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是在日本投降之後
抗日戰爭勝利是在日本投降之後,尤其是在1945年8月15日那天,日本天皇單方麵向美國政府,蘇聯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又在1945年9月2日通過一係列正式文件經戰勝方美,蘇,中三方和無條件投降方日本共同簽字生效之後,於1945年9月3日,中國才宣布《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
為什麽日本會投降?這裏有幾個因素:
1,全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日戰爭是主因。從戰略上以《持久戰》的指導思想。從戰術上初次實踐《全民皆兵》來抗日。
2,有中國國民黨的國軍將士與日軍交戰的參與。蔣介石的被迫參與領導。如上海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多次大的戰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也消耗了日軍。
3,中國共產黨的大部敵後解放區的抗日人民戰爭,以遊擊隊進行的如地留戰地道戰等方法,以持久戰的戰略不斷消耗日軍。以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號召,外放入侵,全中國人都要團結抗日,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同意將中國工農紅軍編入國軍之隊,以八路軍新四軍的番號與日軍作戰。
4,蘇聯百萬紅軍進入中國東北直接參戰。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隨後紅軍開始進入中國東北。主要目的是對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進行軍事打擊,配合盟國對日本進行最後總攻。蘇聯的行動是軍事幹預,是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並非參與中國內戰。參戰兵力遠超150萬,包括數個方麵軍的精銳力量。蘇聯紅軍迅速擊敗了日本關東軍,解放了中國東北。蘇聯對日宣戰並進入東北,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並對戰後中國及東亞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5,美國兩顆原子彈重創日本國內。美國分別於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造成了巨大的平民傷亡和廣泛的城市破壞,並加速了二戰的結束,導致日本於同年8月15日宣布投降。
美國對日宣戰很複雜,珍珠港事件,又稱偷襲珍珠港是日本於美國時間1941年12月7日對美國位於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的一次偷襲作戰。珍珠港事件標誌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捩點。日本海軍共派出了6艘航空母艦、300多架戰機,分兩波進行奇襲。日軍在偷襲美軍之下,取得了重大戰果:擊沉及重創了美軍8艘戰艦、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摧毀了188架戰機,共造成2,402人死亡,1,282人受傷。與美國的損失相比,日本損失甚微:僅損失29架飛機和5艘袖珍潛艇,共有65名士兵陣亡或失蹤,並有一位日本潛艇乘員被俘虜。
1945年2月是美國在太平洋反攻階段最艱難的時候,以血腥殘酷聞名的硫黃島戰役就發生在這時,美國很清楚,隨著戰線越來越向日本本土推進,日本的抵抗也就會越來越頑強。作為同盟國陣營一員的蘇聯怎麽可以在對日作戰問題上袖手旁觀?蘇聯也得參加對日作戰,而且是必須的!當然,為了換取蘇聯出兵的那些條件,損害的都是中國的利益,又不是美國的利益,出賣中國的利益來換取蘇聯出兵,從而減少美國的損失,何樂而不為?
從結果看:
1,全中國人民的八年抗日戰爭沒有將日本侵略者全部趕出中國。隻是在解放區的人民和軍隊,八年來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之下,完全靠著自己的努力,解放了廣大的國土,抗擊了大部的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的偽軍。由於我們的堅決抗戰,英勇奮鬥,大後方的二萬萬人民才沒有受到日本侵略者摧殘,二萬萬人民所在的地方才沒有被日本侵略者占領。
2,蔣介石國民黨怎麽樣?把日本侵略者從中國全部趕走了嗎?也沒有!而且從失去東北,華北,上海,南京等大半個中國。
看蔣介石國民黨的過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現在;看它的過去和現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將來。這個黨過去打過整整十年的反革命內戰。
在抗日戰爭中間,在一九四○年、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三年,它發動過三次大規模的反共高潮,每一次都準備發展成為全國範圍的內戰,僅僅由於我黨的正確政策和全國人民的反對,才沒有實現。
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蔣介石,大家知道,是一個極端殘忍和極端陰險的家夥。他的政策是袖手旁觀,等待勝利,保存實力,準備內戰。
蔣介石國民黨號稱打了多次大仗,多少次小仗,死了多少將士。但打勝了嗎?將日本侵略軍趕出全中國了嗎?沒有!
