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Day or One Life

唯讀書與寫字不可辜負
正文

9月讀書筆記 - 兼記錄我的Reading Challenge

(2019-09-30 16:57:37) 下一個

9月閱讀筆記

從9月份開始,為了讓自己的閱讀有趣些,多樣化點,遂從網上找了一個Reading Challenge,準備按這張表找些書來讀,爭取從9月到12月,4個月讀至少讀12本,爭取讀20本書。

今天9月30日,這個月讀了5又三分之一本書。它們分別是:

第一本:A book recommended by someone with great taste --《項狄傳》(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 Gentleman)

這是9月讀的第一本書,也是隻讀了三分之一的那本書。我將它列為書單上的第二本:有品位的書友推薦的書。互聯網上有許多書癡,讀他們的博客是我每天的功課,也是很開心的事。這是一位網友Mike強烈推薦我讀的。他自己列了一個史上最佳40本小說,此書排名第三,他更是建議我至少要讀三遍。此書我早聞大名,可惜一直未讀,這次就算機緣巧合,了此心願。因是18世紀的英文,且其中還夾雜許多拉丁文、法文,需要查找注釋,有時甚至要對照中譯本,有時停下來摘抄,讀得很慢,每天早上讀一點,一個月下來,隻讀了三分之一。

這是一本奇書。開篇就寫父母做愛造人,當然這個人就是他(項狄)。“獻辭”在1卷第8章露麵(此後有其他獻辭陸續出現),而“作者前言”則被無拘無束地撂在了第3卷第20章。所謂“下筆千言,離題萬裏”, 以此書為最。這本書就是以題外話組成的。斯特恩也知道自己的這個毛病,第一卷第22章特意為此辯護。書中還不時出現黑頁、白頁、大理石紋頁和各種圖解;還有大量的星號,無數的破折號,任意的標點和半截的斷句,零星的或整段整頁的希臘文、拉丁文。信馬由韁,雜亂無序,正是本書的迷人之處。

雖然摘抄了許多精彩句子或片段,這裏隻錄觸動我的一小段,作者的叔叔TOBY是和善之人,他不願打死圍著自己飛來飛去、討厭的蒼蠅,放它走,同時說:

“Go poor Devil, get thee gone, why should I hurt thee? --This world surely is wide enough to hold both thee and me. ”去吧,可憐鬼,去你的吧,我幹嗎要傷害你呢?——這個世界大得很,你我都能容得下。(見第2卷第12章)

是啊,世界這麽大,容得下你我,容得下各種人,為什麽我們要爭來爭去,打來打去呢?對於意見不同的人,世界這麽大,你我都能容得下呀。

10月要以此書為重,爭取讀完。

第二本:A Book by A Favorite Author: 《沒什麽大不了》(No Great Mischief) by Alistair MacLeod (又一位加拿大作家)

讀完這本書,這個作家的所有作品都讀完了。

這是一部加拿大移民小說,也是一部家族回憶史。書名來自於十八世紀英國將軍詹姆斯·沃爾夫將軍在蘇格蘭的班芙給朋友裏克森將軍寫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話。沃爾夫將軍稱蘇格蘭高地人是他的秘密武器,“他們堅強、勇敢、習慣在山區作戰,就算他們倒下了,也沒什麽大不了。”("They are hardy, intrepid, accustomed to a rough country, and no great mischief if they fall.")

MacLeod寫紅頭發的MacDonalds 這一支,他像口述曆史一般娓娓道來MacDonald 家族兩百年間的故事,他們的祖先在1779年從蘇格蘭移民到加拿大的Nova Scotia,他們稱加拿大為the land of trees。他的親人們有伐木工、礦工、漁民、酒鬼、冒險家、不論什麽人,他們總是血濃於水,從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原來不管什麽民族都一樣。MacLeod的語言優美平實細膩,讀來飽含深情,字裏行間全是他對故鄉Nova Scotia, Cape Breton那片土地和那裏的人的熱愛。

