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個人資料
正文

“三年使徒行傳”第四課:造男造女(1:12-14)

(2017-03-10 20:08:55) 下一個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使徒行傳1:12-14,“12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裏回耶路撒冷去。13 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在那裏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或作兄弟)猶大。14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恒切禱告”。感謝神的話語。使徒行傳1:12-26可以看為一個單元,主題就是十二使徒及其更新。但由於內容較長,我們隻能用三個主日的時間講完。今天我們講第一部分內容,就是十一位使徒。如果說使徒行傳1-3,講上帝在基督裏開天辟地,4-8講地上的使命,9-11講耶穌回到天上;而12-26 重點講天地之間重造的新人。這樣的結構安排和創世記1章是一致的:創世記1:1-8講神創造天地和諸天;創世記1:9-13回到地上;創世記1:14-23又回到空中和水域;而創世記1:24-31重點是上帝造人,並且是造男造女。不僅如此,創世記第2章將亞當創造成有靈的活人,對應著使徒行傳第2章聖靈降臨在門徒身上。使徒行傳1:12-14乃是上帝在基督裏重造新人,也是造男造女,同樣是“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麵,治理這地”(使徒行傳1:8),而他們和新人類的食物,乃是基督和祂的道(創世記1:29-30)。我們今天重點藉著使徒來解釋何為新造的人。使徒的生命大致包括兩個方麵,首先他們是重生的人,是蒙恩的罪人;其次,他們是承擔福音使命的人,是基督的使者。也許兩首著名的讚美詩特別能夠代表使徒生命的兩個階段,就是奇異恩典與Be Thou My Vision(中譯“成為我異象”。我建議譯成“你為我異象”),這也是我們教會十月份的讚美詩。願那揀選、重生和差遣使徒的神,也與我們同在,並帶領我們在基督裏作新造的人,阿門。

一、新順服(12-13a

12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當下門徒從那裏回耶路撒冷去。13 進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間樓房。

1、人的歸回

人的墮落始於叛逆,而新人類的曆史從順服開始(“順服神”)。這個句子的第一個希臘字母是Τ?τε,中譯為“當下”,基本含義是then,at that time。這個副詞很清楚地表示了使徒們對上帝使者話語的順服(使徒行傳1:11);他們在使者的提醒下,完全順服了耶穌的指示(使徒行傳1:4-5,1:8),從耶穌升天的橄欖山,返回耶路撒冷,等候聖靈降臨,並要從那裏將福音傳到全地。回到這個動詞?ποστρ?φω在新約聖經中,主要是路加的用詞(35次中的32次),而事實上,這個字與希伯來文的“悔改”有相同的含義。路加就是回家的浪子。罪起源於亞當的不順服,從此,人存在的悲劇是癱子:癱瘓在當下自己也不滿意的狀態中卻無力改變。耶穌在罪人身上行的神跡常常是提醒他們:首先,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其次,你真的想痊愈嗎?然後,吩咐他們,起來,走。基督信仰絕對不是一個消極無為的信仰,而是讓人起來行動的信仰。這個行動主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離開現狀,認罪悔改;另一方麵,在信(信耶穌第一次來)和望(守望耶穌第二次來)中去愛(在耶穌第一次來和第二次來之間起來行動),就是按神的旨意去傳福音、去生活,去愛人如己。不僅如此,隻有在這起來行動中,我們才能進一步經曆神的信實。門徒按神的旨意返回耶路撒冷,聖靈果然降臨了。我們就是在這種新順服中經曆神的實在和神的話語,曆曆在目,無可置疑。“信義宗”在實踐中有一個很大的局限,就是對馬丁路德小要理問答的第二部分(日常禱告)和第三部分(信徒天職)教導不夠,這是我們的“基要真理課程”要完善的。

2、告別山林

門徒的路線是從橄欖山返回耶路撒冷。這完全是信心之旅,因為他們要返回的耶路撒冷是殺害耶穌的大城,也埋伏著各種危機。事實上,重新返回世界,等候他們的的的確確就是石頭、口水、監獄、死刑。但我們能看見基督教和所有異教在這個時刻或這個路口徹底分道揚鑣。異教基本上是要留在橄欖山上的,出世避世,歸隱山林,絕塵而去——“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雨有誰爭”。這也曾經是彼得的宗教理想(馬太福音17:4)。福音之旅至少有兩段不可回避的旅程,第一是從橄欖山到耶路撒冷,第二是從耶路撒冷到地極。另外一種試探就是定居耶路撒冷,這就是政治之旅。然而神的旨意是清楚的,你們要去耶路撒冷,並從那裏將福音傳遍天下;福音之旅是在宗教和政治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向中國人傳福音,就是呼喊他們從自己的山頭上下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那裏有茂林修竹,他們沉湎於鶴子梅妻,甚至大碗酒肉。中國人另外一處聖地是“首都”,是大城,一如東方的博士首先奔赴的地方;因此讓中國教會脫離市井熱點和貪愛世界也不容易。從橄欖山到耶路撒冷距離很短,但意義很長。σαββ?του ?χον ?δ?ν,有一個安息日可走的路程,having a sabbath day's journey。根據橄欖山和耶路撒冷的位置,σαββ?του顯然不是指七天的路程,而是一天的路程。這是一個很奇怪的說法,更可能的原因是,這一天就是安息日(Chrysostom等有此同感);主耶穌可能是安息日升天,而且應該是安息日的早晨。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按猶太人的習慣,安息日旅行不超過2000肘的距離,這是一個標準的計量單位。不過路加或許有這種用意:這裏有兩種安息,一種是歸隱橄欖山的安息,這是異教的安息;一種是返回耶路撒冷的安息,這是上帝所預定的安息。

