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革中首次自行研製製造大飛機

(2025-01-16 15:33:46) 下一個

文革中首次自行研製製造大飛機

 

 

 

新中國首架大飛機運-10。 是毛澤東時代《文革》期間是首次自行研製、自行製造的大型噴氣式客機。

《文革》中的1970年8月,中共中央向上海飛機製造廠下達運-10研製任務,1972年審查通過飛機總體設計方案,1975年6月完成全部設計圖紙,運-10計劃采用渦扇-8發動機。

十年之內運-10隻製成兩架。並且在1980年9月26日運-10首次試飛成功。

1982年起,運-10研製基本停頓。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後,實行鄧小平的“造不如買“的政第。

自“運十”1985年被走資派鄧小平下馬以後,同期研究發展的法國空客在10多年後滿世界飛。可中國一直沒有自己的商業飛行大飛機。

1986年,走資派特色政府的財政部否決了3000萬元人民幣研製費用預算,運-10飛機研製計劃徹底終止。

其實當時重要的原因還不是才3000萬元的經費,而是該項目的主要支持者是”四人幫“,走資派鄧小平怕自己沒功勞。這裏可以看出誰才真正是禍國殃民了?

2008年中國才又重新開始在原有的運-10研製自己的大飛機。

2015年11月2日,經過7年的設計研發,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正式下線。

2015年11月2日,備受矚目的首架C919國產大飛機正式總裝下線,這款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國產客機經千呼萬喚後將在上海浦東露出真容。計劃於2016年首飛。

國產C919大飛機總裝下線,遲到了35年。

C919基本型混合級布局158座,全經濟艙布局168座、高密度布局174座,標準航程4075公裏,增大航程5555公裏。目前,C919大型客機國內外用戶數量為21家,總訂單數達517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凶相逼露走資派們瓜分國有資產






  
國有企業因為資改派們的瞎胡鬧,而發生虧損。那些資改派們拍著胸脯說,三年以內,一定要扭虧為盈。工人們聽了此言,一陣高興,以為他們真的良心大發現,要將國有企業搞好。然而善良的人們做夢都沒有相想到的是,他們的扭虧為盈竟然是要工人下崗,是要買掉國有企業。他們先是說要抓大放小,隻賣小企業,隻賣虧損企業。可是實際上,他們是大小一齊賣。好的企業,賺錢的企業先賣,並美其名曰,叫做靚女先嫁。由於資改派們的瞎折騰,造成的國有企業的虧損。竟然成了他們瓜分國有資產的借口。這時資改派們露出了鯨吞國有資產的狼子野心。他們說國有企業發生虧損的根本原因是產權不清晰。現在要建立現代化的產權製度。就是要改製。什麽是改製?一句話,就是要將國有企業低價買給那些所謂的富人,成功人士,買給法人代表們自已。不過,這些富人,成功人士,他們可並不是依靠自己的聰明能幹,經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勤勞致富的。而是依靠權力,依靠關係至富的。他們是從權力中衍生出的一群富人,是些紅頂商人。
  
說實話,什麽是現代化的企業製度?這個問題,那些資改派的精英們,連他們自己恐怕自已也都沒有弄明白。資改派們要用超低價出賣國有資產。他們忽悠群眾說,要公開拍賣,但是實際上,這種超低價的國家資產,不是任何人想買就可以買得到的。他們隻是要買給那些特殊人物。即那些和他們有關係的人。或者說幹脆就是他們自己。他們的所謂公開拍賣的把戲,隻不過是在忽悠咱們老百姓而已。他們要賣給誰?要賣多少錢?他們是早已定好。其它人想賣,那是門都沒有。他們編出各種理由拒絕賣給普通群眾,最簡明的一條就是錢。一個拿工資的工薪階層,要一下子拿出一筆錢來買個企業,沒有銀行的支持,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銀行已經成了富人,成功人士的提款機。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從銀行貸到款項。所以隻有他們才有權力購買企業。有人說,國有資產是用低價賣給資本家的。其實,這是對資改派們的恭維。資本家們根本上就是空手套白狼,他們做的是無本生意。他們一分錢也沒花,就把幾十萬億元的國有資產瓜分了。他們是如何不花一分錢就瓜分了國有資產的呢?總結起來有大約有以下幾種方式。
  
