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Day or One Life

唯讀書與寫字不可辜負
正文

萬事皆空,活著就好 ——《同情者》讀後

(2017-03-16 04:28:48) 下一個

自越南戰爭結束後,以越戰為題材的各類書籍、電影不知凡幾,有點濫了。沒想到2016年的普利策小說獲獎作品《同情者》又是關於這一話題的。不過,以前無論書籍影視,大多以西方世界、美國人的身份、站在他們的立場來書寫來反思,是美國人記憶中的越戰,是由失敗者書寫曆史的戰爭。而阮清越(Viet Thanh Nguyen),以越南難民後裔身份寫下的《同情者》,以獨特視角思考越南戰爭以及戰後越南移民的生活。該書2015年一出版, 即受到多方關注,並一舉拿下2016年普利策小說獎。


這是一個雙麵人的故事。
故事開篇第一句話便說:“我是一名特工、是潛伏者、是間諜,一個有兩張麵孔的人。也許我有兩套思維也不足為奇。”
主人公沒有名字,他是私生子,是混血兒。父親是法國傳教士,母親是這位傳教士的越南女仆。雖然他自認為是越南人,可悲的是他並未得到越南人的真正認同,比如他的親戚們、比如他為之效力的將軍,在他們眼裏,他永遠是“雜種”。 
他在美國受過教育,熟知西方文化價值觀,卻選擇了信仰共產主義,然而他又是個並不那麽虔誠的共產黨。他偏好美國生活方式,卻又清楚地看到其中的矛盾與不足。在美國時,他還多了一層身份認同問題,無論多麽熟知西方文化,他總覺得自己是局外人,難以融合進去。
他有兩個歃血為盟的結拜兄弟MAN與BON。一個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一個對共產黨深惡痛絕。這兩位朋友對各自信仰的忠誠專一都反襯著主人公撕裂的人格。
他似乎非常了解兩種主義、兩個國家、兩種文化,但他的心卻不屬於任何一方,他的心無處安放。愛、忠誠、背叛,充斥著主人公糾結的人生。他對信仰保持忠誠的同時就意味著對將軍的背叛,而他執行將軍的暗殺命令卻又是對信仰的背叛。這些忠誠之間彼此衝突,他永遠處於被撕裂被拉扯的狀態。如何能同時對國家、對信仰、對朋友保持忠誠,實在難以回答。
他以為自己有兩套麵孔,然而取下假麵後,他發現假麵之下也非真實的他。其實他不是雙麵人,他是無麵之人。

這是一部社會諷刺小說。
如何給這部書定位?說它是戰爭小說、是曆史小說、是間諜小說、是懸疑驚悚小說都不為過,但它同時還是一部社會諷刺小說。小說中間部分,主人公在美國的生活,是對移民、難民、少數民族在美國立足生活、困難前行的反映。這個部分充滿了作者幽默睿智的描述,讀來真是笑中帶淚。
比如,他借用他的情人日裔美國人Ms. Mori之口,來表達移民的感觸:
“……日裔美國人,她糾正我。不是日本人。而你是越裔美國人,不是越南人。你必須宣稱自己是美國人,她說。美國不會主動承認你。如果你不宣稱自己是美國人,如果你的心裏沒有美國,美國會把你扔到集中營、保護區或殖民地去。”
比如主人公作為顧問參與一部好萊塢電影拍攝。一部以越南戰爭為主題的電影,越南人在電影裏居然沒有一句台詞,僅有痛苦的呼號。其實這段實是暗諷著名導演科波拉的著名越戰電影《現代啟示錄》。好萊塢是美國的宣傳喉舌,一直進行著白人文化宣傳活動。在好萊塢越戰電影裏你能看到美國英雄或被扭曲的美國英雄,但你看不到有血有肉的越南人。
比如右翼國會議員邀請將軍和主人公赴宴,作陪的都是白人精英,大家的談話風趣機智。這兒有很長一段主人公的自白,可以視作移民們夾在兩種文化間的痛苦寫照:
“同為有色人種,將軍跟我都清楚:與白人相處時必須十分耐心。他們很容易被有色人種嚇到。哪怕是與白人學者相處,你也要很有分寸,如果是普通白人的話,你簡直什麽也不要做……我們吃他們的食物;我們看他們的電影;我們通過電視和日常接觸觀察他們的生活揣摩他們的心理;我們學習他們的語言,我們領略那語言中的微妙含義;我們因他們的笑話而笑,甚至付出代價,卑微地接受他們的屈尊俯就;我們在超市在牙醫診所偷聽他們的談話;為了牽就他們,為了不讓他們不安,他們在場時我們不說自己的語言……我們比白人更了解白人。有時候這令我們懷疑自己,讓我們長期處於自我揣測狀態,對鏡自攬審視自己的形象,疑惑這是不是真正的我們,疑惑白人是不是這樣看待我們的……”