大的如上海保衛戰,亦稱淞滬會戰失敗之後,日軍很快占領了整個上海。
隨後,日軍在1937年11月占領上海後乘勝追擊蔣介石國軍,並於同年12月占領南京。
雖然蔣介石國軍發動了南京保衛戰,但僅八天後就被日軍占領了這座蔣介石國民黨民國政府的首都城市。
號稱有170萬左右國軍的蔣介石政府早早地在軍隊保護下躲退到中國內地重慶的峨眉山上。而派出保衛南京的將士們死傷慘重後剩下的四處逃命。
繼而發生了《南京大屠殺慘案》。三十萬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如此《南京大屠殺慘案》是在蔣介石政府的首都發生。
蔣介石躲在峨眉山上,前麵有給他守衛的,這就是解放區,就是解放區的人民和軍隊。共產黨保衛了大後方的二萬萬人民,同時也就保衛了這位“委員長”,給了他袖手旁觀、坐待勝利的時間和地方。時間――八年零一個月,地方――二萬萬人民所在的地方,這些條件是共產黨給他的。沒有共產黨,蔣介石是旁觀不成的。
那末,“委員長”是不是感謝我們呢?他不!此人曆來是不知感恩的。
蔣介石是怎樣上台的?是靠北伐戰爭,靠第一次國共合作,靠那時候人民還沒有摸清他的底細,還擁護他。
蔣介石上了台,非但不感謝人民,還把人民一個巴掌打了下去,把人民推入了十年內戰的血海。這段曆史中國人民都是知道的。
這一次抗日戰爭,中國人民又保衛了蔣介石。現在抗日戰爭勝利了,日本要投降了,蔣介石絕不感謝人民,相反地,翻一翻一九二七年的老賬,還想照樣來幹。蔣介石說中國過去沒有過“內戰”,隻有過“剿匪”;不管叫做什麽吧,總之是要發動反人民的內戰,要屠殺人民。
3,蘇聯百萬紅軍進入中國東北直接參戰。這是一個重要因素。切斷了日本侵略軍的後勤補給和進攻中國內地的基地,消滅了日本關東軍的主力部隊。
4,美國兩顆原子彈重創日本侵略者國內的經濟建設和士氣。當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有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結果。
抗日戰爭是全體中國人,包括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以及外國人都參與的戰爭。目的都是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殘暴,人民都要和平。這事己成曆史,各自的後人們還要爭什麽呢?有意義嗎?
最後說一下:
《抗日戰爭》的過程,和《抗日戰爭勝利果實》屬誰?這是兩個不同的內容。
《抗日戰爭勝利果實》屬誰?
一,八十年中的《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一開始就被蔣介石國民黨摘桃子了,時間將近五年。
二,八十年中的《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就有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多的解放戰爭從蔣介石國民黨手中奪取了,時間28年。從1949年10月1日到1978年。這《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真正歸屬於中國人民,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農村人民公社裏的貪下中農當家作主,一切權力歸人民。毛澤東強調共產黨人要繼續革命,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住房人人享受社會主義福利。
然而,中國共產黨內的修正主義分子走資派們不想繼續革命了。
三,八十年中的《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走資派們用和平演變的方式又奪過去了。時間是從1978年至2025年,共47年。
走資派和蔣介右是一樣的,是要建立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習近平不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嗎?蔣介石也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大陸國民黨最初的三個大佬,孫中山,汪精衛,蔣介石都是親日的。
這三個大佬親日的形式和目的有所不同:
孫中山是:藏日反清。孫中山以日本為據地,目的為進行反清。
汪精衛是:投日反共。汪精衛公開投降日本,目的為反共產黨。
蔣介石是:聯日反共。蔣介石暗中聯合日本,目的為反共產黨。
而《中國國民黨》在大陸時就有:
孫中山的《中國國民黨》。汪精衛的《中國國民黨》。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
而從一百多年的《中國國民黨》來看,也有兩個不同的《中國國民黨》,人們往往隻認為有一個百多年的《中國國民黨》,其實不然,《中國國民黨》分為《大陸國民黨》從1911年到1949年,和《台灣國民黨》從1950年至現在。為什麽要這樣分開來說,是因為從《中國國民黨》的創黨領導人和執政的理念信仰所管割的地區大小不同,人員多少等都有很大的差距的。
就說《中華民國》,孫中山當《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隻有幾十天。
1927年之前的《中華民國》為袁大總統及其他軍閥。
1927年之後才是蔣介石,不過開始也是自封的,之後才被封。所以台灣的國民黨右派們口中的《中華民國》不知是說《誰》的?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1937年國共第二次實現合作,日本帝國主義宣布投降後,抗日戰爭結束,也是抗戰勝利。
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重新挑起了內戰。以重慶談判為假象,實際在集800萬國軍的軍隊大舉向中國共產黨的解放區進攻,剿殺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以《人民戰爭》的形式趕走了蔣匪。
1949年7月16日,為挽救敗局,蔣介石國民黨頑固派成立“非常委員會”,由蔣介石任主席,1949年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大陸遷往台北,現為中國台灣地區政黨。該稱《台灣國民黨》。