1,隱瞞資產。
  
資改派們利用職權,將工廠的大量現金,外欠款,原材料,隱瞞下來。然後,他們再和國資部門簽署收購合同以後,再以個人的名義,將隱匿下來的錢拿出來購買國有企業。其實,這些錢都是國家的,他們是用國家的錢購買國家的企業。
  
2,化公為私,曲線瓜分國有資產。
  
資改派們利用自已控製的權力,先是利用自已家人的名義,注冊一家私營公司。他和自已掌控的國有公司經營著同一產品。他們利用職權,將優質客戶拉到自已的私營公司。將優勢資源控製起來,將國有公司擠垮,將自已的私營公司越辦越好。此消彼長,然後再將國有公司收入口中。資改派們並無恥將這一鯨吞國有資產的無恥行為稱之為,資產重組。是用優勢企業兼並劣勢企業。
  
3,空手套白狼。
  
資改派們先用空頭支票,將國有企業的產權證弄到手,然後再用產權證到銀行貸款。他們隻不過是在銀行的貸款合同中簽個字而已。他們不過是用國家銀行的錢,購買國家的企業。在這種交易中,他們不僅可以不出一分錢,相反,還可以大賺一筆。例如,一個企業的價格如果是以100萬元賣給資本家。資本家們可以用這個企業的產權證到銀行去貸款200萬元~300萬元。他以100萬元作為購買企業的錢,上交給政府。另外的100萬元~200萬元,就輕輕鬆鬆的流進了他們的私人腰包。這樣,他們鯨吞了國有資產不僅不花一分錢,反而能夠賺上幾百萬元。這真是地地道道的無本生意。他們真是發財有方。
  
4,收受賄賂,坐地分紅。
  
這是一個普遍的,一個最常用的手法。如一個企業原值1000萬元,資改派們作價100萬元買給他人,他人淨賺900萬,實際上他人可賺400萬,另外的500萬用於賄賂各級官員,各級官員們依照權力的大小,分得他們各自的份額。這叫做,有好大家得。利益均沾,你好我好,大家好。現在發了案的大多是這類賄賂問題。
  
5,暗中參股。
  
先由各級官員的利益有關人,即他們的家人,近親屬,參股。這種做法主要是在那些有權的職能部門的官員們,那些能夠為他們提供保護傘的有權人士。而那些富人和成功人士也非常需要這些的保護傘。權錢結合,就成了鯨吞國有企業的基礎。這種情況,在煤礦企業中比較普遍。
  
總之,資改派們鯨吞國有資產的手段層出不窮。現在全國大部分資產已經落入了資改派們的腰包。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經過這多年的折騰,資改派們在經濟上,已經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他們已經控製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接下來他們要幹什麽?隻要不是傻瓜,隻要腦子認真的想一想就會明白。
  
資改派們,搞垮國有企業,進而侵吞國有資產,這是一個經過精心策劃的陰謀。他們一步一步的將國有企業往絕路上逼。搞垮國有企業,進而瓜分幾十個億的國有資產,他們真是惡毒至極。我們的社會主義陣地就這樣被這些狼心狗肺的資改派們摧毀了。工廠被賣,幾千萬工人被迫下崗。工廠是工人的全部所在,工廠是工人的大靠山。工人全家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孩子的上學,沒有一樣不是依靠工廠。工廠沒有了就是工人的靠山沒有了。工人又成了無業遊民,又是一無所有,又成了一盤散沙。
  
本人在當時是一個小縣城內,一個地方國營小廠的一名普通工人。本人一些親戚朋友也全部是普通工人。照時下的說法,是一些沒有任何背景的老百姓。我的這些至愛親們現在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大家都無限感慨。無限的回憶過去,回憶過去的社會主義輝煌。我們含著眼淚,大聲的呼喚社會主義何時能夠歸來。

本人從65年起,就在工廠內當工人,目賭了國有企業從興旺發達,從輝煌走向破產的全過程。目賭了資改派們瞎折騰,搞垮國有企業,進而侵吞國有資產的全過程。今天回憶資改派們的倒行逆施,對於資改派的醜惡行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使我們認識到毛主席的偉大,社會主義路線的正確,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正確。更加加深了我們工人階級對資改派的痛恨。也對我們自己,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輕信了資改派們的甜言蜜語,輕信了他們的無恥謊言,而深深的自責。世上沒有後慚藥,這些苦果隻有工人自己痛苦的吃下去了。

