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人世間所有事情的成敗完全在於每一個人是否能夠努力去嚐試去想然後腳踏實地的去做!
個人資料
yongbing1993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革搞亂了走資派複辟資本主義

(2024-01-13 08:38:48) 下一個

文革搞亂了走資派複辟資本主義

 

 

文革搞亂了走資派鄧小平複辟資本主義的秩序。如今特色社會的事實是道德淪喪,信用崩潰,價值觀念嚴重背離,就是掩蓋10年文革曆史的結果。真實的文革被掩蓋,人民創造的曆史,被纂改。為了鄧小平翻案的政治目的,犧牲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奮鬥和抗爭的精神。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與世界各國的建交如下:亞 洲11個國家。非 洲21個國家。歐 洲11個國家。美 洲15個國家。1973年2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雙方商定,各在對方首都設立聯絡處。

在政治上製定了75憲法。人類曆史上第一次通過憲法確定了人民群眾的四大言論自由,罷工自由。來自基層的工人農民解放軍首次直接進入權力機構,營業員可以做人大副委員長,農民紡紗女工可以當副總理,在珍寶島戰鬥中立功的普通解放軍指戰員可以火箭直升到大軍區副職。這是人類曆史上空前絕後絕無僅有的一個官民平等的時代,大量幹部不脫產或者半脫產,這也使得文革期間的行政費用得到壓縮,可以將資金用在教育醫療和軍工科研開發上。
   
經濟金融增長迅猛。1966到1976年,即使按照GDP計算,中國經濟增長率69年70年是建國至今GDP增長最高速的兩年。中國還以黃金最低價35美元/盎司買入400噸黃金,收益率達到40倍!至毛澤東逝世的76年中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
   
軍事科技突飛猛進。氫彈人造地球衛星核潛艇等大殺器都是在文革期間開發成功。66年發射成功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第一枚中程地地導彈。氫彈原理爆炸試驗成功。67年首次全當量氫彈空爆成功,比法國還領先。70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75年連續發射3顆人造衛星。74年第一艘魚雷核潛艇航行試驗成功完成。75年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
   
外交成就空前絕後。文革10年和中國建交國家總數是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10年都達不到的水平,占到中國至今建交國家總數的三分之一強。除此之外,中國出兵32萬抗美援越,打下美軍戰機1000餘架。結果美國尼克鬆反倒乖乖跑到毛澤東臥室求和,中美中日關係破冰均在文革期間完成。
   
人民教育事業發展迅猛。文革10年中學數量增長10.3倍,中小學學生數量空前絕後,大量知識青年以及城鎮重點中學的老師紛紛來到公社大隊教書育人。工農兵學員製度令基層工農兵都能上大學。與此同時,文革期間還編製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教材,如赤腳醫生手冊,成為聯合國推薦書籍,被翻譯成五十多種語言,至今仍為不可替代的經典之作。
   
人民衛生事業大躍進。文革期間中國實現農村合作醫療普及,幾乎從零擴充到全國農村93%,數以百萬的赤腳醫生下鄉,一百萬多的白衣天使從城市以及軍隊組成專家醫療隊巡回下鄉,文革10年的人均預期壽命全球排名從160位猛增到85位。而文革後這一排名反而下滑10位。
   
農業也取得輝煌成就。毛澤東時代大興水利;引進化纖生產線,使得大量棉田得以用來種糧;引進化肥生產線為中國農業穩產高產奠定技術基礎;開發成功高產水稻,為農業豐收奠定基礎。也正因為有了水利化肥和高產稻種,才使得中國能夠在1978年時糧食產量躍居世界第二,棉花產量世界第三。
   
科學技術大發展。文革期間開發成功青蒿素。三結合使得工人迸發出極大創造力,技術創新更是層出不窮。73年研製成功第一台每秒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
   
工業也是取得巨大成就。三線建設共建成124個機械工業大項目,湖北二汽,陝西汽車,四川汽車,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東方鍋爐,還有一大批重型機械廠在三線建成。50年代中國還是農業國,到了1978年鋼產量已經超越英法意,名列全球第四;從貧油國變成基本自給自足的世界第八大產油國。原煤產量世界第三,發電量世界第七。
   
所謂毛澤東時代閉關鎖國純屬造謠。72年後毛澤東周恩來批準“四三計劃”,投資50多億美元,引進26個大項目,其中包括前麵提到的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纖、3套石油化工、10個烷基苯工廠,還包括武鋼一米七軋機,3個大電站、43套綜合采煤機、1套彩色顯象管成套生產技術以及透明壓 縮機、燃氣輪機、工業氣輪機工廠等。

曆史書上在批判四人幫的時候,說他們把中國經濟搞到“崩潰”邊沿。很讓人困惑:四人幫當初根本就不分管經濟,憑幾篇文章就將中國的經濟衝擊到了崩潰的邊緣? 文革期間中國的經濟形勢事實是:

1966年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貴昆鐵路比原計劃提前9個月接軌。第一批“紅旗”高級轎車出廠。製成第一批1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開幕。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

1967年中國石油產品品種和數量自給自足,勘、采、煉技術登上世界高峰。中國第一台載重150噸中型平板車造成。春季廣交會開幕。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成昆鐵路建成通車。全國夏糧豐收,比去年增長一成。中國第一台100噸礦山鐵路自翻車研製成功。中國援助讚比亞政府10一無息貸款修建坦讚鐵路。中國第一台晶體管大型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自動化立體攝影機研製成功。廣交會開幕。中國最大的無線電望遠鏡安裝調試成功。

1968年中國第一艘萬噸巨輪“東風”號建成。《人民日報》發表《“自由市場”是殺人不見血的屠刀》中國特大型軸承製成。根治淮北平原澇災的大型水利工程――新汴河工程開工。中國夏糧豐收。中國早稻豐收。中國研製成第一批液壓傳動內燃機車。萬噸遠洋巨輪“高陽”號下水。富春江大型水電站建成發電。中國成功進行一次新的氫彈試驗。

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各地新建一大批化肥廠。農村中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相當於過去的20年的兩倍。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新疆哈密礦務局露天煤礦投產。葛洲壩一期工程開工。

1971年中國輕工業形成比較完整的體係。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科學實驗人造地球衛星。開展工業學大慶。第一艘兩萬噸貨輪“長風”號下水。追加基本建設投資51億。聯合國恢複中國合法席位。新華社報道,全國建成1800多座小水泥廠。西部地區進行了一次新的核試驗。新華社報道,全國年度水利建設50億立方米,增加農田3000萬畝。

1972年從國外引進化肥、化纖成套設備8套,以後又提出引進43億美元成套設備和單機的方案(即四、三方案)。解放軍落實五七指示,發展農副業生產,許多部隊做到肉菜自給。毛澤東會見尼克鬆,雙方同意互相發展貿易。新華社報道,我國電子工業進一步發展,1971年收音機產量相當於1965年的4倍。從聯邦德國、日本進口 一米 七軋機,建在武漢鋼鐵公司,領有設備在北京、上海、四川、唐山。 40萬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安家落戶。湘黔鐵路通車。中國第一輛載重300噸的大平板車問世。

1973年人民日報發表新年獻詞,農業奪取好收成,工業生產上升。國家計委提出進口43億美元國外設備的方案。新華社報道,1972年是解放以來電力發電站裝機最多的一年。新華社報道,我國發展組合機床取得顯著成就。部分企業和縣社試辦出口工業品專廠、專車間、出口農副土特產生產基地。決定建設邯邢鋼鐵、煤炭基地。春季廣交會開幕,與我國發展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40多個。中國日本共同投資施工建設中日海底電纜。國際大米價格上升,中國增加出口100萬噸大米換回小麥。中國成功進行了一次氫彈試驗。新華社報道,夏糧豐收,這是建國以來第二個大豐收年。全國環保會議召開,製定《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幹規定》新華社報道,我國水田農業機械化取得新進展。新華社報道,我國電子工業迅速發展。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天文測時、測緯光電等高儀研製成功。新華社報道,全國鑽井進尺和建設投產的油井生產能力創曆史同期最高紀錄。國務院重申對外貿易的重要原則。新華社消息,我國化肥產量比1965年增加一倍以上。秋季廣交會開幕,與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貿易往來。西藏發現幾十種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新華社報道,幾十座大中型水電站建成投產,小型水電站5萬多個,遍及全國。西藏軍區在海拔 3800米 高寒地區大規模種植冬小麥豐收。這是西藏曆史上農業發展的重要變革。國務院轉批環境保護若幹規定。新華社報道,中國航空線80多條,連接全國70多個城市,於100多個外國航空公司建立業務往來。新華社報道,5年來,800多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新華社報道,同我國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增加到150多個,其中50多個國家同我國簽訂了貿易協議。

