樣年華之際毅然拋棄一切世俗的生活,選擇到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和人群中過苦行僧的生活呢?丹津·巴默的解釋 是她的前世是一個西藏喇嘛,轉世為一個白人女孩兒出生在倫敦,她能夠在此生中感受到前世生命的延續,她追尋著前世的記憶回到喜馬拉雅山修行,這是她命中注定的歸宿。 是什麽力量讓她能夠克服人類身體的局限性在雪洞中堅持靜坐冥想12年?丹津·巴默提到深度冥想能夠在大腦中產生非常幸福快樂的感覺,象進入了極樂世界。 但她不想過多解釋這種極樂世界的幸福感,因為每個人冥想的效果和感受不同。 另外冥想的目的也不是到達極樂世界,而是自我覺醒,讓自己變的更加善良包容真實,並通過內心的自我覺醒而影響和改善外部世界的環境。 我之前讀過別人描述食用迷幻蘑菇後的感覺,據說和深度冥想的感覺類似,隻是迷幻蘑菇通過與大腦的化學反應能夠令人快速達到那種感覺。 那是一種無比燦爛魔幻,無比幸福美好,如癡如醉,天堂般的感覺。 我猜也許正是這種感覺讓苦行僧們能夠忍受物質生活的極端艱苦而獲得精神上的喜悅和升華吧? 不過即使知道通過靜心修煉能夠到達精神的極樂世界,世界上還是極少數人能夠做到, 因為大多數人太急於求成,太浮躁(包括我自己)。 《雪洞》 一書中還有很多其它有意思的細節,不在此一一列舉。另外我想提一下此書的作者維琪·麥肯基(Vicki Mackenzie),她是一位出色的英國作家和記者,曾發表過多部關於藏傳佛教的書,她對於藏傳佛教的深入理解讓丹津·巴默的故事更加精彩易讀。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