作者Alistair MacLeod是真正加拿大本土作家,蘇格蘭後裔,雖然他出生於薩省,但實際他的家鄉在Nova Scotia,他很小就隨父母回到Cape Breton 生活,後來長期在安省溫莎大學執教寫作。MacLeod 語言優美,用詞精湛,每個詞、每個句子、每個段落都經過反複推敲,使作品獲得了詩一般的精煉和韻律,閱讀他的作品是一種享受。他也因此寫作速度慢,作品很少。僅有兩部短篇小說集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 和As Birds Bring Forth the Sun and Other Stories,後來合訂成一部《島:短篇小說全集Island: The Completed Stories》,外加這本長篇小說《No Great Mischief》。愛爾蘭作家科姆·托賓(Colm Toibin)將這兩本短篇小說集選入現代圖書館的“1950年後兩百大英文小說”,並稱之為“選書計劃中的最高峰。

讀此書,我想到中國作家、日本作家和西方作家的區別。MacLeod的筆端濃情滿溢,這與西方民族性情外露直接有前,他們很少含蓄;而日本作家的作品則溫和含蓄、意味深長,再配上如同暗夜中無聲燃燒的黑色火焰般的情感,形成奇特反差(如《春琴抄》);而傳統的中國式感情則過於平和中庸,少了內在的衝突和激烈,讀完缺乏餘味。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都是以餘味定輸贏。小說又何嚐不是?

著名評論家布魯姆批評他有點過於傷感,反而削弱了作品,也屬中肯。

第三本:A Book You Can Read in A Day: 《饕餮的快樂》(The Joy of Excess) by Samuel Pepys

中文書名是我譯的,因不知有無中譯本。

人到中年,讀書的範圍反而窄了。不想讀什麽燒腦的書,所以小說讀得多,另外,還喜歡讀書信日記,因存其最本真的一麵。

當年中國掀起董橋熱時,我看過他的一些小品文,喜歡看他對英國文人、舊書如數家珍。他有兩篇文章提到塞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其一是《佩皮斯日記》:

“……英國人都愛鮑斯韋爾的《約翰遜傳》,愛佩皮斯的《日記》,說是最佳床邊名著,寫王政複辟,寫查理二世加冕慶典,寫鼠疫,寫倫敦大火,舊派英國人熟得不得了。《日記》佩皮斯二十七歲寫到三十六歲,全本用速記寫成,原稿捐給劍橋大學,我去看過,真是天書。……柯林說佩皮斯性情中人,天生率真,《日記》裏不怕寫盡自己的過失自己的短處,一點不帶文人矯情虛偽。父親是倫敦裁縫,母親當家傭,兄弟姐妹十一人。佩皮斯早年肄業聖保羅中學,一六五○年進劍橋大學,一六五三年畢業。一六六二年鑽研建設海軍課題,兩次英荷戰爭貢獻極大大,得查理二世信任,擢升海軍大臣,出任國會議員,興建三十艘軍艦恢複英、法、荷海上均勢。一度整肅海軍腐化風氣,權貴忌恨,蒙冤下獄。不久官複原職,建樹更著。佩皮斯退休後和科學家牛頓、建築家雷恩、文學家德萊頓往來頻密,撰寫英國海軍追憶錄《Memoirs of the Navy,1690》,一九○六年經丹尼J. R. Tanner編校出版,影響不大,身後全靠這部青年時代的《日記》名垂青史。”

他還在《活出漂亮的孤獨》一文裏提及整理佩皮斯日記的女作家Claire Tomalin:“‘活在英國要活出孤獨才活得漂亮!’……那句話我越老越明白。去年寫出《Samuel Pepys: The Unequalled Self》的 Claire Tomalin 跟寫懸疑小說《Spies》的丈夫 Michael Frayn 是英國享大名的文史夫妻。老太太整天埋頭在家的書報堆中看書著書;老先生在住宅近布置了一間工作室,天天躲寫作。……英國人內向,最懂得營造孤獨也最懂得尊重孤獨。”

讀後很想一睹這本日記的風采 ,可惜手邊一時找不到,也就丟到一邊去了。這兩天,網上看到Claire Tomalin出了一本回憶錄《A Life of My Own》,又勾起了我關於佩皮斯日記的心思,於是找來他的日記節選《The Joy of Excess》,“不讀是大罪,全讀是受罪,節本讀完喜歡了再讀足本不遲。”本打算一天讀完的,但實際斷斷續續地讀了兩三天。

