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這個月讀了七本書,祝賀自己。
普利策小說獎《地下鐵》,安蘭德的就看了三本(兩本小說一本哲學),今後不會再讀她的書了。另三本中文書,如果魯迅的《故事新編》的重讀可以算的話。我感覺有很多書,年輕時候雖然讀了,但並沒讀懂,也許在人到中年後重讀會有不同的體會與收獲。可是時間不夠,還沒來得及讀的書都那麽多,怎麽還能勻出時間去重讀?
1. 《暗夜》 殘雪
關於殘雪
中國先鋒文學的領軍人。
湖南長沙人,我的老鄉。之所以提及地域,是因為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地方話,雖然其他地方的中國人大概也明白,但我覺得隻有長沙人才有更深的體會和理解,或者說,讀來更親切。
殘雪的哥哥是鄧曉芒,中國哲學家。
代表作品:《黃泥街》、《蒼老的浮雲》、《暗夜》、《最後的情人》,最新作品 《黑暗地母的禮物》
她從不謙虛,自稱已超越了卡夫卡,雖然她模仿的是卡夫卡。
如果你讀不懂她的作品,那一定是你的原因,不是她的原因。她的建議是你應該多讀它十幾遍,也許就懂了。如果還不懂,對不起,用她的話說“我的作品是為未來社會的人所寫。”
《世界的情人》發表於2005年,卻在十年後獲得美國紐斯塔特文學獎提名似乎應證了這句話?其實原因是這部小說2015年剛剛在美國翻譯出版。
她的作品從未在國內得獎。2015年,她卻同時獲得三個國際文學獎提名:譽為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紐斯塔特文學獎、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英國倫敦的獨立外國小說獎,並最終她的翻譯安娜莉絲獲得美國最佳翻譯圖書獎。
她正眼瞧不上中國作家,中國文化。推崇西方文化,西方哲學。私以為與80年代初期中國文化受西方文化衝擊有關,影響了一大批中國學人,顯然殘雪就是典型一例。
殘雪在日本備受推崇。日本文化界有許多專門研究殘雪的學者,日本東京甚至出了一份專門研究殘雪作品的雜誌《殘雪研究》,2009年創刊,至今還在運作中。
殘雪說:我就是傳統。
殘雪說:8年前我說中國文壇沒有希望了,現在看更沒有希望了。
殘雪說:寫作要個人化。
殘雪推崇的中國作家:曹雪芹、魯迅
我對殘雪的理解是她努力在描述正常生活下的荒誕。《蒼老的浮雲》,她是想表明人與人之間看似親近,實則彼此根本不懂得對方?《暗夜》是典型的模仿《城堡》啊,人們想走近猴山,走進猴山,卻永遠走不進去。
我一邊讀《蒼老的浮雲》,一邊想她寫下這些無意義的東西,無法解讀的東西是為什麽?二十年前我讀不懂,二十年後我還是不明所以。她到底是寫給誰看的?我不要再讀下去了,不想再勉強自己。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卡夫卡比這好懂。馬爾克斯 比這好懂。這似乎是為了讓人不懂而亂寫的。好像有深意義,其實什麽也沒有。
莫言、陳忠實等人學魔幻,雖說進去了出不來,但感覺還靠譜。而殘雪,感覺比他們更早地學習,學魯迅、學卡夫卡,但不是進去出不來的問題,而是學得過了頭,用勁過了頭,過猶不及的感覺。
由殘雪想開來:
現在中國在全世界因模仿因山寨產品出名。這還算好的,沒有說你抄襲,沒有說你侵犯版權。比如,國外有GOOGLE,我們有百度;國外有TWITTER,我們有微博;國外有QUORA, 我們有知乎;至於其他名牌的什麽A貨B貨我就不說了。
在文學上,國外有卡爾維諾、博爾赫斯,中國就有莫言、陳忠實等跟上;韓少功的《馬橋詞典》難道不是仿的帕維奇的《哈紮爾詞典》?現在手上的殘雪,仿的就是卡夫卡,隻不過她自稱已經超越卡夫卡,比卡夫卡寫得更好。
卡夫卡的書,《城堡》、《審判》、《變形記》、《鄉村醫生》等等,篇篇精彩,但又各有不同。而在殘雪這裏,我卻隻感覺她是為了模仿而模仿,她想表達什麽,我不太清楚,且沒覺得每篇有什麽不同,就覺得她在故弄玄虛。難道是我偏見?我真不懂日本人為什麽將她捧那麽高?高到讓她自稱超越卡夫卡?
