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到莊子的這麽兩句話:“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淡若水”是尊重彼此的距離,“甘若醴”卻暗含過度甜膩的幹涉。這讓我想到了因果,在我們的生活裏幾乎天天都能遇到它。
在老一輩的東方智慧裏,“因果”兩個字挺有分量的。不過別想得太玄,其實很簡單 —— 你做了什麽事(因),就會得到相應的結果(果)。道理人人都懂,可我們總忍不住去替別人“修河道”,結果常常弄巧成拙。
每個人的日子,都像一條隻屬於自己的河。水流向前,會遇到石頭、急彎、淺灘 —— 這些,都是他過往的選擇、性格與經曆積累下來的。你可以幫他劃一槳,卻無法替他改掉整條河的走向。
記得我有個發小,工作幾年後堅持辭職創業,家裏人勸他別放棄那麽好的工作,覺得創業是在瞎折騰。可他不聽,真的去開了家公司。幾年下來,生意沒想象中那麽好,最後關了門。聽起來像“失敗”,但他卻說,這幾年裏他學會了管理和社交,也想清楚了未來要走的路。如果當年家裏人硬攔著他不讓做,他可能這一輩子都不會甘心的。經曆過了,結果雖不完美,隻要沒有留下遺憾就行。薩特說,人是自己選擇的總和。你替別人做了選擇,也就替他刪掉了一段人生。
更現實的是,我們看別人,並沒那麽準。心理學研究說,一個人對其他人的處境和感受,判斷準確率不足三成。你覺得朋友是“戀愛腦”,交往的對象不般配,而朋友才知道自己最看重的是什麽。蘇格拉底那句“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在這種時候特別好用,承認我們看不透別人,才不容易亂出手。
還有些事,必須本人去經曆,才能長記性。比如我有一個親戚的孩子L,年少時迷上了網絡賭博,欠了些債,父母急得要替他還債,可是L的堂哥勸他們別這麽做,堅持讓L自己還債。於是,L就去了他堂哥的公司打工,每月發工資時先扣下一部分去還債,讓L真切感受到還債的壓力。結果,自那以後再也沒聽說L在網上賭過。蝴蝶必須自己掙破繭,翅膀才有力氣飛,這種“吃虧才能開竅”的事,誰也替不了。
插手別人的事,是要付代價的。二十多年前我住在公寓時,隔壁一對夫婦經常吵架。美國的房子隔音差,有一次他們吵得很凶,我甚至聽到屋裏傳來扔東西的叮當聲。我出於好心去勸,結果不僅沒勸成,反而被他們的情緒攪得心煩意亂。有個朋友曾給閨蜜提了投資建議,結果虧了錢,還反被埋怨。很多人的理財觀念就是這樣:賺了是自己聰明有眼光,虧了都是別人的誤導。這不是好心沒好報,而是我們已經把自己綁進了別人的因果鏈裏。
從另一麵看,別人的福和禍,可能正是他命運的必修課。低穀裏的頓悟、跌倒後的翻身,這些時機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太早去拉他,也許就擋了他開竅的那一刻。就像老話說的:“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真有幾分道理。
那是不是就幹脆冷眼旁觀?也不是。不幹涉,不等於什麽都不做。能做的是,在他需要時幫一把,在他迷茫時分享經驗,但不能替他做決定,更不能替他承擔後果。就像爬山,你不能替別人爬,而可以遞水、指路、提醒注意安全。至於他怎麽走,走多快,得讓他自己決定。
這個世界到處充斥著“為你好”的聲音,我認為最大的善意,有時正是退一步,讓別人走完他們該走的路。“淡若水”的君子之交,不僅是對他人選擇的尊重,更是讓自己免於無謂煩惱的智慧。在幫助與不幹涉之間找到平衡,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學會的生活藝術。
圖片由AI製作,原創
+1,朋友間最好不要有經濟上的來往,買股票更是,萬一跌/賠是要遭人埋怨的。康康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