董橋說這本日記是“十七世紀老英文,用字偶爾古奧,措辭偶爾古拙,”但讀來發覺,17世紀的英語跟現在差別不大,或許因為這是日記,口語體,所以讀來輕鬆,《項狄傳》是18世紀的書,比這本日記還難讀一點。

《The Joy of Excess》不知有無中譯本,我且譯成《饕餮的快樂》,因為這個選本選的都是與吃有關的日記,是企鵝出版社《Great Food》叢書之一。佩皮斯愛吃愛喝,日記裏時常提及吃了什麽、喝了什麽,佩皮斯走到哪都是男男女女吃吃喝喝,非常有煙火味。而他用得最多的形容詞是:merry、pleased、mighty merry、pretty pleased……,看得出他的日子過得非常愜意,吃得很愉快。有位讀者評得很風趣:

Samuel Pepys was the man who knew everyone, went everywhere, did everything, and ate everything. If there was a lobster to be found in the Greater London area, you could be sure you'd find Mr. Pepys happily eating it (or accidentally leaving it behind in a coach).

我也是個好事者,讀後大致統計了一下他吃的菜:羊肉、牛肉、雞、魚、三文魚、龍蝦、螃蟹、飛禽、甚至天鵝!還有煙熏牛舌,原來那時英國人也是什麽都吃的啊。還有,那時候就有cheese-cake了,1667年8月11日,佩皮斯寫道:eat some of the best cheese-cakes that ever I eat in my life;

佩皮斯喝的主要是葡萄酒,他經常因貪杯而頭痛、嘔吐,但仍不改。佩皮斯收藏有各種美酒,他得意地說:which I believe none of my friends of my name now alive ever had of his own at one time。

有一則日記提到中國茶:afterwards did send for a Cupp of Tee, a China drink of which I never had drank before. 此日記寫於1660年9月前後,當時明朝剛亡,清朝尚未穩固,不過,中國茶已傳入英國,不過看來當時英國人還沒喝下午茶的習慣?

佩皮斯偶爾也在日記裏直率地記錄吃得不痛快的時候,1661年1月1日,在他表兄Tho. Pepys家吃得不好,他寫道:but his dinner a sorry, poor dinner for a man of his estate—there being nothing but ordinary meat in it. 1665年9月13日,他和一幫朋友去了Sir W. Hickes家,房子顯得很寒磣,吃得也差(其實吃了牛肉、鴿子和鹿肉),於是他寫道:He did give us the meanest dinner…and all in the meanest manner…to the basest degree.

還有一則有趣的日記。佩皮斯年紀輕輕就患有尿路結石,疼痛和血尿等症狀一直折磨著他。據說1657年,佩皮斯還動手術取出網球大下的結石,但留有後遺症,他一生無子可能與此有關。1664年7月的一則日記中,他向朋友們請教如何能生孩子:I begin discourse of my not getting of children and prayed them to give me their opinions. 朋友們很高興地給了他許多建議,他記了十條,很好玩:不要擁抱妻子太久;晚飯不要吃得太晚;喝Juice of sage;穿羊毛的Holland-drawers;讓肚子暖和,後背涼(這條很奇怪);當他問是早上做愛好還是晚上做好時,朋友們說無所謂,重要的是他們夫妻想做的時候就做(when we have most mind to do it);妻子不要太嚴肅;他自己要喝Mum 和糖。Mrs. Ward建議他們換個方向睡,睡在腳那頭,或至少讓頭低腳高……佩皮斯一一記下,並說第3、4、6、7和10條最重要。很好玩。

與中國文人寫吃的文章會具體定出作法或烹飪過程不一樣,佩皮斯在日記裏一般隻報菜名,幾乎沒有做法,隻有一則寫了如何調製mightily sauce。1669年2月10日,他去約克公爵家吃飯,公爵介紹了一款sauce,說是非常美味,公爵吃什麽都要蘸它,是西班牙大使教他怎麽做的:which he eat with everything, and said it was the best universal sauce in the world – it being taught him by the Spanish Imbassador,做法如下:made of some parsley and a dry toast, beat in a mortar together with vinegar, salt, and a little pepper. 有時間我也可以琢磨著試一次。

