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點評近期美國電影(2) 評2018年電影《Green Book》

(2018-12-27 12:12:49) 下一個

打破偏見或許可依賴漸進的親身體驗

電影“Green Book”講的是一位文雅鋼琴師和出身“地痞流氓”的司機兼保鏢在八星期巡演過程中行為舉止上的衝突,價值觀上的碰撞。也是這兩個似乎原本生活在各自世界裏的人得以相互窺視相互了解,甚至或多或少相互理解相互支撐的過程。其中不乏感人的段落和對話,尤其故事結尾發生在聖誕節期間,正是家庭團聚的熱鬧場麵,讓這部電影也成為這些年來少有具備熱烈聖誕氣氛的優秀影片。

可電影真正撞擊人心的是以一套相對“溫柔”的敘述模式,再現了60年代初期美國社會嚴重的種族問題。對於今日新一代美國人,還有我們這些近年來移民這裏、因為相對寬容的環境而成功立足的外國人,這部電影都是一個提醒:那些相當黑暗事件和規則就發生在不遠的過去,當前仍有些人懷念那個所謂“美好單純的舊日時光”。

電影是依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當中的著名鋼琴師Don Shirley是一名居住在紐約的黑人,生活在如同非洲國王一樣的幻境當中。但當他來到60年代初的南方,他必須麵對種族歧視的現實:雖然他演奏的富有白人聽眾為他喝彩鼓掌,但他仍隻能住在某些能接待黑人的旅館,隻能去接待黑人的餐館,甚至在白人豪宅裏的私家演奏時隻能使用戶外簡易的廁所。他的膚色不能被南方的白人接受,而讓他成為優秀音樂家的成長經曆又將他和自己種族的人群割裂。

這種明目張膽的歧視,即使對作為鋼琴師保鏢和司機、生長在紐約的意大利裔白人Tony來講也還是太過分了。但Tony對自己黑人雇主的支持和協助主要發源於一種樸素的“護弱”情結,來自於他對的個人好感,而並不是有意識對種族問題的反抗。但是個人觀念上的轉變,甚至推廣大到更大的人群,都是從這種相對微小、在個體接觸當中感知並逐漸放大而形成的。電影結束前,Don走進Tony家的聖誕家宴,Tony親朋好友們驚愕的反應再正常不過,但或許這也能幫他們打開一扇對另一個人群了解的大門。

使用概念和分類的確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更迅速地認識世界,甚至可以說是智能發展的一種高級形式。但伴隨它而來的是,我們很自然地用以往形成的概念去理解、去概括我們其實不熟悉的事物。這似乎就是“偏見”的來源,可以成為阻礙我們對新事物新環境的認識。有多少人會有意識地通過親身的體驗,通過和陌生事物的直接接觸來擴展見識?在更大範圍中,又是否有機製、機構和製度去鼓勵這個了解的拓寬,去逐步消除傳統中的偏見。

電影“Green Book”中的兩位男演員相當出色,尤其是出演Tony的Viggo Mortensen更是跳躍出他自己的“英俊武生”形象,絕好的把一位受教育不多,渾身惡習但又樸質善良的紐約人充分表現出來。而Viggo對以對自己喜劇角色的理解和再現,更令人刮目相看,期待他能夠像Robert De Niro那樣在喜劇類影片中成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HCC 回複 悄悄話 Great review.
FreeGo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武勝' 的評論 : 總是有得有失。謝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使用概念和分類的確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更迅速地認識世界,甚至可以說是智能發展的一種高級形式。但伴隨它而來的是,我們很自然地用以往形成的概念去理解、去概括我們其實不熟悉的事物。這似乎就是“偏見”的來源,可以成為阻礙我們對新事物新環境的認識。”這段很精彩。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