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mn Such a Life, Damn it!
——觀影記之《大象席地而坐》
很久沒看中國電影了。中國電影(港台、大陸)給我的印象就是:警察妓女黑社會,窮山惡水長鏡頭。
《大象席地而坐》近四個小時的導演剪輯版,看完後,整個人都 不好了。太壓抑了,灰暗、破敗。陰鬱、凶狠……太喪了。Damn Such a Life, Damn it! 世界不是這樣子的。
我給這部電影打二星。本來想給去世的導演二顆星星,他是有才華的。如果他活著,走出這段陰影,他定會看到不同的世界,拍下不同的影像。可惜,他將世界定格在了灰暗破敗裏,這部電影簡直就是他個人的情緒宣泄。如果不是一昧沉淪,如果能在黑暗中給人以亮光,感覺會更好。生活到底是什麽樣呢?再卑微的生活也會有快樂的時候,也會有溫情,可惜在這裏什麽也看不到,隻有導演的偏激與狹隘。藝術應該是克製的,而不是作為導演個人宣泄憤情緒的工具。因此隻給了一顆星星。
鏡頭粗糙。長鏡頭。長鏡頭。太多的長鏡頭。影像好像用了濾鏡,過濾掉了所有色彩的鮮豔,哪怕是紅色也紅得沒有生氣。電影裏的生活也濾去了快樂,隻剩陰鬱。母女不像母女、師生不像師生、父子不像父子,倒像是仇人。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七十歲才埋。而這部電影裏,青春也是死的,沒有希望,自我放棄。
如果說這是一部青春殘酷物語,那麽來看看北野武的《壞孩子的天空》吧。影片結尾,兩個孩子的對話:“我們完蛋了嗎?”“笨蛋,我們還沒開始呢!”
還沒開始呢,多好!
一顆星星給這部電影的構思。四個人物,四條線索,交織,最後匯聚在一起。我尤其喜歡“大象席地而坐”這個意象。
“滿洲裏動物園,有一隻大象,它他媽整天就坐在那裏……”那頭大象為什麽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因為它早已放棄了抵抗、放棄了掙紮、放棄了為自由而衝破籠子,它已經接受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片中的人物為何都想去看看那頭大象?難道他們不是也跟那頭大象一樣放棄了希望。
再胡說一通國內的文藝電影。國內文青拍出來的東西,用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沒頭腦與不高興》來詮釋最貼切,文藝電影裏各種糾結擰巴,死氣沉沉,沒有真正的生活氣息。
兩個字:慢、悶。裏麵的人物不管怎麽大笑大叫大哭,給人的感覺是靜止的,僵硬的、慢吞吞的、麵癱、說話不帶感情,沒有起伏,平平的,似乎沒有三聲四聲的音調,甚至小孩子也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不會跑,不會大笑,說話也是悶悶的。什麽都被壓抑著的感覺。裏麵的小孩也不正常。整個像蒙上了一層什麽,罩在什麽裏麵。想了好久,這個“什麽”到底是什麽,最後覺得就是“文藝”兩個字,“文藝”讓這類電影裏的人都不自然,話都 不會好好說了。
現在的導演也越來越厲害了,導而優則書,除了胡遷(胡波的筆名),陸川、胡金銓、日本的是枝裕和,都出了書,他們的書我都想看看。
最後,再胡說一下死亡,若對死者有所不尊,尚望見諒。這部電影得了柏林電影節的獎,也得了台灣金馬獎。真的有那麽好嗎?難道獲獎與導演去世沒有關聯嗎?如果撇開這一點,這部電影還有那麽好嗎?文化圈裏有個怪現象,活著的人不值錢,死了就會有人研究,把他挖掘出來,探討他的作品意義。王小波生前到處奔波想讓自己的作品發表,沒想到死後暴紅。此部電影亦如是。
(最後貼一張導演的照片,願他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如果國家或有基金會讚助年輕導演和藝術家,或者是另一個方向。
是枝裕和是我喜歡的導演,也想讀他的書。
導演出書的是不少,比如老塔的《雕刻時光》,我也想看。家裏有小津安二郎的書。
發現你是多倫多的,特別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