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之夜

神說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
個人資料
正文

“三年使徒行傳”第二課:教會簡史(1:6-8)

(2017-03-10 20:07:01) 下一個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使徒行傳1:6-8,“6 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阿,你複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 7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 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感謝神的話語。上一次主日證道我們講論的主題是“開天辟地”,就是上帝將要在基督裏,藉著聖靈,使用使徒創造新天新地新人。今天我們將進一步討論,這個創造的工作,是通過教會在曆史中完成的。何為曆史?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story,傳道書1:9);人類曆史從根本上說就是福音曆史(History,啟示錄2:3);福音曆史也是每個基督徒的個人生命史(Mystery,哥林多前書3:9,哥林多後書6:1,帖撒羅尼迦前書3:2)。因此,使徒行傳1:6-8以最簡潔的方式,既是講述曆史,也是講述現實;既是講述教會曆史,也是講述使徒的曆史和你我的人生。這個簡史一一對應這三節經文,可以這樣分成三個部分或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開始聚會生活(6)。更準確的說,開始教會生活。這是人在社會裏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其本質是走向自由(約翰福音8:32)。使徒就是從響應這個聚會的呼召開始的:你們要來。馬太福音4:19,“來跟從我”;馬太福音9:9,“你跟從我來”;馬太福音16:24,“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22:4,“請你們來赴席”。第二個階段,接受基督的真理(7)。教會生活的中心是聖道和聖禮,接受基督的福音。一方麵,你們來看(馬太福音28:6,約翰福音1:39),而且是看基督的十字架(聖禮);另一方麵,你們來聽(馬太福音17:5),而且是你們要聽他(聖道)。這是上帝對我們的“洗腦”工作。第三個階段,廣傳福音(8)。就是你們要去,並且是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藉著洗禮造就新人(馬太福音28:19,馬可福音1:5,路加福音24:47,約翰福音21:15-19)。簡而言之,教會的曆史或我們的生命史就是聚會、聽道和傳道。而且這三節經文進一步重申了這是三位一體上帝的工作,“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神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哥林多後書13:14)。阿門。

一、你們要來(6

6 他們聚集的時候,問耶穌說,主阿,你複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

1、開始聚會

我們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來定義基督徒。但有一個角度是標誌性的:基督徒就是順服基督的呼召,聚會聽道讚美上帝的人。“他們聚集”,因此世人就能認出他們是基督徒。當然,人間有很多團體都有聚集的生活,但基督徒的聚集是以耶穌為中心的。“問耶穌說”,顯明了這一點。這至少包括三個方麵的改變。第一、按耶穌說的時間或節奏聚會:原則上七天一次,並且不可停止。我們談論過很多次“第七天的文明”,這裏不再贅言。第二、與其他人一起聚會,包括我們不喜歡的人;而且這原來不相幹甚至還敵對的人,藉著教會生活學習作家人,互為肢體。這是人間最殘酷的工作。一方麵,你要勝過自己的罪,無論是清高還是懶惰。另一方麵,你要勝過異教的風俗對你的捆綁,無論是西方個人主義和東方看人集體主義以及出世的隱修傳統。上帝就是藉著罪人的聚集帶領我們更新。第三、以上兩個方麵的轉變都非常難,因此,神讓我們聚集在耶穌的腳前,以基督為中心。隻看基督是確保教會生活的關鍵,所謂基督是教會根基。