1974年為在本世紀內實現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用幾個五年計劃時間趕上和超過世界水平的戰略思想,國家計委提出《關於擬定長遠計劃的報告》。國務院要求跟抓計劃用糧、節約用糧、嚴格控製糧食銷量等四點要求。國務院提出在今後三五年內,從國外進口一批大型化學肥料、化學纖維和連續式鋼板軋機等設備。國務院批示防止沿海水水域汙染。新華社報道,勝利油田去年創年鑽井進尺 150105米 的全國石油鑽井最高紀錄。新華社報道,我國農村掀起農田基本建設新高潮。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建成。中國西南交通幹線成昆鐵路建成。地熱發電站在河北懷淶建成。中國第一艘二萬五千噸級的浮船塢“黃山號”建成。第三十五屆廣交會開幕,規模為曆屆之最。中國第一台醫用電子感應加速器研製成功。華北濱海地區又建立起一個新油田――大港油田。中國冬小麥產區推廣優良品種,占全國小麥播種麵積的80%以上。傘式太陽爐研製成功。國家計委提出增加石油、棉花、部分鋼材、化肥進口。中國第一個5萬噸級碼頭建成。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建成。新華社報道,大型油田――勝利油田建成。我國最大豎井鑽井研製成功。新華社報道,我國地方小煤礦去年產量比1965年增長兩倍多,占全年28%。三門峽水電站建成。新華社報道,大慶至秦皇島輸油管道建成。

1975年周恩來提出,本世紀末,全麵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新華社報道,四川省開發天然氣取得新成就。新華社報道,我國紅麻、黃麻實現自給自足。降低半導體收音機零售價格。景山發電廠首次應用電子計算機控製10萬千瓦燃煤氣輪發電機組成功。中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建成。高能加速器研製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第一次發現古生界地層油田。國務院界定出口黃金,引進銅、鋁、橡膠、滌綸等原料。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建成。秦皇島至北京輸油管道建成。新華社報道,我國化肥產量顯著提高,上半年增產的化肥可增產糧食100多億斤或3000多萬擔棉花。新華社報道,全國鐵路上半年貨運量創曆史同期最高水平。河南地區特大暴雨,國家撥7億元救災費。國務院決定2億美元進口。新華社報道,最近三、四年來,每年有一大批電站建成投入生產。新華社報道,我國今年早稻豐收,單產、總產創曆史最高水平。新華社報道,截止到1974年底,我國小水電發電量占總量的三分之一。新華社報道,一億隻廣播喇叭連接千村萬戶。水稻培育出新品種,畝產達千斤左右。中國成功進行一次核試驗。中國原鹽豐收,創曆史最好水平。中國成功發射回收式地球衛星。焦枝鐵路通車。新華社報道,我國農業連續13年全麵豐收。

1976年又一艘萬噸級浮船塢“華山號”研製成功。大型火力發電廠――萊蕪電廠投入生產。郵電部門發展傳真通訊技術。廣交會開幕。京滬杭載波電纜投產。6011米 超深井打成。從事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的人數比1965年增加7.5倍,調查工作發展到黃海、東海和南海。有點職工建成全國微波通信幹線。第一座現代化10萬噸深水油港大連新港建成。上海黃浦江上第一座公路、鐵路雙層鐵軌建成通車。人工培植的小黑麥在我國西南、西北、華北推廣。滇藏公路建成通車。新華社報道,全國夏糧總產量創曆史新水平。沿海鐵路幹線津滬複線工程提前接軌。唐山地震。北京至山海關鐵路修複。第一艘五萬噸級遠洋油輪“西湖號”在大連下水。現代化化纖聯合企業――福建維尼綸廠建成。新華社報道,全國80%以上的縣建立水泥廠,產量比1965年增長4.1倍。江南9省已探明的某談儲量比文革前增長了2倍。高速大型通用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同誌逝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寧可《當柴燒》不願幫窮人上升




《高考》讓少數窮人上升了。而少數窮人上升了,寧可《當柴燒》,也不願再來幫其他的窮人上升了。這就是走資派特色政府的《高考》教育下的《檀香木》。而這些《檀香木》寧可《當柴燒》再也不願幫窮人上升的了,或是被稱為《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就是走資派鄧小平複辟《高考》的最“公平“的政績。

自從走資派鄧小平複辟《高考》或稱恢複舊式高考以來, 開頭的幾年由於處於社會轉製期, 孩子們及其他們的家庭貧富相差不大, 人人都享受著各種免費的社會福利, 參加高考前的複習階段有的在農村"上山下鄉", 人民公社的社員們一聽說有個孩子要複習功課參加高考, 總是給於積極地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有的己參加工作後更是方便, 請假專心複習工資照拿廠裏頭頭們一路綠燈。一旦考上了還要大張旗鼓地歡送一下。至於上了大學也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幾乎都是免費的包括吃住和一切學雜費用, 說不定還發一些零化錢。享受著國家幹部的待遇。因為國家急需人才啊! 這樣的上大學有誰不願意? 有誰不喜歡嗎? 古今中外人類曆史上有過幾次這樣的機遇?

上大學讀書經三年四年大學畢業了, 幾乎都不會也不願分配到農村工廠去的。各種學校科研機關等用人單位早己要去了。雖然沒有回到工廠或農村,但善良的當時送孩子們上大學的工人們農民們也很高興和喜歡, 總以為孩子們學成之後,為了建設新中國歡迎大學生們服從國家分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當然在恢複高考開頭這幾年的大學生裏有工人農民家庭出生的孩子, 也有出生於四九年前是有錢人家的孩子。

當然,當時還有一些孩子的祖父輩是反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地富反壞右分子, 因為填寫高考表上取消了成分一擋。這是最最重要的一條也是恢複《高考》的主要原因。

後來的"知識改變命運", "高考改變命運"歡呼者們,主要是這些大學生們。而那些工農出生的大學生們,有的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有的其實是瞎起哄而己。

有的說,農村的孩子, 窮人家的孩子隻有靠讀書高考來改變命運? 那麽,沒有考上大學的就無法改變命。

有的說,窮人家的孩子隻有靠出國移民來改變命運? 有幾個能做到?

改變啥子命運嗎? 工人農民在任何時期都占極大多數人, 全部改變命運? 全部出國移民? 全部《高考》上大學行嗎?!顯然是忽悠。

至於學到了知識,學到了本事之後呢?再後來是不是為祖國建設服務了嗎?那些沒上大學的人就己經不重要了?《高考》上升了,成為了上等人, 成為了走資派官員, 成為了資本家富人, 成為了磚家叫獸精英階層。公費公派出國留學了, 公費公派出國訪問學者了, 完成了研究生博士了, 成了外籍磚家叫獸了, 留在國外移民了, 全家定居國外了, 作為磚家叫獸回中國投資了, 指導工作了......外國中國兩地拿好處。

在外國時不時地罵罵共產黨, 譏瘋一下農民出身的毛澤東, 評議一下中國這個不行, 那個落後, 數落一下中國人素質如此低俗。住在國外的大房子裏細細品味著有那麽多地高興和喜來。

在中國掙錢後帶著大把的錢西裝畢挺地飛回國外的豪宅裏享受著歡樂著。顯然是《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知識給個人帶來了財運。而就是:寧可《當柴燒》也不願幫助其他窮人們上升。

想起百年前陳獨秀周恩來等無數的出身富人家庭的孩子們,出國留學後為了讓窮人地位上升,選擇回中國浴血奮戰幾十年,逝世前沒有為自己留下任何財產。為了讓大多數窮人上升成為國家主人。他們做到了。而他們為之奮鬥的讓大多數窮人上升成為國家主人後,這些後代忘了前輩的恩情不算,還要寧可《當柴燒》也不願幫助其他窮人們上升。陳獨秀周恩來等無數的前輩們在地下安心嗎?

然而到了《文革》結束四十多年後的今天,走資派特色政府的一切私有化後,資本主義的教育產業化了, 對於大多數低端人口工人農民們的孩子們那怕買一支筆都要自己化錢了, 教育費用一天天地上漲, 所有物價不斷上漲。人群中的貪富差距越來越大, 對於低收入的孩子們來說如何能與富人家的子女相同地參加高考?能顯示出公平來嗎?

富人窮人的不同, 城市和農村的不同, 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的不同, 各地教育資源的不同, 高考能是公平的嗎? 能讓窮人上升嗎?

《高考》 除了在教育鏈上搶錢的少數人靠教育來賺錢的資本家得到好處之外, 對於沒有錢的低端人口帶來什麽益處呢?! 其實有了錢的權貴們家的孩子《高考》可以請人代考, 論文可以去找人代寫, 大學畢業證書也可以買到。高考隻是一個忽悠, 忽悠那些低端人口們夢想改變命運的人。是的偶爾會有一些個例, 但有些個例可以用《悲》來形容。

先看看見於新聞謀體的, 當然沒有報導的還有多少呢?!

2001年7月31日,《新浪網》在《人生的未來有多遠--透視落榜生自殺現象》一文中指出,在福建福鼎市崳山島海域,17歲的劉某因高考成績不理想,怕挨父母打罵,便離家出走從福鼎城關坐車到了沙埕港,又乘船來到崳山島,從一塊6.7米高的礁石上跳進海裏。.......

2006年8月初,《華商報》刊發了一篇新聞題目是《陝西一女孩高考落榜 父親絕望自盡》,文章稱,戶縣女孩張小雨因為高考落榜父親絕望的上吊自殺了。7月10日到27日張小雨的第一誌願未被錄取,7月29日張小雨在父親的帶領下一直在忙碌著補錄的事,但都沒能如願,7月30日早上8點左右小雨的父親竟上吊自殺了,自殺前的晚上,小雨的父親曾絕望的說:“一切都完了,不想活了。”

《貴州都市報》在2006年8月底刊文《貴州一女生高考落榜無錢複讀深夜割腕自殺》,文章稱,今年20歲的小惠因為隻考了300多分,想再複讀一年,但家裏沒錢供他讀書,於是她便用菜刀在兩隻手腕上各劃了一刀,.......

