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最近的讀書流水賬

(2021-11-27 19:19:38) 下一個

身在國外,對於一個書蟲來說,最大的遺憾就是中文書資源有限,買書不方便,而且書價不菲。讀書經常處於半饑餓狀態,偶然讀到一本好書,就像吃到一頓大餐似的,享受無比。

 

本地圖書館也有一些中文書,但數量非常有限,好書更難得。不過我還是會過陣子就去中文書架看看,說不定會有新書上架呢。或者僥幸能發現什麽漏網之魚,也未可知。白先勇的散文集《樹猶如此》就是這麽一條漏網之魚。很多年前讀過他的《孽子》《寂寞的十七歲》,現在基本沒什麽印象了。但這篇散文集,寫作家的日常所思所想,很貼近生活,文章中很有些文藝人的八卦,很合我的胃口。因為它,我又買來他的《台北人》,今天查《台北人》這本時,才發現書簽還夾在書本的三分之一處。我收藏的書大部分都是慕名或者受網上各種鼓動買來的。很多書買回來後,才發現不是自己的菜,有的隻讀個開頭也就扔一邊了。

 

不久前,買了餘華的《活著》,據說它是餘華寫的最好的小說。讀完之後,記不得有什麽特別印象了。大概是因為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又讀過太多的中外好書,這種小書很難入得了資深書蟲的法眼了吧。後來在圖書館看到餘華的短篇小說集《我沒有自己的名字》,裏麵的第一篇十八歲出門遠行,倒是讓我耳目一新。初讀就覺得它的用詞挺別致,等到全書都讀完,很驚奇自己竟然能讀完整本書,裏麵的每一篇都讓我有壓抑之感。感覺餘華的文字用詞特別隱晦,有很多隱語。對於沒有生活在中國那個時代和環境背景的讀者來說,很難充分理解和體會那種文字背後的情感,甚至讀不懂它們。小說裏麵的景物描寫,也顯突凸生硬,也總是把含義隱藏起來。初始給人以新奇,但自始自終不能突破那種框架,起不到破繭化蝶的效果。

 

讀完餘華的小說,接著讀鬱達夫的《南遷》,忽然感覺好輕鬆,好享受。感歎這才是自己的菜!鬱達夫的文字描寫要直白很多。景物的描寫,也確當和妥帖很多,即所謂的情景交融。哪怕是陰鬱的部分,或者政治性的時局口號,也能給人愉悅的讀書體驗。一旦開始讀,就放不下手。一篇沒讀完,就已經不能滿足於網絡免費小說的那種漢字輸入錯誤,要去讀正版。也不滿足於一篇了,立馬要把他寫的其他所有的文章小說都找來或買回家。到Amazon 買書,竟然發現鬱達夫小說全集有四集,電子版都是0刀,也就全部免費拿來了,感覺又有大餐可以慢慢享用了。幾篇讀完,發現自己已經厭倦了鬱達夫的那種千篇一律的鬱悶格調。幾天過後,這期間又去過圖書館兩次,借回來2大摞書,當然不會每一本都讀完。。。。。。

 

讀餘華鬱達夫的中文小說,總是能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環境、甚至漢語文字的局限。這是讀其他經典名著絕不會有的感受。 當然他們的作品不能跟經典名著等量齊觀,也沒多少可比性。畢竟經典名著都是幾經名家的翻譯再創作完成的。即便是名家經典,真正能滿足個人口味的也不多,它們要麽新奇古怪,要麽千篇一律。我個人最喜歡的,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像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利寧娜》。鮑·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勞倫斯的《虹》。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和《霍亂時期的愛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癡》。。。。。

也終於發現自己的口味很大眾化,這應該是好事吧?中外名家中,倒是有2位對我是例外。一位張愛玲,另一位巴爾紮克。曾經讀過也收集過她/他們所有的書,每一本都喜歡。

 

近期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應該是《安娜·卡利寧娜》。讀書不再隻是享受,它讓我更多更好地了解生活、愛情、人性。希望以後能專門寫一篇它的讀書筆記。

 

2021.11.27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