2、兩種聚集

開始教會生活,這僅僅是新生活的開始。需要知道的是,第6節中的“聚集”(συν?ρχομαι)與第4節中的“聚集”(συναλ?ζω)不是一個字;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συν?ρχομαι是συναλ?ζω的一個結果——基督召聚我們,我們就聚集。人的聚集,常常是按自己的意思,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理想,並希望教會完成自己的理想。基督徒必須從“罪人的聚集”轉向“教會的聚集”。人的聚集的基本特點是:某一個罪人,將另外一個罪人 的罪(可能還是偽造的)甚至另外一個人的稱義,交付另外一些罪人,然後所有罪人聚集在一起通過踩踏或諂媚那個人進一步犯罪。教會的窩裏鬥和偶像崇拜隻有一個區別:以屬靈的名義更加“很黃很暴力”。συν?ρχομαι代表這種過渡。這個字的意思首先就是“一起來”,就是和別人一起來,結伴而來。這種結伴而來,在好的時候可以互相造就(”受益“),在壞的時候就會互相敗壞(招損)(哥林多前書11:17-18)——他們一起來,也可能一起犯罪,一起離去,理由完全可能都是世俗小學的道理;和人一起進入教會,就必然難以擺脫“看人”的惡俗。這些人看人、對人的意見和態度的依賴,會超過對聖經的順服。不僅如此,這個動詞用的是active這種語態。他們是主動來的,因此一定帶著自己過去所有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經曆,他們將根據這個老我,與基督的真理發生衝突,評價教會裏出現的一切。人們聚集,往往是“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但這個革命的目標和神的旨意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這留下更新順服的前景,也埋藏著不信者或者“信的根本不是同一位神”的人最後離開的“教會危機”。此外,這個動詞還有“迎娶”、“結婚”之意(馬太福音1:18),這是指向基督和祂的教會的。這場婚姻一定有蛇的破壞(哥林多前書7:5 )和“猶太人的攻擊”(約翰福音18:20等)。

3、轉向基督

剛剛聚會的這些猶太人,他們的信仰是什麽呢?他們“問耶穌說,主阿,你複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首先,我們是一個發問的存在。我們有很多問題要問耶穌。我們進入一個問題世界,而這些問題和上帝有關。一方麵,這顯示出人對絕對真理的無知,另一方麵,基督徒開始承認自己的無知和有病。一個有問題的人得救比一個沒有任何問題的人,更有指望。“問”(?περωτ?ω)這個動詞在這裏用的是Imperfect這個“時態”。一般來說,這個時態總是包含著兩個方麵的信息。一方麵,開始做某事。你開始對聖經感興趣,你開始關心上帝的事,你開始對罪敏感,你開始感到愛的困惑……這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麵,連續不斷地作某事。你會發現,你信基督之後,新的問題接踵而至;而基督徒的生活,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又解決問題的過程。那麽這些問題如何解決呢?其次,使徒們認基督是主(κ?ριος),這是信仰的開端,進入教會生活的理由,也是教會生活的根基。主的宣告,第一放棄了自主(舍己);第二放棄了他主(離開法老);第三放棄了魔鬼;第四,上帝是上帝。將“主”翻譯成耶和華,就是承認人的不是,唯有上帝是是。就這樣,我們從自以為是、以偶像為是歸入神的是,就是基督。不僅如此,我們也因此才能離開鬼魔的道理,就是“豈是真說”和“不一定”的懷疑主義、相對主義,轉向絕對真理和啟示真理。一方麵,上帝存在,因此有絕對真理;另一方麵,這絕對真理是啟示真理,是上帝自己將真理向我們展開。這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雙重革命。基督說,我就是真理。最後。他們關切“複興”的問題。?ποκαθ?στημι這個字也有醫治、痊愈、重見光明的意義(馬太福音12:13;馬可福音8:25)。神是醫治者,我們是病人。祂會醫治我們。

