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偽造通俄門 特朗普逮捕奧巴馬

(2025-07-21 07:55:23) 下一個

特朗普公開解密文件,多名高管涉入,奧巴馬偽造“通俄門”事件?

2025-07-21 17:43:11 來源: 麓穀隱士 天津  

特朗普政府公開解密文件,前總統奧巴馬涉嫌“叛國”?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近日拋出一份長達百餘頁的解密文件,直指前總統奧巴馬及其核心團隊在大選後策劃了一場"係統性政變"。通過偽造"通俄門"情報,顛覆特朗普總統地位。

     特朗普公開解密文件,多名高管涉入,奧巴馬偽造“通俄門”事件?|唐納·川普|唐納德·特朗普|大選|奧巴馬 政府|希拉裏·克林頓|白宮|社交媒體|貝拉克·侯賽因·奧巴馬|貝拉克·奧巴馬_手機網易網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日前發布逾百頁解密文件】

文件披露,早在2016年9月,美國17家情報機構聯合評估認為,俄羅斯"未通過黑客攻擊改變選舉結果"。然而同年12月,奧巴馬卻要求情報機構篡改報告,刪除"未影響選舉"的關鍵結論,轉而植入英國間諜斯蒂爾編造的虛假檔案。2017年1月發布的修訂版報告,赫然將特朗普與"俄羅斯幹預大選"強行綁定,為後續長達兩年的"通俄門"調查鋪路。

"這不是政策分歧,而是徹頭徹尾的政變。"加巴德在記者會上強調,"他們利用國家機器偽造證據,癱瘓民選政府,這種行為已觸及叛國罪紅線。"

【加巴德將奧巴馬政府此舉定性為“叛國陰謀”,相關證據已移交司法部刑事調查】

解密文件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鏈條,特朗普勝選一個月後,情報機構向奧巴馬提交的《總統每日簡報》明確記載"俄羅斯未通過網絡攻擊改變選舉結果"。

然而僅僅兩天後,奧巴馬就緊急召集國家安全團隊開會,隨後時任國家情報總監克拉柏的助理立即下令要求情報機構"重新撰寫報告",重點突出"俄羅斯幹預選舉的具體手段"。

更令人震驚的是,原始報告當天就被撤回。FBI內部通信記錄清楚地顯示,高層以"收到新指導意見"為由緊急叫停了報告發布。三個月後,一份經過精心"加工"的新報告出爐:原本"未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結論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聳人聽聞的"俄羅斯助力特朗普勝選"的指控。

【2017年1月,特朗普“通俄”的新報告出爐,其中宣稱俄羅斯“幹預大選”】

這份改寫後的報告,其核心依據竟然是英國前情報人員斯蒂爾編造的"斯蒂爾檔案"。解密文件證實,這份所謂的"機密情報"實際上是希拉裏競選團隊花費16萬美元購買的政治抹黑材料,其中關於特朗普與俄羅斯關係的指控後來被證實純屬捏造。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家安全局和FBI對"俄羅斯黑客入侵美國政府服務器"指控的可信度評級原本是"低",但在改寫後的報告中,這一關鍵信息被刻意隱去。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意識形態色彩的指控,聲稱俄羅斯"意圖破壞美國民主製度"。

【加巴德指出,奧巴馬政府的目標是徹底顛覆特朗普的執政合法性】

加巴德在聲明中直指,奧巴馬政府的行為已經構成"叛國"。她指出,其核心目標就是要徹底顛覆特朗普的執政合法性。解密文件顯示,除奧巴馬外,包括前CIA局長布倫南、前FBI局長科米、前國家情報總監克拉柏和前國家安全顧問蘇珊·賴斯在內的多名政府高官都牽涉其中。其中布倫南和科米已因"向國會作偽證"被刑事調查。

"所有涉案人員都必須接受法律製裁,無論他們之前的權力有多大。"加巴德強調,"這是恢複國家公信力的唯一途徑。"

【加巴德:“所有涉案人員都必須接受法律製裁,無論他們之前的權力有多大。”】

這場解密行動被視為特朗普對民主黨"政治迫害"的強力反擊。自重返白宮以來,特朗普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係列報複措施。

特朗普這次將矛頭直指民主黨的實際領袖奧巴馬,標誌著特朗普的"政治清算"進入新階段。正如一位共和黨議員所說:"他們當初怎麽對待特朗普的,現在就要怎麽還回去。"

隨著更多細節的披露和司法調查的深入,美國政壇可能麵臨前所未有的震蕩。這場鬧劇不僅暴露了美國政治鬥爭的殘酷本質,更讓人質疑:當情報機構淪為政治鬥爭工具,這個自詡為"民主燈塔"的國家,其政治體係還剩下多少公信力?

特朗普公開呼籲逮捕奧巴馬:一場由機密文件引爆的政治複仇

2025-07-21 來源: 宮機長筆記 河南  
 

特朗普在“真相社交”發文,竟呼籲逮捕前總統奧巴馬!

隨著一批機密文件被特朗普政府國家情報總監圖爾西·加巴德解密,美國政壇舊傷再被揭開:“俄羅斯幹預2016年大選”調查,會不會是奧巴馬政府策劃的“政治陰謀”,隻為推翻特朗普勝選?