《台灣國民黨》創黨人是蔣介石。之後是蔣介石大兒子蔣經國。之後是李登輝。按在台灣地區執政為主,之後就是馬英九。其餘都不在執政的地位。《台灣國民黨》的大佬們都是不是親日的?除李登輝公開親日外,其餘不作評論。
而大陸國民黨的大佬們都是親日的?逐一細說,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興中會曾組織會員進行軍事訓練,向愛國僑胞募集資金,以為反清武裝起義作準備。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孫中山派人到國內外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間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宣傳和募集革命經費,在一些地方創立同盟會的支部。他廣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於反清革命。孫中山領導的對改良派的批判,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作了有力的思想準備。從1906至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製定戰略方針,並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
大陸國民黨的三個大佬都是親日的:孫中山,汪精衛,蔣介石。
孫中山對日本還是有感情的。但在日本入侵中國時,孫中山己逝世。
汪精衛賣國求榮,成了日本的傀儡,在中國的曆史上早已盡人皆知,人人喊打的史比秦檜式的人物。
汪精衛與蔣介石爭鬥: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宣傳部長等職。7月2日,汪精衛在10萬廣州軍民參加的國民政府成立慶祝儀式上,莊重宣布:“國民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揮師北伐,統一中國”。
汪精衛於1927年2月下旬離開法國,乘火車經蘇聯歸國。在汪精衛途徑莫斯科時,斯大林專門接見了這位國民黨左派領袖。4月歸國,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一度與叛變革命的蔣介石進行爭權鬥爭。4月5日,汪陳兩人一起聯名發表了一份《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4月18日,南京的國民政府成立,蔣介石邀請國民黨中的老牌反共分子胡漢民出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自己任中央軍委主席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公開分裂成“漢”,“寧”兩個政府。
“九·一八”事變之後,汪找到了與蔣合作的機會。1932年1月28日在汪行政院院長履新之日,上海爆發了“一·二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肇事挑釁,給汪精衛一個下馬威。
1939年5月,汪精衛等赴日,與日本當權者直接進行賣國交易。回國後於8月在上海秘密召開偽國民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宣布“反共睦鄰”的基本政策。12月,與日本特務機關簽訂《日華新關係調整綱要》,以出賣國家的領土主權為代價,換取日本對其成立偽政權的支持。
蔣介石從抗戰爆發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蔣介石綱要是:“事實上承認滿洲國;締結日華防共協定;停止反日;停止特殊貿易、自由飛行。”
蔣介石的親日還要從他的留學經曆說起,蔣介石的一生一共三次留日,分別是在1905年18歲的蔣介石自費留日,想學軍事可惜當時日本和清政府簽訂的協定是隻有經過清政府陸軍軍部報送的學生才可以學習軍事,作罷!無奈蔣介石隻能去了一所普通大學學習日語,期間因為妹妹出嫁而回國,雖然隻有短短的八個月時間,但卻讓蔣介石對日本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
第二次是1906年蔣介石考取全國陸軍速成學堂後被保送到了日本軍校學習炮兵,學了三年後還被分配到日本野炮團實習。
第三次是1912年因蔣介石領導刺殺了光複會主要領導人陶成章,不得已以深造的名義三赴日本。
三次的留日經曆讓蔣介石有了自帶親日光環。
再一點就是從1926年蔣介石當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後開始北伐,本應該驅除韃虜恢複中華,但他卻做了一件讓日寇更加肆無忌憚侵華的惡劣開端,事件的起因便是“濟南慘案”,讓日寇占領了濟南這座大城市。第二次北伐期間日寇擔心中國的統一會阻礙其侵略中國的步伐,所以在1928年5月3日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借口,強行侵占濟南,並且殺害了中國官民達到1萬人以上,而作為總司令的蔣介石卻下令北伐軍撤出濟南,這是何等的喪權辱國,這宗罪放到蔣介石的頭上一點也不為過!
1927年蔣介石以私人身份訪問了日本,期間做了一件大事,第一件就是為了獲得日本對國民政府的支持,蔣介石公然表達了中日親善,並且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簽訂了日蔣密約,首先就是承認並維護日本在滿洲的既得權益,第二點就是蔣介石堅決反共立場,第三點日本堅定支持蔣介石政府並提供4000萬日元的借款。
蔣介石和日本達成了默契,就為日寇發動的九一八事變為什麽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做了最好的詮釋,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蔣介石出賣了整個的東北三省,中國的大好河山就此讓日寇糟蹋了十幾年的時間。
如果以上的理由還不夠充分,那抗戰時期的消極抗日,抗日勝利後去日不徹底,為了對付共產黨軍隊竟然聘請了罪大惡極的岡村寧次充當軍事顧問,這些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蔣介石是真正的親日派,最大的親日派!