這是一部政治恐怖小說。
小說的最後幾章非常殘酷。主人公重返越南,被捕後受到刑訊逼供,最後幾近瘋掉。小說的這部分令我聯想到卡夫卡聯想到奧威爾。
指揮官和委員長 (即Man)一直要求主人公坦白交待。他寫了一年的坦白書,既是坦白也是反思。他自問:那些為權力奮鬥的人得到權力後做了什麽?當革命成功後革命是什麽?為什麽那些呼籲獨立呼籲自由的人要奪走他人的獨立與自由?像我們周遭大多數人一樣相信一切無意義到底是理智還是瘋狂?他覺得自己把一切的一切全交待了,然而審訊者仍然不滿意,認為他還有隱瞞,而且隱瞞的正是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所以他必須挖掘自己的靈魂深處繼續交待,這就是所謂的再教育。他被脫光、捆綁、電擊、強光照射、不許睡覺,勒令交待他自己也不知道該交待的東西。恰在他幾欲崩潰迷離之際,他的內心似乎突然澄明起來。他意識到不是他背叛了革命,反而是他及無數人為之犧牲的革命背叛了他們。他一直被問及:什麽比獨立和自由更珍貴?最後他悟到:Nothing。一切都沒有意義。他領略到人生的真諦:“一切毫無意義。獨立、自由,並不比其他東西更有意義。”既然一切無意義,生與死便無所謂。就在主人公無畏死亡之時,他獲得了重生。指揮官和委員長認為他再教育成功,他獲得釋放,得以逃往美國。最後,主人公認為活著便是對死亡的懲罰。不要談什麽主義,活著就好。

這是一部語言風格獨特的小說。 
這本書還有一個耀眼之處,即作者的行文風格。用英語寫作的亞裔作家很多,成名的也不少,但是阮清越的行文別具一格。書中幾乎沒有對白,因為作者將對白全部轉成沒有引號的敘述,並且連篇累牘全是長句,加上作者思緒奔放,穿插跳躍,從一件事突然轉到其他事情上,往往讀著讀著,還得翻回去看看剛才作者講到了哪兒,不專心讀的話還真跟不上作者的思緒。
筆者個人偏好幹淨簡單的文字,覺得這樣的文字直指人心,最有力量。顯然,作者不是這一路的。剛開始閱讀的時候,真不習慣作者這種風格,隻覺得行文拖塌冗長,描述一樣東西時,無數的排比句讀得頭暈。甚至覺得作者有故意顯擺賣弄英文之嫌,用了太多生僻字,比如喝醉酒,不說drunk 不說intoxicated而偏要說inebriated。反而英文母語作家譴詞用句會平和很多,也許因為他們不須證明自己英文很好?然而,不容否認,這部小說文風獨特。喜不喜歡,則見仁見智。
若一定要說說本書的不足,個人覺得情節設計略有牽強不夠流暢。作為一本小說,故事性可讀性很重要,編故事首先得自圓其說。主人公小時候為何能去美國讀書,是什麽讓他接受共產主義、加入共產黨?中間美國生活部分似乎與整個故事有點脫節,最後回越南的借口也很牽強:為了保護BON?……讀完掩上書,這些問題盤旋在腦海裏沒有得到解答,姑且用留白天地寬來解釋吧。此外,因作者繁複的寫作風格,行文敘述沉重緩慢略嫌拖遝,存在主義的哲學反思似乎太多了點。其實整部小說壓縮一半也不會影響整個故事及其意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龍灣故事會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覺得會是一本兒好書。可能比哈金的那篇寫抗美援朝戰俘的更能引起1代,1.5代,.25代移民的共鳴。
美珠 回複 悄悄話 讀過,喜歡
為寫而寫 回複 悄悄話 這本書買了,還沒來得及看。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