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Day or One Life

唯讀書與寫字不可辜負
正文

碎片 (不定期更新)

(2017-04-12 06:39:15) 下一個

8. 可笑的論壇 (6.18.2017)

本地論壇裏有個版塊叫《幸福家庭》,但是在上麵發貼的往往是家庭不幸的人,或來訴苦,或有事不決,問個意見求個主意。可惜的是,發貼的人沒有想過,這裏都是些看客,他們的家庭也有各種矛盾,隻是沒到爆發的時候,未見得能提出什麽好的意見;而且,有的更可能是在婚姻中受過傷害,不管離與未離,因此心理有些偏激。最最多的就是看客,他們無所事事,一天到晚不知如何打發時間,每每看到這種貼,便如打了一針強心劑,一窩蜂一擁而上,紛紛發表意見,有調侃、有批評、有幸災樂禍……不一而足。

我替發貼的人難過,何必呢,本來就受了傷,還來這裏弄一身腥。自己的故事不要輕易拿來做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

 

7.  西西弗斯 (6.7.2017)

有時候與人或物有奇怪的緣份。比如西西弗斯,是早就知道,並早就忘掉的神話故事。然而這個月老是遇到與它有關的東西。先是看《加繆手記》,加繆就出過一本散文集就叫《西西弗斯神話》,他在裏麵闡述了他的哲學立場。隨又在網上找出這篇文章讀了。

好長時期沒看過恐怖電影的我,這個月因阿根廷電影的影響,又開始壯起膽子看了。《恐怖遊輪》。中心思想便是西西弗斯的死循環。人總是受困於自身,一遍遍地推著石頭,無法打破這個怪圈。如此說來,生活中誰又不是西西弗斯?弄得自己很悲壯。

再然後,今天讀到中國新興作家之一,山西人楊遙,想在網上了解一下他寫的文章,結果就讀到了他的《蜣螂與西西弗》。

一個月剛剛過半,便與西西弗斯有了三次接觸。與它可真有緣。

6.  三毛

昨晚站在廚房窗前洗碗。窗外一棵樹,在雨中,剛發出嫩芽,不是綠色是紅色的。由樹想到三毛的那首詩,以前一直以為是席幕容寫的。再想到三毛。

三毛那麽多作品中,當時令我感慨,現在仍然記得是一篇根本不出名的小文。是說媽媽要去參加同學會。媽媽年輕時漂亮,可惜嫁人以後生活不易,幾乎沒有跟同學有任何往來。好不容易丈夫及大家庭同意,媽媽早早做了準備,還給女兒做了新衣裳,白裙子加一圈紫邊。到了去的那天,還煲了湯水,要帶去給同學們喝的。可惜出發晚了,又加上下大雨,最後遲了一步,眼睜睜看著滿載同學們的車走了,好心的車夫還拚命拉,想趕上,媽媽拚命大喊同學們的名字,瘋了一樣,可沒有一個人聽到她,大家正興奮地聊天,沒人還記得她。最後就這樣錯過。媽媽頹然倒在車上,紫衣淋了雨水,掉色了。媽媽一言不發,回家後給女兒換衣裳。那件衣服不再穿過。很多年後女兒再次問媽媽,還記不記得那次同學會,媽媽說不記得了。

就這麽一個小故事,真的很打動我。可能我有一顆慈悲的心。我總是為些不起眼的事感動。

三毛還有一個故事,叫《傾城之戀》?等會去查查。說自己在西德留學,學習生涯很苦。聖誕節時隻有一天休息,她臨時決定去東德玩。過邊境時一個異常英俊的東德軍官檢查她的身份。兩人愛上了。很浪漫。這個故事是真的她嗎?還是隻是以第一人稱寫的故事?