4、法老追兵

但是,剛剛開始教會生活的人,老我還是強大的。我們的問題基本上顯出了我們根深蒂固的埃及傳統。這包括兩個方麵。第一、政治關懷。猶太人的傳統信仰就是“複興以色列國”。ποκαθ?στημι,to restore to its former state。所有的複興理想,本體都是伊甸園,是我們與神的同在。請注意門徒此時此刻的信仰與基督要賜給他們的信仰之間的對照:τ?ν βασιλε?αν τ? ?σρα?λ,以色列人的國。而耶穌教導的是τ?ς βασιλε?ας το? θεο?,即神的國。舊約聖經確實應許了以色列人的複興,這是“鹽約”(?????? ???????,民數記18:19,曆代誌下13:5;參考以賽亞書1:26,9:7;耶利米書23:6,33:15-17;但以理書7:13-14;何西阿書3:4-5;阿摩司書9:11;撒加利亞書9:9;馬太福音17:11,馬可福音9:12)。但是,上帝藉著基督賜予的複興和猶太人理解的並不一致:“以色列國”已經變成了基督的國,就是神的國;這超越了猶太人的宗族觀念;基督裏的“複興”不再是世界意義上的複興,這不是一場政治複興,而是一場救贖和複活。世人會抵擋這種複興,基督和教會為此受害(馬太福音17:11-12)。第二、現世關懷。使徒關切的是“在這時候”,而不是末世。?ν τ? χρ?ν? το?τ?,at this time。人的信仰總是現世的;但基督的信仰將現世和末世連在一起。而現世的情況,往往與屬世的複興背道而馳,常在患難和逼迫中,而這一切恰恰是屬天複興的一部分。我們並不完全讚成“取代論”(教會取代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最後也要複興(羅馬書11:26)。但無論哪種意義上的以色列國的複興,都不是“這時候”,而是在未來。門徒聚集首先要麵對一場大失望,因為複活的基督要升天離去,屬世的理想要破碎。不僅如此,他們還要順服一個大使命。

二、你們要聽(7

7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

1、以色列啊

既然基督聚集使徒和使徒自己向教會聚集的目的不同,就隻能通過耶穌的教導,將半吊子教會更新為真正的教會。這個過程貫穿人的一生,核心工作就是“耶穌對他們說”,而“以色列啊,你要聽”(?????????? ??????,申命記6:4)。我們強調多次了,神說與佛不語,形成對比;也與“行比說更重要”的東方小學形成對比。耶穌要說什麽呢?或者耶穌怎樣說呢?連詞“δ?”預示耶穌要講論不同的道理:但耶穌對他們說……因此耶穌所說的第一個字就是No。Ο?χ,ο?。這個小品詞常用在問答中,特別是,當提問者期待肯定回答的時候,老師做出完全的否定。在神麵前,我們提出問題的方式本身就是不對的,這需要教導。常有世俗小學的“智者”開導我們說,對人開始就No容易把人No跑了。這是真 的,但不是真理。被No跑的人不是從神來的,他們聽不懂耶穌的聲音。這個No本身就是耶穌說的——連同祂自己——是父神放在錫安的絆腳石。被福音之No所“跌倒”的人,告訴我們何為窄門。值得一提的是,耶穌的“說”和門徒的“問”,在時態上是不同的。我們可能期待耶穌應該相應地“開始並不停地說”。但ε?πον 這裏用的是Second Aorist——這個“時態”不僅僅強調過去某一個動作,更強調,這個動作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一樣的。耶穌的道理從起初到今時到未來都是一樣的。詩人說,“耶和華阿,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詩篇119:89)。這是彼得的見證:“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借著神活潑常存的道。因為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榮,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幹,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彼得前書1:23-25)。

