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民濟德

微信公眾號
guanminjide
個人資料
正文

家住雲沙中,草色一萬裏 (三)

(2018-12-06 13:40:04) 下一個

第五部分 塔寺巍巍

題記:遼代統治者推崇佛教,使得佛教在中國北部得到了輝煌發展。大量的皇家賜予、信徒的供養,寺院經濟繁盛發展,高大的寺院建築星羅棋布於帝國的都會州縣。通過寺院俗講、浴佛、荼毗火葬、千人邑等活動,佛教浸潤到整個社會,成為重要文化紐帶,並促進了民族融合。

首都博物館網圖

彩繪漢白玉釋迦佛涅槃像 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

出土於遼章聖皇太後特建的皇家寺廟前佛塔——內蒙古巴林右旗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內。同樣形製的涅槃石像共出土3件,三像的造型、題材及尺寸基本相同

首都博物館網圖

七佛貼金彩繪法舍利小塔, 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
七佛貼金彩繪法舍利小塔在技法上與七佛貼金彩繪法舍利大塔類似,隻是體量較小。塔身外壁雕刻七佛立像,形態刻飾逼真,衣著線條簡練流暢,刀法道勁嫻熟,七佛全身貼金並勾繪有胡須。塔身彩繪以平塗勾勒為主,塔刹寶珠貼金。

首都博物館網圖

綠釉淨瓶, 北京市密雲縣冶仙塔出土,首都博物館藏
淨瓶為佛教用器,源於印度,僧侶遊方時可以隨身攜帶用以貯水或淨手,淨瓶一般從肩部注水,從長長的管流中倒出,瓷質淨瓶流行於唐宋和遼代。綠釉淨瓶釉色翠綠,間或泛蔥白,淨瓶頸部出簷,下部為竹節狀,共4節。無論是釉色釉質還是造型都極為精美,是少見的瓷器精品。這件綠釉淨瓶的特別之處在於瓶體刻"杜家"款,是定製產品。

遼寧省朝陽市北塔
朝陽北塔位於遼寧省朝陽雙塔街北端,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85年前後),是北魏文成明皇後馮氏在三燕龍城宮殿舊址上,為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壽冥福和弘揚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圖”(十六國的前燕、後燕和北燕均曾都於龍城,因此朝陽有“三燕故都”之稱)。“思燕佛圖”為木構樓閣式塔,後毀於火災。隋文帝仁壽年間詔命在其台基上重建成密簷式磚塔,稱為寶安寺塔。唐天寶年間曾修飾一新。遼初和遼重熙十三年兩度維修,更名為延昌寺塔。形成了現今以三燕宮殿夯土台基為地基,“思燕佛圖”的台基為台基,隋唐磚塔為內核,遼塔為外表的朝陽北塔。其獨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構築形式,以及“五世同堂”的悠久曆史,十分罕見。

1988年對天宮的發掘清理中出土了一千多件遼代佛教文物。其中兩顆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再現於世,是繼1987年陝西法門寺後佛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發現,轟動了海內外。

網圖

蝶紋花式口白瓷方盤 朝陽北塔天宮出土

刻花定窯,直壁,平底,弧邊花式口,內底刻劃蝶紋,兩口相對,做振翅飛舞狀。原內盛水晶珠等物。這個器型努力模仿木器方形。同其他名窯相比,定窯工匠以瓷為紙,竹木為筆,以師法書畫意匠,形成了獨特的裝飾美學。

金舍利塔,朝陽北塔天宮出土

基座三層,平台式,上麵和側麵均鏨刻雲紋。座上置單層八瓣金蓮座,上承方形塔身。

金蓋瑪瑙舍利罐,朝陽北塔天宮出土

舍利罐原置金塔內,罐底托墊一塊玉璧。此罐以一塊質地精良的瑪瑙精工製成。罐內原盛舍利兩粒,另有鎏金珍珠五顆。舍利罐很小

最後以國寶鎮場

波斯玻璃瓶, 朝陽北塔天宮出土,高16、腹圍8.3、底徑5.7厘米,,國家一級文物,後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國寶級文物。

圈足,弧形腹,細頸,口似鳥首,上安子母口式金蓋,柄上立短柱, 似鳥尾,整體造型如一隻昂首蹲坐之鳥。瓶內立一長頸弧腹小瓶。此瓶呈淡綠色,極輕薄,晶瑩透明,而且造型奇特,是產於古代波斯地區的玻璃器珍品。此瓶壁薄如紙,從伊朗運到朝陽,並放置北塔天宮千年不損,可謂奇跡。波斯玻璃瓶造型奇特,十分罕見。

讓我們先離開草原,到萬裏之外愛琴海,1977年在土耳其一個叫Serçe Liman?的海灣,發現了一艘沉船,經過考證,沉船時間是1025年的(契丹太平五年)法蒂瑪王朝(綠衣大食)。沉船上出水了大量玻璃碎片,在無數碎片中,居然有一個保存完整的玻璃瓶,編號為GW 93,高18、腹圍9厘米。看了這個照片,大家就一下認出來,這不就是波斯玻璃瓶的同款嗎,大小都差不多。這可就是千年前的奢飾品,大遼富豪的愛馬仕和卡地亞,要不遠萬裏的海淘而來。

當年繁盛上京的從國都變成了金代羈押囚犯的小城,很快化為廢墟,終為蒙古人的牧場。於是無數的溫柔富貴在雲沙間湮滅不稱,多少金碧輝煌換來的是茫茫草色。好在還有文物和遺跡,再加上蕭妹妹的詩歌,讓大遼這個恢弘的存在,可以餘音不輟,千年後在南京故地,依舊回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ustardSeed 回複 悄悄話 感謝科普遼文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