一九七二年毛澤東接見美國總統尼克鬆時說,蔣介石是我們共同的老朋友,蔣介石稱我們《共匪》,我們稱他們為《蔣匪》。彼此叫匪,互相對罵。其實我們跟他作朋友的時間比你們跟他作朋友的時間長得多。的確長得多,得要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即孫中山的中國國民黨,為區別台灣國民黨,亦可稱大陸國民黨,與當時的初創中國共產黨的領袖的合作。
《中國國民黨》亦稱《大陸國民黨》和《黃埔軍校》都是在蘇聯斯大林領導的蘇聯共產黨的援助下建立的。剛成立的中國共產黨還在搖籃裏的嬰兒,所以完全依靠孫中山和陳獨秀進行的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黃埔軍校》也是中國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學校。 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內骨幹和蘇聯顧問的幫助下,在廣州東郊的黃埔建立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通稱《黃埔軍校》。
在1927年蔣介石即《蔣匪大屠殺》背叛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前,這是一所《國共合作的革命軍事學校》。孫中山兼任《黃埔軍校》總理,廖仲愷任《黃埔軍校》黨代表,蔣介石任《黃埔軍校》校長。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惲代英、蕭楚女、熊雄、聶榮臻以及其他同誌,曾經先後在《黃埔軍校》這個學校擔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精神為當時的革命軍隊培養了大批骨幹,其中包括不少的共產黨員和共產主義青年團員。
《中國國民黨》是由孫中山先生創立,其前身是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 1912年,在蘇聯斯大林的蘇聯共產黨顧問援助金錢和武器的幫助下,孫中山將同盟會聯合4個小黨派改組為國民黨。1919年正式稱為中國國民黨。
1923年11月,孫中山在蘇聯斯大林的蘇聯共產黨顧問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推動下,決意改組中國國民黨。並發表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於1924年1月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也是真正地從組識上第一次實現了國共合作。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廣州舉行。這次會議是在改組國民黨和推動國共合作的背景下召開的。
按照中共三大的決定,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張國燾、李立三、瞿秋白等20多人參加了會議。李大釗被孫中山指派為大會主席團成員。
毛澤東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曾進入國民黨的核心領導層,擔任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兼國民黨中宣部代理宣傳部長這樣的要職。
孫中山主持開幕式並致開會詞。譚平山任共產黨黨團書記,並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大會上作工作報告。
大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草案。草案對三民主義作了新解釋,包含了新的內容和新的革命精神,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稱之為新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在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因而成為國共合作的共同綱領。
代表們在是否容許共產黨員參加國民黨的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爭論。在討論《中國國民黨章程》草案時,有代表提出在章程中增加“本黨黨員不得加入他黨”的條款,其目的是反對共產黨員“跨黨”,遭到了李大釗等代表的堅決反駁。
最後,會議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章程》,確認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原則。大會通過的宣言和章程,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由於孫中山的堅持,國民黨右派在口頭上對此不能不表示讚成,但並不願意執行。是否真正執行大會的宣言,實際上成為後來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同國民黨右派鬥爭的核心問題。
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張國燾、於方舟、韓麟符、沈定一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或中央候補執行委員,約占委員總數的四分之一。
接著召開的國民黨一屆一中全會,推選廖仲愷、譚平山、戴季陶為中央常務委員。並決定成立中央黨部。在中央黨部各部門任重要職務的共產黨員有:組織部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部長林祖涵,工人部秘書馮菊坡,農民部秘書彭湃,組織部秘書楊匏安。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誌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實行國共合作,既是國共兩黨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共同需要,也是兩黨各自發展的需要。
