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ndglance

疾惡如仇,柔情似水。重情感,意境,和哲理
個人資料
正文

【南唐】李煜 詞選 (ZT)

(2005-01-30 07:07:54) 下一個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②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③
                    隻是朱顏改。④
                    問君能有幾多愁,⑤
                    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者】
 937-978, 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稱南唐
 後主。即位後對宋稱臣納貢,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則窮奢極欲。 975年,宋
 軍破金陵,他肉袒出降,雖封作違侯命,實已淪為階下囚。太平興國三年七月
 卒。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他精於書畫,諳於音
 律,工於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後期
 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
 力。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
 韻轉兩平韻。 ②了:了結,完結。 ③砌:台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
 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④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品評】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
 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麽,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淒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應。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
 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歎,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
 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
 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
 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
 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
 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
 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
 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
 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浪淘沙①

                             【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②
                      春意闌珊。③
                      羅衾不耐五更寒。④
                      夢裏不知身是客,⑤
                      一晌貪歡。⑥

                      獨自莫憑欄,
                      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注釋】
 ①此詞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賣花聲》等。唐人多用七言絕句
 入曲,南唐李煜始演為長短句。雙調,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減者),平韻,
 此調又由柳永、周邦彥演為長調《浪淘沙漫》,是別格。 ②潺潺:形容雨聲。
 ③闌珊:衰殘。一作“將闌”。 ④羅衾(音親):綢被子。不耐:受不了。
 一作“不暖”。 ⑤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⑥一晌(音賞):一
 會兒,片刻。貪歡:指貪戀夢境中的歡樂。

【品評】
   此詞上片用倒敘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後事;忘卻身份,一晌貪歡,
 是夢中事。潺潺春雨和陣陣春寒,驚醒殘夢,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實人生的
 淒涼景況中來。夢中夢後,實際上是今昔之比。李煜《菩薩蠻》詞有句:“故
 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所寫情事與此差同。但《菩薩蠻》寫得直率,此詞
 則婉轉曲折。詞中的自然環境和身心感受,更多象征性,也更有典型性。下片
 首句“獨自莫憑欄”的“莫”字, 有入聲與去聲(暮)兩種讀法。 作“莫憑
 欄”,是因憑欄而見故國江山,將引起無限傷感,作“暮憑欄”,是晚眺江山
 遙遠,深感“別時容易見時難”。兩說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片
 “春意闌珊”相呼應,同時也暗喻來日無多,不久於人世。“天上人間”句,
 頗感迷離恍惚,眾說紛紜。其實語出白居易《長恨歌》:“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天上人間”,本是一個專屬名詞,並非天上與人間並列。
 李煜用在這裏,似指自已的最後歸宿。應當指出,李煜詞的抒情特色,就是善
 於從生活實感出發,抒寫自已人生經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淨,含蓄深沉。
 這對抒情詩來說,原是不假外求的最為本色的東西。因此他的詞無論傷春傷別,
 還是心懷故國,都寫得哀感動人。同時,李煜又善於把自已的生活感受,同高
 度的藝術概括力結合起來。身為亡國之君的李煜,在詞中很少作帝王家語,倒
 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訴說自已的不幸和哀苦。這些詞就具有了可與人們感
 情上相互溝通、喚起共鳴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如此,此詞
 亦複如此。即以“別時容易見時難”而言,便是人們在生活中通常會經曆到是
 一種人生體驗。與其說它是帝王之傷別,無寧說它概括了離別中的人們的普遍
 遭遇。李煜詞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調短字少,然包孕極富,寄慨極深,沒
 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相見歡①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③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④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
 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 ④別是一般:另有
 一種。

【品評】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係李煜早年之作,
 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於歸宋以後,此詞所表
 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淒惋之神。
 “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
 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
 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
 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
 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裏地山
 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
 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裏,“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
 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後“剪不斷”三
 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曆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
 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
 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裏深,誰人
 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
 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隻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
 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鹹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曆久
 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
 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
 之處。


                             烏夜啼②

                             【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②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③
                    相留醉,
                    幾時重,④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相見歡》、《秋夜月》、《上西樓》。三十六字,
 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謝:凋謝。 ②胭脂淚:指女子的眼淚。
 女子臉上搽有胭脂淚水流經臉頰時沾上胭脂的紅色,故雲。 ④幾時重:何時
 再度相會。

【品評】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即景抒情的典
 範之作。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 ”,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以“太
 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
 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隻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
 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
 的喟歎,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
 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龔,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
 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歎花,亦是自歎。“無奈”雲雲,充滿不甘聽
 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環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
 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裏,一邊是生逢末世,
 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
 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
 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紅^叟鮫肖(左應加魚旁),
 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於“以我觀物”
 的作者移情於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曆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
 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
 舍的情態,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籲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
 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 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一氣嗬成益見悲慨。
 “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
 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