來源:老兵論道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先破壞鞍鋼憲法對工人進行打壓

  




原先,毛澤東時代的工廠的管理,工廠的立廠之本,實行的是《鞍鋼憲法》。即兩參一改三結合。工人參加管理,幹部參加勞動,領導幹部,工人和技術人員三結合。

當時在工廠中,實行的是黨委的集體領導,遇有重要事情,廠長一個人不能獨斷專行的做主,必須交由工人代表集體討論研究後,再由黨委做決定。

廠長在平時,必須在車間參加勞動。當時的勞動,都是有考勤記錄的,是不能隨意的弄虛作假。那時在工廠內可以說,沒有一個閑人。人人有事幹,事事有人幹。

當時的工人和幹部,基本上是處於相對平等的地位。有些工齡長的工人的工資,比廠長的工資高。資改派們說,工人和幹部一樣。那種平等的方法,不利於工作。那是管理不規範。現在要實行規範化管理。所謂規範化管理,就是要打破工人和幹部的平等地位。工人不能參加管理,幹部也不必參加勞動。一句話,就是要廢除鞍鋼憲法。幹部和工人不能平等。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要破壞工人和幹部之間的和諧關係。破壞工人和幹部的團結。在工人和幹部之間建起一道森嚴的壁壘。
  
過去,我們廠是一個隻有50~60人的地方國營小廠。全廠有4個管理人員,其中有一個書記,一個廠長,一個會計兼業務,兼管生產調度,一個保管兼出納,還兼跑外勤,從編製上說,他們都是脫產的行政幹部。但是,他們的工作雖多,卻沒有一個是真正的脫產幹部。平時他們是有事辦事,沒事就在車間參加生產,和工人一起勞動。因為,書記和出納在技術上是外行,所以平時他們隻是在車間打打雜,跑跑腿,為一線工人當好後勤。廠長和會計因為是工人出身,技術過得硬,所以他們在車間一人占了一台印刷機。個頂個的參加一線生產。他們的產品,無論是產量和質量都比我們這些小青工好。他們嚴謹的工作態度,精湛的技術,他們在各方麵都是我們這些小青工的學習的榜樣。說實話,老百姓當時是很佩服他們的。本人當時就是那位廠長的徒弟。

可是資改派們一搞什麽規範化管理,事情就全變了。首先,他們搞了一個什麽崗位責任製。他們說,幹部和工人要各司其職,不得混雜。今後,書記,廠長,會計,出納等行政幹部,不再參加車間的生產勞動了,幹部要堅守他們的工作崗位。他們還為各個官員訂立了崗位責任製。就是說今後他們隻能坐在辦公室內當官。再也不能到車間去參加生產了。而工人也訂了崗位責任製。那就是今後隻能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再也不能參加工廠的管理了。廠內的大事再也不需要經對工人討論了。所謂規範管理,除了那些崗位責任製以外,就是規範化管理。因為要實行規範化管理,所以就必須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

我們這樣一個小小的幾十人的小廠,在規範化管理的大旗下,建立了各種機構。有什麽,辦公室,財務股,業務股,後勤股,生產股,技術股,質量監督股,宣傳股,政工股,保衛股,等等。凡是能想出一個名目的,都要設立一個機構。設了這麽多的機構,自然就要有這麽多的人員。當然,這些人員都是不參加車間生產的。他們都脫產的行政幹部。隨後,各車間的車間主任們也都被崗位責任製了,退出了生產第一線,成為脫產幹部。我廠的人員一下子就增加到了將近一百人,當然這些新增加的人員,都是行政幹部,他們是不參加生產的。車間的一線生產人員,一個也沒增加,反而減少了。

過去,工廠裏沒有一個閑人,現在是人浮於事,不幹事的比幹事的人多。工人形象的說,那個時候是官多於兵。有了這麽多的吃閑飯的人,工廠還能辦好嗎?這些被規範化了行政幹部,他們不僅不幹事,反而沒事坐在辦公室內整天的對工人指手劃腳,說三道四,盡給工人挑刺,說工人的壞話。當時工人形象的說,好人不做事,做事的沒好人。在這種情況下,工人們能不生氣嗎?工人還有心思搞生產嗎?經過這樣的折騰,工廠還能不虧損嗎?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毛澤東時代的林場《護林隊伍》








《森林大火》為什麽這麽大?為什麽滅不了?誰之過?可防嗎?