2、必有複興

基督不是僅僅否認使徒的問題,更要將肯定的答案告訴使徒。佛學可以否定世界,但不能給人肯定的安慰。耶穌教導門徒,以色列國一定會複興,但不是按門徒想象的方式。一方麵,耶穌不僅在談論世界意義上的以色列國,耶穌更是在談論神的國,這個國將按第8節的順序,在全地複興;另一方麵,這個猶太人的以色列國也要複興,但不是現在,而是未來。神是信實的,祂應許的複興一定會出現。神是公義的,全能的,所有侍奉真理的人,必有屬天的賞賜為他們存留。如果沒有複興,撒旦真的在所有時間和空間裏都掌權了。而世界確實如此,邪惡必勝。無論我們怎樣矯情,無論東方的輪回,還是西方的倔強,我們不能否認,生命就是一場悲劇;或者,生命就是等候複興的一場喜劇。一方麵,人和神都對現狀是不滿的,人的不安源出神的不滿。但另一方麵,神的國複興,從根本上說就是重建樂園,擦幹所有的眼淚,勝過一切死亡,“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阿摩司書 5:24)。這種末世論信仰或複興的信仰賜給人真正的安慰。神存在,並且將伸張公義,勝過魔鬼、罪、死亡和世界。這世界裏一切的悲劇將重新更改。因此我們需要在任何處境中告訴自己,這不是最後的結果;隻要我們在基督裏,一定有更好的結局為我們存留。基督徒是笑到最後的人。但神國的複興也否定了罪人靠自己的努力製造的各種“文藝複興”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對人類複興的任何過高評價,都是一種謊言。因為你不可能複興你沒有的東西。不僅如此,人的複興也常常就是對罪的堅守和對福音的抵擋——複興讓他們更加自以為是,死不悔改。

3、神的主權

基督所談論的複興至少有兩個特點。第一、以色列國和神國的複興及其時間,是父神的主權。? πατ?ρ ?θετο ?ν τ? ?δ?? ?ξουσ??,the Father hath put in his own power.,“父憑著自己的權柄……”。一方麵,父神定意了這場複興,這是一定要成就的。另一方麵,這權柄隻屬於神,不屬於任何人或偶像。這也意味著,人主導的複興,未必是出於神。今天教會祈求福音的複興,常常是人理解的所有成功。第二、任何人,包括門徒,都不可能知道這複興的具體日期。Ο?χ ?μ?ν ?στιν γν?ναι χρ?νους ? καιρο?ς,It is not for you to know the times or the seasons。那日子,那時節,根本不是為了讓你們知道而預定的。γιν?σκω(知道)這個詞就是創世記3:5“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中的“知道”;也是創世記4:1“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中的“同房”。這個動詞首先表明一種心態,關切、了解;其次表明一種權柄,就是控製、掌握。所以耶穌這句話也應該包含這樣兩方麵的意思:這事兒根本不用你們操心,也不用你們去百般追求。用英語翻譯。有這樣的意思:This is nor your business,你們沒有這個權利,也沒有這個義務。這也意味著,基督徒無論做任何事,都不要把“成功”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因為複興與否,何時複興,這根本不是你們的事,不需要你們背負的重擔。我們常常覺得信仰的道路很艱難,根本原因是我們想承擔上帝的工作,就這樣生命肩負這不能承受的重量。另外一個原因還是看人,在乎別人對我們成敗的論斷。

4、人的自由

“不用你管”,這個真理完全改變了使徒和基督徒的人生態度,在教會曆史的起點上,在基督徒天路的出發點上,將我們釋放,使我們從奴隸變成自由人。為結果負擔我們無權的義務,是我們因愛世界而成為奴仆的根源。結果包括兩個方麵:是非(人言:小雞怎麽看,大鵝怎麽看……)與成敗。但是,上帝要在根子上解放我們。從此,我們應該為一種完全不知道也無需我們自己在乎的複興而工作;就是靠著對神的旨意必然成就的信心而生活。恰恰是這種徹底脫離患得患失的新自由,反而使我們生活在榮耀之中。或者說,我們活著,侍奉神,要徹底忘記任何屬世的功成名就,因為人間的是非成敗都是糞土。同時,我們這樣侍奉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考慮在世界裏的後果。我們深信,屬天的賞賜是必有的,但我們根本不要指望按我們的時間表上領獎台。這是一種不問利害隻問是非的生活態度,是不計後果的存在方式。更多的可能是,對使徒來說,對教會來說,對基督徒來說,在這世界上,不可能擁有一場世界意義上的複興或成功;相反。在世上我們有苦難,我們要為福音遭遇患難。在這世界裏,義人永遠不會“成功”。人生也是如此,成功隻是一個不斷試探我們的幻覺,人生最後就是一場世界意義的失敗。但基督教扭轉了這個邏輯:為福音遭遇苦難,這一連串失敗記錄就是向天國的連續上升。正因為如此,“即或不然”(但以理書3:18),但最後必然,我們總要按真理生活。這尤其是對牧者的解放或傳道人的自由,是使他們能夠超越教會的捆綁,充分發揮自己的恩賜,作聖經所記載的“生動的個人”。按這樣的真理,我們回過頭來重新思想馬太福音 11:27-30這段經文,就豁然開朗,而且信心倍增:“27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28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29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30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三、你們要去(8