3、寄居層樓

他們進城之後到“所住的一間樓房”,教會傳統中常常指這是“馬可樓”,迄今留有勝跡(參考馬太福音26:18,馬可福音14:15,路加福音22:12,24:33;約翰福音20:19)。無論如何,在山與城中間,神為使徒留有一間樓房;這是第三條道路,這是教會在世界裏的位置。?περ?ον常常指頂樓,它的字根?π?ρ意思就是超越,高過等等。這似乎充分顯示教會在世界又高於世界,在地如同在天的存在狀態。這個“頂樓”那裏是常常是猶太人沉思和默禱的地方,或女人住的地方,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很多時候,?περ?ον未必是指真正的一個獨立的房間,而僅僅是一個隔開或凸起的空間,甚至臨時堆放雜物的地方。我們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麵思想?περ?ον的神學含義。首先,這與1節的內容是連貫的。這個字僅在使徒行傳中出現了4次,使徒行傳9:37和9:39中,女徒大比大曾“停屍”在“樓上”。使徒行傳20:8,猶推古在“樓上”摔下。?περ?ον總是和一場複活相關聯,這也正是此時此刻這些新人的處境——他們的靈魂即將蘇醒,他們將成為有靈的活人,死而複活。其次,門徒重新出發,上帝賜給他們一個立腳之地,一個出發點。耶穌是從馬槽出發的,而教會起源於一間“閣樓”。神的供應從來是夠用的,但願我們將此時此地這間教堂也看為一間閣樓。我們正經曆一場複活,整裝待發。第三、這是一個寄居的地方,是接待客旅的地方。神從未有讓這些門徒從此在這裏安居樂業的計劃,或者將一間教會看成一個屬世的地盤;或者在那裏“登高望遠,愴然涕下”。相反,任何一站,都是我們的出發點,直到新天新地。不過我們將會看到,按人的惰性,若沒有外在的推力,他們不可能主動離開耶路撒冷——一場逼迫,催逼門徒往普天下去。

二、新人類(13b

13b在那裏有彼得,約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兒子(或作兄弟)猶大。

新人類的曆史是從這11位使徒開始的,他們是教會的根基(以弗所書2:20),是第一批基督徒或教會領袖(哥林多前書12:28,以弗所書4:11)。符類福音和使徒行傳各有一份使徒名錄,順序和個別人名略有不同,可以對照閱讀(馬太福音10:1-4;馬可福音3:14-19;路加福音6:12-16);而約翰福音6:67-71中,十二使徒可以看為耶穌的“最後跟隨者”。一般來說,十二使徒對應以色列十二支派,也對應聖殿院牆上的十二根柱石(啟示錄21:12-14)。這11個人大約是8名漁夫,1名稅吏,2位憤青(奮銳黨人),涵蓋了普通百姓、在朝官吏和在野反對人士等三個方麵所有的罪人。

我們可以先簡單將這11個名字的原意列出來。彼得,Π?τρος,a rock or a stone;雅各,??κωβος,supplante;約翰,?ω?ννης,Jehovah is a gracious giver;安得烈,?νδρ?ας,manly;腓力,Φ?λιππος ,lover of horses ;多馬,Θωμ?ς,a twin;巴多羅買,Βαρθολομα?ος ,son of Tolmai(furrowed;Ναθανα?λ :gift of God);馬太,Ματθα?ος,gift of Jehovah;亞勒腓的兒子雅各,??κωβος  ?λφα?ου,James of Alphaeus(changing);奮銳黨的西門,Σ?μων ? ζηλωτ?ς,Peter,a rock or stone,one burning with zeal, a zealot;和雅各的兒子(或作兄弟)猶大,?ο?δας  ?ακ?βου,he shall be praised,Judas of James。意思也可以連貫起來:一塊石頭或本是塵土的罪人,靠基督的代贖成為全新的人,這完全出於神的恩典,他成了真正的男人,有上帝形象的男人,他們開始像馬一樣地在地上奔跑,而且他們不是單獨一人,他們將在世界留下深深的痕跡或腳蹤,這也出於上帝的同在,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己也更新變化,為福音更加熱心,不顧性命,他們最後將被神高舉。

教會曆史中,常常將十二位使徒分成每四位一組,第一組:彼得、約翰、雅各、安德烈;第二組: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第三組:雅各、西門、猶大。另外,我們需要參考Eusebius of Ceasarea(優西比烏,260-341A.D)的Ecclesiastical History(《教會史》,來進一步了解其中一些使徒的結局。除了約翰以外,使徒都“悲慘地死去”——使徒之死對今天的教會具有強烈的顛覆,一方麵,帶領我們反省,很多教會到底是不是聖經啟示的教會;另一方麵,重新思想信基督蒙祝福的福分,到底是什麽意思。但願在這種反省中,我們能返回聖經中的教會。我們並非宣揚信仰必然導致悲劇或殉道的邏輯,而是主張,無論生死,我們為主而活,為主而死。

