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這些心酸的瞬間你也曾經曆過麽?父母漸老,孩子還小 一張名為“獨生子”的照片擊中了無數人的心
這名中年男子守護在父母床邊,背影中透出沉重的壓力,這可能就是現在的我們,或者不久之後的我們。
有人感歎:不敢病、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爸媽隻有我。還有人說:能住在一起就不錯了,就怕沒床位分別住兩個醫院。
之前,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引發無數人的共鳴。
主人公在北京有房有車,事業有成,在別人看來,他已經算是不差錢了。但是嶽父的一場流感,卻幾乎掏空了他整個家底。
他跟老婆都是獨生子女,嶽父一生病,這個小家庭就必須扛起所有的責任。
在嶽父患病的29天內,女婿動用了所有的社會關係,甚至賣了老家的房子來承擔一天2萬的ICU治療費用,但仍然沒有換來嶽父的好轉。
按照這家人的家庭經濟情況,全家傾力而出,也至多能維持50天,中產階級況且如此,更別說普通人了。
畢竟,在動輒幾十萬的醫療費用麵前,大多數人都是束手無策!
人到中年,最怕聽到父母生病的消息,父母生病就像個定時炸彈,隨時準備摧毀一個家庭多年的努力與積累。
21世紀什麽最貴? 人才?不,是保姆!
有一位深圳朋友,請了1名保姆在家照顧生病的母親,加上老太太的其他生活開銷,一個月要花差不多2萬元。連保姆都說“這老太太命真好,有這麽孝順的兒子”。
這樣的孝順,對大多數人來說,絕對是奢侈品。
在一些小城市裏,醫院護工的價格是100元一天。一二線城市裏,價格漲到了200到300元一天,等於每月6000到9000元的開支。
為了讓父母能安享晚年,沒有兄弟姊妹就必須背負起兩倍、三倍的經濟壓力。
貴的住不起,便宜的等不起!
有些家庭出於種種原因,會選擇把老人送去養老院。
北京一家隻收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民營養老機構,每人每月的費用在5000至6000元,這遠遠超出了大部分老人的退休金數額。
有錢的可以去住養老院,隻要子女有錢,一切好說。
但如果子女沒錢呢?隻能選擇了逃避!
南京一位65歲的老母親腦梗,住進了養老院,每個月的住院費要1萬多。眼見又產生了1萬多元的欠費,於是兒子出現了幾次之後再也沒出現過。
“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背後,是不堪重負的現實。
而對於獨生子女的父母來說,隻有一個孩子的他們,“空巢”的可能性很高。
一方麵是出現病痛時,一個孩子所能提供的資金支持和照料都比較有限。
另一方麵是,平日的生活中,大多數父母並不與子女住一起,甚至不在同一個城市,心靈上的孤獨不可避免。
而老人們對情感和陪伴的需求,對有些子女們來說,已成為一種難以回避的負擔。
網絡上有一個問題:獨生子女就不能遠嫁,不配遠遊嗎?
有個網友的回答戳人心肝:
我以前也跟你同樣的想法,覺得獨生子女的愛情就要被拴在父母身邊嗎,認為遠嫁以後可以把父母接過來一起住。
所以為了自己的愛情,當初昧著父母的反對,嫁到了距離父母千裏之外的地方。
嫁人之後,才從美好的願景走到慘淡的現實,結婚幾年,我居然沒能一次回家過年。
第一年春節,丈夫說這一年過年要去婆婆家,這樣才有兒媳婦的樣子,不然婆婆不高興。
第二年,正處在懷孕坐月子的時候,自然回不了家,期間母親過來看了我一次。
第三年,趕上孩子生病,經不起長途波折,所以仍然沒能回家。
第四年,爸爸病倒了,在鄰居的幫忙下送到了醫院,媽媽打電話過來,小心地問,能不能回來看望爸爸,可能是最後一麵了。
人生最後悔的事情便是,父母愛我一世,子女卻未能報答一分。
當父母隻有你一個孩子時,他們總是更害怕給你添麻煩,不願輕易向你求助;但是除了你之外,他們也沒有其他人可以求助。
“錢”永遠是大多數子女們共同麵臨的問題。不想放棄現有自己的生活,不想父母晚年不幸,那就打造更加堅實的經濟基礎給自己,也給父母信心。
這是多少人的心聲!為了父母,為了孩子,為了自己,我們必須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