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洲際導彈成功時習近平還在哪裏

(2024-10-12 17:24:40) 下一個

洲際導彈成功時習近平還在哪裏

 

 

 

44年來首次,中國向太平洋海域發射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意味著什麽?意味著:44年前新中國毛澤東時代更是在《文革》的年代裏,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治下的新中國政府和科研人員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努力下,《洲際導彈》研製試射成功了。又意味著在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隻顧“讓少數人先富“,幹擾和影響了國防軍工產業的進一步研製生產。更意味著不聽毛澤東的話全中國人民就要受到帝國主義的製裁和封鎖,不得不又重新開始《自己造》。所以才會有:北京宣布,當地時間上午08:44,發射了一枚長程導彈。這枚導彈搭載了一枚假彈頭,並在指定區域著陸——據信落點位於南太平洋。

《44年來》《08:44》是指一九八0年五月的《五八0任務》。代號《五八0任務》在當時是機密的,現在在網上查《五八0任務》條目也是查不到很多的資料的。重點是《44年來》是指:1980年5月至2024年9月這《44年來》。這就要講到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上台後,破壞的國防建設和民用經濟建設的許多重要項目。特色政府一直在貫徹走資派鄧小平的“造不如買”的賣國主義路線。放異了毛澤東時代的《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方針。最後被帝國主義製裁了,走資派鄧小平的重孫子習近平才撿起了毛澤東時代開始初創的許多重要的國防建設和民用經濟建設的許多重要項目。然而還始終堅持貫徹鄧小平理論,這種口是心非的忽悠,真把老百姓當阿Q。

而這些毛澤東時代開始初創的許多重要的國防建設和民用經濟建設的許多重要項目,在那時己經成功,而且大多數都是在《文革》期間建設成功的。今天隻說說這個《洲際導彈》。《洲際導彈成功》是習近平的強大嗎?

《洲際導彈》是從蘇聯引進的先進武器。新中國毛澤東時代一九四九年剛成立,《洲際導彈》就在上世紀50年代起步,當時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度,進行武力威脅,甚至一再叫囂要對中國進行”核打擊“,實施核訛詐。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及中共中央決定發展東風係列戰略導彈,建立自己的戰略反擊能力,捍衛國家安全。

1957年新中國和蘇聯達成導彈技術引進協議,中國從蘇聯引進R-2近程彈道導彈及生產技術,國內將其命名為東風一號導彈。R-2近程彈道導彈是蘇聯在上世紀50年代研製近程彈道導彈,是R-1導彈的改進型,而R-1又來源於二戰德國的V-2彈道導彈。二戰結束前夕,蘇聯繳獲得了部分V-2彈道導彈及生產設備、資料等。這些導彈及生產設備、資料運回國之後,蘇聯立即組織人進行了國產化,研製出R-1導彈。但是R-1導彈存在射程近、精度差等缺點,蘇聯對R-1進行了改進,研製了R-2導彈。新中國又從蘇聯引進了R-2導彈,稱為東風一號導彈。

東風一號導彈項目在1958年啟動,1960年首枚導彈試射成功,導彈成功飛完全射程,命中目標,同年有2枚東風一號導彈試射,全部取得成功。根據相關資料,東風一號為單級導彈,1台RD-101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乙醇作為燃料,液氧為氧化劑。長度為17.68米,直徑1.65米,發射重量為20噸,戰鬥部重量為0.5噸,最大射程為550公裏。製導係統包括陀螺儀和無線電指令製導係統,導彈發射之後需要地麵跟蹤係統測量導彈飛行姿態和航跡,計算出飛行誤差,生產糾正指令發送給導彈。

東風一號近程彈道導彈研製成功標誌碰上中國已經掌握彈道導彈設計、製造技術,為以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東風一號近程彈道導彈在試驗和使用之中也暴露出較大的缺點,首先是隻能使用固定發射台,並且暴露在外,容易被對方探測、攻擊。導彈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由於液體火箭燃料具備腐蝕性,在彈體儲存時間較長會腐蝕彈體,因此隻能在發射前加注到彈體之中,這個過程需要6個小時以上。燃料加注之後需要在15分鍾內發射出去,否則導彈就會被腐蝕失去作戰能力。地麵設備偏多,無線電指令製導係統容易受幹擾等等。不過東風一號近程彈道導彈的研製為中國導彈工業建立積累了經驗,打下了技術基礎。通過東風一號近程彈道導彈研製,新中國初步建立了彈道導彈研發體係和生產供應鏈,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為後續型號研製和發展鋪平了道路。