2011年6月下旬,《齊魯晚報》在《少女複讀後高考落榜喝農藥欲自殺》一文中稱,今年21歲的張堯家在菏澤市巨野縣,當她得知她的高考成績離本科分數線差了150多分時,她將房門緊鎖喝下農藥“百草枯”,從鄉衛生院到縣醫院連續搶救10多個小時,之後又轉院到省城濟南在省立醫院救治.......

2013年3月初,《河南商報》在一篇《男子高考落榜後抑鬱七年 與母親爭吵後跳樓身亡》新聞中這樣寫道,26歲的謝某因2005年高考失利精神受到刺激得了抑鬱症,7年一直在吃藥,因為與母親爭吵最終選擇了用跳樓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2013年6月25日,《遼沈晚報》刊發了一篇《高考複讀生查詢成績後裝著石塊投河自殺》報道,文章稱,6月9日,在高考標準答案揭曉的當晚,營口市大石橋複讀考生李新離家出走,14日李新的父母接到警方電話,稱李新在鞍山郊區的一處河裏投河自殺,身上裝著兩個大石頭,還有準考證。

2013年7月《中國青年報》在《高考落榜生自殺身亡 遺書稱自己死父母才能輕鬆》中這樣寫道,楊媛這個家在四川崇州一個小村莊的複讀生,在成績揭曉的當晚,她收到手機短信,內容顯示,她今年高考的總分數454分,四川省高考理科本科第三批錄取控製分數線460分。得到這個消息後,她先是拿著水果刀割腕,因沒有割到主動脈而找到家中的農藥磷化鋁,吞了3顆藥丸,隨後跟母親說了個借口就出去了,最終,楊媛在村口公路的輔道上昏了過去,後經搶救無效死亡。她在遺書裏這樣寫道:“隻有我死了,你們才能輕鬆點。”

2013年7月,《長江商報》刊發新聞《高考落榜複讀生吞鋼釘自殺》,文章稱,武漢19歲的小王因上一年的高考失利成了青山區某學校的複讀生,7月3日晚上,她因為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績很不理想的消息,在房間裏吞下7枚鋼釘和5枚硬幣企圖自殺後因父母發現及時到武漢某醫院手術取出了鋼釘與硬幣脫離危險保全了性命。

據華西都市報報道,為了出人頭地、回報父母,20歲的崇州女孩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後,選擇了複讀。今年,複讀了一年的她,差理科三本線仍有6分差距。在得知這個成績後,她選擇了割腕、喝農藥結束自己的生命。她以為這樣能讓父母輕鬆點,不想這卻成為父母一生中的痛。

其實類似這樣的悲劇,已經發生了不止一起。正值花季年齡的他們,為什麽會不顧一切走上絕路?高考考生自殺的悲劇為何年年上演?有多少考生因為高考失意自殺?每年這個時節,都會讓人心痛。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高考讓窮人上升後檀香木當柴燒





《高考》讓少數窮人家的孩子上升到何處去?《高考讓窮人上升》這是符合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後,所謂的改革開放的國策的忽悠《少數人先富》相一致的,主要是為全麵複辟資本主義私有化做準備的。重新製造資本家和精英,拉大貧富差距讓整個社會又回到少數人是《富人》,多數人是《窮人》的半資本主義半封建主義,同時又夾雜著一些社會主義的“特色社會“。在這樣的“特色社會“裏,《高考》讓少數窮人家的孩子上升到何處去?

簡要回答:當然是上升到《富人》區去。這裏的《富人》區是指所有的權貴階級,包括走資派資本家及富人階級。

那麽這些少數的窮人家的孩子上升《富人》區後又是如何呢?大多數的窮孩子上升後成《檀香木當柴燒》,少數的就有各種各樣的。

《檀香木當柴燒》這詞組,不是本博主創造發明的。是《qxw66 》博主創造發明的。是在《孫博士回國之我見---支持孫申請恢複中國國籍(2)》中說的。摘錄完整段落如:

“還有愛國大V的政治解讀則更加毒辣,就是美國8,90年代大肆引入中國理工人才是為了毀滅中國一代精華。。。客觀的說,雖然很多人才在美國發光發熱對美國做出重大貢獻(其中也有少數回流中國,但比例較低),但多少人仍然是檀香木當柴燒的浪費了。。。當然,能當柴也不錯了,有些人像孫,想當柴而不得。“

這段文字是什麽意思各位看官自作解讀。本博主取自《檀香木當柴燒》這詞組作標題。是想說,《檀香木》是木材中的珍品。用《檀香木》來比喻《8,90年代中國理工人才》《中國一代精華》這件事。

在這《8,90年代中國理工人才》中,《中國一代精華》中,其共同的特點都是通過《高考》上升的。還有一個特大特點:這批上升的都是《窮人》。雖然家庭出身不同,但那時代都是《窮人》是能達成共識的。這《8,90年代》上升的“精華“中有不少著書立傳,以控訴的口吻訴說了當時如何窮,隻帶幾美元幾十美元來到了美國。而閉口不談免費受教育,為《高考》在工廠的,工人們為了讓參加《高考》的拿工資複習功課不上班勞動。上山下鄉插隊落戶的人民公社社員們讓他們不參加勞動專門複習功課。當然工人農民的這些支持是微不足道的。但當時工人農民隻能做到這些。希望他們考上大學。能否學成回來工人農民們一定不敢多想。

這《8,90年代中國理工人才》,《中國一代精華》《高考》上升了再也不到工廠農村去了。上升成了達官貴人《富人》。自由了,幸福了。民主了,有人權了。《檀香木當柴燒》了。這是《高考》讓少數窮人家的孩子上升後的一種。而且也是大多數的一種。

《高考》讓少數窮人家的孩子上升後,成了反共產黨反毛澤東反華反中的一種。這一種有上至美國政府當高參的,下至個體反共專業戶。這一種有多少人?無法知道。恐怕也不少。

《高考》讓少數窮人家的孩子上升後,成了流浪漢。有多少?天知道?不過天才少年流浪十六年,也是夠說明《高考》的上升作用了。

《高考》後,如今的大學生,博士生滿街都是。《檀香木當柴燒》?

”當然,能當柴也不錯了,有些人像孫,想當柴而不得。“

文革中批: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

改革後: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家和國。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高考》讓幾個窮人上升到何處





《高考》能讓幾個窮人上升?又要窮人上升到何處?提這二個問號主要想說,討論《高考》要有時代背景。民國及舊中國幾千年來窮人有條件參加《高考》嗎?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農村人民公社裏的貧下中農都是主角。地富反壞右牛鬼蛇神是被專製的對象。沒有窮人和富人之分。不用《高考》都能免費接受教育,上小學中學大學。學完畢業又回到工廠農村去的。

所以,《高考》讓幾個窮人上升到何處?

當然,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了,在改革開放初還延續了新中國毛澤東時代公有製的習慣,還沒有窮富分化嚴重。完全私有化之後,階級固化後,還拿《高考》忽悠,不是別有用心就是白癡智障。

每一個參加過高考的學生,可能都聽過這樣語重心長的教導:高考不是最完美的製度,但卻是中國當下最公平的製度。每年的高考季,許多人也都會挺身而出為高考辯護,理由也都大同小異:“高考有缺陷,但至少是底層子女往上走最公平的途徑”、“如果沒有高考,寒門子弟隻能待在社會最底層”。

在普通中國人的眼裏,高考是樸素的,是美好的。更為重要的是,高考是相對公平的,尚未被權力和資本過度染指。在人人平等的試卷麵前,寒門子弟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實現階層上升。擁有這樣的信念,諸如“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沒有高考,你拚得過富二代嗎?”這樣的標語才顯得格外有力量。

可是,在今天的中國,究竟有多少寒門子弟能靠高考“逆天改命”?“命運”之所以叫命運,是區區一場高考就能改寫的嗎?

