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我看電影:“無依之地”

(2021-04-26 04:01:13) 下一個

我看電影:無依之地

202135號,禮拜五傍晚健身洗完澡後,感覺有點不舒服,頭疼發冷,什麽也不想做,隻想早點上床睡覺(注:這是我感染新冠的初始症狀),可是才晚上六點多鍾啊!為了消磨時間,網上閑逛,找出金球獎得獎電影無依之地(Nomadland。不為別的,隻因電影編劇導演剪輯是華裔趙婷。

 

故事講的是2011131日,費恩生活在美國的內華達州帝國(Empire小鎮,隨著支撐小鎮經濟的石膏公司關閉,以及丈夫的去世。費恩失去了一切,包括工作、朋友、和家園,於是收拾行李,以一個深吻告別丈夫的衣物後,她把自己的車叫先鋒(vanguard),以車為家上路了。

 

鏡頭跟隨費恩從北向西南的一路漂泊,費恩本人的成長過程和內心世界也慢慢得到展示和豐滿。費恩之前做過全職人事部門的工作,當過收銀員,代課老師,和很多兼職。一路上,做Amazon包裝工人,石頭廠和快餐店幫工。因為費恩的個性是誠實而勇敢的吧,所以不管條件環境多艱苦,她始終能忠於自己的內心,做自己。路上遇到Dave,邀請她一塊生活和定居,她最終還是離開了,真實原因也許費恩自己也不清楚。一直到故事的結尾,等她回到原來生活的小鎮時,才真正了解到費恩實際上是以這種方式在想念自己的丈夫。因為失去了相愛的人,才讓她的心變成了無依之地

 

在路上,費恩與現實生活中真正的遊牧民Linda May, Swankie, 以及Bob Wells 相遇相識。

 

琳達梅(Linda May )經曆過2008年經濟危機,在那個最艱難的時期,沒有工作就無路可走,她想過自殺。她從12歲就開始工作,工作了一輩子,到快退休年齡62歲時社安金隻有550刀,靠這點退休金根本活不了,隻能以房車為家到處打工流浪。這還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人到了快退休年齡,想工作卻到處找不到工作。美國社會就是這麽殘酷和現實!社會底層人,辛苦工作一輩子,仍然老無所依。

 

斯萬基(Swankie )給我的印象最深。她飾演的是一個七十五歲的老人,得了肺癌已經擴散到腦,隻剩七八個月的生命。她不願意死在家裏或醫院裏,曾經一生富足,見過了世事的榮華和自然的美妙,臨死前一定要上路,去阿拉斯加追尋曾經的美好記憶…… 人真的可以選擇任何自己想要的方式走向生命的終點麽?

斯萬基之所以能做自己想做的,不僅她有條件和能力,還因為她看了科沃基安醫生寫的一本書最後的出口(Final Exitby Dr. Kevorkian,書裏介紹了終結生命的很多方式。

 

鮑勃威爾斯(Bob Wells)就因為看到了美國社會的這些問題,才在亞利桑那州的昆特塞特(Quartzsite, Arizona)沙漠裏設了這個輪胎流浪宿營地(Rubber Tramp Rendezvous )。這是為那些房車遊牧民和流浪者而設的,一種自己抱團取暖的生活方式。

費恩走進這個宿營地聽到的鮑勃首次演說(18:00-18:43):

“The odd thing is that we not only accept the tyranny of the dollar, the tyranny of marketplace, we embrace it. We gladly throw the yoke of the tyranny of the dollar on and live by it our whole lives. I think of an analogy as a workhorse. The workhorse that is willing to work itself to death and then be put out to pasture. And that’s what happens to so many of us. If society was throwing us away and sending us, the workhorse, out to the pasture, we workhorses had to gather together and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And that’s what this is all about. The way I see it is that the Titanic is sinking and economic times are changing. And so my goal is to get the lifeboats out and get as many people into the lifeboats as I can.