1925年10月5日,國民黨召開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會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國民政府主席、政治委員會主席汪精衛,以政府事繁,難於兼顧宣傳部長職務為由,向會議提出調毛澤東代理宣傳部長。對汪的這一提議,會上沒有不同意見,於是便決定要求毛澤東盡快到宣傳部主持工作。10月6日,《廣州民國日報》公布了這一消息。10月7日,毛澤東到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就職,並主持召開宣傳部第一次部務會議。
1926年1月1日至19日,毛澤東出席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前,毛澤東被指定為大會資格審查委員會五位成員之一,並為國民黨中央起草了《中國國民黨對全國及海外全體黨員解釋革命策略之通告》,嚴厲批評西山會議派的言論和行為。8日下午,毛澤東代表國民黨中央在會上作《宣傳報告》。18日,向大會宣讀參加起草的《宣傳報告決議案》。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再次當選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1926年1月22日至25日,國民黨二屆一中全會仍推舉汪精衛任中央宣傳部長,秘書為沈雁冰。2月5日,汪精衛提議毛澤東繼續代理宣傳部長,經第二次常委會討論通過。毛澤東又調進蕭楚女、沈雁冰等一些共產黨員。宣傳部“人才濟濟,一時有人才內閣之稱”。
《政治周報》,是毛澤東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期間主編的一份重要刊物。據《毛澤東年譜》記載,毛澤東到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任代理部長後,為反擊國民黨西山會議派、戴季陶主義以及帝國主義、軍閥、豪紳之流的反革命輿論的進攻,鞏固國共合作統一戰線,認為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革命宣傳陣地,因此極力主張創辦《政治周報》,得到國民黨中央黨部的同意。就這樣,經過積極籌備,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主辦的名義,於12月5日,創刊了《政治周報》,毛澤東兼任主編,並為該刊第1期撰寫了《〈政治周報〉發刊理由》,還以“潤”為筆名發表了7篇雜文,揭露和抨擊廣東軍閥、政客和國民黨右派的反革命宣傳。據沉雁冰回憶:《政治周報》共發行了14期,每期發行4萬份,是當時發行量較大的刊物之一。
1926年5月15日至22日,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會上,蔣介石向全會提出限製共產黨,由新右派獨攬國民黨黨權的《整理黨務案》,規定共產黨員不得擔任國民黨中央的部長。此黨務案被通過後,在國民黨中央擔任部長的共產黨員全部被迫辭職。於是,毛澤東也被迫辭去了國民黨代理宣傳部長一職。
毛澤東在國民黨內的時候,比蔣介石的地位還高。也就是說,毛澤東在中國國民黨裏做到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的時候,蔣介石還連國民黨的中央委員都不是。蔣介石雖然是黃埔軍官學校的校長,可是在當時的國民黨黨中央機構裏麵,沒有他的位置。
當時,毛澤東為何能擔任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兼國民黨中宣部代理宣傳部長這樣的要職呢?與四個人對他的賞識有關。
一是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中,毛澤東就以其卓越的表現引起了陳獨秀的注意。毛澤東曾撰寫《體育之研究》一文,經楊昌濟推薦,刊登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上。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大會選出九名正式委員、五名候補委員組成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毛澤東還當選為中央局成員。陳獨秀為中央局委員長,毛澤東為中央局秘書。實際上毛澤東這是第一次進入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陳獨秀對他委以重任,所以,這個秘書不同於一般的秘書,“負本黨內外文書及通信及開會之責任,井管理本黨文件。本黨一切函件須由委員長及秘書簽字”。
正是由於毛澤東在共產黨內被陳獨秀提攜到核心領導層,這樣的政治地位自然讓國民黨不敢對他小瞧,為他隨後在國共合作中進入國民黨內部擔任高職奠定了基礎。
二是孫中山。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多次發言,除就組織國民政府、出版及宣傳、設立研究會等問題發表意見外,還針對國民黨內的右派觀點申明自己的主張。
國民黨“一大”在是否通過“比例選舉製為大會政綱之一”的議案時,發生激烈爭論。所謂比例選舉製,就是根據各政黨在全國所得選票在選票總數中的比例,來分配其議員席位的名額。提出比例選舉製的意圖是保護當時在國民黨內占少數的右派的地位,也頗能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毛澤東發言反駁。多數代表同意毛澤東的意見,從而否決了比例選舉製的提案。
毛澤東在會上的表現,受到國民黨領袖孫中山的賞識和注意。30日下午,選舉中央執行委員和候補委員時,孫中山親自擬了一個候選人名單,交付大會表決,其中就有毛澤東。
三是汪精衛。1925年3月孫病危,汪精衛代為起草遺囑。孫中山病逝後,廣東政府於1925年7月改組,汪精衛被舉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成為國民黨的頭號人物。汪精衛對毛澤東的才華很賞識,他兩次提議讓毛澤東擔任國民黨宣傳部的代理部長,均獲得國民黨常委會的通過。