高考是什麽?沒參加過如果說高考是寒門子弟的“鯉魚躍龍門”,那麽大部分寒門子弟連門的影子都見不著。

教育部的數據樂觀地告訴我們:2005-2010年,15-17歲學生的高中入學率已經從52.7%上升到82.5%。可惜,這個數據是摻過水的。亞洲開放銀行經濟學家研究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後,發現了真實的情況,事實上高中入學率僅從48.6%上升到52.9%。

這30%的水分從哪裏來的呢?多虧了虛高的職業高中入學率。2005年,教育部被要求在15年把職業高中入學率從20%提高到50%。於是,一大筆錢被砸向職業高中,經手這筆錢的地方政府自然不可能放過這個賺錢的好機會,就故意上報了虛高的職業高中入學率。

大部分貧困、農村地區的學生壓根兒上不了高中,上了高中也往往沒讀完就中途輟學。人們以為的“最公平的競賽”,很多寒門子弟還沒參賽就已經被淘汰了。

猜猜看,100個進入初中的貧困農村學生,有多少能從高中畢業?“農村教育行動計劃”曆時7年的大規模調查顯示,2007-2013年,這100人中,僅有46人能進入高中,而高三畢業生隻剩下37人。同人不同命,生在大城市的孩子並不需要經曆“創造101”般的篩選率,90%的人都成功地從高中畢業了。

2013年8月15日,四川省德陽市,龍龍曾讀過兩年幼兒園和一學期一年級,後來因為沒生活費,便輟學了。很多時候,奶奶和龍龍總是坐在堂屋門檻上靜靜地發呆 / 視覺中國63%的輟學率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高中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想上高中,總要交學費吧。2014年,《經濟學人》雜誌報道,包括書本費用在內,高中三年的學費動輒數千美元。“農村教育行動計劃”給出的三年學費數字是1659美元,這也是貧困、農村地區人均年純收入的10-15倍。

明麵上的錢寒門學子都給不出,更不用說暗地裏的錢。如果你生在貧困農村,你會發現附近的村鎮根本沒有高中,想讀附近城市唯一一所高中讀書,就不得不參與一場注定頭破血流的戰爭。雲南昆明的同學們,在你的家鄉,其實隻有25.3%的初中生能奪得一張高中的課桌。

大家都想上高中怎麽辦?成績不夠,那就擇校費來湊。一萬元,最多幾萬元就能為自己的孩子換個高中上,城市家庭當然會大呼“值得”,可是對於農村家庭來講,那很可能是全家人好幾年的收入。

2017年7月29日,陝西榆林,張倩倩被本科一批批次理工類重慶醫科大學臨床藥學(五年)專業錄取,她希望能成為醫生,然後為媽媽醫治疾病 / 視覺中國

拋開錢不談,學習能力低下也在給寒門子弟輟學加碼。“農村教育行動計劃”在為農村初中學生提供助學金後,仍有40%的初一學生選擇輟學。養尊處優的城市人常常責怪這些人“懶”、“不努力”、“不懂得感恩”,可是,師資、校舍、爸媽的受教育程度……農村惡劣的環境又豈是單靠“努力”二字就能對抗的?

高考這場“遊戲”,殘酷得很。一小撮農村學生費盡千幸萬苦終於站到了高考的門口,卻發現中國高校尤其是頂尖高校的大門正朝他們緊閉著。

高校擴招聽起來很像是農村學子的希望之光,畢竟20年來,普通本專科的招生人數和錄取率都在節節攀升。但很可惜,這份幸運並不屬於寒門學子。

上大學對他們而言不僅沒有更容易,反而更渺茫了。從前城市比農村入學率多三倍的時候,寒門子弟還能安慰自己說,“三倍不算多,過幾年農村學生就能追上來”。然而一年又一年,他們看著這個差距從三倍,到五倍,再到十倍,終於他們無法再自我欺騙,高等教育是普及了,可大多都沒普及到農村學子頭上。

越是好的大學,離農村學子的距離就越遠 。好不容易考上了,等待你的也往往不是頂尖大學。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發現,2012年複旦大學新招收的農村學生占比為10.36%,同濟大學18.98%,天津大學28.14%,吉林大學32.27%,南昌大學43.68%,西北師範大學59.85%,喀什大學(原喀什示範學院)56.98%。好大學的席位早在高考前就已預留給城市學生,農村學生隻能灰溜溜地去差大學讀書。

至於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清華北大,農村學生占比也在逐年滑落。回憶一下你看到的社會新聞,是不是有一個農村高考狀元對著鏡頭,眼含熱淚地說,“我就是要證明我們農村學生也能上清北!”。可這樣的故事再勵誌、再感人,農村學生難以觸碰到象牙塔尖的現實就擺在那裏。

寒門不僅是城鄉中的“鄉”,還是招生配額多少中的“少”。坊間流傳著一個笑話:

北京考生:“爸,我考了530,比一本分數線高了53分!”
北京爸爸:“兒子真有出息,咱出國旅遊去!”
山東考生:“爸,我考了530,跟二本分數線差了20分。”
山東爸爸:“真沒出息,別上了,和我打工去吧!”

笑話雖然不完全符合現實,但的確,中國的大學在各地有不同的招生名額。如果你的戶籍恰巧來自配額不利的省份,那麽你以為的“高分”就很可能被貶值。配額越少,競爭自然就越激烈,你進入好大學的機會也就越低。

更諷刺的是,越窮的地方招生配額偏偏越少。在“公平的世界”中,各個省份的入學機會指數應該等於整個國家的平均值,也就是1。然而在2006年,北京、上海、天津的入學機會指數分別為2.63、1.80、1.95;而甘肅、貴州和四川的指數分別為0.54、0.70和0.85。北京的高中畢業生上大學的可能是甘肅學生的4.87倍。

2018年6月2日,河北衡水二中高考考前衝刺誓師大會活動現場 。
當寒門子弟還在為了為數不多的幾個名額搶破腦袋的時候,北京、上海的城市學生也隻能無奈地聳聳肩膀,然後飄來一句,“抱歉啊,我剛好出生在這裏。”

躍過龍門的鯉魚,依然是鯉魚。
很多人都關心,寒門子弟當中考上985、211的佼佼者們如今過得怎麽樣?他們又是否如人們所願從此平步青雲,飛上枝頭變鳳凰?

如果改變命運僅僅是指獲得較高的收入,極少數寒門子弟確實做到了。如果你高考的成績能夠超過一本分數線,那麽你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的月工資要比一本分數線以下的畢業生平均高出122元。6%的起薪溢價可以被看作是你闖過重重關卡進入好大學的第一份獎勵。

盡管你起點比較低,但四年的高等教育會幫助你逐漸縮小和富裕學生的差距。除了學業以外,你還會獲得參與社區活動、領導學生組織以及實習和兼職等一係列鍛煉機會。北京大學生的數據更證明,你能夠憑借這些成為“後起之秀”,進而在畢業後與其他非貧困的競爭對手實現平等的收入。

2017年6月5日,安徽六安,學生在桌子上留下的字 。
這也是很多農村學生非要和千軍萬馬一起過高考這座獨木橋的原因,盡管機會渺茫,但高考確實是寒門子弟唯一的希望。“我奮鬥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固然心酸,但如果“我”是一個貴州農村從初中輟學到上海打工的農民工呢?

要麽“我”就乖乖回到農村,和我的父母共享同一份收入,同一份命運。2015年,貴州農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有7397元。要麽“我”就隻能去上海打工,同年外出務工農民工的月均收入不過3359元,在生存線上下掙紮將成為我後半生的主旋律。

可是如果“我”能拿到複旦大學的文憑,至少“我”不必再為吃穿用度發愁。父母生病了,至少“我”能付得起大醫院的住院費。倘若“我”有了孩子,他也會知道,人生不止大山裏那一種活法。

紀錄片《高考》的開篇是《毛坦廠的日與夜》,其中複讀生吳世康的父親吳俊是毛坦廠中學的保安隊長。在這個連路邊的裁縫都能隨口說出“高考就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的鎮子,兒子模擬考試排名暴跌的愁雲徹底籠罩了他。

長期以來,吳俊都覺得自己沒能在這所學校有一席之地,就是因為手裏沒有那張叫做文憑的紙片。所以如今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把兒子送進大學,讓他“將來能吃上一碗比較輕鬆的飯”。

2016年5月28日,北京一所國際學校高中生畢業典禮在孔廟舉行。北京等地優質的教育資源幾乎是寒門子弟永遠無法想象和享受的 / 視覺中國
然而,寒門子弟能做到的也隻有這些了。高考分數是否在一本以上,完全無法幫你拿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戶口”。而能不能在工作地點落戶和獲得工作單位的住房補貼,得看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成為“精英”大概是很多寒門子弟的終極理想了吧。隻有擁有管理崗位等“精英職位”,進入金融業等“精英行業”或者隸屬於國企等“精英所有製”才能讓自己被看作“精英群體”,真正地光耀門楣。但是無奈,高考分數在這方麵同樣幫不了你。相比之下,如果你的父母有一方符合上述三個條件,你成為精英群體的概率將分別提高33%、64%和24%。

說白了,那些能力無法帶給你的,恰恰由家庭提供。不同於家庭條件優越的人,身為寒門子弟,你隻要稍有不慎,就會被就業的激流吞沒。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家庭經濟條件越差,父母職業聲望越低,祖輩或父輩等直係親屬中職務級別越低的大學畢業生就越難就業。

2017年6月3日,安徽六安毛坦鎮,毛坦廠中學外,學生放飛孔明燈為即將到來的高考祈禱 。

真實的世界不相信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童話,更何況醜小鴨從來都不是鴨。倘若把人生比作一場遊戲,出身農村的你,從出生那一刻就已經被迫開啟了困難模式。你需要一邊看著旁邊的城市玩家快速升級,一邊熬夜爆肝才能攢夠基本裝備,然後拿到高考這個核心關卡的入場券。

等進場後,你才領悟到這個遊戲的真諦,那就是你隻能打死小怪、刷刷經驗,“高氪金”玩家才能通關。終於有一天,你拚命考上了985、211大學,榮膺“頭號玩家”稱號,正想探索遊戲地圖上的其他副本,這時,一個溫柔的女聲響起:“對不起,該副本不向寒門子弟開放。”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走資派教育《精致利己主義者》





改革開放後的教育完全恢複了舊式教育的模式,共產黨的那種延安“抗大”式的試驗性的辦學思路完全被拋棄了,原本是旨在抗議舊式教育中隻為培養尖端人才的現象的“交白卷”行為成了笑柄。也就是說,改革開放後的教育政策是對文化大革命中的新式教育嚐試的“反動”。如果說,電影《決裂》是新式的“抗大”式教育對由“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所掌控的舊式教育話語權的決裂的話,那麽,改革開放以後的複辟了舊式教育政策就是後者對前者的徹底決裂。也就是說,電影中所全盤批判的,正是改革開放以後所全盤肯定的。這就是文革中兩種教育理念的較量!