關於英國曆史上的大事件,比如1665年倫敦的大瘟疫,他在7月份的一則日記中輕描淡寫道:這一周大約死了700人(above 700 dead of the plague this week)。

關於1666年倫敦大火,1666年9月2日:淩晨3點,傭人Jane叫醒他們,說市裏起大火,with my heart full of trouble, 倫敦塔的上尉告訴他,大火起於布丁路的國王烘焙店,to the Lieutenant of the Tower, who tells me that it begun this morning in the King’s bakers house in Pudding lane, and that it hath burned down St. Magnes Church and most part of Fishstreete already. So I down to the waterside and there got a boat and through the bridge, and there saw a lamentable fire. 接著他們如何收拾細軟,坐船逃難。總之,倫敦大火it was extremely dreadfull –for it looks just as if it was at us, and the whole heaven on fire.

總之,這是一本有趣的小書,適合睡前讀上一小段。最後再附一張牛頓本人保留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第一版,上有佩皮斯大名。

第四本:論暴政——20世紀的20個教訓 (On Tyranny 20 Lessons from 20th Century)by Timothy Snyder

這一本才算是真正一天讀完的書,其實隻花了兩三個小時,因為此書實在太薄,也無理論。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本書的作者Timothy Snyder是耶魯大學教授,Trump的極端厭惡者。討厭的Trump的人應該喜歡這本書,因為這實際上是一本批評Trump的小冊子,他認為Trump是獨裁者,將俄羅斯看成獨裁的敵人(我不反對),奇怪的是作者對真正的獨裁政府、連小熊維尼都能被禁的中國卻隻字不提,其實,如果他生活在中國,這本書根本不可能出版,他可能也早就坐牢了。這不禁讓我猜測他要麽是瞎子,要麽是懦夫,要麽是打著反獨裁口號隻反Trump的騙子,他其實對獨裁並不在乎,他隻反Trump。所以,看此書時,我有種作者是在無病呻吟之感。當然,他這20個教訓是從20世紀的獨裁政府,納粹德國、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中吸取來的,仍有借鑒意義。

缺點:標題過大,理論太淺。整本書局限於批判Trump,缺乏普遍性。當然,給年輕人敲敲警鍾還是好的。所以,我的評價:3 stars out of 5 stars。

以下是我的讀書記錄:

1.不要自願主動馴服 (Do not obey in advance)

專製者的權威是平民自願奉上的。人性習慣服從,甚至愛揣摩上意,當權者尚未開口,大把人已提前想到當權者要什麽,他們自動拱手讓出自己的權利。平民的這種馴服,讓當權者知道權力可以為所欲為。

People are remarkably receptive to new rules in a new setting. They are surprisingly willing to harm and kill others in the service of some new purpose if they are so instructed by a new authority.

這就解釋了為什麽戰爭異化人性,和平時期本是平民的人,為什麽在戰爭期間會變成殺人狂。

2. 捍衛你珍重的製度與組織 (defend institutions)

所謂institutions,包括憲法、法治、民主製度,也包括各種組織,例如你的學校、工會、你信任的新聞機構等等。Institutions 幫助你保持體麵,但它們也需要你的幫助。如果你不去捍衛它們,它們會一個接一個地倒下。

人很難單打獨鬥,組織可以突顯你的權利,製度可以保衛你的權利,而這些製度組織無法保護它們自己,珍惜這些製度的人,要身體力行去捍衛;更不要以為當權者會維護製度,他們為了獨斷,會一手破壞既有的共識與製度。太多教訓說明,曆史會開倒車。

作者舉了1933年2月3日,德國猶太人的主要報紙的編輯案,他們錯誤地以為希特勒會受到製度的製約。當年11月,德國當權者舉行議會選舉(無反對)和全民公決,確立新秩序。Some German Jews voted as the Nazi leaders wanted them to in the hope that this gesture of loyalty would bind the new system to them. 結果當然是徒勞。

3.提防一黨專政(beware the one-party state)

作者以“最後一次做愛”為喻,你最後一次做愛時並不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做愛。1932年德國人投票選出納粹黨時並不知道那將是他們在一段時間內,甚至是他們有生之年的最後一次投票,他們一票終結了民主,讓暴政登場。1946年的捷克斯諾伐克人民亦如此。作者請人們珍惜投票的機會,積極參與每一次選舉。

中國自1949年就是一黨專政,所以不存在提防的問題。雖然當權者假惺惺地搞出一些民主黨派裝裝門麵,大家都心知肚明。在中國搞選舉就是笑話,去年3月人大修改憲法更是讓人無語。

Eternal vigilance is the price of liberty.