四是易培基。易培基,湖南省善化人,曾任湖南第一師範校長,與學生毛澤東過從甚密,被毛澤東尊為恩師。此後,易培基兩次出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與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過從甚密。正是他介紹毛澤東去北京“闖天下”的。
易培基是汪精衛的摯友。在汪精衛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時,易培基便將自己的得意門生毛澤東推薦給了汪精衛。最終,思維敏捷、文辭頗佳的毛澤東,不但被納入中央執委名單,還被委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的要職。
有趣的是,毛澤東在國民黨內任職的80多年後,有關國民黨中央當年欠毛澤東薪水的消息從台灣傳來了。中新網2008年10月27日電:據台灣《聯合報》報道,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證實,黨內已解密的文檔發現,黨部確曾拖欠毛澤東月薪。泛黃的會計數據僅記載著:毛澤東、120塊大洋。有關大洋的實際物價,按“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記載,當年北京大學教授月薪是80塊大洋,上海書店店員月薪約6塊大洋,白米一擔約4塊大洋,720塊大洋十分可觀。
對於欠薪的原因,該報道是這樣解釋的:由於國民黨中央研議全麵減薪,致使黨工罷工抗議,上海黨部隔年元旦雖核發薪水,但毛澤東已轉往廣州黨部任職。由此欠下毛澤東半年薪水。
1927年時,孫中山己逝世。蔣介石即蔣匪在1927年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也被稱為“四一二大屠殺“,是中國國民黨在上海對中國共產黨及其支持者發動的鎮壓行動,導致數千人被殺害,標誌著國共合作破裂。
蔣介石即蔣匪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共同進行國民革命的過程中,逐漸暴露了黨派利益和階級屬性的矛盾。?在北伐戰爭中,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軍的北伐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而蔣介石的國民黨在江浙大地主大資本家財團的支持下,蔣介石的實力也迅速增強,特別是在上海這樣的經濟中心,蔣介石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隨著北伐的推進,蔣介石認為共產黨的介入妨礙了國民黨對革命成果的控製。?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即蔣匪在上海利用當地黑社會組織如青幫等流氓勢力,對上海的共產黨人、工人和革命群眾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和屠殺,製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這次屠殺迅速蔓延到其他城市,如廣州、南京等地,製造了一係列的反革命屠殺慘案,史稱“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標誌性事件。?
這次大屠殺使得國共合作關係破裂,國民黨對共產黨及其革命群眾進行清洗,也使國民革命遭受重大挫折。?
因而在蔣匪“四一二”大屠殺政變之後,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組織工農紅軍武裝開始了對蔣匪的武裝鬥爭,並在農村建立了中國共產黨自己的武裝力量。?
蔣匪“四一二”大屠殺以後,國共合作徹底破裂,中國革命進入了國共兩黨之間的內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不斷壯大。所以說,沒有蔣匪屠殺就沒有中國共產黨。《沒有蔣匪屠殺就沒有中國共產黨》。《沒有蔣匪屠殺就沒有中國共產黨》。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的“華北事變”,國家的領土和主權不斷喪失的情況下,地方實力派馮玉祥、馬占山、蔡廷鍇等紛紛表示抗日,但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打擊十九路軍的抗日行為……人們不禁要問,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理論依據是什麽?其真實目的是什麽?
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但蔣介石沒有實現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卻變成大軍閥、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的代表。
在蔣介石的腐敗統治下,地主壓榨農民,遇上饑荒之年賣兒賣女;洋買辦工廠主喪心病狂剝削工人,每天要工作10到12小時;腐敗官僚摧殘少數剛剛萌芽的民族資產階級,用盡一切手段巧取豪奪。
蔣介石國民黨的統治下早已民不聊生,“安內”從未實現過,工人、農民到處起義,“朱毛共匪”不得不造反,蔣介石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剿匪”,日本帝國主義趁機侵略中國。
在麵對內外兩方麵敵人時,蔣介石把內敵看得比日本法西斯還可怕。蔣介石跟慈禧的態度是一致的:
對外——對“不可戰勝的”敵人妥協退讓。
對內——對“素質低下”的中國人殘酷鎮壓。
蔣介石的目的隻有一個:隻要讓蔣介石保得住領袖地位,蔣介石就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的利益。至於農民、工人的死活嘛,蔣介石認為他們本該自生自滅!