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1、但是你們

“不用你管”並不意味著“不用你做”。上帝掌權絕不導致一種消極無為的生存哲學。正相反,你既然期盼神國的降臨,你就為神國的降臨去工作。就這樣,聖經否定了兩種極端的人本主義:人神論與人豬論。前者宣稱,我們或人什麽都可以做,不僅人定勝天,而且天人合一,心想事成。後者就是各種犬儒主義,人什麽也做不了,就像豬一樣生活。聖經有一段經文,將這兩種狀態都說盡了:“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出埃及記 32:6,參考哥林多前書10:7)。 使徒要走第三條道路。因此,接下來耶穌講到神國降臨或複興的過程,而使徒將承擔這個使命。“?λλ?”這個連詞表明更強烈的轉折。一方麵,耶穌雖然奪去了使徒“知道”的權利,就是像神一樣的妄想;另一方麵,耶穌又要完全否定門徒因此必有的消極情緒,將使命和信心以及屬天的能力賜給他們。這裏很堅決地使用了兩個“你們”,神要把神國的使命放在“你們身上”。雖然使徒不可能知道神國完全降臨的時間,但是,神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加福音17:21,馬可福音 9:1);此時此刻,就是神國的開端,而且要從此時此地此人開始,神的國從你們臨到全地(馬可福音 4:26)。

2、屬天能力

為此,我們需要獲得建設神國的能力。按原文的順序,耶穌首先說的是,“你們就必得著能力”,λ?ψεσθε δ?ναμιν,ye shall receive power。首先,我們自己沒有這種傳福音的能力。無論你認為自己怎樣比別人或傳道人更有生命和真理,但若不成功地經過教會的生活,你就根本不可能獲得傳福音的能力。這種能力和任何屬世的能力沒有直接關係。δ?ναμι(能力)雖然不排斥埃及的一切學問,所以我們不認同反智主義或敬虔主義;但傳道的能力高於埃及的學問,是完全性質不同的力量,是從上頭來的能力(路加福音24:49)。我們常常看見一些“基督徒”,他們在世界的標準上都是很有能力的人,但他們一直沒有能力結出任何一個果子來。不僅如此,他們隻有敗壞教會的能力,並且似乎在他們進入的任何教會,都擁有這種能力;但建造耶路撒冷的城牆方麵,完全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種無能而有罪的狀態,更容易被魔鬼使用。其次,這個能力是即將或漸漸獲得的。一方麵,是從神由外而內注入的;另一方麵,這個注入有一個過程。λαμβ?νω(得著)這個動詞的用法是,Tense: Future,Voice: Middle Deponent,Mood: Indicative:將要發生的事,人要靠主努力追求的事(已經賜給的),必然發生的事。如果我們真的有信心,就必然會看見,從三年神學院到使徒的三年,無力行走的癱子,怎樣起來作神的見證。上帝將能力賜給我們,這就是聖靈的工作。