1、彼得、約翰、雅各、安德烈

我們先看第一組。這組名單實際上是兩對兄弟,都是加利利海上的漁夫。根據馬太福音4:18-22記載,他們是同時蒙召的。聖靈解釋了漁夫使徒的含義: “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馬太福音4:19;參考馬可福音13:3,路加福音5:10)。 其中彼得、約翰和雅各常常同時出現(馬太福音17:1,26:37;馬可福音5:37,9:2,14:33;路加福音8:51,9:28),有時候,彼得和約翰並列(路加福音22:8,約翰福音20:2-4,21:7,21:21;使徒行傳3:1,4:13)。總而言之,神呼召門徒,賜給他們“得人”的使命。

第一、彼得。彼得是排名第一的使徒。教會曆史是從一塊“爛石頭”開始的,正如上帝起初用泥土造人;到耶穌的世代,泥土已經又臭又硬。耶穌首先賜給彼得一個新名。路加福音 6:14,“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西門(?????????)是他的希伯來名字,意思是聽見;而彼得是希臘名字,意思是石頭。西門原是雅各第二個兒子,舊約翻譯成西緬(創世記29:33),本為“(神)聽見”之意。耶穌用彼得稱呼他,為要用這塊石頭建造教會(馬太福音16:18)。彼得還有另外兩個名字,一個是西門巴約拿 (馬太福音16:17,約拿的兒子),另一個是磯法(約翰福音1:42等,???? ,石頭之意,參考耶利米書4:29)。彼得是弟弟安得烈帶領歸主的(約翰福音1:41)。他們弟兄二人和腓力都是伯賽大人(約翰福音1:44),伯賽大乃是被咒詛之城,也是算帶領他們逃離了“所多瑪”(馬太福音 11:21)。後來彼得弟兄移居迦百農(馬可福音1:21-29,馬太福音8:14)。彼得曾被撒旦利用(馬太福音16:23);更因自己的軟弱三次否認主。彼得首先告訴世人,上帝是從無到有的創造主,也是憐憫罪人的救贖主;耶穌就是來召罪人,並使罪人成為教會的支柱和聖徒。除了使徒行傳中的彼得講道之外,新約聖經有兩封彼得書信,彼得書信是大患難中的聖言,是燃燒的荊棘,在黑暗年代是引領教會出死入生的火柱。另外,根據初代教會的傳統,馬可福音本是“彼得福音”。《教會史》第二卷第十四章談到“彼得在羅馬城傳揚福音”。盡管具體年代有分歧,但彼得殉道前在羅馬是沒有問題的。《教會史》第二卷第二十五章談到了因羅馬皇帝尼祿的迫害,保羅和彼得在羅馬“幾乎同時殉道”。保羅被斬首,而彼得被倒釘十字架(約翰福音21:18-19)“首位提到彼得倒釘十架而死的是Tertullian,並指出這是眾人都相信的事實。而教父Origen則進一步提到,彼得乃是被倒釘十架而殉道”。有一種說法:今日的聖彼得大教堂,就是彼得殉道的地方。

第二、約翰。使徒約翰和他哥哥雅各,都是西庇太的兒子(馬太福音4:21,約書亞記7:1)。這兩個罪人有三個共同特點首先,都是雷子,就是愛生氣之人。耶穌為他們起名為“半尼其”(馬可福音3:17),意為“雷子”(???? and ????? ,sons of Thunder)。這常常打雷的兩位弟兄,後來將他們的怒火粉飾為“義怒”,於是要引下以利亞的天火,燒滅撒瑪利亞村莊裏的罪人(路加福音9:54);又要禁止或封鎖、孤立奉主名趕鬼卻“不跟從我們”的人(馬可福音 9:38)。其次、兩位都是官癮很深、權力欲很強的人,他們希望作基督的左右丞相,結果引起教會紛爭(馬可福音 10:35-41)。最後、兩位貌似都是斷奶很晚的人.約翰的父親西庇太看來屬於“剝削階級”,或富農(船主,馬太福音4:21,馬可福音1:20);而約翰的母親撒羅米應該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的妹妹(馬可福音15:40;馬可福音16:1;約翰福音19:25; 馬太福音27:56)。早年間,兩個人在父親的船上打工;後來,靠母親的麵子去要求耶穌為他們安排權位(馬太福音20:20)。就是這位長不大卻脾氣很大的約翰,後來成了愛的使徒,“耶穌所愛的門徒”;他愛耶穌的母親馬利亞,愛眾教會,宣告神就是愛。新約聖經至少有五卷書出自約翰:約翰福音、約翰一書、約翰二書、約翰三書和啟示錄。《教會史》第三卷第二十三章講到“使徒約翰的故事”。那個尋找第100隻羊的故事實在令人動容:“孩子,你為何要逃?”。約翰一直活到圖拉真(Trajan)時代(98年-117年),幫助初代教會建造純正的根基。晚年約翰從拔摩島移居以弗所。《教會史》第三卷第三十一章講到約翰和腓力之死,或“亞細亞的日落”。