答案是:可防的。要政府負責安排工人,自覺自願的人當護林員。把森林當自家後園來看護。

轉載《臨海林場——紅色接力 綠色發展》
來源:共產黨員網
  
臘月二十九,護林員們還在山上忙碌著。雪後的森林銀裝素裹,吸引了不少登山愛好者。護林員在做好巡護工作的同時,還要負責救助被困遊客和車輛。

從海拔1300多米的括蒼山頂俯瞰,青黛色的山林延綿不絕,築起了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經過幾十年發展,如今的臨海林場,麵積已達5.8萬畝。林場的護林隊伍已經傳了三代。“吃苦耐勞 甘於奉獻”八個字,早已刻進了幾代林場人的心底。

1956年,毛澤東發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第二年,臨海市林場的前身九支山林場成立。那時的林場徒有其名,岩石裸露、林木稀疏,九支山、大雷山等,都是老百姓不要的荒山。40多名職工常年住到山上,向荒山發起挑戰。老黨員倪裏奮那時還是個20多歲的小夥子。

沒有房子自己搭,沒有工具自己打。第一代林場人在石縫裏摳樹坑、育樹苗,5萬多畝大山逐漸披上綠色。

老場長屈衛明是個“林二代”,已經在臨海林場工作了近40年。造林不易,護林更難。本世紀初,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臨海林場陷入了發展困境。

因為效益低迷,林場不得不增加砍伐量,父輩們苦心撫育起的青山傷痕累累。2003年,屈衛明臨危受命,擔任林場黨支部書記。

屈衛明提出,不但不能增加林木砍伐量,反而要不斷提升森林蓄積量。在此基礎上,豐富林區產業,提高林副產品收入,發展林區旅遊經濟。經過反複做思想工作,林場職工達成了共識,首要任務是打通進山的道路。可300萬元的預算,讓每月千把塊工資的大家倒吸一口涼氣。關鍵時候,老黨員們站了出來。

開山路、扛大尺,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抱怨。2010年,8.6公裏長的進山公路通車,在場的職工熱淚盈眶。一場發展模式的蝶變,在大山裏悄然發生。

清晨五點,林場的燈就一盞盞地亮了起來,附近的村民成群結隊上山務工采茶。林場開辦的茶場,不但每年給村集體增加數百萬元收入,也讓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新的生命在綠海中不斷孕育,新的護林人也不斷加入到林場隊伍中。2015年,潘學飆從北京林業大學碩士畢業後,加入林場。看著老職工們還在靠著一雙腳,拿著羅盤巡山,潘學飆心疼之餘開始琢磨怎麽使林區管護數字化。幾年裏,基於衛星定位的導航儀、火情網絡預警監測係統等先後投入運行。

傳承老一輩林場人的實幹奉獻精神,第三代林場人正為林場開啟智慧化建設的新篇章。

《西藏林芝,護林員在林間巡邏。圖》護林員:31年護林路,見證荒山披綠蔭 。山西省中條山國有林管理局皋落林場原土坪管護站站長 安槐嶽:“幹一行愛一行,工作就要好好做。”父親的這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裏。我父親是一名林場老職工,小時候我就常聽他念叨,希望我快快長大,和他一起保護林場。於是,高中畢業後第二年,我成了一名護林員,一幹就是31年。

我在工作日記裏記錄了第一天上崗的情景:“今天國慶節,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天,也是我第一次巡山。老爸陪著我把管護站的給養準備好就走了,我一個人上了山。山路的崎嶇、天氣的炎熱、蚊蟲的叮咬遠遠超乎想象,一路上我沒碰到一個人,除了令人煩惱的知了叫外,幾聲清脆的鳥鳴分擔了我的孤獨。”現在看來,這段話正預示著我巡山工作的日常:這是一條孤獨和艱難的道路,卻又不時有鳥鳴悅耳,令我深感欣慰,也明白堅守這份孤獨的意義。