3、聖靈降臨

神怎樣賜給我們這樣的能力呢?“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耶穌升天之後,有複興神國的聖靈降臨,帶領使徒完成基督所賜的大使命。特別在約翰福音中,我們知道這是基督對使徒的應許。神要掌握複興曆史的主權。?πελθ?ντος το? ?γ?ου πνε?ματος ?φ? ?μ?ς。動詞?πελθ?ντος(降臨)的意思是“來到”;也有“勝過(沉睡、軟弱、疾病與世界等)的意思,相當於overcome(路加福音1:35,11:22,21:26,35)。聖靈臨到我們是什麽意思呢?第一、帶領我們勝過世界(雅各書5:1)。第二、更是帶領我們勝過自己,攻克己身(哥林多前書9:27)。第三、帶領我們勝過魔鬼(馬太福音12:28)。而這一切都是神的恩典(以弗所書2:7)。這裏使用的“時態”也是Second Aorist——聖靈的降臨是一次性的,但在真理上,這個道理是從始至終的。請注意這個動詞怎樣否定了加爾文主義分子虛構的“聖靈持續內住”因此“我必須歸正你們”那個謊言。聖靈降臨的對象是“你們”,這就意味著教會的建立。這個你們是複數。一方麵,聖靈不會僅僅將這種能力賜給某一個傑出人物,祂感動彼得,也感動保羅。但是另一方麵,這個“你們”在世界裏隻能是“一小群”——使徒畢竟隻能是一部分人。

4、基督見證

這種能力歸根結蒂是見證的能力。按原文的順序,耶穌首先提到的是“作我的見證”。耶穌不是讓我們成功,隻是讓我們成為見證人。一方麵,我們隻是基督的見證,不是任何人或思想的見證。先知以賽亞三次談到了“我的見證”( 以賽亞書43:10,43:12,44:8),這三處經文都強調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並依此囑托見證人“你們不要恐懼,也不要害怕”。為什麽會恐懼和害怕呢?另一方麵,所謂見證,μ?ρτυς,更多指向在控告和審判中將基督證明出來。這個字已經預告了教會殉道和複活的前程。首先,使徒常常要被“他們人類”捆綁,放在人類的審判台前,接受人類的審問;在道德法庭上,在宗教法庭上,在政治法庭上。這事是必須有的。其次,使徒要在並主要在被審、被控告的狀態中,趁著被審的機會,宣講基督和祂的道,甚至以身殉道。所以,願我們這一小群,在我們的天路曆程上,永遠作被告,站在約書亞的位置上;永遠不要作原告,站在撒旦的位置上(撒加利亞書3:1)。也願你們記得,三年來,我批評過無數宗派和名牧的神學(極力為真理爭辯),但我沒有主動控告和論斷“他們教會”中任何一個人的個人生活、道德品質和生命狀況(你們不要論斷人)。這是我們的立場,這是聖經賜給我們的立場。不僅如此,μ?ρτυς這裏用的是複數,不僅指每一位使徒都要作這樣的見證,而且,每一位使徒要多次、沒完沒了、不厭其煩地作同樣的見證,被同一類人,不同的人,給予同樣的控告和審判;同時,使徒要趁機反複宣揚同樣的真理,同一位救主。使徒行傳中,彼得三次入監,又三次寫了保羅的重生。不僅控告者對控告使徒樂此不疲,而且,神允許這些事情發生。於是麵對一切難處,基督徒的態度是:“父阿,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事實上,使徒行傳1:6-8與約翰福音1:6-8也有平行的關係,若細讀約翰福音1:6-13,我們就知道我們為什麽在這世界隻能做被告,並因此,成為基督的見證人。

結語:在人間

1、去哪裏

使徒要進入的世界是怎樣的呢?為什麽這個世界是敵基督的世界呢?詩人說:“1外邦為什麽爭鬧,萬民為什麽謀算虛妄的事。2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3說,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這個世界是“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我們要藉著地圖來看耶穌教導的全球福音化藍圖,這也是使徒行傳的基本架構。

第一、耶路撒冷。這裏當然是指屬地的耶路撒冷或現在的耶路撒冷(加拉太書4:25)。???????????這個字大體上是“和平之約”的意思。耶路撒冷在舊約中第一次出現在約書亞記第十章,約書亞(與耶穌同名)與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my lord is righteous)組建的五王聯軍展開激戰。這屬天的和平與罪中的和平之間的衝突,是基督的義與人間的義之間的衝突。而在新約中,耶穌誕生,馬太福音2:3說,“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裏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因此,耶路撒冷最後是釘死基督的地方。福音要與人間正義、普世和平、人類英雄和人民意誌發生衝突。而耶路撒冷,是人類宗教的中心。宗教是最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是福音首先要麵對的大城。