在東風一號近程彈道導彈研製成功的基礎上,中國相關單位再接再厲研製了東風2中程彈道導彈,這是中國第一種具備戰略打擊能力的彈道導彈,北約稱之為CSS-1。導彈長度為16米,地徑為1.6米,發射重量30噸,可以配備1個核戰鬥部。首枚東風-2導彈在1962年首次試射,射程為1000公裏,打擊第一島鏈美軍基地能力勉強。後又經過改進設計,發展了東風-2甲,射程提高到1250公裏,能夠打擊美軍在第一島鏈的前沿基地。

1966年東風-2甲中程彈道導彈成功完成”兩彈結合“,攜帶實戰型核戰鬥部準確命中西北試驗靶場預定目標,正式對外宣布中國已經具備戰略打擊能力。此後中國戰略導彈發展步入快車道,70年代東風-3中程彈道導彈研製成功。東風-3中程彈道導彈射程為2500公裏,戰鬥部重量為2000公斤。上世紀80年代東風-3增程型-東風3甲服役,導彈射程提高到3000以上公裏,如果載荷減少還能提高到4000公裏。美國國防部報告稱之為中國首枚能夠打到關島,也就是美國領土的導彈。

上世紀70年代中國戰略導彈取得了兩個關鍵技術突破,那就是多級分離、多彈頭分導技術,從而為發展中遠程乃至洲際彈道導彈掃清了障礙。中國首先研製了東風-4戰略導彈,它的射程達到7000公裏以上,從中國東北發射,能夠抵達美國西海岸,美國稱之為首枚抵達美國本土的導彈。東風-4研製成功之後,中國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

1980年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進行了全射程發射試驗,從中國西北導彈試驗基地射向南太平洋,對外宣傳射程大約12000公裏。實際射程是8ǖ00公裏。美國國防部的報告認為,東風-5從西北導彈基地發射,可以覆蓋舊金山等西海岸目標。如果從東北發射,可覆蓋美國全境,也是第一枚具備這樣的能力的中國導彈。

早在1965年,毛澤東時代就定下了“八年四彈”的發展方略,盡管已竭盡所能統合一切力量,通過集成化攻關,用盡可能平緩的技術跨度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從中近程導彈跨越到洲際彈道導彈,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種原因》在走資派執政下是不會說出真原因的。其實就是走資派鄧小平的原因。使本該在1972年左右完成的洲際彈道導彈開發一直拖到1986年才完成全彈定型,定型後的首批產品於1989年才生產完成,實戰部署拖到上世紀90年代。而直到1995年東風5號甲定型時,才完成了1965年時中共中央專委定下的洲際彈道導彈的指標。

以東風22、東風31為代表的第二代遠程-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更是一波三折,中間經曆了項目取消、更換總師、泄密案、時間拖延和連續發射失敗等一係列波折,最終東風31號遠程洲際彈道導彈於1999年8月2日試飛成功,並在當年的國慶閱兵上亮相。

值得注意的是,東風31號首次試飛成功的消息,是580任務和本次試飛以外唯一的由國家媒體官宣的洲際導彈試飛消息。東風31射程按照中國標準也不足以稱得上洲際導彈,還是自其改進型東風31甲,二炮部隊才邁入覆蓋美國大部分國土的門檻。

東風5號在上世紀60年代末設計之初是非常先進的導彈,直接瞄準美國大力神II和蘇聯R-36導彈的技術標準,在一些子係統上,比如製導係統甚至做到了超越。

但到了90年代走資派鄧小平時代,從投擲性能、勤務性能、特別是最重要的抗毀傷能力上,已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標準。其部署的導彈不但易損,而且數量還非常有限。盡管在東風5號陣地的選址和設計上,工程人員下了不少功夫,但麵對國際上最新一代,極為精確、彈道可選且威力巨大的核導彈時,還是難堪大用。實際上,美國一些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庫不止一次公開發布對東風5號發射井的打擊方案,顯然他們完全不把這些上世紀90年代二炮工程兵的奇跡工程放在眼裏。

