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之絲》
1918年,芥川龍之介的同門前輩鈴木三重吉創辦了兒童讀物《赤鳥》,並邀請當時的名家進行童話、童謠的創作,芥川受邀後創作出《蜘蛛之絲》,鈴木閱後,“歎為名作,實乃童話創作之最高範本”。
此篇一般認為出自鈴木大拙譯日文版《Karma: A Story of Buddhist Ethics》 (法國宗教學者Paul Carus, 1894年著)。但也與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們》第七篇第三章的一根蔥的故事十分相似,且從芥川書信中看,他是讀過該書的。
我以為本篇的重點不在利已主義(人在生死關頭有私心,這是人性),而是慈悲與救贖、業(Karma)及因果報應,所謂種瓜得瓜的業(Karma)、度人才能度己。佛祖釋迦牟尼雖然慈悲為懷願意點化,降下一根蜘蛛絲,也是因為犍陀頭自己曾經的善舉(不管多麽微小)才得到一個獲救的機會,一旦私心起,能承受住深沉慈悲的纖弱蜘蛛絲遇惡即斷。這時候,佛祖並不再施以援手,他隻是旁觀。這樣看來,佛祖並不救人,人隻能自救,這是不是佛教中常說的修行在個人呢?犍陀多缺乏善根,不明白度人才能度己,所以最後還是永墮地獄。
此文最妙的是芥川的藝術想象力及筆力,精深洗練,短短數語,極樂世界的安詳和樂,地獄血池的淒慘形狀,連接這兩個世界的晶瑩而纖弱的蜘蛛絲, 無不栩栩如生。
(補充:意外的是,原來《杜子春》和《魔術》也是芥川為《赤鳥》雜誌寫的童話。)
《老虎的故事》
這個故事沒有收錄在兩卷小說裏,而是列入小品類。我估計是芥川給兒子講的故事?然而,聽完又不像給孩子講的,一個比一個淒涼悲慘,好在孩子們可能還聽不懂,我姑且先算做童話吧。第一個老虎的故事,講的是一個強者(老虎)最後以可笑的方式收場,一直鳴叫的號角可算是對老虎的嘲笑?第二個老虎故事說老虎能力不行,跳不上巨石,像人一樣羞愧難當,怪可憐的。第三個故事,大老虎受傷了仍陪小老虎睡覺,最後死了。
我呢,忍不住又想牽強附會,把這三隻老虎比作芥川本人。這個小品寫於1925年,那時候,芥川健康惡化,另一方麵,擔心自己江郎才盡,創作上壓力很大。估計他已經在思考死亡,我也在他的遺書中讀到,一兩年前他就開始思考如何自殺了。更聯想到《紅樓夢》第22回裏的猜燈謎一節,賈政的思慮:“……隻是小小年紀,作此等言語,更覺不祥。看來皆非福壽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