四十多年過去了,忽然間,人們發現,改革開放之後的複辟舊式教育雖然給了文革中少數被專政的人通過上大學而獲得個人成功的機遇,但隨著這一政策的持續,唯升學率、唯分數主義的舊教育觀卻為現實社會製造了一大批對追逐名利的興趣遠遠高於求知的興趣的人。將自我實現看的遠遠高於社會責任的人, 即有人概括為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當然,這樣被製造出來的人一定是當不了“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他們倒是為自己謀得了許多加官進爵和出國、發財的機會,至於他們對“共產主義事業”有沒有哪怕一絲的承擔的意識就很難說了。不過畢竟,他們是改革開放後教育轉型的受益者。

既然有了二種社會製度轉型時期即既享受了社會主義一切免費的社會福利, 又搭上了私有化少數人先富的大蓬車以及那些依靠轉型期一批推行的舊式教育製度初期的受益者做榜樣,則人們難免不會激發起一種巨大的社會人士去追求的"中國夢",也就是說全社會所有的想改變命運的人都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進大學的身上。由於這種巨大的社會需求,所謂“教育產業化”以及伴隨之而來的“擴招”則成了大勢所趨,再也阻擋不了了。

然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推行舊式教育就合乎邏輯地演變成了低端人口頭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而給極力為孩子謀出路的低端人口中的家長們帶來無盡之負擔與痛苦焉。

如果,忍受痛苦換來的是甜美的報償的話,家長們還是想得通的。可隨著經濟危機的逼近,社會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與每年成倍增長的畢業生數量、社會所能提供的職業與應屆畢業生擇業的心理預期之間的剪刀差將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變成了一個“定時炸彈”,極大的威脅著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

就如電影《決裂》所隱喻的一樣,對於今天中國的社會而言,改革開放後不斷形成的舊式教育體製讓大量的應屆的畢業生成了隻能應付考試的“馬尾巴的功能”———他們的所學既與社會的需要脫節,他們的心態又與社會的環境脫節。除了憤怒,他們和他們將要麵臨的社會之間,還剩下了什麽呢?

為什麽中國的教育會搞成今天這個樣子?如果想要挖掘其深層次上的原因,還在於“決裂”這兩個字。曾經有一位中國的老板說,其實,就業的機會很多,有的行業就需要用人,可就是用不到專業對口的人,而許多職業是現在大學生不願意屈就的。為什麽許多的工作機會很多的大學生不願意幹呢?這和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分不開的。

四十多年前,被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所肯定的是“做對社會主義建設有貢獻的共產主義接班人”。而改革開放後的現在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是為追求個人成功而付出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的資本家、官員、技術專家。顯然,社會對後者的吸納程度畢竟是有限的。

本來,一個健康的教育製度應該可以向社會提供各種類型的人才,而受教育者也會有著多元化的自我期許。但由於中國的社會各種的價值取向在不同曆史時期經曆了一個相互決裂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過程,於是乎,教育在新中國建國後的曆史中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的角色———要麽為工農大眾的實際需要服務、走降低入學門檻、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教學大綱與當地實際需要相結合的道路。要麽為培養尖端人才製造一大批對追逐名利的興趣遠遠高於求知的興趣的人;將自我實現看的遠遠高於社會責任的人, 即有人概括為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後的今天,該是需要更多地反思、更多地思考教育是培養學生們結合實際社會需要的新式教育, 還是盲目地培養些學非所用如學馬尾巴的功能式的舊式教育的時候了。

電影《決裂》於1975年上映,是反映文革後期文藝為政治服務的重要代表作。電影的主要內容是1958年抗大出身的墾殖場場長龍國正,到鬆山辦抗大式半工半讀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期間,又紅又專的無產階級辦學方針與嚴重脫離生產實踐的學究式資產階級辦學理念做堅決鬥爭的故事。

不但大學這樣,小學也如此,又紅又專的辦學理念貫徹中國教育的各個環節。小學一二年級,上半天文化課,另外半天是到農村去參加生產勞動。文革時期,綜合大學也有辦,主要培養以理論學習為研究課題的專業人才。

文革中大部分是專業院校,如農學院、林學院、醫學院、畜牧學院、工學院。按照教育要為生產實踐服務的方針,農學院下放到了農村,林學院被趕到了林區,工學院則辦到了工廠。大學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取消,改由工廠、農村、部隊基層單位推薦,大學的課程設置也要緊密結合地方的生產實踐。

如農業大學在南方山區道路崎嶇,主要牲畜是牛、豬,那麽主要專業課程應該是如何養牛、養豬,而不是講授馬尾巴的功能。在辦學理念上,反對高樓大廈,強調勤儉持家。

然而,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的教育理念發生了華麗的大轉身。小學、中學自不待言,大學的變化更大。專業院校被綜合大學替代,簡陋的土坯房被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所替代,專業課被大大壓縮,文化素質課大興其徑,生產實踐被模擬實驗所替代。 如林學院林學專業的學生,在黑板上“造林”,在紙上“育苗”,天曉得這樣的學生跑到生產單位是一種什麽樣的結局。至於“紅”的培養方向,更是被金錢、權力所異化,“寧在寶馬中哭泣、不在自行車上笑”,就是當代年輕人價值觀的真實寫照。

如今的大學生沒有信仰,也就沒有做人的道德價值底線,也談不上為什麽理想而堅守;長期在生存壓力下,極易為物質利益所誘惑而隨波逐流。為名為利不管黑道白道先富為道。例如在當官發財的當下,區區一個政府機關的處長職位,可以引來50多個教授激烈競爭。今天的高校, 論文壓倒一切,一個學美術的藝術類教師為職稱可以去炮製在化學期刊上發表論文。假文憑假論文等等什麽都有。隻要有名稱都可以造出假來, 還可以===以假亂真。

文革有很多令人不爽的人和事,也給少數人帶來痛苦。然而,文革中有許多好的人和事, 有許多的精華。尤其在教育理念上有很多方麵是很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比如舊式教育下的許多學生連韭菜與麥苗都分不清的城市孩子,在文革當時的新式教育體製下,學會了割麥、插秧、打穀、車水。因為中小學又紅又專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學生參加工作後,很多學生經常多次地深入山區、林區的林場、農戶、林業站調查。

有的學生因為對基層情況比較了解的緣故,多次被有關部門領導邀請作為專家參加一些林業方針政策製定前的研討。不止一次在參加國家部委召開的專家研討會時,仍有一位林業專家悲哀地說:不超過10年,等新中國培養的老一代林業專家都退休時,這樣的會議就無法舉行了。因為,目前高校新進的師資基本全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林業調查規劃實踐經驗、對林區基本情況不了解的學術研究型教師。

今天我們怎樣來看泛教育質量,怎樣來衡量泛學生的好壞?翻遍古今中外各種教育史,哪裏有什麽超階級的“統一的標準”。有人說什麽“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是多麽虛偽。因搶救遭到嚴重蟲害的稻田,考試交了“白卷”的李金鳳,和那個“門門五分”,卻以自己剛學到手的一點技術向貧下中農“敲竹杠”的餘發根,這兩個學生,誰個好? 誰個不好?兩個對立階級所持的標準,又怎麽能一致起來呢?有人所要求的統一標準,無非是資產階級的標準。你不同意他這個標準嗎? 那就是不講質量,那就是把他認定的壞學生當成了好學生。

當前教育界的那些奇談怪論,就要說你“拖四個現代化的後腿”。這種是非顛倒的邏輯,無非是要把教育革命納入資產階級的軌道,使之變成他們可以接受的東西,以便讓資產階級在教育領域重新稱王稱霸。

但是,不管資產階級在教育質量問題上怎樣危言聳聽,終究是唬不倒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的。多少象李金鳳那樣優秀的工農兵學員,他們為革命勤奮學習,以在三大革命運動中善於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向黨和人民交了紅卷。他們的質量,無產階級滿意,貧下中農讚揚,就是不要資產階級宣揚的那種“質量”!

遵循毛主席的教育方針,龍國正說得很明確:“咱們共大培養的人材,既要有共產主義覺悟,又要有學問,還會生產勞動,要成為又紅又專的大學生。”這體現了無產階級在教育質量問題上的觀點。

李金鳳在農村尖銳複雜的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中,不但能夠識破而且敢於頂住劉少奇“三自一包”的修正主義路線,指出“趙副專員的報告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毒草”,這說明她有很高的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覺悟,在階級鬥爭這門主課方麵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中,她能夠培育出優良的稻種,能夠發現生產隊稻田的蟲害,並組織同學和社員一起把它及時撲滅,這難道不算學問,不算文化?