當年580任務運動意味濃厚,為了打一場大會戰,從航天到通信再到船舶,各方卯足了勁,就為了一次成功。580任務準備了十幾年的時間,從洲際導彈的設計製造不斷提高一直到遠程試驗,是體現整個國家的實力。單從洲際導彈試驗回收數據艙這一任務,就證明海軍的力量也是一個重要方麵。

當年執行580任務的海軍編隊幾十艘各種類型的海軍艦船,浩浩蕩蕩組成一個大編隊第一次遠航半個多月,在預定的數據艙著落點圍起來幾個圈,外國艦船隻能在外圍。而又定時定點降落水麵,直升機和小艇早己遊戈在中心位置,不到半小時內就將數據艙打撈上來送到指揮艦上。即刻整個編隊返回。來回兩次過赤道中線,半個多月後返回到中國。無軍人傷亡,勝利完成任務。這是在一九八O年的中國海軍就己經做到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走資派在此基礎上又有多大的發展和強大?習近平當時在哪裏?吹什麽牛“富起來“,“強起來“?

中國第二炮兵部隊自1966年成立,等待建設成一隻具備和國力相稱的核力量已等待太久。

世界上有洲際導彈的國家並不多,目前為止隻有蘇聯/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中國、朝鮮和印度進行過洲際導彈測試飛行。對於小國,除非臨海發射,一般會進行一些特殊彈道的飛行。而對於美俄這種大國,由於導彈射程實在太長,往往也沒有全程飛行的條件。

比如俄羅斯,導彈的開發測試發射點有西北部的普列謝茨克和西南部的卡普斯京亞爾。在蘇聯時期,主要的重型洲際彈道導彈一般在拜科努爾進行科研試射,蘇聯解體後,這類導彈被移送至普列謝茨克進行測試。而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會在白海或巴倫支海進行飛行。導彈的靶區一般在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山的庫拉靶場。從普列謝茨克到庫拉靶場隻有5000-6000千米,對於洲際導彈來說這相當於隻有一半左右的射程,如果從拜科努爾和各大位於蘇聯南部的洲際導彈陣地發射至庫拉靶場還會更近。因此,俄羅斯在全程試驗導彈時,也會把導彈打向太平洋水域,以完成全程試射。比如2004年4月20日進行的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全程試驗,就是從普列謝茨克打向太平洋北部的。

在1980年的580任務之前,東風五號共進行上麵提到的四個彈道的飛行試驗共14次,其中完全成功的試驗有10次(包含兩次風暴1號對彈頭部分的測試)。

東風5號之後的洲際導彈試驗也類似於東風5號,通過不同的全程在中國境內的試驗彈道,分別考核洲際導彈的不同部分的可靠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走資派用高考使得中國強大了嗎






走資派用《高考》從一開始就鼓吹“為了改變個人命運“作為動力的。

《高考》“為了改變個人命運“。《上大學》“為了改變個人命運“。《讀學習》“為了改變個人命運“。為了改變什麽樣的個人命運呢?使個人能逃離農村,能脫離體力勞動,遠離下等人,能做人上人。

轉載《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不是做題的機器》

文章來源: 新鄉土 於 2024-10-13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不是做題的機器。武漢大學社會學係教授楊華發現經曆殘酷競爭、在高考中“內卷”後的這一代人,正在變得更加迷茫、失落。

壹 ||當縣中一兩年都沒有清北生,即便是在縣內有穩定工作的公務員與教師家庭,也會千方百計將子女送到市區、省內讀書。

貳 ||縣中自救正在讓教育變得更極端,“三苦精神”在縣中被廣為強調,即領導苦管、教師苦教、學生苦學。

叁||真正對縣中構成致命傷害的是超級中學的掐尖,而不是普遍認知中的縣級財政投入不足。

肆||高考不是要選拔天才,隻是要選拔一般的人才,因為它是一個普遍的製度。如果一個孩子是天才,讓其自己成長出來,自己冒出來就行了,不需要這樣的製度、花這麽大的成本去發現。

在中國,縣域普通高中占據了全國教育體係的半壁江山。由於教育資源緊張,大部分縣市隻能支撐一到兩所較好的中學發展,也就是“縣中”。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縣鄉的孩子們隻要考進縣中,就等於“一隻腳邁進重點大學的大門”。那時,“縣中現象”令人矚目,縣中甚至吸引了不少城裏的孩子就讀,可以說縣中是鄉村學子改變命運的主要通道。