創新真的是很難,因為前人已將各種花樣都玩遍了。難道隻剩下模仿了?前不久最火的《三生三世桃花》據說是抄襲的,然而,那麽多腦殘在說who cares,好看就行了。雖然有抵製的人,但是社會大眾是容忍的或是根本不在乎的。Such a Shame.! 真是蘭德筆下的二手貨,大部分人都是二手貨。我想,也許我也該找找喜歡的作品喜歡的作家去模仿,好過在這裏苦思冥想浪費時間。
2. 《故事新編》 魯迅
原來魯迅真的新文學的先鋒!真正的領頭人!他肯定沒聽說過“魔幻”一詞,也不知道卡爾維諾之流是何許人,但是《鑄劍》裏有魔幻小說的影子。眉間尺僅憑陌生人的一句話,便砍了自己的頭,並親手奉上,還將父親的寶劍一並奉上!這可是殺父之仇啊,一般人不得權衡很久麽?
“你麽?你肯給我報仇麽,義士?”
“阿,你不要用這稱呼來冤枉我。”
“那麽,你同情於我們孤兒寡婦?……”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這些受了汙辱的名稱。”他嚴冷地說,“仗義,同情,那些東西,先前曾經幹淨過,現在卻都成了放鬼債的資本。我的心裏全沒有你所謂的那些。我隻不過要給你報仇!”
“好。但你怎麽給我報仇呢?”
“隻要你給我兩件東西。”兩粒磷火下的聲音說。“那兩件麽?你聽著:一是你的劍,二是你的頭!”
眉間尺雖然覺得奇怪,有些狐疑,卻並不吃驚。他一時開不得口。
“你不要疑心我將騙取你的性命和寶貝。”暗中的聲音又嚴冷地說。“這事全由你。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但你為什麽給我去報仇的呢?你認識我的父親麽?”
“我一向認識你的父親,也如一向認識你一樣。但我要報仇,卻並不為此。聰明的孩子,告訴你罷。你還不知道麽,我怎麽地善於報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靈上是有這麽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憎惡了我自己!”
暗中的聲音剛剛停止,眉間尺便舉手向肩頭抽取青色的劍,順手從後項窩向前一削,頭顱墜在地麵的青苔上,一麵將劍交給黑色人。
“嗬嗬!”他一手接劍,一手捏著頭發,提起眉間尺的頭來,對著那熱的死掉的嘴唇,接吻兩次,並且冷冷地尖利地笑。
讀完難道你不覺得讀得很魔幻嗎?這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人寫的!多麽痛快淋漓!與頭顱接吻,讚魯迅的想像力!而且後文寫三人頭顱之間的打鬥不但驚心也讓你讚歎不已。
另外,魯迅如果活在香港的七八十年代,準定是武俠小說大家,決不遜於金庸、古龍。看他的《鑄劍》、《奔月》。
……費了整三年的精神,煉成兩把劍。
“當最末次開爐的那一日,是怎樣地駭人的景象嗬!嘩拉拉地騰上一道白氣的時候,地麵也覺得動搖。那白氣到天半便變成白雲,罩住了這處所,漸漸現出緋紅顏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爐子裏,是躺著通紅的兩把劍。你父親用井華水〔5〕慢慢地滴下去,那劍嘶嘶地吼著,慢慢轉成青色了。這樣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見了劍,仔細看時,卻還在爐底裏,純青的,透明的,正像兩條冰。
“大歡喜的光采,便從你父親的眼睛裏四射出來;他取起劍,拂拭著,拂拭著。然而悲慘的皺紋,卻也從他的眉頭和嘴角出現了。他將那兩把劍分裝在兩個匣子裏。
“‘你隻要看這幾天的景象,就明白無論是誰,都知道劍已煉就的了。’他悄悄地對我說。‘一到明天,我必須去獻給大王。但獻劍的一天,也就是我命盡的日子。怕我們從此要長別了。’
“‘你……。’我很駭異,猜不透他的意思,不知怎麽說的好。我隻是這樣地說:‘你這回有了這麽大的功勞……。’
“‘唉!你怎麽知道呢!’他說。‘大王是向來善於猜疑,又極殘忍的。這回我給他煉成了世間無二的劍,他一定要殺掉我,免得我再去給別人煉劍,來和他匹敵,或者超過他。’
“我掉淚了。
“‘你不要悲哀。這是無法逃避的。眼淚決不能洗掉運命。我可是早已有準備在這裏了!’他的眼裏忽然發出電火隨的光芒,將一個劍匣放在我膝上。‘這是雄劍。’他說。‘你收著。明天,我隻將這雌劍獻給大王去。倘若我一去竟不回來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再在人間了。你不是懷孕已經五六個月了麽?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地撫養。一到成人之後,你便交給他這雄劍,教他砍在大王的頸子上,給我報仇!’”