第二、猶太全地。猶太教是所有宗教的代表:律法主義與肉身成道。這是福音真理最強大的敵人,因為藉著行為成義,基督就徒然死了,最後隻能迫使罪人吃人自義。使徒行傳中真使徒最危險的敵人就是猶太人。魔鬼總是有能力將教會變成猶太會堂。

第三、撒瑪利亞,這是混合猶太信仰和外邦信仰的地方(約翰福音4:9);在那裏,有更豐富多彩的仇敵。雜交的信仰更能迷惑人,因為混有部分真理。

第四、直到地極,指向所有外邦文明,他們以完全超脫和完全敵對的姿態阻擋福音;但神要從那裏帶回自己的子民(以賽亞書48:20)。因此,耶穌給使徒們指明的道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

2、怎樣去

如果說使徒行傳1:1-5重點在重建神與人的關係,而使徒行傳1:6-8轉向重建人際關係——基督徒與世界的關係。中國是講求人倫(人際關係)的國度(“仁”),而西方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將人與人的關係推向另外一個極端。但基督徒在人間,要順服不同的倫理。這個倫理的本質,就是怎樣在一個敵對的世界,作基督的見證人。這個功課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我們需要神特別的憐憫和保守。我們都在學習怎樣在人間作基督徒,作神的仆人。有兩條道路,一條順著世俗小學的捆綁通往“木者”,一條通往十字架。我們要像使徒一樣“在人間”,走使徒和先知的路(以弗所書2:20)。使徒式的人際關係倫理至少包括幾個方麵。

第一、教會在場。基督教和所有的出世宗教不同,基督要差遣門徒進入人間。不僅我們沒有理由清高(我們也在人間),而且這是絕對命令。上帝的兒子道成肉身,為教會在場率先垂範。基督以後,“出家秀”徹底破產。但是出家秀在中國語境之下,實在是根深蒂固。無論生命怎樣不堪的中國人,都願意隨眾作秀,就是藉著將自己與別人分別出來,顯示自己比別人更屬靈。基督徒在人間首先必須承認自己也是人,性情和任何人都一樣。“改革別人歸正別人宗”,是對道成肉身真理的深刻背叛。

第二、普世救恩。基督救贖的信息是賜給所有人的,但隻有領受的人能進入神的國。使徒行傳1:8再一次否定了加爾文主義的“鬱金香”,並催促教會進入全地,“有教無類”。我們沒有權利根據自己的好惡,拒絕將福音傳給我們自己分別為惡的人。不管是什麽人,什麽地方,在什麽時候,你都要奉差遣去傳道。

第三、羊入狼群。基督徒進入世界必然如羊進入狼群,必有逼迫、辱罵和殺戮。路加福音 10:3,“你們去吧。我差你們出去,如同羊羔進入狼群”。這一方麵的真理我不複贅言。麵對逼迫,基督吩咐門徒不要用辱罵對辱罵,而是用“塵土”(路加福音10:10-12)、“祝福”(羅馬書12:14;彼得前書3:9)和“喜樂”(使徒行傳5:41,)麵對咒詛和殺害。用人類的方式與人類爭戰,是魔鬼消滅教會最有效的手段。