蔣介石是極善於玩政治手腕的,極精於算計的。各地軍閥都不是他的對手,小小的“朱毛共匪”又算老幾?蔣介石認為,日本是不可戰勝的,自己去打日本,滅亡了不說,即便是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讓“朱毛共匪”撿了便宜,“一個領袖”就做不成了。
隨著政治形勢的發展,民心、軍心都越來越倒向“朱毛共匪”。待到“西安事變”、“七·七事變”、“淞滬會戰”之後,毛澤東出於國家、民族利益考慮,讓中國共產黨擁護蔣介石“一個領袖”地位,逼蔣抗日,蔣也深感再不抗日,領袖地位難保,會有亡黨亡國之險,才逐步走上抗日之路。可是,當抗日有了起色,看到八路軍、新四軍不斷壯大時,蔣介石倒行逆施,搞起了“摩擦”,甚至幫日本人打中國人。這就出現了大批國軍變為日本偽軍的現象。
抗戰時期中國偽軍有多少?中國蔣介石國民黨的軍隊一敗再敗:華北淪陷、淞滬淪陷、南京淪陷、徐州淪陷、武漢淪陷……政治上,國民政府高官、軍人、政客也紛紛倒戈。大清王朝末代皇帝很快成為偽“滿洲國”元首。
1935年11月大漢奸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12月,又出現一個夾在日本人與國民政府之間、以實行“華北自治”為主旨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發布文件宣稱“冀察兩省,與日本有特殊關係”,還與日本駐屯軍訂立《華北中日防共協定》及華北“經濟提攜”的“四原則、八要項”,眼看華北將成為第二個偽“滿洲國”。日本關東軍的板垣征四郎成為東北漢奸之父。
日本華北駐屯軍的土肥原賢二成為華北漢奸之父。中國三個偽政權頭目王克敏、汪精衛、梁鴻誌先後就職。王克敏與汪精衛的矛盾,竟然起源於王投降日本更早,在汪麵前擺老資格,不把汪放在眼裏。汪精衛為此想方設法處處抬梁鴻誌、壓王克敏,讓另一個大漢奸周佛海連聲歎息:“處此殘局,尚如此勾心鬥角,中國人真無出息也!”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58個旅長、參謀長以上將官投敵,一些部隊成建製嘩變。整個八年抗戰,協助日軍作戰的偽軍人數高達210萬,超過侵華日軍數量,使中國成為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偽軍數量超過侵略軍的國家。這種狀況,難道不是顯露集體性的精神沉淪和人格沉淪,怎能不會極大地助長侵略者滅亡中國的驕橫和癲狂?
東北失守之後,蔣介石為什麽不同意張學良要抗日的主張,最後激發出西安事變?在抗日的時機上和張學良有嚴重分歧,蔣介石主張“攘外必先安內”,即抗日之前,先統一內部,清剿紅軍。如果不鏟除紅軍蔣介石苦心經營的五次圍剿紅軍和共產黨,雖然前四次失敗,但第五次獲得成功,紅軍被迫進行所謂“兩萬五千裏長征”的大潰退。潰退到陝北的紅軍僅剩下幾萬人,蔣介石多年的艱苦剿共,終於有了眉目,他怎麽讓它功虧一簣呢。
蔣介石認為當時中國的國力無法與日本匹敵,必須盡量爭取時間,以儲備力量。蔣介石和日本周旋,拖延日本全麵入侵中國的時間,以積蓄自己的力量,從長計議。日本占領東三省後,中國人慷慨激昂,誓言抗日,尤其是大學生和小知識份子們,更是遊行示威。在高喊“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文化背景下,很容易熱血沸騰,蔣介石難以聽進去理性的聲音。
當時中國知識界對此保持清醒頭腦的是胡適和他的弟子傅斯年等人,胡適發表“華北保存的重要”一文,主張“停戰謀和”,指出以中國之國情“不足以對日言戰”:“戰則必大敗,而和則未必大亂”。胡適後來還提出,“日本倘能自華撤兵停戰,中國不惜承認滿洲國”。胡適為文解釋說,當年比利時曾被德國占領,法國割兩省給普魯士,都是由於實力懸殊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後來有實力又收回。
但胡適的見解不僅無法成為主流聲音,而且被指責為“漢奸”“賣國賊”。胡適當年曾感慨:中國有古訓“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應該再加一條“時髦不能跟”。胡適和汪精衛的本質不同是,一旦所有謀和手段失敗,日本進攻全中國,胡適則堅決主張全民血戰,直至最後一寸土,最後一個人。這也是後來他為什麽打破不做官的自律,在蔣介石的幾次懇請後同意到美國做“中國大使”爭取美國援助的原因之一。
再則麵對美國提供物資支持下的日本侵略,當時的蔣介石和他的留美精英組成的政府,卻迷信美國和西方承諾保護中國領土和主權,幻想美國和西方出麵製止日本的侵略,長期實施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多次不戰而獲,侵略野心膨脹,導致全麵侵華,使中國軍民傷亡高達3500萬,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又背著中國製定《雅爾塔協定》,割走了中國外蒙領土,占領旅大等港口。二戰後,更是提供了30億美元軍火等物資,遠超抗戰時期,幫助蔣介石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屠殺中國人民;還有表麵上聲稱歸還中國,實際將琉球群島交給日本。