第三、雅各。約翰的哥哥雅各,也被稱為大雅各。他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使徒行傳12:1-2,那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中幾個人。用刀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這位暴君就是希律亞基帕王 41年至44年在加利利作分封的王,他以不法之手段娶了其異母兄腓力之妻希羅底,而施洗約翰也死在他的手裏。他也曾羞辱過耶穌(路加福音23:6-12)。希律王是為討好猶太人殺害了雅各。值得一提的是,約翰沒有起來為哥哥尋仇,因為他知道雅各死後在哪裏。亞基帕的下場記在使徒行傳12:23,“希律不歸榮耀給神,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罰他。他被蟲所咬,氣就絕了”。《教會史》第二卷第九章談到“使徒雅各殉道”,說在雅各殉道現場,圍觀者因感動而認耶穌是主。

第四、安德烈。彼得的兄弟安得烈本是施洗約翰的門徒,後跟隨耶穌。安得烈是耶穌基督第一個門徒,被普世教會稱為首召者,也首先帶領人跟隨基督(約翰福音1:35-42)。耶穌喂飽五千人他在場,並是一位懷疑主義者(約翰福音6:8-10);耶穌在橄欖山上對聖殿而坐,他也在場(馬可福音13:3)。他也是希臘人見耶穌的引薦者(約翰福音12:20-23)——最後希臘人殺了安得烈,他應該是在希臘被釘X型十字架而死。安得烈是一個希臘名字,他為外邦人的得救而死。

2、腓力,多馬,巴多羅買,馬太

第五、腓力。腓力來自伯賽大,是彼得弟兄的同鄉。因他的緣故,拿但業(巴多羅買)跟隨了基督(約翰福音1:43-46);腓力和安得烈一起,是耶穌喂飽五千人神跡的見證人與被試煉者(約翰福音6:5-7)。腓力也是希臘人見耶穌的引薦人(約翰福音12:21-22)。腓力曾質疑耶穌的神性(約翰福音14:8-9)。腓力大約殉道於公元80年,最終被釘十字架,在土耳其西南部的古希臘城市希拉波利斯(?ερ?πολις,聖城)。《教會史》第三卷第三十一章講到腓力之死,特別提到腓力的三個女兒:“十二使徒之一的腓力和他兩位年老守童身的女兒,在希拉波立沉睡。腓力另一位活在靈中的女兒,則葬在以弗所”。《教會史》顯然認為使徒腓力與使徒行傳21:8-9那個執事腓力是一個人:“第二天,我們離開那裏,來到該撒利亞。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裏,和他同住。他是那七個執事裏的一個。他有四個女兒,都是處女,是說預言的”。不過根據使徒行傳6:1-5,這種可能性很小。

第六、多馬。耶穌的門徒中,至少有8位是漁夫。約翰福音21:2-3,“2有西門彼得,和稱為低土馬的多馬,並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業,還有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又有兩個門徒,都在一處。3西門彼得對他們說,我打魚去。他們說,我們也和你同去。他們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並沒有打著什麽”。多馬顯然是其中之一。對他的敘述集中在約翰福音,三次出現。多馬首先是一位憤青。約翰福音11:16,“多馬,又稱為低土馬,就對那同作門徒的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然後他是一位不可知論者,約翰福音14:5,“多馬對他說,主阿,我們不知道你往哪裏去,怎麽知道那條路呢?”最後,多馬是著名的懷疑主義者和經驗理性主義者,約翰福音20:24-25,“24 那十二個門徒中,有稱為低土馬的多馬。耶穌來的時候,他沒有和他們同在。25 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後來神差遣這位使徒進入無神論的故鄉,亞洲大陸東部。據教會傳統,53年他到了印度傳福音並建立教會,72年12月21日,被殺於印度麥拉坡(???????????,Mylapore)。他是被矛刺死的,古代教會用一支矛與一柄木匠曲尺作這位使徒的標誌。唐僧(602年-664年)到印度取經,此時多馬所傳的福音在“西天”已經存在了600年。

第七、巴多羅買,又名拿但業,應該也是加利利的漁夫(約翰福音21:2)。拿但業被耶穌稱讚為“真以色列人”(約翰福音1:45-49)。這位真以色列人與教會中流行的“用愛心說誠實話”實際上吃人自義的人不同,因為“他心裏是沒有詭詐的”。傳巴多羅買帶著馬太福音到印度傳教,最後被暴徒剝皮而殉道。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中,拿但業手上拿著自己的皮(另外一種說法是,巴多羅買在亞美尼亞被剝皮後釘死十字架)。剝皮之恨可以直追中國的淩遲;或許,這位真以色列人為福音得罪了很多人,直至怒不可遏,眾怒成城。巴多羅買被剝皮以殉,與世間專門揭露別人、剝下別人的皮,或互相食肉寢皮的黑暗之子相比,與他們釘別人曆史恥辱柱的黑暗事業相比,與所有被別人用各種方式釘上十字架的使徒一起,見證了另外一個方向。這條道路非常孤獨,那是一道窄門,通往燦爛的前程。事實上大祭司的破爛外衣就被撒旦剝掉了,但神說,“我使你脫離罪孽,要給你穿上華美的衣服”;“要將潔淨的冠冕戴在他頭上”(撒加利亞書3:14-5)。巴多羅買有任何人都不能剝去的義袍,他一生披戴基督。

