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9月開始,我在A股和港股市場裏邊摸索邊學習,慢慢搞懂了大家常說的“美元潮汐”是咋回事。其實它不是什麽特別高深的經濟學概念,說白了,就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 美元就像全球金融市場裏的海水,潮漲潮落之間,全球的資金也跟著湧進湧出。要是你隻埋頭盯著A股的K線圖,卻不去留意外麵這片“大海”的動靜,很多時候真的會被市場的起起落落搞得莫名其妙。
先聊聊美元為啥能有這麽大能量。
第一,它是全世界用得最廣的貨幣。不管買石油、鐵礦石,還是做國際貿易結算,基本都離不開美元。就像你出國旅遊,帶一張美元信用卡,絕大多數地方都能刷,方便得很。
第二,美聯儲的政策動向太關鍵了。它一加息,美元利息高了,錢自然就往回跑;它一降息或者放水,美元變“便宜”了,這些錢就流出去到處找收益。
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是市場情緒。國際上一有什麽動蕩,比如地緣衝突、金融危機,大家第一反應往往是“趕緊換美元避險”。等到局勢平穩了,信心回來了,這些錢又會從美元流出來,重新衝進股市、房地產、大宗商品這些風險資產裏。
所以你就能理解,美元的強弱,真的能直接影響到新興市場是“過熱”還是“過冷”。
就拿2025年上半年來說,美元指數從110掉到100左右,市場還普遍預期美聯儲可能要降息,美元的吸引力明顯下降。這就好比潮水慢慢退下去,資金開始往美國之外流。結果你也看到了,A股和港股上半年走得都還不錯,恒生指數漲幅位居全球第二,但是反過來說,萬一美元突然重新走強,資金又掉頭回流美國,那這些新興市場就很容易被“抽水”—— 哪怕公司本身沒啥問題,股價也可能跌得很難看。
類似劇情在曆史上早就上演過。最典型的就是2015年,當時美聯儲釋放加息信號,美元強勢走高,國際資金大規模撤出新興市場。A股上半年瘋漲到5,000多點,很多人以為超級牛市來了,結果下半年美元收水,潮一退,A股直接崩了,半年時間跌掉一半。那時候很多人還在猜“是不是政策出了問題”,其實背後更關鍵的力量,就是美元的潮汐效應。
所以我越來越覺得,真不能隻盯著自己眼前這一小塊屏幕。有時候你覺得屋裏發熱,第一反應是開空調,但說不定其實是外麵燒起來了。美元的潮水就是那把火,它直接決定了你所在的環境是不是安全。要是能看懂潮水的流向,至少心裏有數,知道市場為什麽漲、為什麽跌,不容易歸因錯誤,也更不容易在關鍵時刻做反。
一句話總結,“美元潮汐”就是:美元強,資金回流美國,新興市場就難受;美元弱,資金往外跑,新興市場才有機會。弄懂這一點之後,我再去看A股、港股的走勢,明顯感覺比以前更清晰,也更踏實了。
當然,美元潮汐隻是“天氣預報”,能幫我們判斷風向,卻不能決定全部行程。市場最終怎麽走,還得看中國的經濟基本麵、政策信號和產業競爭力。外因是潮水,內因才是船本身。兩者結合來看,判斷才更靠譜。
以上都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思考,頂多算是一份投資筆記,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如果其中有說得不妥或者不全麵的地方,非常歡迎大家留言區指正和交流!
圖片由AI製作,原創
我由於上半年倉位較低,收益不如一些人,自6月起逐步加大倉位,主要還是以穩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