有人誣蔑我們批判了“智育第一”,就是提倡“不讀書”、“不講學文化”,這真是奇談怪論。無產階級的教育方針,曆來主張德、智、體全麵發展,要求把這三者辯證地統一起來,做到又紅又專。其實,任何階級看待教育質量的好壞,都是把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的。我們說李金鳳是好學生,首先是因為她在校內校外,都敢於堵資本主義的路,邁社會主義的步。而曹仲和他們把李金鳳當壞學生,甚至開大會批她,首先也是因為她觸犯了“師道尊嚴”之“禮”,越出了“智育第一”之軌,為了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敢於和資產階級和修正主義鬥。

由此可見,無產階級認為是好學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正好就是資產階級定之為“壞學生”的那些“罪狀”。一切文化都是屬於一定的階級和一定的政治路線的。在無產階級政治的統帥下,我們曆來重視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性。而那些極力維護“智育第一”的人,又何嚐是熱心智育,他們的真心本意,不過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政治第一而已。

當然,還有這樣的一些同誌,由於受舊傳統觀念禁錮,對於教育革命這一社會主義的新生事物專愛挑剔,這正象魯迅說過的那樣:盡管現代的玻璃鏡要比古代的銅鏡好,但他們總是頑固地認為:“照起麵貌來,玻璃鏡不如銅鏡之準確。”這樣的人,隻有從資產階級的偏見中解放出來,才能在教育革命的問題上和工農群眾有一種共同的語言。

四十多年前的電影《決裂》,總是使人思考著當前中國教育產業化資本化後的種種醜陋。電影文藝創作和現實鬥爭的結合是緊密的。上層建築各個領域的鬥爭是息息相關的。反映教育戰線兩條路線鬥爭的文藝作品,有一個究竟為哪條教育路線唱讚歌的問題。

改革開放後電影"決裂"中《馬尾巴的功能》不是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校內的課堂上! 教授們又開始大聲地講著《馬尾巴的功能》, 學生們也認真地又或是裝著認真地聽著非洲斑馬的馬尾到底有什麽功能呢! 而類似於《馬尾巴的功能》一樣的東東在各式各樣的學校裏還多著呢。怪不得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很多都是學非所用專業不對口的。同時為了搶錢大量地盲目地招生後造成學生畢業後即失業之外, 還出現了許多買賣文憑造假學曆等等一係列的問題。

在新中國建立後的一所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即專門為農民子弟建起來的農業大學裏,學生的管理是采取“社來社去”的培養方式即從當地的農民中招生,畢業後再返回到農村去。電影"決裂"中馬尾巴的功能的一個老師是由葛存壯飾演的教授。 某一天的某一教室裏教授正一本正經地在對農村招來的大學生們講“馬尾巴的功能”。這時,一個老農民來請這位教授給牛治急性病,卻被轟走了。因為,教授認為他的“教學大綱”要比農民的實際困難重要得多。

建國後,圍繞著教育方針問題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爭論的一方以劉鄧為主的認為教育規範化、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尖端人才是當務之急,而另一方以毛澤東為主的則堅持教育的目的是為工農大眾的實際需要服務、是培養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因而主張在教育的問題上應當繼承延安“抗大”的辦學精神,走降低入學門檻、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教學大綱與當地實際需要相結合。的道路。爭論背後自然各有其在中央高層的支持者,因而教育方針之爭不免演變成了政治路線之爭。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高考》與《公平》扯不上關係





“高考是中國唯一公平的東西“?還想忽悠誰?《高考》與《公平》扯得上關係嗎?複辟高考頭幾年,窮人家孩子能免費上學讀書,地主資本家沒有了,他們的孩子同窮人家孩子一樣也能免費上學讀書。在這樣的背境下《高考》與《公平》扯得一點關係。在民國,隻有地主資本家的孩子們能參加《高考》。窮人家孩子能參加《高考》嗎?《高考》與《公平》扯不上關係。今天中國走資派特色政府下的資本家土豪家的孩子們,同下崗工人農民工的孩子們,《高考》與《公平》扯得上關係嗎?前者可一對一高價教師輔導授課不擔心生活費用。後者還要去打工掙錢養活自己之餘自學。“高考是中國唯一公平的東西“?

“高考再有弊端,也比當年靠“推薦”的工農兵上大學公平得多“?兩者之間沒有可比性。工農兵上大學不是為自己改變命運,大多數都回原來的工廠、農村人民公社、解放軍連隊的。而《高考》生,都為自己將來能謀取私利升官發財,為改變命運脫離工廠脫離農村,甚至脫離中國。學成之後借出國留學之名移民定居外國。這有可比性嗎?工農兵上大學不管前門還是後門,學成之後除國家需要之外留在學校和科研單位,大多數都回原來的工廠、農村人民公社、解放軍連隊的。

其實,走資派鄧小平複辟中國的《高考》製度其實是最不公平的,而且這種社會製度對人的傷害是非常大的,甚至直接破壞了年輕一代的道德觀念和生存能力。先說高考不公平的地方:

第一個:各省的待遇和競爭壓力不一樣,北上廣深這些地方的土著,尤其是北京土著,高考的優待那不是一星半點的。

第二個:不是全國統一的難度,有的地方難度特別高比如江浙滬,學生需要付出幾倍於其他地方人的努力才能實現和其他地方人一樣的待遇。

第三個:招生腐敗問題,冒名頂替,花錢頂人很常見。

中國的高考製度真正要命的地方是:學生以考試為目標,拿高分為目標,所以基本的道德教育沒有,基本的倫理教育沒有,基本的三觀教育沒有,隻要分高那就是你說啥都是對的,分低說啥都是錯的。然後年輕一代基本上就是叢林社會野蠻生長的。

現在年輕一代基本的倫理道德觀念很薄弱,反而是我強我有理,你弱你活該的叢林思維大行其道。

而且因為高考文化,考大學上本科的思想,如果按照原本高標準招生,根本沒多少人考上大學,之後大學開始花式擴招,一本二本三本,搞得現在學曆歧視非常嚴重,而且年輕一代覺得自己是大學生,眼高手低啥都不會,最後還得從頭開始的非常多。

大量的時間都浪費了,實際上根本改變不了命運也培養不出人才。

就說頂尖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流大學也不是公平的,中間有保送的照顧的天才班等沒有參與高考的。高考製度也沒有一絲公平可言。

什麽叫公平?就是納稅人的錢,平等地或窮人優先地用在全體或盡可能多的納稅人身上,不分男女、老少、美醜、智愚。

高考是什麽?是選拔出“優秀”的學生來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北京大學本科一年的學費才五千塊,住宿費六百到一千零二十,北大學生享受的教育資源是普通大學生的幾十倍。是誰出錢了呢?全體納稅人。全體納稅人出錢讓北京大學的學生接受優質教育。那些上不了大學的納稅人無法享受這樣的福利。讀較差大學的人享受不了北京大學的福利。在地方上高考成績好的人一大把,都能去北大嗎?

這是逆向補貼。高考分數低的補貼高考分數高的。高考分數主要與智商、家境有關。大致來說是智商低的補貼智商高的,窮人補貼富人。如果這叫公平的話,那可以建立一種公平的醫療製度,所有人參加體檢,身體狀況最好的那些人被選出來,享受最好的醫療服務。

當然,這問題的根本不在於高考本身,而在於中國把公共財政投入到北京大學這樣的優質學校上。在此前提下,無論什麽選拔方式都沒有公平可言。不同的選拔方式隻是決定誰來享受全體納稅人的財富而已,不管是誰都不公平。

公平的方式是,公共財政投入到基礎教育,所有人都可以無門檻就讀那種。投入到大專、普通本科,也勉強可以,但已經沒那麽公平了。美國有一些州和城市采用了比較公平的方式,所有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免費就讀本地的社區學院。毛澤東時代,尤其是文革教育是公平的。

至於優質的教育,應該交由私人舉辦。或者提供特別好的教育服務,讓學生交錢來讀(不太可能)。或者私人捐款到自己認為好的方向上,吸引自己所認為的好學生來就讀。不同人有不同定義的“好”,社會才能有向不同方向探索的可能。在這種製度下,統一的高考也沒啥必要。四十多年的今天,還說《高考》是公平的,那就不是白癡就是智障。再加上如今中國社會的階級固化形成,高考隻是某些不法之徒用來賺錢的工具。傷害的是老百姓。拿血汗錢買《高考》。

《高考》是一種大追殺,與公平沒有任何關係。高考解決的是中國這樣的後發國家趕超的問題,集中優秀人才,由國家培養,服務於國家目標,本質上與土耳其人抓來身體強壯的基督徒少年訓練成武士,成為統治集團的一部分沒有區別。身體孱弱的俘虜去當奴隸,身體強壯的俘虜去當下一代武士和統治者,這是公平嗎?