像不像武俠小說?再來看《奔月》裏的這一段:
他繞出樹林時,還是下午,於是趕緊加鞭向家裏走;但是馬力乏了,剛到走慣的高粱田近旁,已是黃昏時候。隻見對麵遠處有人影子一閃,接著就有一枝箭忽地向他飛來。(10)羿並不勒住馬,任它跑著,一麵卻也拈弓搭箭,隻一發,隻聽得錚的一聲,箭尖正觸著箭尖,在空中發出幾點火花,兩枝箭便向上擠成一個“人”字,又翻身落在地上了。第一箭剛剛相觸,兩麵立刻又來了第二箭,還是錚的一聲,相觸在半空中。那樣地射了九箭,羿的箭都用盡了;但他這時已經看清逢蒙得意地站在對麵,卻還有一枝箭搭在弦上正在瞄準他的咽喉。
……
那時快,對麵是弓如滿月,箭似流星。颼的一聲,徑向羿的咽喉飛過來。也許是瞄準差了一點了,卻正中了他的嘴;一個筋鬥,他帶箭掉下馬去了,馬也就站住。
……
“你真是白來了一百多回。”他吐出箭,笑著說,“難道連我的‘齧鏃法’都沒有知道麽?這怎麽行。你鬧這些小玩藝(11)兒是不行的,偷去的拳頭打不死本人,要自己練練才好。”
魯迅可以是現代武俠小說的鼻祖了。武俠小說中的重要元素,諸如:神兵器、複仇、武功他這裏都有。
由殘雪看到魯迅。從這篇小說也能看到些許殘雪的影子。估計她不但仿卡夫卡,也將魯迅揉了進去。
重讀之下,發現由於魯迅寫這些小說,跨度13年,感覺風格不甚連貫。最喜歡《鑄劍》,其實以前叫《眉間尺》更好。其他幾篇新編似乎沒有編出新意,不過是按照以前的故事重寫一遍白話版罷了。
讀小說,就讀小說,不要先讀書評。都是些穿鑿附會的東西,說得比小說本身更玄乎。其實後人是無法猜測到魯迅當時寫《故事新編》時的感覺或目的。也許就是寫著玩呢?分析出那麽多深刻的道理,也許魯迅寫的時候壓根沒有考慮這麽多。
但是,不管書評如何,不妨礙我喜歡這篇小說,喜歡魯迅。
3. 《Atlas Shrugged》 、《The Fountainhead》and 《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by Ayn Rand
這個月看了三本蘭德的書。兩本她最著名的小說,一本她的哲學。
關於她的小說,剛看時覺得挺好,振奮人心的那種,比如三月份剛看《阿特拉斯聳聳肩》的時候,我覺得挺好看。可是到四月份看完兩本後,覺得沒那麽好了。這些書更適合年輕人看,他們看完可能更振奮,不像我老朽了,想的有不少negative事情。我是不是也老到退化到蘭德所厭惡的那些人中去了?我覺得她的小說像是一種烏托邦,真實社會中不會有。集體主義沒那麽可怕,如果人人都是個人主義,或者得不到遏製,也不會是好事。總之,這兩本小說有點瑪麗蘇。蘭德的小說,並談不上多高的文學水準,人物都是非黑即白,二維的。她主要用它們來表達她的哲學觀點,最後覺得不過癮,才出了三本小書來闡述她的哲學觀點。蘭德認為集體主義是邪惡的。背景:她是從前蘇聯逃到美國的。
我其實是同意蘭德的部分觀點的。個人主義或客觀主義,或者說白了,自私的人,為了追求個人價值的人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然而,一個社會進步後,不會再滿足於不顧一切的追求個人價值最大化,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必然會考慮社會裏的弱者,於是公平開始出現。集體主義、公平迫使個人為了國家而犧牲個人利益,威脅到個人自由和精神自由 。有一定道理,個人主義推動社會進步,集體主義因為強調公平,會使社會進步放緩,甚至退步,蘇聯、中國的社會主義國家便體現了這一點。目前,西方各國左派盛行,大搞福利社會,其實也是養懶人的社會,是阻礙社會進步的。然而,要承認一點的是,如果一味追求個人主義,我想結果會是無限膨脹的個人主義會導致不擇手段地競爭,社會是不是進步暫且不說,那會是個極其醜陋且可怕的社會。最後繞回來,還是中國的老祖宗好,中庸。什麽都不要太過,保持平衡最好。一個社會需要個人主義也需要集體主義,保持平衡吧。