短短數日,“通俄門”幽靈重現,美國甚至麵臨總統成被告的驚人局麵。

解密的引信:圖爾西·加巴德的“回歸”

7月14日,圖爾西·加巴德沒有提前預告,直接解密了114頁2016年“通俄門”背景下的情報材料。

早年在民主黨內就因反對幹預政策而被邊緣化,2024年正式轉投共和黨,2025年一月,被特朗普任命為國家情報總監。而這次解密,是她在新角色中的第一次“大動作”。
 

文件內容直指2016年奧巴馬政府在“通俄門”調查中可能存在的判斷偏差,甚至刻意引導輿論的嫌疑。一份8月31日的內部備忘錄寫道:“沒有跡象表明俄羅斯通過網絡操控實際計票。”而當時的奧巴馬政府,卻對外釋放“高度警告”,稱俄方正在幹預大選。

加巴德說得直白:“他們選擇製造恐慌,而不是講出真相。”

“通俄門”舊案重燃:合法性與權力的邊界模糊

回到那場被重新翻出的舊案:2016年通俄門調查。

彼時特別檢察官穆勒主導調查,結論是:沒有確認特朗普團隊與俄方有“明確定義下的勾結”,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潛在聯係。

這份“模糊的結論”,成了雙方多年拉鋸戰的根基。
 

加巴德此次解密的內容,揭示了奧巴馬政府內部其實對“幹預證據”持謹慎態度。在內部會議裏,情報部門反複強調“缺乏直接證據”。但對外發布的消息,卻是“高度警惕”。

這中間的落差,被特朗普團隊視為“操縱”。

而民主黨則認為:國家安全機構有義務在麵對潛在外部幹預時,提前預警,哪怕證據尚未完整。

特朗普的反擊:AI視頻的“重拳出擊”

就在加巴德拋出文件的當天,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發布了一段AI合成視頻:

視頻中奧巴馬穿著橙色囚服被 FBI 帶離橢圓形辦公室,背景音樂是輕快的《YMCA》,與畫麵形成反差。
 

這正是特朗普的傳播策略:通過視覺衝擊強化情緒共鳴,引導輿論聚焦。

視頻最初由一個親特朗普社群“Digital Patriots”上傳,隨後被特朗普本人轉發。短短48小時,瀏覽量破1800萬,其中30%來自25歲以下的年輕用戶。

AI視頻不需要“真實”,隻需要“可信”。它不依賴事實,而是構建一種“視覺敘事”:“你看,他就是罪犯。”

民主黨的反擊:議題轉移的質疑聲

“這不是在追責,是在轉移焦點。”

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發言人話說得很直接。因為就在幾天前,司法部剛剛宣布,不再就愛潑斯坦案(涉及權貴性交易及獄中“自殺”疑點)提起新訴訟。該案件自 2019 年起疑點重重,包括監控丟失、證人沉默、獄警筆錄造假等。

公眾的不滿情緒正醞釀到臨界點。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特朗普與加巴德突然聯手,掀起針對奧巴馬的反擊。

社交平台上,原本熱度很高的“#EpsteinFiles”標簽,在短時間內被“#ObamaArrest”替代。這種“議題替換”的操作,在特朗普政治生涯中早已不是第一次。

2023年“海湖莊園機密文件案”剛爆出時,他也曾迅速將輿論引向“拜登兒子財務問題”。

AI政治內容新戰法:“讓畫麵說話”

那段AI視頻,為何能引發如此強烈的情緒共振?

技術並不是關鍵,真正起作用的,是“視覺符號”與“心理預期”的匹配。

在視頻中,奧巴馬戴手銬的瞬間,擊中了特朗普支持者長久以來的“複仇想象”。

而《YMCA》的背景音樂,則用反差化的方式,讓政治傳播變得“輕鬆易轉發”,在年輕人中形成病毒式擴散。

共和黨內部輿論策略小組的初步評估顯示:這類AI內容,在“低參與度選民”中具有顯著動員作用。

簡單說:即使不關注時政新聞的用戶,也可能被這類視頻吸引並轉發。

複仇敘事的製度化:特朗普的下一步

“如果你們能調查我,那我也可以調查你們。”

特朗普把這句話頂在了Truth Social的首頁。他不再遮掩“複仇”的目的,而是將其製度化、公開化。

加巴德也不是單純的情報官員,而是敘事的執行者。

共和黨已將“反奧巴馬”作為2026年中期選舉的核心議題之一。眾議院已有動議提交,要求司法委員會調查奧巴馬政府是否濫權。

“目標不是定罪,是定調。”這句話來自共和黨的一位內部人士。

撕裂的信息生態:主流媒體與社交平台“兩張皮”

這場風暴揭示了美國信息生態的撕裂:主流媒體注重事實核查,社交平台則充斥情緒驅動的碎片化內容。

主流媒體CNN、紐約時報等,對加巴德的文件持謹慎態度,認為“缺乏司法使用性”,強調“尚不能作為起訴依據”。

而在TikTok、Truth Social、X等社交平台上,視頻、短視頻、AI合成圖層出不窮,形成“回音室效應”。

對部分年輕用戶來說,視頻成了主要信息源,對 CIA、FBI 的專業報告關注度較低。

這種情緒驅動的傳播方式,讓傳統媒體的“事實核查”機製顯得蒼白無力。

在這樣的環境裏,誰掌握了情緒,誰就掌握了話語權。

結語

從加巴德解密文件,到特朗普發布AI視頻,這場由“通俄門”舊案引爆的政治風波,已演變成一場精心編排的敘事戰。

複仇、解密、議題轉移等策略,讓美國政壇風波不斷,法庭勝負或成未知,但這場權力之爭已深深烙印在公眾認知中。

美國政壇的這場權力博弈,注定將持續影響輿論走向。

參考資料:

王冰汝2025-07-21特朗普公開呼籲逮捕奧巴馬:一場由機密文件引爆的政治複仇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