剛工作那幾年,管護站生活非常艱苦。我們沒有固定的居所,走到哪兒天黑了就在村民家裏吃住。沒有通信工具、交通工具,隻靠兩條腿走遍每座山。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以後,我們的各項條件才好了起來,蓋起了房子,也有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後來還開始使用GPS導航,路上也安裝了監控,工作開展得越來越順利了。

做好護林員需要學習很多知識。滅火器具的使用和維修幾乎是所有護林員的必修課,一開始我完全不懂,就跟著身邊老師傅學習。而森林撫育技術規程等如果吃不透,根本沒法幹活。父親的叮囑總浮現在心頭:要時刻銘記多學多看。省裏和場裏的大學生技術員來了,我就纏著他們問各種問題:哪些樹種該保留,哪些樹種該培養,為什麽進行這樣的操作等等。通過學習,我漸漸熟練地掌握了各種技術,成了一個合格的護林員。

護林員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把林業政策法規吃透,給老百姓講清楚。除了單位組織學習,我平時自己也會抓緊閱讀最新文件。為了把宣傳做到老百姓心裏去,我們用了各種辦法:進村進戶口頭宣傳、刷標語、動員各方麵力量。我發現最要緊的是和老百姓做朋友,讓他們打心眼兒裏認可、理解、支持我們的工作。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看到環境有了明顯變化:河道裏魚變多了,岸邊站著更多的鳥,昔日的荒山也綠了起來。這讓我很欣慰,在大山裏鑽了一輩子,也值了。

巡山穿林,新時代護林員的奮鬥與快樂。

《浙江建德壽昌鎮綠荷塘林區,護林員在清除林下雜草。圖》雲南省迪慶州維西縣巴迪鄉巴迪村托底上組生態護林員 餘美秀:我今年32歲,是兩個女兒的母親。4年前,我家十分困難,被評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裏為了幫助我家脫貧,讓我當上護林員,有了穩定收入。從此,我每個月都要去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林巡查值守、種樹防火。我們村和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接壤,有11名生態護林員,負責管護附近弄獨山、國比底等大山的3500.7畝森林資源。

巡山其實挺辛苦。山路陡峭,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有時,還會麵對高原反應帶來的頭疼等症狀。為了按期完成工作,即使身體不適我也會努力克服。記得2019年4月,我在巡山植樹時得了一場重感冒,身體虛弱得走不動路。但時間不能耽擱,我在山上找來藥材吃下去,堅持拖著步子往前走。

我經常一個人去巡山。因為路遠,每次要翻幾座山、過幾條河,當天回不來,我就在山上住兩三天。我常隨身背著一條被子、一塊塑料布,晚上睡在大樹下,把塑料布鋪在草地上當床,裹著被子睡覺。高海拔山區夜晚溫度低,有時冷得睡不著,睜著眼睛打哆嗦。好在山上經常有采藥材、放牛羊的村民,很多都是熟麵孔,漸漸地,我才不害怕一個人露宿了。

多年來,我守護的森林都沒有發生過火災。但2019年10月的一天,村民在村邊燒垃圾,沒燒完就去地裏幹活。帶著火苗的垃圾被風吹到民房邊,眼看著就要燒到民房。正巧我在村子附近巡山,發現了村裏冒出的黑煙。糟了,要著火啦!我馬上在手機微信群裏報警,呼喚村民和其他護林員救火,同時迅速衝下山,第一個趕到現場,和村民們一起撲滅了火災。

我習慣每天把巡山的路程和地點在筆記本上記下來,記錄遇到的人和事、丈量過的土地、守護過的林木。除了工作需要,這更像是一種心靈陪伴。

很多年前,村民們沒有保護森林的意識,把山上的大樹當做柴火砍光了,隻剩下小樹。後來,大家逐漸有了環保理念,加上護林員巡山守護,就很少有人濫砍濫伐了。森林長得越來越茂盛,大樹都有20多米高,把家鄉裝扮得越來越美。

浙江省臨海市林場蘭遼分場場長 潘學飆: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後,我在杭州一家研究所工作了近5年。2015年,我來到臨海市林場蘭遼分場,成了林場裏第一個碩士技術員。那時,林場連年輕本科畢業生都很少見。去林場的第一天,因為上山公路受台風影響被衝毀,分場副場長騎著摩托車接我到嶺下基村,再陪著我走了一個小時山路才到達分場。