《阿特拉斯聳聳肩》裏,我覺得三位男主人公沒什麽區別,其實是一個人,而男、女主人公則被作者神化。整個社會的馬達會不會停下?蘭德認為將社會裏那些理性的思想家抽走,比如罷工,這個社會的脊梁就斷了,實際整個社會就停下了,甚至崩潰。這本書裏蘭德提出了一個Looters的概念,認為集體主義者、強調公平無私的那些人實際上掠奪者。
另文詳細說說讀《源泉》的體會,此處不贅言。
《自私的美德》是本哲學小冊子,裏麵包含19篇論文,大部分是蘭德作品,也有她的學生布蘭敦的作品。這本書討論的大致有客觀主義的道德規範、人類利益的衝突、人是不是自私的,生活會不會要求人的妥協?一個人如何在非理性社會中過理性的生活?集體主義是個什麽東西?集體主義道德是個什麽東西?政府應該幹些什麽?
每篇文章都不太長,讀完頗能引人思考。蘭德推崇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她首先澄清:selfishness 的字典釋義是: concern with one’s own interest。確實,從這個定義上說,自私並不是個貶義詞。而且她認為人首先應該認識自己的需求,並努力實現之。她認為客觀主義道德有三個價值觀:理性、目的及自尊(self-esteem)。這三者是實現個人終極價值、完美人生的手段。而這三者對應的三個美德是:合理性、創造性和自尊(pride)。總之,蘭德一再強調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應該將實現個人價值放在第一位。
4. 《Underground Railroad》by Colson Whitehead
今年的普利策小說獎作品。文字淺顯好讀,這是相較於去年的得獎作品而言的。但是我感覺適合拍成電影,但這麽一部作品就得了普利策獎?對普利策獎的質量存疑了。一邊看就能在腦海裏勾畫出電影畫麵,也曲折揪心。但是看完後似乎就看完了,作者隻是在冷靜陳述,並不能引起讀者更多思考,人物刻畫都很蒼白,主人公Cora都沒有深刻挖掘,Casersa則隻是一個模糊的影子,Ridgeway本可以好好寫,這個人物讓我想到《悲慘世界》裏的沙威,同樣是鍥而不舍追逐逃犯,但是顯然雨果寫得好太多。作為一部普利策得獎作品,似乎水平不夠啊。僅僅是因為主題是黑人嗎?
5. 《活著活著就老了》 馮唐
馮唐也是個自我感覺極其良好的人。
電影
這個月有點片荒,找不到什麽想看是電影。總共看了五部電影。我甚至在考慮要不要把老電影翻出來再看一次,比如《美國往事》、比如《往日情懷》。
1. 《愛樂之城》
一言不合就開唱。This is really not my thing. 我還是堅持看完了。結論:勵誌片、誇張、音樂、左派電影。不能說喜歡。音樂也談不上多好。不懂為什麽有那麽多人叫好,並得了今年的奧斯卡。
學了個詞Pipe dream。 Pipe dream 可不是day dream哦,兩者有區別。
隻有其中一個地方讓我思考了一下,爵士樂隊的領頭(原諒我忘記了他的名字)批評男主守舊,隻忠於舊朝代的爵士,沒有創新。“How can you be a revolutionary if you are such a traditionist?”質問男主有沒有考慮過現在的年輕人,為了振興爵士,必然要吸引年輕 人,然而 “You are holding on the past, but the jazz is for the future.”