然而,近些年來,縣中尖子生大量流失,清北率和本科率連年下滑,師資結構不合理,教育資源向省市集中的現象屢見不鮮。

武漢大學社會學係教授楊華從2018年開始關注縣中教育,每年都會組織團隊去各地縣中調研,去過十幾個省、四十個縣、近百所中學,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匯聚成最新出版的《縣中:中國縣域教育田野透視》一書。

在這本書裏,楊華認為縣中衰弱最直接的原因是超級中學的跨區域“掐尖”。實際上,超級中學除了掐尖、極端推行應試教育和巨量投入資源之外,並沒有其他超出縣中的先進經驗。但他們受益於當下的高考製度,仍被教育部門默許“掐尖”。振興縣中必須先解決這一問題。

楊華強調,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不是做題的機器。他發現經曆殘酷競爭、在高考中“內卷”後的這一代人,正在變得更加迷茫、失落。

1,“縣中不能沒有清北生”

楊華從2007年開始做農村研究,最初關注的是縣鄉治理的問題。在田野調研的過程中,他經常要和當地的老師、校長打交道。在和他們的交談中,楊華發現大量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進入城市,這讓他意識到縣域教育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從2018年開始,楊華的研究團隊每年都會去各地縣中調研。他們發現,中國縣中的變化是全麵的、係統的,最顯著的風向標就是從縣中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數量斷崖式下降。

比如,湖北恩施某地的重點縣中過去能出十幾名清北生,但是近些年降到個位數,今年隻有1名學生。這種變化難以逆轉。30多所湖北省縣域高中裏,僅有少數幾所縣中今年高考還能勉強依靠國家專項政策考出清北生。絕大部分縣中沒有清北生,重本率、本科率也在下滑。

陝西省的情況也非常相似,去年全省76個縣級地區,隻有10個縣有清北生,共計13人,占全省清北錄取人數的比例4.9%。西安市的清北錄取人數占全省的87%。

在雲南某地級市,全市除開城區高中外,下麵縣中高考特控上線率(特殊類型招生錄取控製線)普遍隻有2%—7%。

楊華認為:“縣中不能沒有清北生。在現行綜合教育評價體係下,清北生作為參照係對於縣域教育的資源分配、體係建設是至關重要的。”

他進一步解釋清北生對教學的重要性,當一所學校有衝擊清北的尖子生,也會對優等生、中等生有良好的“傳幫帶”作用,形成正反饋的學習氛圍。縣域家長看到每年有清北生也會信任當地縣中的教育水平。

反之,當縣中一兩年都沒有清北生,即便是在縣內有穩定工作的公務員與教師家庭,也會千方百計將子女送到市區、省內讀書。隨之而來的結果是,優質生源從小學、中學階段就開始大量流失,縣域以下的鄉、鎮、村難以招生和辦學,從而削弱整個縣域教育體係。

2,教育焦慮

楊華在調研中觀察到,所有的縣中校長都在絞盡腦汁想辦法擺脫現狀。然而,縣中自救正在讓教育變得更極端,“三苦精神”在縣中被廣為強調,即領導苦管、教師苦教、學生苦學。

在眾多管理方式中,最常規的是精確控製學生的作息時間:早自習時間提前到6點、晚自習延長至晚上10點半以後、午飯時間被限定在30分鍾以內、每周休息變為月休一天或者半天。

更進階的是建立殘酷的競爭體係,重點班內實行“末位淘汰製”,每次考試的最後幾名會被淘汰;班級內設置舉報箱、批評榜等,上課發呆、看一眼窗外,都會被巡查的老師記錄在案。同學之間的競爭關係也變得十分微妙,即便是同桌,也不聊天不說話,一秒鍾都不能浪費在學習以外的事上。

除此之外,不少民辦中學和縣中還學習超級中學的模式,比如一些縣中開始提前招收初中尖子生,用兩年的時間學完初中知識,然後提前一年學習高中知識,高中三年就用來複習;或者縣中成立初中部,提前招收尖子生,提前半年計劃招生等等。

楊華認為縣中強化應試教育的措施治標不治本。

普遍的情況是,留在縣中的孩子因為升學率下滑,努力三年隻能上大專,這讓他們更加迷茫、無望,對“讀書改變命運”的信念減弱。離開縣中的孩子,他們的壓力提前轉移到中學、小學階段,他們的競爭變成以家庭為單位的經濟實力比拚。