我在林場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林場占地2.3萬畝,林地基本分布在山尖。山上信號差,職工們巡山護林基本都是單槍匹馬,常常有野獸、毒蛇出沒,大大小小的跌打損傷不計其數。更困擾大家的是,長期駐紮在高山林區,十天半個月下不了山,有的職工站在山頂就能眺望到自己的家,但想要回家卻不易。我當初是為了和妻子孩子不再兩地分居,才報考了妻子家鄉的工作。然而回來後,卻常常沒時間回家。

在巡山過程中,我發現大家還在靠羅盤導航。這既容易迷路,日常巡視維護時也容易出錯。我想,能不能做一個GPS地圖?於是,我去網上找教程、買書自學,靠著以前學過的一點編程知識,搗鼓了一個月,終於做出了GPS地圖。很快,分場的員工都用上了這個導航儀;不久,導航儀又被推廣到了整個林場。我還積極推進“智慧林場”建設,搭建基於數據庫、GIS、C語言的信息管理係統,用於林場辦公、營林生產、森林防火管理。我采購了攝像頭、錄像機、網線、電線等設備,架構了林場自己的森林防火係統。

蘭峰茶廠是蘭遼分場的主要產業,但茶葉生產設備和工藝都很傳統,不僅生產效率低,茶葉的品質也很難標準化。我摸索著給揉撚機加裝了定時器,還把變頻器裝到殺青機上,通過控製殺青機的轉速保證茶葉品質。漸漸地,我不僅適應了工作,更在其中找到了大有可為的空間。2018年,我被任命為蘭遼分場場長。

近幾年,林場進行了多次改革,不再僅靠賣木材維持運轉,而是致力於創建現代化林場。但是老職工年齡大、學曆低,不太擅長操作電腦、無人機等現代化設備,正需要懂技術的年輕人“接棒”。這幾年,林場又來了幾位年輕骨幹,看到他們,我仿佛看到了當年坐在副場長摩托車上山的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來和我們一起守護綠水青山——帶著知山知水的熱情、樹木樹人的使命。

江西省崇義縣上堡鄉護林員 張書祥:我的家鄉在贛湘兩省交界處的上堡鄉,耕地隻有1.27萬畝,林地卻有17.45萬畝。為了守住綠水青山,縣裏近年來加強護林員隊伍建設,還設立扶貧專崗,從貧困戶中選人做護林員,我就是其中一個。

這片山林是我童年的遊樂場,就像我的另一個家,也像一起長大的朋友。我的手撫過每一棵樹時,都感到既熟悉又愛惜。對於護林工作,我樂在其中,一點兒也不覺得苦。擔任護林員近三年來,我年年獲評優秀。政府相信我,我就要盡到這份責任。

我的工作,主要是看護山林、防火、防治病蟲害、製止濫砍濫伐。每次巡山,我們騎著摩托車在林間穿行,路過村莊時就用大喇叭宣傳保護林木和防火知識。遇到可能出現自然災害的情況,我們第一時間拍照上報。平時,常在微信群裏為老百姓轉發相關信息和小知識。

工作中遇到最緊張的情況就是“打火”(撲火)。記得有天晚上,一個村民在開荒時不小心引燃了大火。我們知道後立馬拿著打火工具趕了過去,爭分奪秒開辟防火帶、一秒不停地躬身撲火。忙活了大半夜,終於滅了火,大家這才如釋重負,拖著筋疲力盡的身子回去睡覺。

這幾年,我不僅看到了政府對生態保護的重視,也發現老百姓更喜歡綠意了。不少人周末開著車到山林裏徒步、爬山,欣賞自然風光。以前我們還得製止濫砍濫伐,這幾年這樣的人少了很多。這種變化真令人高興。

黑龍江省迎春林業局駐寶馬山林場森林資源監督中心站站長 董紅雨說:我的工作,是林業局森林資源監督員。30年來,我的足跡遍布完達山主脈那丹哈達拉嶺的20多萬公頃林海,獲得過全國“最美護林員”等多項榮譽。和其他護林員不同,我保護的重點不是林子本身,而是林子裏的野生東北虎。它們也是森林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