Where annual elections end, tyranny begins. 這話根本不適用中國。

4. 在日常生活中承擔責任,抵抗暴政(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ce of the world)

作者引用捷克詩人總統哈維爾在《無權者的力量》一書中,一個貫穿全篇的比喻︰一個雜貨店老板,在商店櫥窗掛起“全世界工人聯合起來”的標語。倒不是他真正懂得或認可《共產黨宣言》,他掛起這個口號,純粹是人雲亦雲,或避免麻煩,並未多加思索,這種行為是雜貨店老板為了讓當權者接收到他的忠誠宣言的唯一途徑。可是他的這種行為,鞏固了體製的合理性,成為當權者的幫凶。我們應當留意日常生活中滲入的各種象征,符號,如果大家都自覺拒絕,不受愚弄,提高警惕,當權者的遊戲沒那麽容易玩下去。

我現在想到的是中國用高科技監視控製人民,而不少民眾甘之若飴。

Life is political, not because the world cares about how you feel, but because the world reacts to what you do…In the politics of the everyday, our words and gestures, or their absence, count very much.

5. 謹記專業道德(remember professional ethics)

專業人士若一昧following orders,很容易成為暴政的幫凶。作者以納粹德國為例,沒有專業人士的幫忙,當年的暴政不會那麽容易成事:如果律師、法官這些法律專業人士,堅持不秘密審訊,堅持必須先審再行刑,六百萬猶太人不會死;如果醫生堅持任何手術必須得到同意,就不會有活人解剖;……

二戰後,審判戰爭罪犯時,很多人以自己是這架殺人機器上為數眾多的“零件”,隻是在單純地執行命令為由,認為自己無需為罪行負責。但是以紐倫堡審判為主的一係列審判確定了一項原則:依據政府或其上級命令行事的人,假如他能夠進行道德選擇的話,不能免除其國際法上的責任。直白一點說就是:服從上級命令犯了共謀罪。自此“服從即有罪”原則被普遍接受。

6. 警惕非正規武裝部隊(be wary of paramilitaries)

作者說:“如果街上有人穿起製服,拿著槍和火炬,高舉某領導人的相片,我們離末日不遠了。如果這些非正規武裝部隊的領導人和警察、軍隊沆瀣一氣,我們的末日到了。” 作者認為,那些支持當權者的非正規武裝人士是製度崩壞的象征,他們首先無視法律,然後淩駕於法律之上,最後摧毀法律,使我們所珍視的價值體係分崩離析。

不知怎麽,我想到了MSL的沙利法,據說在德國街道上有MSL男人自己執法。但願我看到的是fake news。

7. 持槍的人請時刻反思(be reflective if you must be armed)

如果你在執行公務時持有武器,願上帝保佑你。過去的惡行往往牽涉到警察和士兵,他們被要求做些不尋常的事。請準備好說不。”

Authoritarian regimes usually include a special riot police force whose task is to disperse citizens who seek to protest, and a secret state police force whose assignments include the murder of dissenters or others designated as enemies.

這一句很符合中國現狀。

8. 站出來(stand out)

總要有人站出來。隨波逐流很容易,特立獨行需要勇氣,當你與眾人不同時,你會感覺不安,可是沒有這種不安,就不會有自由。Rosa Parks站了出來,打破了既有規則的魔咒,設定下榜樣,其他人就會追隨。

捫心自問,我能有這樣的勇氣嗎?我敢對當權者說不嗎?如果我不敢,我是不是就沒有資格反對暴政了?如果我沒有勇氣說不,是不是就隻能下跪了?