第八、馬太。又名利未,原為稅吏。我們都知道稅吏在猶太社會中被厭棄的狀況。他是第一卷福音書的作者。馬太是在他的工作現場突然被召的(馬太福音9:9;馬可福音2:14)。隨後耶穌應邀到馬太家,與馬太等罪人一起坐席;這件事在法利賽人那裏引起軒然大波;耶穌再次講論了福音的基本常識:我來召罪人,不是召義人(馬可福音2:15,路加福音 5: 27-32)。值得一提的是,馬可福音與路加福音隻稱他為馬太,馬太福音則毫不掩飾地自稱“稅吏馬太”(馬太福音10:3)。似乎他常和多馬在一起(馬可福音3:18,路加福音6:15)。另外,“亞勒腓的兒子雅各”(馬太福音10:3)與“亞勒腓的兒子利未”(馬可福音2:14)應該是弟兄,這樣一來,12使徒中至少有三對親兄弟。傳說他四處傳道直到埃塞俄比亞,最後在那裏殉道;一說在帕提亞的希拉波利斯。

3、雅各、西門和猶大

第九、亞勒腓的雅各。第三組的三個使徒都加有一個限定的名詞,直譯應該是亞勒腓的雅各,奮銳黨的西門,和雅各的猶大。我們首先認識一下亞勒腓的雅各。如果他是馬太的兄弟,我們不難理解他信主的過程。有一種可能,這位亞勒腓的雅各與馬太是同父異母的弟兄。傳這位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到過波斯傳福音,最後在那裏為主殉道。不過我想在這裏說說另外一位雅各,即保羅稱主的兄弟雅各(加拉太書1:19,哥林多前書9:5),福音書稱小雅各,他的母親是馬利亞(馬可福音6:3,15:40),以及初代教會大名鼎鼎的義者雅各,即《雅各書》的作者雅各,第一位耶路撒冷主教雅各(耶路撒冷的雅各),就是與彼得約翰並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加拉太書2:9)。東正教接受《雅各福音書》的觀點:雅各是約瑟的前妻所生,是耶穌的異母兄,非由馬利亞所生。但在聖經中看不見“約瑟前妻”這樣的信息。天主教相信耶柔米的觀點:雅各是耶穌的堂兄或表兄,與亞勒腓的雅各是一個人。我的觀點是,這位小雅各與亞勒腓的雅各以及約翰的哥哥西庇太的兒子雅各不太可能是同一個人。參考約翰福音7:2-5,我們明明知道,那時候耶穌的兄弟(包括雅各)是厭棄耶穌的,不可能同時成為祂的使徒。

俄利根《駁塞爾蘇斯》中提到小雅各(耶穌的兄弟雅各)的死:“公義者雅各是被稱為基督的耶穌的兄弟。雖然他是最公義的人,猶太人卻置他於死地。”不是外邦人,而是猶太人以群眾審判的方式殺了雅各;他們的元凶是撒都該人;而雅各的罪名是破壞律法的罪犯——由此我們也能理解雅各書的律法主義傾向,它幾乎是教會為雅各的辯護書:這位義者比任何猶太人更守律法,也主張猶太基督徒守律法(雅各書1:1;參考哥林多前書9:20)。優西比烏對小雅各的死表述的較為充分:“他們引導雅各到廣場,要求他在眾人麵前放棄基督的信仰,但與他們的想法相反,出乎意料之外的,雅各以堅定的口吻向眾人宣示,他承認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我們的主和救主。……雅各是由殿翼拋扔下去後,以棍棒打死”《教會史》第二卷第廿三章,主的兄弟雅各的殉道)。約瑟夫的《猶太古史》也證實:“他們審問雅各,耶穌的兄弟,那位被稱為基督的耶穌,和一些其他人,罪名是觸犯律法,發落一幹人被亂石砸死。本城居民中,向有公正無私之名,與謹守律法者,對此甚是不以為然。”