我們不僅接受了美元和市場的暴政,我們還心甘情願,欣然套上它們的枷鎖,度過一生。這讓我想到了幹重活的馱馬,心甘情願工作到死,最終被放逐到草原。如果社會要放棄我們,把我們這些馱馬放逐到荒原上,我們不得不抱團取暖,相互扶持。這就是這個宿營地的目的。在我看來 泰坦尼克號正在下沉,經濟形勢也在改變。所以 我的目標就是放出救生船,盡可能救更多的人上船。

 

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幾個地方:

1: 它暴露的是美國特有的經濟和社會福利問題。任何經濟震蕩都會影響到個人,家庭,甚至一個城市的興衰。任何人都不能獨善其身。我經曆了08年的經濟危機。那年我因母親去世回國,回美後不久就被裁員,雖然很快找到另一份工作,但隻能是半職。

 

2: 美國沒有歐洲國家的那些福利,每個人不管你願不願意都必須工作。美國法定退休年齡是67歲。社會底層人別無選擇,隻能工作到死。中高產階層有些在退休之前一旦丟了工作,會一下子跌到最底層。有些沒有熬到退休年齡就死了,沒享受過一天退休福利,也沒享受過真正的生活。電影裏說到,有人工作到退休前一周,結果得了肝衰竭,為退休準備的帆船隻能停在自家車道上一次都沒用上。美國亞裔的普遍境況要比費恩好很多吧?不盡然!

 

3: 兩次穿插莎士比亞的作品,碰巧都是我最喜歡的。但電影裏的兩次穿插比較生硬不自然。十四行詩有兩處明顯背錯,更不應該,隻說明導演和整個攝製組文化底蘊欠缺一些。後來還能拿奧斯卡幾項大獎,真的不能說是實至名歸。相比較電影“The Father"裏,情、景、人、物相互交融得都要高明很多。

第一次穿插,費恩在店裏碰到以前兼職代課教過的學生,時間地點都讓人摸不著頭腦,談論的話題也給人不真實感,期間談到莎士比亞的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9:12)


第二次穿插,費恩遇上曾經借過火的年輕人戴裏克(Derek),談到可以借鑒詩歌給女朋友寫信表達時。費恩自己的婚禮誓言用的是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Sonnet 18)

對照我自己幾個月前的學習筆記,費恩2處讀錯:第八行的“untrimmed" 錯讀成 “dimmed"。11行“wander'st”(v.), 錯讀成 “walker'st"(n.)。

 

4: 電影中的歌曲穿插得也牽強,喜歡的一首隻記得一句歌詞:helping me smile away the tears.

第一首:Petricor by Ludovico Einaudi

第二首(41:09):Answer Me, My Love”

第三首新歌(43:12):Next to the Track Blues by Paul Winer

第四首Song(?): Helping me smile away the tears...

 

 

題外話:看完電影,晚上九點多就上床睡覺了,大腿酸痛,睡不安穩,立馬就知道中招了。到十點二十醒了。輾轉難眠,後來都沒有力氣看手機了。想到要抽空立個遺囑。淩晨四點半,就把家裏現有的零食,罐頭,藥品以及一個燒水壺都搬到了自己房間,準備第二天隔離……

 

竟然快2個月過去了。今晚看完奧斯卡頒獎典禮,把上次沒寫完的日記改改,蹭個熱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Sunblu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ucky001' 的評論 : 嗯,理解你說的。
電影本來就不是,也不複製真實生活。。。。。。如果要說明美國人沒文化,何必要把莎士比亞的作品穿插到電影裏,sighing!
Lucky00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unblue' 的評論 : 哈哈,我可能沒有表達清楚,我想說的是Fern作為一個普通人是有可能背錯的,我自己背古詩偶爾也會出現有個別字不太確定的情況(特別是好久沒有背了的時候)。

你說的這種情況我沒有意見。隻是好奇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人采訪趙婷,問她是否知道有你說的兩處錯誤,如果她確實是事先不知道有錯,才是博主說的情況。
Sunblu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ucky001' 的評論 : 謝謝留言:)
設身處地的想想,我們多少年後還能背誦的中文詩歌是絕對不會背錯關鍵單詞的。據說趙婷從小是在英國留學的,又是搞導演這行,不會不涉獵莎劇莎詩。劇組那麽多文化人,花那麽多金錢時間在這種精心打造的電影經典詩歌台詞裏,不該犯這種背錯關鍵單詞的低級錯誤。要麽整個劇組沒人發現錯誤,要麽是將錯就錯。不管哪種情況都不能被原諒 lol
Lucky001 回複 悄悄話 個人觀點,普通人有記錯的情況出現比完美無缺更真實。
當然,我的文學修養不夠,既沒有聽過那兩首,更發現不了錯的地方,哈哈!
能夠“曲有誤,周郎顧”的人比一般人相關方麵的修養都高很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