不過我想,這真是個難題。振興爵士樂,勢必要革新。然而,聽他們革新之後的音樂,真不像爵士。這到底是革新還是迎合年輕人的口味?是創新還是媚俗,真不好說。聯想到現在的任何創作,到底是堅持自己的理念,還是媚俗迎合大眾?前者你問心無愧,但你會寂寞;後者,肯定會給你帶來名和利,但是能持續多久不知道。
2. 《To Rome with Love》 Woody Allen
有人說精彩,有人說無聊。伍迪愛倫拍過倫敦、紐約、巴黎,這個是在羅馬。仍舊與愛有關。不過有點搞,說的也是大家都懂的大道理。喜歡伍迪的,覺得好,不喜歡的,覺得無聊。
我最喜歡的伍迪電影有兩部《曼哈頓》和《藍色茉莉》,前者是浪漫的知識分子談戀愛,後者是幻滅。我覺得精彩。不管怎麽樣,隻要是伍迪愛倫的電影,我怎麽樣都會要捧場看一看的,好不好另說,比如這一部。
3. 《Grandma》 Lily Tomlin主演
雖然是家庭倫理片,但這部獲得過2015年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十佳獨立電影的電影果然與眾不同。
嘻皮士、朋克老了會是什麽樣?
這個老太太,也曾年輕過,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性解放、寫詩、嘻皮、同性戀,大麻肯定也沒少抽。有個男性伴侶,最後發覺自己喜歡女人。與一個女人生活幾十年,並有一個女兒。母女關係極度不好,女兒是女強人類型。女兒又有個女兒,十八歲懵懂無知但青春無敵美少女。然而,美少女懷孕了,要墮胎。預約在當天下午5點半。男方不負責任,或者說也沒錢,爽約了。不敢告訴媽媽,隻好大清早的求助於外婆,可惜,這個另類外婆也身無分文。不對,還有十幾塊錢。
故事從這兒開始,外婆還是想幫忙,於是帶著外孫女,把從前的老友、敵人、情人翻了個遍,其實也是回憶外婆的一生。錢自然是沒借到,或者說沒借夠。走投無路之下隻好找女孩的媽媽,外婆的女兒。果然是女強人,一出場就是飆罵。然而,能怎麽樣,畢竟是自己的女兒不是?出錢。心疼,趕來醫院看她,接她回接。三代女人,就此和解,不,就此理解各自。Lily Tomlin還行吧。
4. 《45 Anniversary》
有點矯揉造作。結婚四十五周年了,夫妻間不應該是這樣子吧。我覺得我會想說什麽就什麽,不用這樣。尤其是最後老頭子發言是哭了,讓我覺得很沒勁。
連看兩部老人電影,看老年人接吻、老年人做愛。這也是種體驗。老是很可怕的吧,但又是不可避免的。
5. 《裁縫》
凱特溫斯萊特主演,男主也是個大帥哥。五十年代的澳大利亞,白人貧民窟,被世界遺忘的角落,生活在那裏很可怕。
寫作:
這個月寫了一篇《老博士》;修改了《活埋》,現在放一下,有時間再大改第二、三部分。
另寫了三篇《史記》刺客的故事
摘抄:
葉茲的幾句詩:
Cast a cold eye
On life, on death.
Horseman, pass by!
——Yeats
我的翻譯:冷眼睨生死,紅塵策馬過!
另看到一句: 三十年眾生馬牛,六十年諸佛龍相。
本月有什麽值得一提的事?
4月11日是王小波逝世20周年的日子。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從中國有關的媒體上看到宣傳,加拿大的沒看到,也許我看得太少。
4月25日 新經典在上海證交所掛牌上市,第一家上市的出版社。
Underground Railroad 我也正想寫呢,現在政治正確都波及文學了,可怕。馮唐的文字時好時一般般,我也專門寫了一文說他的太好的感覺: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1656/201601/51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