第十、奮銳黨的西門。“奮銳”這個字有兩種寫法,其一馬太福10:4與馬可福音3:18,Κανανα?ος,源自希伯來文??????,(神)忌邪的(出埃及記20:5)。這意味著,奮銳黨人乃是像神一樣知道善惡因此有權不擇手段、嫉惡如仇進行政治革命的人。其二。路加福音6:15與使徒行傳1:13寫作Ζηλωτ?ς,這是一個希臘字,與前者同意,不過也可以指人的狂熱。根據塔木德的記載,奮銳黨是猶太社會狂熱的民族主義分子或革命黨人,也可以視為“政治基督徒”的極端代表。聖經沒有介紹他是怎樣歸正的,這更是一個神跡。聖經四次提到他都用“奮銳黨的西門”這個名稱,一方麵可能是為了與西門彼得區分,另一方麵就是強調他的出身和重生。 但西門是十二使徒中留下資料最少的一位。初代教會有人說他先去埃及傳福音,然後在波斯和亞美尼亞和使徒猶大會合,並一同在此殉道。這是沉默的西門,他讓我們看見,我們為主所作的工作,未必一定要顯在人前。這世界有太多的名人傳記和土木牌坊,但天上的聖徒大多都如奮銳黨人西門。西門無傳記,因為他被記載在生命冊上,永遠不會被塗抹。不僅如此,考慮政治背景,西門的默默無聞實在令人感喟聖靈的重生之工——政治理想是以名利為目標和動力的,但那個西門已經死了。如今,出現在世人眼前的隻有一個不需要任何人醜化而是自己全麵醜化之後,在主懷中得享大愛的新人。千百年來,無數西門從未出現在人類任何一本光榮榜上,無論是福布斯,還是諾貝爾——他們在世人麵前默默無聞地死去,在天使麵前光輝燦爛地上升。

第十一、雅各的猶大。根據同樣的理由,我也不太相信使徒猶大是耶穌的兄弟猶大。按慣例,“雅各的猶大”應該是指雅各的兒子猶大,這個說法是為了與加略人猶大劃清界限。他的另外一個名字是達太(馬太福音10:3,馬可福音3:18;Θαδδα?ος,large hearted, courageous)。這個名字似乎顯示,猶大與西門是一路人;某些拉丁文抄本中,他被稱為奮銳黨的猶大。2位前政治活動分子和1位稅吏,這3人在政治上本是仇敵。在宗教繪畫中,猶大身邊常有一把斧頭或棍棒,因為他被棍棒打昏,被斧頭將頭顱劈碎;並與奮銳黨的西門一同在貝魯特(Beirut)或波斯(Persia)殉道(Acts of Simon and Jude)。另一種說法是,猶大在亞美尼亞被釘十字架,並被箭射透。而Georges de La Tour的作品中,猶大是負戟的形象。無論如何,世界看使徒如臨大敵,用軍事手段視若寇仇。有人相信他是新約《猶大書》的作者。不過同樣有可能的是,《猶大書》的作者隻是雅各的兄弟猶大,是耶穌的兄弟,是另外的一位猶大(猶大書1:1,1:17-18;馬可福音6:3)。使徒猶大比奮銳黨西門“幸運”一點點,整本聖經中隻記載了他一句話。約翰福音14:22,“猶大(不是加略人猶大)問耶穌說,主阿,為什麽要向我們顯現,不向世人顯現呢?”耶穌為這個問題發表了很長一段講論;耶穌特別談到,神向愛神的人顯現,而“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約翰福音14:23-31)。

三、新形象(14

14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恒切禱告。

1、四大特質

使徒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5:17;加拉太書6:15)。他們首先是重生的人,其次是有使命的人,最後,神要賜給他們能夠承擔使命的能力。我們已經看見,他們不過是人,隻是蒙恩的罪人。這不是一份偉人名錄,而是耶穌救贖的生命冊。另一方麵,上帝的確重造了他們,使他們成為新人。正如撒母耳記上 10:6所預言的,“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也是保羅所見證的:“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以弗所書 4:24b)。這新人是如何可能的呢?“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歌羅西書3:10)。隻要在這形象裏,他們才可能完成神交托的使命。僅僅根據這節經文,新人至少有四個基本特征,而這四大特征,是基督徒與外邦人,病人,和小孩子的區別,這使我們漸漸成為成熟的人,健康的人,和正常的人以及上帝眼裏的義人。也就是從根本有病的人或根本有罪的人,變成討神喜悅的人,像基督的新人。在這四個特征中,前兩者強調內在信心,後兩者強調外在行為。常有人說,中國人真的有病,今天我們將看見這病到底是什麽,而怎樣可以靠著“知識”漸漸痊愈,成為能夠完成使命的人。

第一、恒心。他們都同心合意地禱告。ο?τοι π?ντες ,these all,這些人全都……。 首先是προσκαρτερο?ντες,προσκαρτερ?ω :恒切,動詞分詞。這個字有六個基本含義:有所依靠或投靠神( to adhere to one, be his adherent, to be devoted or constant to one);持續關切堅持不懈(to be steadfastly attentive unto, to give unremitting care to a thing);咬定青山善始善終(to continue all the time in a place);不屈不撓愈挫愈奮(to persevere and not to faint);麵對困難絕不喪膽(to show one's self courageous for);喜樂盼望始終如一(to be in constant readiness for one, wait on constantly)。沒有常性和半途而廢甚至半路反目,這是霾人第一痼疾,也是教會生活的首要敵人。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共出現了9次,強調在真理上恒心(使徒行傳2:42),聚會上的恒心(使徒行傳 2:46),禱告上的恒心(使徒行傳1:4, 6:4;羅馬書12:12;歌羅西書4:2),同工上的恒心( 使徒行傳8:13),侍奉上的恒心(使徒行傳10:7,羅馬書13:6)。

