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續聽有聲書"未來簡史",講講書中兩個有趣的實驗。
實驗一,將兩隻卷尾猴分別關在相鄰的兩個籠子中,兩隻卷尾猴可以看到各自的活動。科學家在兩隻籠子裏各放了一堆石頭,訓練猴子撿起石頭交給工作人員。每次猴子做對了,都可以得到一片黃瓜的獎勵。經過一段時間後,實驗進入下一輪,當兩隻猴子都成功的把石頭交給工作人員之後,其中一隻猴子象往常一樣得到了一片黃瓜,而另外一隻猴子得到了一顆葡萄,葡萄在猴子的眼中顯然是比黃瓜更高的獎賞。拿到黃瓜的猴子看看另外一隻猴子,又看看工作人員,表現出一種難以置信的樣子,然後憤怒的將黃瓜丟向工作人員,大聲尖叫,發出怒吼。
實驗二,甲和乙兩位誌願者,給甲100美元,甲有權利在自己和乙之間分配這100美元。乙隻能接受或者拒絕。如果乙接受甲的分配,兩個人拿著各自的錢離開。如果乙拒絕甲的分配,那100美元收回,兩人什麽也得不到。什麽樣的分配是乙可以接受的分配呢?絕大多數參與者都會拒絕不公平的分配,比如甲自己留99美元,給乙1美元,乙絕不會接受這樣的分配。寧可不要這一美元,也不願意看起來像個傻瓜。能夠接受的分配基本上都是比較平均的分配,五五開或者四六開。
第二個實驗讓我想起了一個段子,一個人在年終拿到了1萬元的獎金,非常開心。結果下班的時候聽說同事拿了1萬5。高興頓時被憤怒所取代,理由就是不公平。人類和很多動物一樣,對公平的追求是一種天然的本能。理論上來講,人類天生追求平等,不平等的社會必然招致不滿和怨恨,無法順暢運行。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奴隸社會中的奴隸,封建社會中的農民,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他們都被不平等的對待,但是社會卻運行得的很順暢。個體和小群體中的行為和複雜的社會製度下芸芸眾生的行為為什麽會不同呢?這就是作者在他的幾本著作中都反複論述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想象的秩序"。
任何動物對現實的感受都有兩類,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比如說重力作用,這是一個客觀現實,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前它就存在,不管你承認不承認,重力永遠存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環境,比如樹木,岩石,河流,等等,都可以歸為客觀現實。而個體的感受,比如恐懼,喜悅,憤怒,疼痛,等等,都是主觀現實,隻有自己能感受,別人體會不到。比如今天頭疼,不管你多麽生動形象的給另外一個人描述,他也無法感受到你這種疼痛,更無法分擔你的疼痛。而人類除了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之外,還有一種虛擬現實,就是所謂的想象的秩序。人類生活在三重現實之中。經過幾萬年的努力,人類構造了各種各樣非常複雜的虛擬現實包括宗教,文化,國家,法律,公司,等等。比如鈔票就是一種虛擬現實,我拿幾張綠紙能換回你生產的貨物,是因為你相信這幾張綠紙的價值。你可以同樣用這幾張綠紙去換來你想要的東西。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相信美元能換來實物,美元就成了廢紙。我們從出生就被這個社會塑造著,已經太習慣於各種虛擬的秩序,以至於錯誤的把它當成了客觀現實。
為什麽個體之間的不公平難以接受,而社會製度的不公平卻可以穩定的存在?就是因為統治者創造的想象的秩序或者說虛擬的現實被當成了客觀現實,而客觀現實是無法改變必須接受的。不管是奴隸社會的奴隸,封建社會的農民,還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他們都接受了某種法則,相信這種人為編造的規則是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則。當然,任何一個統治者或者精英階層都不是單純依靠對這種法則的承諾來實現穩定的階級製度。另一個手段就是威脅和壓迫。總有人會對這種統治者的法則提出挑戰,提出挑戰的人就會被鎮壓。當社會積聚了足夠的力量來改變這種法則的時候,就會發生革命,社會製度發生改變,產生出一個新的虛擬的秩序。
理解了人是生活在三重現實之中,可能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爭論。我們每個人在觀察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都無法避免的受到自己所認可的虛擬秩序的影響,絕不可能完全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上來看待這個問題。生活在兩個不同的虛擬秩序下的人更是在兩個平行世界中爭論。人類創造了多元的虛擬的秩序,我們每個人看到的都是虛擬的現實,這個虛擬的現實成為每個人眼中的真實世界。爭論經常是試圖用自己眼中的真實世界去反駁別人眼中的真實世界。多一點包容,少一點爭論。對多元的虛擬秩序了解得更多,才有可能透過虛擬看到背後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