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世上沒有絕對的是非,隻是立場不同,得出不同的判斷。我覺得這話有幾分道理。
記得去年在北京家中,無意間發現樓道水房的門被鎖上了。那水房不大,卻裝著包括我家在內幾戶人家的水閘和水表。家裏若要修水管、換水龍頭,第一步就得進去關水。門被鎖,鑰匙在物業手裏,真要是遇上突發情況,隻怕水已經四溢,人還沒到。
有次樓上一家就碰上這種事,水管突然爆裂,幸虧屋裏有人,水沒流太久。可我家有時會沒人,雖有老鄰居和小區管理人員幫忙照看著房子,但每次離京前我都要關水閘,水房上鎖著實不便。
我就打電話問物業,希望能將門重新打開。接電話的小姐姐告訴我,上鎖是因為有人往水房裏放了不少紙盒,把那裏當成了臨時儲物間。物業無奈,隻好一鎖了之。
我也能理解,許多老一輩人節儉慣了,存些紙盒,想著賣些錢。離家不遠有個廢品回收站,我曾多次路過,看到院子裏堆滿了捆綁好的紙盒。廢品回收本沒錯,隻是水房畢竟是公共區域,隨意占用,總歸不妥。
我對物業闡述水房門上鎖的弊端後,就又說,讓我來看著吧。誰再堆雜物,我來清理。物業答應後,很快解了鎖。我在門上貼了張紙條,大意是:請勿在水房裏堆放紙盒等私人雜物,謝謝理解與配合。
沒過多久,我去查看時,看見一堆紙盒又悄悄回來了。它們像是某種頑固的欲望,隻要留一線縫隙,就會卷土重來。我找來打掃樓道的保潔阿姨說明情況,她二話沒說,幹脆利落地將那些紙盒清理了。從那以後,水房就一直幹淨如初。
我沒打算追究是誰放的。做人,沒必要事事翻賬、處處對簿公堂。我在意的,是水房是否幹淨,不是誰心裏那點小算盤。問題解決了,那些“隱身的人”,也就無需再被提起。
有些人喜歡將簡單的事拔高成道德問題,站在“正義”的製高點,指責這個、諷刺那個。可是我不一樣,沒想評判誰高尚,誰自私,隻是想把那扇門打開。
我的想法和做法都很簡單:把紙盒從水房裏拿出來,以後就沒人再費勁去存放在那裏了;沒便宜可占,某些心思自然就打消了。至於那位保潔阿姨,清理得麻利,並不是因為我講了多少大道理,隻是我們之間本就有默契:她平時收集紙盒,我家裏一有,也都順手給她;她願意清理水房,是因為她知道,那些紙盒最後都歸她所有了。
說到底,人做事總有動因,就連雷鋒叔叔做好事也要記在日記裏。要真有人說自己毫無所求,比雷鋒叔叔還“純粹”,我活到今天,還真沒遇到過。所以,別急著扮“比別人高一等”的角色。你真想解決問題,就動動手;如果隻是借某事說人,那就別自稱高尚,因為高尚,從來不是貼個標簽就能成立的。
現實或網絡中,總有人緊盯他人言行,自詡維護秩序;可他們真正在意的,往往不是秩序本身,隻是那個被盯著的“誰”。這就像黑暗森林裏的獵人 —— 舉槍瞄準的瞬間,暴露的其實是自己的執念。你在意了,自然盯著;你反複提及,不過是在與自己較勁,而那些真正不在意的人,連你的目光落在何處都無從察覺。
有自知之明,比空口高尚更可貴。《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能看清自己那點小心思,就已經活得比大多數人清醒了。
古人早就看穿人性:“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做人,何不真誠一點?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標,連古人都不信。我們不如真實些,認清自己在意什麽、計較什麽,反倒活得更輕鬆些。通透的人,不拿“高尚”為難自己,也不拿“道德”去壓別人。
我始終相信,解決問題的從來不是鐵鎖或道德審判,而是在規訓與欲望的裂縫間,長出的那一絲柔韌的共識;就像北京有些胡同裏經年的青磚,既承受著千萬次踩踏,又默許縫隙裏鑽出的野草。這城市樓道中靜默的智慧,何嚐不是一種市井版的“道法自然”?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道法自然”:不是玄學,它是生活的體悟,就發生在北京一個小區樓道的水房門前。
照片是我種的玫瑰
圖片由AI製作,原創
-----------------------------------------------------------------
謝謝認同!我們都是凡人,自知是修行,看透是清醒。隻可惜,總有人特別喜歡幫別人“修行”。
-------------------------------------------------------------------
謝謝鼓勵!有些行為看似不起眼,其實背後真的是欲望和慣性的合謀。越是看似小事,越藏著人性的模樣。
盯著別人找毛病也是一種習慣,其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好好利用有限的時間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最好。互相指責,甚至吵架,尤其網上,不值得,若幹年後回憶起來也不是啥愉快的事情,這世上啥人都有,做好自己就好了。
--------------------------------------------------------------------
謝謝你認可我處理這件事的方式。我覺得解決問題比“誰對誰錯”重要,表達方式不同沒關係,我就用我最自然的方式說說看見的事兒。
生活中什麽樣的人都有,能不較勁就不較勁,真遇上特別愛管別人、又特別怕別人管自己那種,也隻能“各歸各位,各走各路”了。
盯著別人找毛病也是一種習慣,其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好好利用有限的時間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最好。互相指責,甚至吵架,尤其網上,不值得,若幹年後回憶起來也不是啥愉快的事情,這世上啥人都有,做好自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