而所謂恒心,哥林多前書13:13是最權威的解釋了,“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這裏的“常存”在原文中是“持續居住”(μ?νω)的意思。第一是信心。首先,信道,就是要常住在主的話語裏麵(約翰福音8:31-32;彼得前書1:23)。其次,在我們和聖道衝突的過程中,忍耐到底,不斷順服,不斷走向自由。最後,在為道遭遇逼迫的時候,忍耐到底。所以馬太福音前後清楚地啟示說,“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馬太福音10:22,24:13;參考希伯來書3:14)。 第二是盼望:就是相信神所應許的必然成就,更持守末世論的信仰(希伯來書 13:14)。第三是愛心:神吩咐我們要將起初的愛心堅持到底(哥林多前書13:4-8a;啟示錄2:4-5)。另外,恒心也和“心理的穩定性”有關聯,這需要漁夫的心理素質。

第二、同心。僅僅有恒心是不夠的。一個霾人可以在權力攪肉機中持續忍耐,一直到“光明的頂點”;一個異教徒可以恒心修煉,一直到走火入魔。但聖經強調的恒心首先在信望愛方麵,其次指向教會的生活,就是指向一種新的家庭生活。這就是同心所要求的。人的自私和自負一直使所有的人際關係淪為窩裏鬥和彼此棄絕,這是中國的兩大社會醜聞、家庭醜聞和教會醜聞,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同心的恩賜。同心是從神來的,因為“身體隻有一個,聖靈隻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以弗所書4:4-6)。副詞?μοθυμαδ?ν,它有兩個字根組成,大意是說,快跑進入合一狀態,常描述大*合唱的場麵。這個字強調恒心不是一個人的事業,而是團體的共同事業。一方麵,新人要與別人或另外的新人在知識和感情上保持一致,這實際上指向基督這個共同的房角石和祂的道。沒有信仰的共識,同心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麵,同心是需要努力進取的。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共出現12次。其中有3次是負麵的,就是同心合意地不信、犯罪和作惡,攻擊神的仆人(使徒行傳7:57,18:12,19:29);其餘9次都是正麵的,強調基督裏眾人合一的聚會、傳道、見證、信道、和平、同工(使徒行傳2:1,2:46,5:12,8:6,15:25;羅馬書15:6)。彼得和保羅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教會的同心隻能“求大同存小異”。

第三、禱告。這是強調人與上帝的關係。? προσευχ?,in prayer。它主要有兩個含義,其一,向上帝說話;其二,處於向上帝說話的生存狀態之中。新人的特點就是禱告的X。人和動物的區別絕非是因為人是有語言能說話高等動物;而是在於,人是聽上帝的話語並向上帝說話的存在。漢語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教導神的話,隻教導人的話;也不教導向神說話,隻教導向人說話。同時,重視人的話到了變態的程度,到了視人如神的迷信程度,無論褒貶。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更接近“非人”。“非人”不可能從神那裏支取屬天的力量和智慧,非人隻能在人話中被捆綁,不斷失去自由。但是禱告需要教導,主禱文是最好的教材。同時,請記住這三節經文。第一,但以理書9:21,“我正禱告的時候,先前在異象中所見的那位加百列,奉命迅速飛來,約在獻晚祭的時候,按手在我身上”。你正禱告的時候,必有天使到來,提供幫助和指引。當然,你正作惡的時候,或者正生氣的時候,罪就伏在門前,必有魔鬼的使者趁機而入,落井下石,助紂為孽。第二、路加福音3:21,“眾百姓都受了洗,耶穌也受了洗,正禱告的時候,天就開了”。無論頭上是怎樣的重壓,無論你走到了什麽樣的絕路,正在禱告中,天就開了,上帝與你同在。第三、路加福音9:29,“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麵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你正禱告的時候,在禱告生活中,你開始有了神的形象,變得越來越聖潔,越來越自由;而且還有照亮別人,成為基督複活的見證 。

第四、乞求。這是強調人與世界的關係,要解決人生追求的目標。τ? δε?σει這個字基本含義是貧窮和和失喪,然後轉意為祈求。但聖經中這個“祈求”的含義與我們想象的不同。δε?σει這個字在新約聖經共出現了19次。首先,這是義人(因信稱義)或新人的乞求;其次,這是在上帝麵前謙卑順服者的祈求;最後,要求上麵的事(歌羅西書3:1-2)。那麽,地上的事如何祈求呢?乞求的內容大約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處理新人與財物的關係,在悔改中為自己所匱乏的祈求(路加福音1:13,2:37,5:33;腓立比書4:6;提摩太前書5:5;希伯來書 5:7)。新人的追求遠離貪婪或罪以及妄求(彼得前書3:12;雅各書4:3),也脫離因吃穿而生的焦慮和恐懼的絕對奴役(馬太福音6:24-34)。在中國的語境下,這意味著勝過“災民恐懼”或“生存焦慮”,也勝過宴樂和驕傲。如果這些日子,這些年來,你的一切愁苦,家裏的一切糾紛,都源於財物焦慮,我求神感動你,今天真理把你一次性地解放了。你的“非分祈求”本來就毫無指望。所以你當起來,快樂生活。另一方麵,新人的人際關係,乃是勝過嫉妒、論斷、控告和殺害的關係,進入代禱的關係。無論中國文化怎樣強調“仁”,但生活實踐總是由人際關係取代人神關係,同時,在人際關係中,人吃人是人際關係的本質。但προσευχ?要求基督徒為他人祈求,重點是為別人得救或為信徒的侍奉以及萬人代求(羅馬書10:1;哥林多後書1:11,9:14;以弗所書6:18;腓立比書1:4,1:19,提摩太前書2:1;提摩太後書 1:3;雅各書 5:16)。這是一種全新的人際關係。

