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來自1952年的“古董法”,首次動用便凍結中資企業全球資產!這不僅是商業事件,更是一場風向標式的政治抉擇。
各位在荷蘭打拚的華人朋友,最近如果關注新聞,一定會被一條消息刷屏:中國半導體巨頭聞泰科技在荷蘭的子公司“安世半導體”(Nexperia),正遭遇一場來自荷蘭政府和公司內部高管的“內外夾擊”,資產被凍結,控製權岌岌可危。
這不僅僅是聞泰一家公司的事。它像一麵鏡子,照出了在荷中資企業當前麵臨的複雜環境。今天,我們就結合中荷兩地的報道,深扒這場風波,看看它到底意味著什麽。
一、“莫須有”的禁令?荷蘭政府祭出“古董法”,全球業務被“鎖死”
根據聞泰科技的公告和第一財經的獨家報道,就在9月30日,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對安世半導體下達了一道“部長令”。
這道命令有多嚴苛?它要求安世半導體及其全球30個子公司、分公司和辦事處,在整整一年內,不得對其資產、知識產權、業務及人員進行任何調整!
【荷蘭官方說辭】
根據荷蘭本地媒體報道,荷蘭政府此次幹預是出於擔憂“關鍵技術和能力從荷蘭及歐洲流失”。荷蘭內閣表示,他們收到了“關於該公司存在嚴重管理缺陷和行為的緊急信號”,並認為存在“知識泄漏的威脅”,可能對荷蘭及歐洲的經濟安全構成風險。
但聞泰方麵認為,此舉“範圍之廣、限製之嚴,已遠超常規風險管控,是對一家正常經營的企業實施了嚴重不合理的外部接管。” 用我們熟悉的話說,這近乎於“莫須有”的罪名。
二、“窩裏反”的劇情?外籍高管聯手,法院迅速“奪權”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荷蘭政府出手的第二天,安世半導體的首席法務官、首席財務官和首席運營官三位外籍高管,就聯手向荷蘭企業法庭提交了緊急請求,要求對公司啟動調查並采取臨時措施。
法院的裁決迅速而驚人,與荷蘭媒體的報道相互印證:
暫停了聞泰科技委派的CEO張學政的一切職務。(荷媒報道:中國籍CEO已被免職)
指派了一名擁有決定性投票權的外籍人士擔任非執行董事。
將安世半導體的幾乎所有股份進行“托管”。
更驚人的內幕是,據第一財經獨家獲悉,這些高管提出的要求,竟包括迫使聞泰科技轉讓安世半導體的股份,甚至是控股權!
一邊是政府的強力凍結,一邊是內部高管的“逼宮奪權”,安世半導體這家本應是中國資本在全球半導體布局中的重要棋子,瞬間陷入了“內憂外患”的絕境。
三、風暴眼:美國陰影下的荷蘭抉擇,與中方民意的沸騰
這場風波並非孤立事件。我們把時間線拉長看:
2024年12月,聞泰科技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
2025年9月2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新規,對被列入清單企業的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製裁。
9月30日及10月1日,荷蘭政府和高管接連行動。
時間點上如此緊密的銜接,很難不讓人聯想。中國商務部已對此表示“堅決反對”,並指出美方做法“性質極其惡劣”。如今看來,荷蘭正緊隨美國的步伐,將地緣政治的黑手伸向了商業領域。
【荷蘭媒體的另一麵觀察】
荷媒特別關注了中國國內的輿論反應。據報道,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對荷蘭政府的行動充滿了“憤慨”,被視為“光天化日之下的搶劫”。有微博用戶呼籲:“荷蘭在中國有什麽資產?我們應該對等反製!” 其他更民族主義的言論則提到是時候進行“威懾”或采取“戰狼外交”了。這表明,此事已在中國國內激起強烈民憤,可能影響兩國商業氛圍。
四、【深度分析】為何此事細思極恐?給在荷華人與中資的終極警示
安世半導體的案例,無疑為所有在荷蘭的華人企業家和投資者敲響了最高級別的警鍾。
“古董法”的動用,預示遊戲規則已變:荷蘭政府此次動用了1952年頒布的《商品可用性法》,並且是該法律首次被啟用。官方聲稱“隻有在萬不得已時才會使用”。這意味著,對付中資,荷蘭已經動用了“壓箱底”的法律工具,政治決心非同小可。任何在荷中資,都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
“經濟安全”已成萬能借口:無論是荷蘭的“供應鏈安全”,還是中國的“國家安全”,“安全”正在成為超越一切商業規則的最高準則。在荷經營必須將地緣政治風險提升至核心考量層麵。
公司治理是生命線:在跨國經營中,如何確保核心管理團隊與股東利益一致,防止在關鍵時刻被內部人“捅刀”,是生死攸關的課題。安世的案例展示了一套完整的“裏應外合”奪權劇本。
對等反製恐將傷及無辜:如荷媒所料,中國政府很可能采取反製措施。中荷雙邊經貿關係的“壓艙石”正在鬆動,所有依賴中荷貿易的行業和個人都可能被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