2017年台灣“國史館”將很多民國檔案資料,包括20多萬份“蔣介石手令”等蔣介石檔案照片,放上網絡,供公眾免費閱覽。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的手令,也公之於眾了。雖有張學良晚年否認蔣介石下達過不抵抗命令,替蔣掩護,但原始曆史檔案資料清楚地顯示,九一八日本入侵中國,蔣介石下令張學良不抵抗日本侵略,已經成為不可否認的曆史事實了。
就曆史來看,蔣介石長期采用不抵抗政策,持續近六年,直到1937年日軍在北京盧溝橋一帶發動新的軍事進攻,引起全國新一輪抗日浪潮,加上此前張學良兵諫要求抗日,蔣介石才於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著名的“最後關頭”演說和《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聲明》,宣布蔣記國民政府正式高舉起抗日大旗。
在九一八事變後接近6年時間,蔣記民國政府多次軍事鎮壓了國內主張抗日的民眾和團體。僅1933年就先後軍事鎮壓同日軍作戰的察綏抗日同盟軍和華東十九路軍。甚至到了日軍全麵侵華時期,在蔣介石的統治區裏,抗日仍然是“有罪”的!蔣在天水、西安、重慶、上饒和貴州等地設置了法西斯“集中營”,逮捕、關押各地抗日積極分子,施行精神的和肉體的折磨,當時被囚禁的青年和抗日群眾有數十萬人之多!
在此六年,蔣介石還同日本簽訂了4個賣國協定。
第一個是《淞滬停戰協定》,亦稱《上海停戰協定》,是1932年5月5日蔣介石國民黨南京政府與日本在上海簽訂的協定。協定規定雙方自簽字之日起停戰;取締一切抗日活動,第十九路軍撤防,“協定”還在“共同委員會”名義下,把從長江沿岸福山到太倉、安亭及白鶴江起直到蘇州河北為止的廣大地區,劃給了日本及英、美、法、意等帝國主義共管,等於出賣了大片國土。
第二個是《塘沽協定》,是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和日本侵略軍於1933年5月31日簽定的停戰協定。主要內容是中國軍隊一律迅速撤退至延慶、昌平、高麗營、順義、通州、香河、寶坻、林亭口、寧河、蘆台所連之線以西、以南地區。爾後,不得越過該線,又不作一切挑戰擾亂之行為。《塘沽協定》實際上承認了長城是中國與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的「國界」,劃綏東、察北和冀東為日軍自由行動區,也為日軍進一步控製整個華北提供了方便,華北主權在一定程度上喪失。協定再一次出賣了大片國土。
第三個是《秦土協定》又稱《察哈爾協定》,是1935年6月27日中日之間關於處理張北事件善後而製定的一項協議。《秦土協定》的簽定,使中國喪失了在察哈爾省的大部分主權,也喪失了察省疆土的70%-80%。
第四個是《何梅協定》,是1935年7月6日蔣介石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複函日本中國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就解決河北事件問題,表示接受6月11日梅津就華北問題提出的備忘錄全部條件的通稱。“何梅協定”使得整個河北的軍事、政治、經濟都處於日本的控製之下,中國在河北的主權全部喪失,同時使得日本在華北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為日本進一步製造“冀察特殊化”和分割華北創造了有利條件。
正是長期以來,蔣記國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讓日本輕而易舉地獲得大片中國領土以及財富,助長了日本侵略者全麵侵華的野心[2]。日本侵略者占我東北後,狂妄地叫囂:進攻中國如同長途旅行那樣輕鬆,中國軍隊如同嚇唬麻雀的草人,一舉手一投足,就能摧枯拉朽。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等在給日本天皇的奏折中竟公然狂叫:
【“臣等敢放言之,對支那領土,可於三個月內完全占領也。”】
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鹽澤叫嚷:“四個鍾頭占領上海,二十四小時占領南京。”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為什麽狂妄到如此程度?就是因為蔣介石奉行絕對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差不多不費一點力氣垂手而得東四省。”解除了日本政府的顧慮,消除了日本上層在侵華方麵的分歧,從而推動了日本全麵侵華。
日本國土狹小,資源貧瘠,主要依賴美國供應戰略資源,發動戰爭。日本占我東北後,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就獲得了大批礦產和工廠等資源,極大地刺激了侵略野心。正如毛澤東同誌指出的:
【“假如沒有這樣一群賣國賊,日本帝國主義是不可能放肆到這步田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