2、夏娃以降

新人中包括女人,正如起初神說的,那人獨居不好。σ?ν γυναιξ?ν,with the women。γυναιξ?ν這裏用的是複數。中譯”“幾個婦人”,但也許更多。隻有女人的同在,新人才是完整的。教會沒有女人也不好。也許今天我們覺得這節經文平淡無奇,但在2000多年前,在人類普遍蔑視女性的曆史長河中,這場公開聚會真正開辟了人類曆史的新紀元。σ?ν告訴我們男女在上帝麵前地位平等。聖經不是主張屬世平等主義的濫情。一方麵,男女不同;另一方麵,男女平等。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但男不可無女,女也不可無男,這是神的創造旨意(哥林多前書11:8-12)。起初造人,乃是起初造男造女,就顯示了這兩個並列的原則(創世記1:27)。γυν?這個字可以指任何年齡段的女性,不僅指女孩兒、少女、婦女等等;也專指妻子。換言之,一方麵,神的家向所有女人開放;另一方麵,特別是妻子,應該與丈夫恒心、同心、同禱和同求。當女人失去這四個形象的時候,同樣,教會和家庭都會破裂。夫妻同求更是重要——如果妻子總是生活在“妄求”中,家庭必然總處於內戰狀態。

然而女性中與妻子並列的重要角色是母親。所以這裏特別提到耶穌的母親馬利亞。首先,耶穌在十字架上將母親交給使徒約翰照顧,實際上是將母親交給教會。所有愛母親的人,當效仿基督的愛。因為母親進入教會,就是進入國度的開始——從此,“這世上最愛我的人”永遠不會離開我遠去了。其次,母親被解放了,母親被尊重了,孩子才可能成為有尊嚴的新人。耶穌的母親被尊重,每一位母親都被尊重;而一位母親都尊重,每一個母親的孩子都被尊重。這就是基督信仰給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貢獻之一。“第七天文明”建造了人的宗教品格,而“馬利亞現象”更新了家庭模式。最後,耶穌母親更新了夏娃的傳統,神也藉著馬利亞將一切矯枉過正的女權主義運動正本清源。這是馬利亞最後一次露麵。教會誕生之後,馬利亞就完全消失在公共視線裏麵了。夏娃受魔鬼試探,連同丈夫一起將人類陷入罪中,大致是兩個原因,一方麵是自以為是,要在丈夫麵前作屬靈的領袖;另一方麵,亞當自己甘心樂意作啞巴狗。然而馬利亞將上帝眼中的女性形象展示給我們,馬利亞不僅與舊約三大惡婦形成對比(波提乏之妻,惡婦亞他利雅與耶洗別),也與今天所有的屬靈寡婦和女牧者形成對比——在人類曆史上最有資格成為女牧者的就是馬利亞,但她從此卻在教會裏隱藏了。天主教的馬利亞崇拜實在是違背了上帝藉著聖經清清楚楚的啟示,他們綁架了耶穌的母親,並從那裏開始,500年來,製造了千千萬萬個夏娃,在教會裏與蛇對話,然後天女散花一般,將各種禁果裝滿教會的櫥窗。啞巴狗亞當更有末世風采,不僅沉默是金,而且成為夏娃的諂媚者,他們以普世價值和現代主義的名義,形成當代教會的主流。

3、該隱以降

聖靈帶領新人進入新的家庭關係,這個新的家庭關係也表現為弟兄關係。創世記讓我們看見,家庭關係或人類的基本關係首先是夫妻關係,而魔鬼敗壞了它。其次,是弟兄關係,魔鬼再一次敗壞了它。這就是該隱殺害亞伯的故事,從此以後,不信、貪婪和嫉妒引起弟兄相殘,並因此將人進一步陷入罪中,構成人類曆史的本質。“9耶和華對該隱說,你兄弟亞伯在哪裏?他說,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嗎? 10耶和華說,你作了什麽事呢?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裏向我哀告。11地開了口,從你手裏接受你兄弟的血。現在你必從這地受咒詛。12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創世記4:9-12)。這是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的曆史。但是感謝神,如今在基督裏,咒詛正在變成祝福。κα? σ?ν το?ς ?δελφο?ς α?το?,and with his brethren——新人的弟兄關係,至少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所有在基督裏的人,無論是仇人還是尊長奴仆,都是平等的弟兄;而隻有平等才有真愛。另一方麵,弟兄之間不再是該隱和亞伯的關係,而是恒心、同心、同禱、同求的關係。“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阿門!

任不寐,2013年9月15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