9. 小心語言汙染(be kind to our language)

不要人雲亦雲,哪怕隻是傳達人人都在說的事情,也請思考一下該如何表達。警惕當權者不斷重複的語言,遠離互聯網,遠離電視新聞,提防影像之海太過澎湃令人停止思考。多讀書。

中國現在的洗腦從孩子抓起,課本上已修改了文化大革命的定性。大量自己出版的書籍現在被禁,央視新聞體,中國公文體、官腔……

可怕的不是不讓人受教育,而是隻讓人受某一種教育,於是有了海外愛國留學生。。。

10. 相信有真相(believe in truth)

放棄真相就是放棄自由。如果沒有真相,就沒人能批評權力,因為喪失了批評的基礎。如果沒有真相,那麽最有錢的人能製造最眩目的場麵。(作者此文是針對Trump而言的)

歐仁·尤內斯庫的劇本《犀牛》就說明暴政的宣傳力量之可怕,普通人屈服於它,喪失獨立人格、精神墮落又是何等正常。

Post-truth is pre-fascism.

想想中國的大外宣,想想中國的言論禁錮。如果一個政府如此嚴苛地管製新聞輿論,是不是說明它心虛、害怕呢。

11. 深究(investigate)

有時候人們問“真相是什麽”是因為他們並不想真的知道。算了吧,或無所謂。

作者認為,正確的態度是自己去探究真相,多讀書,留意深度文章,要認識到互聯網上的些東西是有害的。如果自己無力去探究,請花錢了解優質媒體,優質的調查報告。完整深入的材料,是理性判斷的基礎,真相不會不勞而獲,不會自己走到你麵前,需要深挖。你家喝水都要錢,為什麽不能付費給優質媒體?

而我想到的是,任何媒體、任何記者,都會有自己的政治偏好,沒有任何東西是客觀的,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不是沒有信息,而是信息太多,什麽才是真相,很難說清楚,為了獲得真相,隻有多方麵了解,而不是隻選擇自己喜歡的媒體。

12. 交換眼神,聊聊天(make eye contact and small talk)

交朋友,打破與周圍人的隔膜。在艱難時刻,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一次握手,一句問候,尋常時候的尋常態度,在惡劣環境下都會有非凡的意義,能讓苦難中的人感到溫暖,會讓苦難中的人感到溫暖。“老朋友是政治的最後避難所,新朋友則是邁向改變的第一步。”

讀到這裏我笑了,想象作者在Trump統治下是如何的委屈。。。

13. 奉行實體政治(practice corporeal politics)

要想成功抵抗獨裁暴政,不能隻當鍵盤俠。作者提出兩點:第一,變成的想法必須聯係不同背景不同立場的人;第二,走出去,不能停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要親身接觸那些本來不是朋友的人。

14. 建立私人生活(establish a private life)

作者引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論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中對極權本質的定義,認為極權主義就是抹去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分野,人類的孤立和孤獨是產生極權統治的先決條件。個人被置於極權政體的監控之下,每個人應該重視自己的隱私,小心使用電腦手機等通信設備,堅拒任何遭監控的可能,同時也不要八卦,不要窺視別人的私生活,極權政府往往大肆汙蔑異見者的私人生活和隱私,轉移視線,不要自陷圈套。

又讓我想到中國的人臉識別、天眼等高科技和那些為這些高科技叫好的傻x們。請原諒我說了粗口。

15. 多做好事(contribute to good cause)

每個人都 應參與社會,加入組織,無論該組織是政治團體與否,選擇你認同的團體,捐款支持運作。

16. 向國際友人學習(learn from peers in other countries)

開擴眼界,廣交朋友,不要自以為是,固步自封,看看這世界的人在做什麼。

作者認為俄羅斯操縱了美國選舉。

17. 留神危險字眼(listen for dangerous words)

作者指出,極權政府最愛製造“例外”情況,愛用“極權主義”和“恐怖主義”的說法,製造恐慌,然後以“國家安全”(或國家主權、國家利益之類),不管常規做法,製造“特殊處理”的理由,沒有敵人也要製造敵人,一聲反恐,就剝奪你示威自由 、限製出入 境,一聲國家安全,就可以淩駕於法律之上,另立惡法。所謂法治,是以法律為武器治人,法律由我訂,由我詮釋,所謂國家安全,隻是當權者的安全,是政權的安全,是主子的臉麵。