當然,高考不公平,但平民也得考。對一個普通中國家庭的孩子來說,沒啥選擇。如果有選擇的話,盡量接受國外的教育吧。但如今自己化錢對家庭對自己人生也沒有什麽幫助,出國留學的獲勝獎勵也不過是到北大清華念書畢業後出國留學而已。雖然周圍的同學都很聰明,可能比去美國加拿大能念的學校的同學聰明得多得多,但是,決定的力量是錢的多少。跟《高考》公不公平沒有關係。

如果以公平為準則,那麽理想的狀況應該是這樣。國家隻辦投入較少的專科和本科,盡量沒有門檻,讓所有高中畢業生都有資格直接入學。同時開放辦學,這樣的話,現行的高考肯定沒有必要存在了。這在文革時代己實踐過了。

當然,因為如今走資派特色政府有其他目標,例如操控受教育者的大腦和思維方式,控製社會流動的渠道等等。公平不是唯一的考慮。

所以高考製度是極不公平的,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教育以及人才選拔製度都存在問題,然而中國的高考製度不僅僅不是最公平,同時還可能是最不公平的製度。這個問題很複雜,中國人才培養和選拔的問題不僅僅是高考製度本身的問題,還有九年到十二年基礎教育根源上的問題,以及之後全麵潰敗潰爛的大學教育的問題。

中國的高考製度不是公平的,各種加分政策,照顧的不是弱勢群體。大學在各省市的錄取線都是不同的,並無公平可言。

學費並不是高考製度,是教育製度。中國的教育是極度不公平的,教育資源嚴重集中,能夠接受良好教育的,大部分是走資派官員,資本家有錢人以及和走資派官員勾結的“精英階層”。

中國的各種製度造成了階級固化,各種不公平,高考也不不公平。

一張卷子裏是公平的,卷子外不是,學校之間,地區之間差異太大了,說這個公平純屬自欺欺人。

高考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的教育係統已經爛大街了。高考分區域招生不公平。因為各地錄取分數線不同,相同的試卷、不同地區的錄取線可能要差100分甚至更多。後來一些高考窪地通過換教材、試卷,美其名曰素質教育。

高校自主招生、定向招生黑幕。推薦生黑幕。優秀學校推薦生名額黑幕。特長生加分黑幕。藝術生、運動員審核不嚴格,直接辦理特長生加分。少數民族加分、烈士家屬加分。真正有需求的不夠標準,審核通過的都是關係戶。高考移民。通過優秀人才引進辦理北京、上海戶籍。或者把子女遷到福建、海南、雲南等高考窪地,變相降低錄取分數線。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文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貫的教育方針,理論和實踐結合也是裴斯泰洛齊、盧梭、杜威等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家的教育主張,殊途同歸,他們從不同的立場上揭示了教育共同的基本規律。

毛主席曾經指出“學校是工廠,工廠也是學校,農業合作社也是學校,要好好辦。”

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家杜威倡導“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反對“師道尊嚴”和杜威倡導的“兒童中心主義”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加拿大一所大學五年製中二年學理論三年實習在公司。如今還在這樣做。上大學沒有集中“高考”。以平時成績為依據上大學的。

《文革》的教育改革是以發展生產力為主要任務的,而各行各業的職業教育與發展生產力最為密切。《文革》的職業教育加大發展。在“文化大革命”的《改》時期,全國的中等職業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與“文革”前的1965年相比大有增長。從學校數來看,都是逐年增長的,基本各年都高於1965年的871所,1976年比1965年增長了將近一倍。從學生人數看,都高於1965年的學生數。縱觀這個階段的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數和學生數都是呈現一種波浪上升趨勢。無獨有偶,這個時期,中等技術學校的專任教師數量總體上與學校數和學生數發展趨勢基本吻合,總體是上升的。專任教師由1971年的23720人上升到1976年的51 926人。1976年比1975年專任教師的43742人增加了8184人,增加了18.7%。

《文革》中鬥、批、改中的《改》時期的成人教育全麵展開。經過文革初期的“大破壞“以後,舊的成人教育製度和體製打破了,就需要建立新的成人教育製度和體製。1970年以後重點在“立”,因而在學校數目、學生人數、教學手段等方麵有了大的發展。

在成人教育的主導思想上,除了結合實際結合實踐以外還結合生產。在“五·七”幹校的培訓上主張“一麵學習,一麵生產”。自從文化大革命開始到1972年底,全天津市共有5600多名在職幹部參加市、區“五·七”幹校輪訓。采取的方式一是“走出去”,就是組織學員到生產大隊或者部隊接受再教育。二是“請進來”,就是請老貧農、老工人、老幹部給幹校學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三是“回原單位匯報學習體會”。當時全市的所有在職幹部估計就這些,基本都輪訓了一遍。對於幹部密切聯係群眾,了解基層的實際情況是有好處的,對於製定有關方針政策是有利的。何況這種幹校並非要求學員長期在那裏勞動接受教育,是階段性的培訓和參加勞動的同時學習新的知識。

英國曆史學家伯蘭特·羅素在《曆史作為一種藝術》一文中指出:“在過去,人類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像他們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好,或者像他們的敵人認為的那樣壞。”這應當是對“文革”時期的教育總的評價。教育公平是那個時代顯著的特色和亮色。盡管工農兵上大學對於高等教育質量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但是不能否認這擴大了教育公平。比如學生由人民公社選送,畢業後回鄉當農民。

《文革》時期的教育投入是不斷上升的。教育經費投入絕對數和相對數是評價一段時期教育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文革”十年國家教育經費總額開始幾年有所下降但總體是上升的。教育事業費支出在國家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一直維持比較高的水準。在這十年中,中國教育事業費支出總計407.57億元,占國家財政總支出7 244.16億元的5.63%。1976年比1966年教育事業經費增加了16.06億元,增長了46.6%。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革”教育事業的全盤否定是是走資派鄧小平的一麵之詞。是別有用心地忽悠和謊言。鄧小平篡權複辟後的盲目教育所造成今天的慘狀就擺在眼前。

曆史具有延續性,是不能割斷的。對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教育,我們不能采取否定一切的態度,對於某些方麵該肯定的還是需要肯定。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記載,“1966年到1970年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教育事業費支出占國民財政總支出的5.9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我國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宗旨經費的4%,可見,那時的教育經費比例比現在還高。

如今一些學者要闡釋教育問題幾乎都成了定式,什麽“政府投資不足”、“政府不重視”等等,似乎將所有出現的問題都歸結到政府頭上。把部分教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客觀上起到了理論聯係實際的效果。著名橋梁力學專家、同濟大學李國豪教授,1968年被隔離審查。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仍然進行橋梁晃動問題的研究,終於建立了桁粱扭曲理論,為我國和世界橋梁理論填補了一項空白,並科學地論證了南京長江大橋無需多用三千到四千噸鋼材加固,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

“文革”時期的教育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它不是要取消各級各類學校,不是中止教育活動,而是反對“智育第一”、“分數掛帥”的辦學方針,反對教育“脫離無產階級政治、脫離實際、脫離工農群眾”的“三脫離”,反對教師、教材、教室“三中心”。

就教育理論而言《文革的教育是最先進合理的,也是最公平有特色有亮點的。“文革”時期的教育是“理論一實踐一再理論一再實踐”。說“文革”時期的教育一塌糊塗一無是處,是有失公允的。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貫的教育方針,理論和實踐結合也是裴斯泰洛齊、盧梭、杜威等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家的教育主張,殊途同歸,他們從不同的立場上揭示了教育共同的基本規律。

毛主席曾經指出“學校是工廠,工廠也是學校,農業合作社也是學校,要好好辦。”

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家杜威倡導“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反對“師道尊嚴”和杜威倡導的“兒童中心主義”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加拿大一所大學五年製中二年學理論三年實習在公司。如今還在這樣做。上大學沒有集中“高考”。以平時成績為依據上大學的。

在教育理論上,“文革”時期批判“智育第一”,要“政治掛帥”。現在回顧這段曆史,堅持《德智體全麵發展》是正確的,批的沒有錯,隻是被鄧小平篡權複辟後取消中斷了,結果如何?文革那時候批判學校是“培養資產階級精神貴族的場所”,學生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這種情況到現在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嚴重。有的大學生多年在外連寒暑假也不回家,個別大學生給父母的信隻有一個字“錢”,所以如今走資派進行“感恩”教育。要感恩走資派鄧小平。

當前有些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所謂專家和學者不了解民間的疾苦不站在大多數老百姓的立場上看待一些問題,發表的一些言論遭到網民的痛擊,被諷刺為“磚家”、“血者”,叫獸。這種現象固然有偏激,但是也不能否認他們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在“文革”時期所批判的學校的“三脫離”(即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脫離勞動),並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1957年毛澤東提出的黨的教育方針如果一直到現在都在貫徹和執行。還會有今天的“磚家”、“血者”,叫獸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黨和國家自始至終的教育基本方針,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基本理論。這與美國現代教育家杜威所倡導的“從做中學”、“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殊途同歸。