家長要提前為擇校做準備,增加了購買市區學區房的壓力,母親還要全職陪讀。孩子則要在小學學初中的知識、初中學高中的知識。當孩子的成績不符合預期,便成為家庭矛盾的導火索,親子關係變得緊張。

楊華認為縣中衰弱帶來了全民教育焦慮。教育競爭的範圍越小,競爭壓力越小,教育焦慮越輕。中考競爭最好以鄉校為載體,高考競爭最好以縣域為層級、以縣中為載體,但由於縣中衰弱,教育變成以家庭為單位,在市、省進行競爭,難度一下就放大數十倍、數百倍。

3,超級中學掐尖

楊華發現,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縣中的衰弱較中西部地區縣中更加普遍。比如浙江某百強縣,每年在教育上投入高達15億元,遠超某些市級水平,但是仍然無法阻止當地縣中教學數據的走弱。

楊華在大量調研後得到一個結論:真正對縣中構成致命傷害的是超級中學的掐尖,而不是普遍認知中的縣級財政投入不足。

以湖北某縣為例,每年有十幾名尖子生被全省排名前三的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掐走”,30多名學生被黃岡中學“掐走”,數十名學生被武漢其他中學“掐走”。縣教育部門本來不願意放走尖子生的學籍,但是又沒有相關政策,最終還是要放。

自2010年以來,各省都依托省內超級中學,建立起教育集團。他們往往頂著“名校”“教育牌子”的名頭宣傳教育理念與先進模式。實際上,超級中學除了掐尖、極端應試教育和巨量資源投入之外,沒有其他超出縣中的先進經驗。

楊華解釋,縣中生源結構由尖子生、優等生、中等生和後進生構成。從全國各縣來看,尖子生的比例普遍在1%—3%波動。也就是說,無論怎麽考,清北生都出自這一批人之中。掐尖是把既定的尖子生集中在一起,學生能考上清北等名校,並不完全是超級中學的功勞。

超級中學為了吸引頂尖生源會開出各式條件,比如常見的獎學金、免學費等基本資源,一個學生獎勵5萬—10萬元並不罕見;有的還免費為家長提供陪讀套房、解決父母就業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隱蔽的設計,比如一些學校會把搖號名額少報,留下掐尖名額,提前一年簽約等等,這些都是被默許存在的。

近些年來,許多超級中學開始主動“造神”,製造了諸如“13歲清華”“15歲北大”的競賽神童之類的神話。歸根結底就是提前選拔,讓幾百個孩子從五六年級開始學競賽課程,從中選拔出一個“競賽神童”。

這個變化是因為學科競賽和強基計劃。以清北為例,在其全國招生計劃中,競賽和強基的錄取人數年年攀升,幾乎占到1/3。學生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五大全國競賽拿到國家級獎項,就能獲得清北保送資格或者被降分錄取。

競賽的保送名額並不納入高考統招計劃,屬於全國競爭。因此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等競賽大省,每年被錄取的清北生更多。

對各省的教育部門而言,支持一所超級中學搞競賽是在角逐清北等名校招生名額的增量,這就給其極大的動力允許超級中學搶生源、辦分校和挖師資。

超級中學能夠花重金挖角全省範圍內的競賽教練,一個金牌競賽教練的市場年薪至少在100萬元,這遠不是縣、市級的公共財政所能支撐的。

超級中學通過提前培養、提前競爭等產業化模式“製造競賽天才”,也讓省級教育部門的清北業績更好看。相應地,省級教育部門為了清北業績,會在跨區招生、辦學,培優補課和資源投入等各方麵給這些超級中學一定的照顧,以確保省教育部門能在省級高考錦標賽中勝出。

楊華團隊在浙江、雲南、湖南、山西、四川、河北等省調研均發現,凡是有超級中學無序掐尖招生的情況,背後必然有各種各樣省市教育部門開的口子。比如,中部某超級中學的“專縣生”計劃,也是省裏專門為其量身定製的,即允許該中學自主在全省招生優質生源,每個縣都要完成相應的指標。