朋友告訴我,2019年9月15日中國新聞聯播裏有一句:保障領導層依法有序更替……

18. 那一刻來臨時,要沉著應戰(be calm when the unthinkable arrives)

極權時代來臨時,可能是廢除民主製度,全麵審查互聯網,封閉敢言媒體。作者以德國上個世紀30年代國會縱火案後希特勒迅速全麵奪權為例,反對力量兵敗如山倒,被殺個措手不及。請早作準備,有後續之計。

Hannah Arendt: I was no longer of the opinion that one can simply be a bystander.

19. 做一個愛國者(be a patriot)

作者說要理解什麽是愛國,先理解什麽是不愛國。他列舉了一係列不愛國的現象。

愛國,愛這個國家,這片土地,這土地上的人民,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曆史,愛國不一定要愛當前的政府,尤其當它是個極權主義、是個獨裁政府時。愛國也不是民族主義。

獨裁者給你麵包,你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將自己的權利 、自己的自由拱手讓給它,跪著吃掉嗎?

“你們瞧:如果不是宮殿,而是個雞窩,又下起了雨,為了不致把自己淋濕,我也許會鑽進雞窩,但是我終究不會因為雞窩替我遮風擋雨,出於感激,我就把雞窩當成宮殿。你們在笑,你們甚至會說,在這種情況下,雞窩與巍峨的宮殿——毫無二致。‘是的,’我回答,‘如果活著僅僅為了不被雨淋濕的話。’”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出了我的心裏話。

20. 盡你所能勇於麵對(be as courageous as you can)

最後一個教訓,作者隻寫了一句:如果我們之中沒有人準備為自由而死,那麽我們所有人會在暴政中滅亡。也許我們麵對刑訊逼供會軟弱屈服,也許我們沒有那麽勇敢,但是,盡自己所能去麵對就好。

第五本:A Book Recommended by A Librarian or Indie Bookseller - 《我一直想要告訴你的事》(Something I've Been Meaning to Tell You)by Alice Munro

要堅持按這個書單來讀書真不容易。Alice Munro的書我全收集齊了,準備認真讀讀。一是因為她是加拿大作家,二是因為備受讚譽,又得了諾獎。不讀說不過去。但是,到目前,已讀了三本,說實話,不是那麽有感覺。

上個世紀以來的歐美,尤其是英美短篇小說作家,自海明威到卡佛,從科爾姆·托賓到克萊爾·吉根,流行的寫法是:冷靜樸素的現實筆法,節製到吝嗇的詞匯,清淡卻毫不輕盈的悲傷,微瀾般使人適度惆悵的結局。雖不能說門羅的詞匯節製到吝嗇,但她的筆法輕盈,讀完後讓人適度惆悵,卻正是這一流派的代表。

她的作品寫了各種女人、姐妹、妻子、母親、姑媽、姨媽,寫她們生活中的微瀾,我佩服她感觸的細膩,似乎沒什麽能逃脫她的眼睛,她的筆端。

這本書裏有些故事很難看進去,有共鳴、有觸動的不多,我喜歡《水上行走》、《馬拉克什》。我佩服欣賞她的技巧,但這些作品還沒有讓我能讚歎,我讀完了,隻是因為我不喜歡半途而廢。總之,I'm just not that into her. 唯一讓我決定繼續讀她的原因是喜歡她寫那些瑣碎之事的筆力,看她如何將那些微妙的感覺寫出來,如能為我所用,善莫大焉!所以,盡量站在門羅寫作的角度想想,她為什麽這樣寫,她想通過這個細節表達什麽?以下是她在《Winter Storm》裏的一段話,也許正好是她寫作的心態。

I think as I put this down, how am I to know what I claim to know? I have used these people, not all of them, but some of them, before.  I have tricked them out and altered them and shaped them any way at all, to suit my purpos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十字小溪 回複 悄悄話 新年好,才女!不知是否有空過目一下我的最新故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2115/202001/10079.html
十字小溪 回複 悄悄話 這裏是一個精彩的世界,陌生而親切。
樂學樂遊 回複 悄悄話 高質量書評!信息量很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