少女最容易被浪漫故事吸引。

就這樣,這是我記得最清楚的她的兩篇文章,以是因為當時看了很多遍的緣故吧。

個人的體會真是很奇特的東西。如果有人跟我一樣,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可見古人說知音難求了。

剛在網上找到又讀了一遍,還是心痛,為了那個媽媽。另外那個故事叫《傾城》。年輕時的愛情真美。

 

(5)Pipe Dream

看電影《愛樂之城》學的新詞。

意思是:An unrealistic hope or fantasy. Vain hope.

If you change your dream, you grow up. 傷感,是在說我嗎?

 

(4)

               Cast a cold eye   
               On life, on death.   
               Horseman, pass by!
 
我的翻譯:冷眼對生死,紅塵策馬過!

(3)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我天天在路上跑,慢慢覺得高速上開車也有三重境界。第一境:初上高速沒多久,因為路程遙遠,我一般KEEP在最左線,因為都是小車,不會有大貨車過來騷擾。加上路遠,不用老是換線變線,更安全。第二境:熟手。高速開得很順溜,這時候不滿足於老老實實地待在左道上,老是琢磨哪條道更快,於是經常變線、超車,常常從最左道換到最右道,然後又一下插回最左道,總是見縫插針,在路上狂奔。第三境:有種過來人的味道。因為頻繁換線,有時你會發現,其實每條道都差不多,此時那條道快,你換過去,然而你會發現隔不多久,原來那條道的速度慢慢就追上來,總之沒多大區別。再說,就算快,又能快多少?幾輛車的差距?幾分鍾的差距?莫不如就待在一條道上,放鬆開車,聽聽音樂,想點心事,省去變線麻煩。

(2)

Row row row the boat, gently down the stream, merrily merrily merrily life is but a dream ... ... 

兒歌也有好聽的。以前國內的兒歌《讓我們蕩起雙槳》就很好聽,不但曲調動聽,意境也很優美。歌聲裏儲存著太多的情感。來加拿大後,帶兒子的好處是學會了很多這邊的兒歌。有一首兒歌跟《讓我們蕩起雙槳》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便是《ROW ROW ROW THE BOAT》,簡簡單單幾句歌詞,翻過複去的唱,然而意境卻很好,唱的時候讓你不知不覺間忘了孩子,閉上眼,沉入自己的思緒中。這哪裏是兒歌?明明是中年人午後蕩舟河上,炎炎夏日,林蔭蔽日,潺潺流水,小船順流而下,飄蕩在水上,過往的種種,那些壓在心底你以為你忘記了的往事,全都回來了,一點一滴泛上心頭,曆曆在目,真是百般滋味。一曲終了,你回到現實中,孩子還在身邊。Alas,life is but a dream!

(1)

金錢與尊嚴

理想中:金錢如糞土,散發著銅臭味。現實中:金錢不但可以帶給你一定程度的自由,更可以帶給你尊嚴。為何有如此感慨?

原來,前幾天,朋友在微信裏貼了個短片,兩國BBC製作的《How To Die: Simon’s Choice》,是講述英國一個叫Simon的人得了絕症,決定去瑞士安樂死的全過程。

紀錄片照例是探討了安樂死的道德倫理及法律問題。安樂死也是個熱門話題,許多國家有放開的趨勢。加拿大就準備通過,我作為安樂死的支持者,很是期待。

然而,大家隻糾結於道德,卻忽視了它背後一個殘酷而淺顯的事實:窮人能安樂死嗎?就我現在所了解,隻有在瑞士,醫生協助下的安樂死合法。前幾年有個有名的加拿大人就前往瑞士安樂死了。小說 《Me Before You》中,富家子也是去瑞士安樂死的。這部影片裏的Simon顯然也不缺錢。那麽窮人怎麽辦?窮人得了絕症也隻能等死,在痛苦中等死。窮人想要有尊嚴地死去也不容易。

我對自己說,不但要自己養得起老年的自己,最後再怎麽樣也得給自己留些錢夠買張去瑞士的機票,以防萬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