楊華認為,縣中振興首先需要規範超級中學的辦學和招生,掐斷超級中學跨區域掐尖的政策鏈條和利益鏈條。隻有重構縣中生源,振興縣中的其他政策才能發揮作用;其次,也要重構縣域教育體係,抓好縣域小學、初中的教育教學管理,讓鄉村孩子能夠就近、低成本地接受相對優質的義務教育,從而為縣中輸出大量優質學生。

4,高考後“失落的一代人”

楊華出生在湖南郴州,他高中在一所縣中就讀。他回憶那時很自由,有充裕的時間可以休息。下午5點20分下課,晚上7點鍾上課,吃完晚飯,他能和同學踢一場足球或者繞著學校的山走一圈。周末休息一天,同學們會爭著看電視,了解縣城以外的天地。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縣鄉的孩子們隻要考進縣中,就等於“一隻腳邁進重點大學的大門”。當地社會也對縣域教育抱有信心,學生家長沒有太大的擇校壓力,整個社會的教育焦慮相對較輕,縣域教育生態是比較寬鬆和健康的。

現在這一切都變了。他在衡陽一所中學看到,現在的高中生晚飯休息時間隻有20分鍾,有些學生教室在五樓,急忙跑到校門口的時候飯就涼了,沒吃兩口就要回去上晚自習。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狀態可想而知。

楊華接觸了很多學生,他們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進入了一所較好的大學,第一感受是茫然。當人生不需要刷題後,他們在大學裏失去了方向。有些學生,把高考的習慣帶入大學,追求績點,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成績比身邊的人好一些。

實際上,回到高中階段,大量動員形式的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們的價值觀,他們被灌輸了“提高一分,幹掉千人”“沒有高考,你拚得過富二代嗎”之類的想法。這種刻意製造的對立,讓許多學生認為讀書就是為了通過高考這場試煉,為了超越他人、超越階級。

楊華認為,高中不應該這樣一味強調應試、得分,而應該更多關注對“人”的培養,讓學生發展興趣愛好,想打球就打球,想讀小說就讀小說,人得有自己支配的時間去思考,才能認識世界。

楊華強調:“不能苛責學生,這是整個教育的問題。如果真的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政策製定,高考製度和教育體係將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高考不是要選拔天才,隻是要選拔一般的人才,因為它是一個普遍的製度。如果一個孩子是天才,讓其自己成長出來,自己冒出來就行了,不需要這樣的製度、花這麽大的成本去發現。
大漢唐 回複 悄悄話 yue不能停:)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習近平強大了台灣國民黨瞧不上






《瞧不上》什麽意思?

例如:“這種廉價的貨品,他才瞧不上呢!“

又比如:在《紅樓夢》第一一一回:“如今大老爺雖不在家,大太太的這樣行為我也瞧不上。“

想當初:走資派鄧小平大老爺如此厚待台灣國民黨,而台灣國民黨還是《瞧不上》。如今的中國特色政府走資派習近平又是走資派鄧小平大老爺的重孫了。台灣國民黨更是《瞧不上》。

看如今天下:這個《天下》不是指中國大陸的天下。而是指台灣和全世界的天下。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西方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資本主義的國家,就是東方的日本韓國等強國,甚至是一些小國家的國土上的《台灣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旗》在全世界各地高高飄場。

而習近平強大了的中國《五星紅旗》能在全世界各地高高飄場嗎?在美國紐約街頭《青天白日旗》可以隨人隨地舉起。而誰舉起《五星紅旗》在街頭,馬上就會有一些街頭混混就可以大聲指責是《中共代理人》,甚至報警讓其來抓人?

而在加拿大,在毛澤東時代尤其是文革期間,加國的總理訪中,向中國學習,與中國建交的較早的西方國家。在建交前加拿大就有貿易來往,加拿大的糧食運到了中國。更不用講更早的白求恩的故事了。那時的中加民間來往更是密切。每年的中國國慶在加國三級政府廣場都有升旗儀式,及民間活動,2008年中國申奧,加拿大國會山莊前的廣場上兩國的國旗迎風飄揚,一遍和平友好的中加關係。看如今怎麽樣了?這裏當然有《反共的華人》的作妖,加國政府中的右派政客的反共和現任總理的反中政策等因素影響。但走資派特色政府的複辟和右派一味地討好美西方而造成今天的局麵。