第四、務要傳道。不僅如此,無論在怎樣的狼群中,神吩咐我們還是要傳道(提摩太後書4:2,使徒行傳18:10,列王記上19:18)。

第五、必有複活。無論在怎樣的傳道過程裏麵,都有神的餘民得救或被建造,而傳道者自己也必在傳道中更新,與主同活,在殉道中上升。

3、和誰去

基督徒在人間應該持守這樣的五項原則或五項人間倫理,不顧一切分享基督的愛。但我們怎樣才能去這樣的人間完成基督的使命呢?有兩種哲學或神學,一種是我們靠自己的屬靈能力和恩賜以及重生了的生命去。第二種就是和基督一起去,靠教會生活去。路德宗堅定地持守第二條路線。因為我們深信,離開基督的靈,那些原則隻能是高調。我們靠自己做不到。這裏我要談談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1906-1995)的哲學,他代表第一個方向。首先他說的對,愛是一種不對稱的愛,是責任高過自由的愛。列維納斯宣稱他要“以希臘語言來講述希臘文化所不知的道理”,這對西方文化或普世價值是一種警醒,也是對言必稱希臘這種流俗的超越。但是,列維納斯的哲學以及一切“我愛你”的普世謊言,至少有三個缺陷。

首先,主體論——“我”。我不能愛你。人根本不是愛的發動者,也不是愛的終結者;隻有基督是。列維納斯的思想和加爾文主義合流,必然導致人演上帝的惡俗。哲學無論作為猶太人“愛的智慧”還是希臘人的“智慧之愛”,都力不從心。愛是從聖靈來的能力。阿多諾(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所說的,哲學的根基不再是驚奇,而是恐怖。但僅僅恐懼不能產生愛,愛的根基是恩典。這恩典不僅表現為十字架的救恩這個絕對他者的啟示真理中,也表現為,在最後的複興這個結局中,良心在末世得到那位他者的完全安慰。而人,無論是他者,還是自我,都沒有能力為良心提供動力,也沒有良心為良心買單。無神論的良心隻產生狂徒、騙子和怨婦。所以,愛絕對不是作“他者的人質”,而是作“基督的人質”——為福音作被囚的(使徒行傳12:5,23:18,;以弗所書3:1,)。所以保羅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哥林多前書9:16)。

其次,方法論——“愛”。基督之外的愛是一種愛的暴力和謊言。那些“我愛你”的道德超人或重生派貴族或他們自己劃分屬靈階級成分之後的屬靈種族,宣布他們願意成為你的人質,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他宣布他愛你,眼裏閃爍著淚光:“這是雙重預定了的”,他是愛的主體,你是客體或他的宗教項目。這份具有強奸色彩的愛折磨著他自己,也折磨著我們。這份愛大約隻能持續三分鍾,遇到不順服的我們,就轉成豬肝色,顯出謊言。愛的暴力在三分鍾後扭曲成律法的暴力,這是我們熟悉的加爾文主義邪教徒經典的兩種表情,互相轉換:生命神學與律法主義——而我即使用律法妖魔化你,也是為了愛你或愛教會。每一次我看見那些“我說愛故我愛”的“聖人”,我真的就想給他們打一針,用比較粗一點兒的針頭。作他者的人質,結果一定將他者作為人質。

最後,世界觀——“你”。“我愛你”,隻是一種要約,目的是“所以你也應該愛我”。列維納斯們對你或世界的認識不足。這世界是釘死基督的世界,也是基督複活的世界。因此,使徒行在人間作基督的見證,而不僅僅是作“愛的見證”。無論你怎樣去愛,都不要指望人間以同樣的方式作出回應。一個流行的’自欺欺人的謊言是:公道自在人心;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變成美好的人間。這不是真的。若真的如此,這世界就不需要悔改,也不需要審判,更不需要基督複臨和新天新地了。正如哥林多前書 2:8所說的,“這智慧世上有權有位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的。他們若知道,就不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所以基督徒的立場是,無論你世界變成什麽樣的人間,我們仍然愛。這是因為,我們的世界不在地上。相反,這世界就是使徒的監獄和刑場。所以說,基督呼召我們,乃是吩咐我們去死。但是,恰恰是在“人質”狀態中,不是仰望人的回應,而是仰望最後的複興,使徒開始上升。這就是使徒的道路;正如他們的主,在十字架上複活。“他們正用石頭打的時候,司提反呼籲主說,求主耶穌接收我的靈魂“(使徒行傳7:59)。阿門。

任不寐,2013年8月25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