想當初,走資派鄧小平為中華民國翻案是下了大功夫的,拿著大陸幾億農民工為台灣國民黨的資本家做牛做馬,讓台灣國民黨的資本家大賺大撈了一把之後,閉口不談兩岸統一之大業。在台灣國民黨的資本家眼裏根本就《瞧不上》這些個土八路共匪之後代。白白地讓走資派鄧小平想為中華民國翻案的時機流產了。

因此走資派鄧小平想為中華民國翻案時機已經失去了?但是,真正在後來失去這個機會的責任應由中國台灣國民黨來負主要責任,具體到人是:馬英九。次要責任應該在習近平。

眾所周知,走資派鄧小平篡權成功複辟之後,很想能在他手上收回台灣。走資派鄧小平在位時不管是內部的還是公開的場合,也不管對內或是對外都反複地重要地對台灣宣傳話:台灣回來,什麽都可以談。可以保留一切,甚至軍隊。對香港奧門可隻允許保留資本主義社會製度,不可以擁有軍隊。而對台灣網開一麵。走資派鄧小平又反複強調的一句話就是:五十年不變。當然指的 是:資本主義社會製度。言下之餘還有一句:五十年內中國大陸也己成資本主義社會製度了。

如果經曆過那個走資派鄧小平時代的人都知道,當時在中國大陸上方方麵麵各行各業都在伸開雙臂歡迎:台灣同胞一家,國民黨和“共產黨“第三次合作,國民黨和“共產黨“是兄弟,歡迎台灣同胞來大陸,不管幹什麽特色政府中央多次下達文件要求從中央到地方都給於優惠,特別照顧好台灣的親人,有人戲稱,走資派特色政府失散的親兒子要回來了,而大陸人民是走資派特色政府領養的。

在大陸曾幾乎一段時間內不太提共產黨了,蔣介石國民黨是走資派鄧小平的親爹。而且也是蔣介石埋在共產黨內的臥底。走資派鄧小平才是蔣介石真正的繼承人。在走資派鄧小平的治下,整個大陸上的各種媒體新聞電影電視小說文藝作品大讚蔣總統是抗日總司令,蔣委員長,蔣元帥,以蔣介石國民黨如何如何,“民國熱“的掀起之後大陸年輕人都民國化了。當時的中國大陸除了洋化之外,就是台灣國民黨化了。

海峽兩岸小三通大三通飛機直航,大小資本家藝人各業各行方方麵麵台灣人,幾百萬的台灣人在大陸吃香的喝辣的,吃喝嫖賭暢行無阻,大賺大陸農民工的血汗錢。好爽好不痛快。有的資本家小老扳養起了小三小四。嫖個妓女恐怕己是杯水主義了。大陸的小姐姐們都想嫁給台灣男人,做小三小四也行。富士康農民工跳樓自殺成了小醜。

走資派們的確是誠心誠意地款待台灣國民黨和台灣人。然而台灣國民黨的蔣經國放不下他老子的臉麵,沒有響應走資派鄧小平的召喚。而當時馬英九是他的秘書翻澤。假如有遠見的話,應該遊說蔣經國。如果那時為《中華民國翻案》正是及佳時機。

走資派們答應隻要台灣國民黨回大陸之後,台灣的一切都保留,還可以到大陸來發展國民黨的黨員,可以大聲地告訴全世界人,台灣國民黨的黨員人數一定超過如今習近平的“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真正成為中國的兩大政黨。從海峽兩岸同屬資本主義社會製度這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統一》對於兩邊中國人來講也是一件大好事,可以學美國一樣兩黨選舉。

可惜台灣國民黨中無能人,隻是一些目光短淺的泛泛之輩。一連三次即第三次錯過了國共合作,可惜了。如果成了之後,也沒有民進黨什麽事了。真的可惜了。

然而,馬英九上台。當時兩岸中國人似乎又看到了一點希 望:有人當時想,馬英九第一個四年穩固政權,第二個四年帶著台灣回來。不用槍炮,不傷人員,真的美極了。當然這是一個大動作,但在主官位上統領三軍,再加上有大陸的軍隊配合,應該傷亡不大的。又可惜了。

如果不是為了《祖國》統一,習近平馬英九見什麽麵?兩個無能之輩搞同性戀作秀?近代中國在高位上的大官中就數這兩位最無能了。之前多次寫過馬英九習近平的此類內容不多講了。失去了這次機會,今後還會有嗎?還會有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