“文革”時期有篇天津市河北中學一位老師撰寫的題為《“師道尊嚴”是貫穿教育史上的一條黑線》文章,所列舉的一些醜惡現象現在依然存在,在個別領域個別學校甚至還很嚴重。他寫到:“在‘師道尊嚴’的毒害下,教師壓倒一切,對學生‘尊嚴’地訓話,‘尊嚴’地講課,‘尊嚴’地考試,‘尊嚴’地打分,‘尊嚴’地決定學生命運,……用這個‘尊嚴’的高壓鍋摧殘人材,摧殘青年,學生的革命思想和批判精神,早被壓縮得窒息了。”,然後他列舉了“師道尊嚴”的種種弊端,其中有“軍閥作風,輕則辱罵,重則體罰”,“師生之間興資產階級生活作風,拉拉扯扯,搞私人關係。教師對學生封官許願,學生給教師請客送禮;還有的教師視學生為己有,呼喚役使,如同奴仆”。任何時候“世道”應當“尊嚴”,當“世道”不“尊嚴”的時候,就可以反。

2015年9月,北京某大學“斷絕師生關係”事件,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是不是有些過於“師道尊嚴”了呢?是不是與40年前有著驚人相似的一幕呢?如今的一些博導被社會寵壞了,已經具備了某種“學閥”的風範。

“朝農經驗”的來龍去脈。1973年11月28日《光明日報》以《一所深受貧下中農歡迎的大學》為題,發表了遼寧省朝陽農學院的經驗,簡稱“朝農經驗”。

1974年12月21日,國務院科教組、農林部和中共遼寧省委聯合召開學習朝陽農學院教育革命經驗現場會。宣揚朝陽農學院堅持在農村辦學,分散辦學,學生社來社去,畢業當農民,掙工分等經驗。

教學內容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建立若幹個課題組,圍繞科研課題組織教學。辦學方式實行“幾上幾下”,“上”就是在校學習,“下”就是回生產隊參加生產勞動。

無論是在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情況下,還是在今天現代化很高的時代,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教育的規律。

不能因為是文革宣傳和鼓動的,就反對。

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十分嚴峻的形勢下,大學生當“村官”,大學生畢業後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現在也需要提倡的經驗和做法。就現在看來,“朝農經驗”不宜作為反麵教材。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她的青篙素就是在1972年宣布提出的。沒有當時的醫學權威,我們不是同樣獲得了諾貝爾獎嗎?總結“文革”時期的那些有益教育經驗,將更好地做好當前我們大學生就業工作,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任何製度都有弊端,尤其是新的教育製度,都需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發展就是“否定之否定”。1970年實行的推薦上大學的製度,在製度開始實行的時候,的確起到了社會公平的作用。到了“文革”後期,出現了“走後門”、拉關係、搞特權現象。楊東平教授曾經在網上發表文章指出:“越是到了後來這些現象越來越嚴重,完全背離了初衷,即便是農村來的學生,如果你仔細了解,他的家長至少也是一個大隊會計,不可能是真正的貧下中農。”改革開放後,否定了這種大學推薦製度實行高考,如今北京大學又實行個別的推薦製度。曆史的發展就是這樣不斷反複,而每個反複又不是上一個過程的簡單重複,是一種在總結過去教訓基礎上的新的形式再現。

1966年6月高教部部長蔣南翔被批鬥,7月23日高教部與教育部合並,何偉任部長,9月何偉被批鬥。從此高教部、教育部陷入癱瘓狀態,到1975年1月17日重建教育部,教育部部長為周榮鑫。1970年7月以後的四年半,全國教育行政工作由國務院科教組管理,組長為李四光,副組長劉西堯、遲群主持日常工作。也就是說從1970年教育的行政領導體製重新建立起來了,從科教組教育管理的情況來看,有過失也有成績。從1973年開始恢複和建立了一大批高等院校。1972年恢複《北京大學學報》,到1973年經國務院批準公開發行的學報有16家。以後逐漸增加,到1979年公開發行的學報達到80餘種。1972年,國務院科教組還發出通知,重建人民教育出版社,使原來停頓的編輯工作開始啟動起來。

“文化大革命”提倡“減輕學生負擔”、“工學結合”、“素質教育”等等這些理念,那個時代不都很好地做出了表率嗎?工農兵大學生天才般地解決了社會階層流動的難題。“文革”有什麽不好? 如果說不好,那是對資產階級不好! 對反動學術權威不好! 對官僚主義不好! “文革”時期的教育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超越了美國,徹底實現了學生為中心,大學生管理大學。“文革”時期的教育成就是不容詆毀的。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文革中毛澤東批美國的種族歧視




美國黑人記得毛主席名言: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為支持美國黑人的鬥爭,毛主席於1968年4月16日公開發表了這份舉世聞名的聲明:“美國黑人的鬥爭,不僅是被剝削、被壓迫的黑人爭取自由解放的鬥爭,而且是整個被剝削、被壓迫的美國人民反對壟斷資產階級慘敗通知的新號角……”

1972年中美《上海公報》裏麵有毛主席的名言——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這是樸素的真理,中國人民不會忘記,美國人民同樣也不會忘記。《上海公報》的“中方聲明”,那是毛澤東文化的體現,是毛主席的。

1966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美國黑人領袖羅伯特·威廉請毛主席為他英文版紅寶書簽名留念。1963年10月1日羅伯特·威廉和夫人首次訪華受到毛主席接見。羅伯特·威廉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黑人領袖。他有一把從爺爺那裏傳下來的來福槍。奶奶告訴他,當年他爺爺受到白人歧視,內心不服,就買了這把槍來自衛。爺爺後來從政,積極參與競選活動,主持出版報紙《人民之聲》。羅伯特·威廉將這把槍視作傳家寶。

他曾親眼目睹美國白人警察毆打黑人婦女的場景,因而他也勇敢地參與了反抗鬥爭中。金一南在一次講話中說過: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美國著名黑人民權運動領袖)被刺身亡,年僅39歲。

1968年4月5日,美國巴爾的摩、芝加哥、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等地125個城市爆發了抗議行動。為支持美國黑人的鬥爭,毛主席於1968年4月16日公開發表了這份舉世聞名的聲明。這也是毛主席繼1963年發表《支持美國黑人反對美帝國主義種族歧視的正義鬥爭的聲明》之後,第二次發表支持美國黑人鬥爭的聲明。毛主席的聲明極大鼓舞了羅伯特·威廉他們的正義鬥爭。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同誌支持美國黑人抗暴鬥爭的聲明》(1968年4月16日)毛主席的這份聲明,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哈薩克文、朝鮮文、藏文、蒙文,供少數民族同胞學習。同時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斯瓦西裏文、斯洛文利亞文、意大利文、希臘文、印度尼西亞文、泰米爾文、僧伽羅文,世界語,供世界各國人民學習。毛澤東文化影響全世界,一點都不含糊的。

毛主席晚年思想達到高峰(決不是陰謀家、別有用心的人所說老了、糊塗了),就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國際上,引領潮流,震蕩全球,橫掃歐美。又是毛主席思想中的輝煌篇章,以修改中華民族基因中不好的一麵。是學習型中國共產黨的繼續革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中國共產黨要想繼續執政必須是每年要有一次整風(一個月時間),七、八年來一次文化革命的運動,必須係統的不斷自我更新。 

毛主席胸懷博大,菩薩心腸,對不同政見者不是無情打擊、肉體消滅,更不是不爭論、不辯論,打左燈向右拐,而是改變社會角度、勞動改造,自覺、自悟、自化,悔過自新,回頭是岸。  

關於文革,毛澤東總結自己一生中的兩件大事,“文革”即是其一。他說:“人生七十歲古來稀,我八十歲了。人老總想後事,中國有句古話,叫‘蓋棺定論’,我雖未蓋棺,也快了,總可以定論了吧! 我一生幹了兩件事,一是和蔣介石鬥了那麽幾十年,把他趕到那麽幾個海島上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人請回老家去了。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隻有那麽幾個人,在我耳邊唧唧喳喳,無非是讓我及早收回那幾個海島罷了。另一件事你們都知道,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這件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這兩件事都沒有完。這筆“遺產”得交給下一代。怎麽交? 和平交不成就動蕩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風’了。你們怎麽辦?隻有天知道。” 

毛主席對人的最好評價就說是個老實人,也是最高評價。“三老四嚴”即對待革命事業,要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對待工作,要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也是毛主席期望的。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幾十年過去了,但老百姓在紀念。  

“真理在誰手裏,我們就跟誰走,挑大糞的人有真理,我們就跟挑大糞的人走。”——《中央關於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工作問題給各中央局、省、市自治區黨委一封信》(一九六一年三月二十七日)

如果剖開個人恩怨、利益得失、小團體利益、既得利益,從國家、民族的角度,從人類發展的角度看,用時髦的話就是領導幹部要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曆史視野”。如果真是個認理不認人的人。如果真是個胸懷坦蕩而不是小肚雞腸的人。如果真是個光明磊落、正大光明而不是陰陰暗暗、齷齷齪齪的人。不能不說,《文革》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政治文明最偉大的貢獻,是超越四大發明的最偉大的曆史發明,實現了“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中的一大步。

“環顧當今世界就會發現,如同姚文遠所言,西方國家指責中國的所有違背現代政治文明的地方,無一不是被中國人自己認定為是文化大革命罪惡的地方。美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國務卿基辛格就說過:毛澤東時代的中美關係,中國在人權等方麵處於攻勢,美國處於守勢。鄧小平時代倒了過來,中國變成了守勢,美國變成了攻勢。  

為什麽?就是因為毛澤東時代中國在人權等問題上領先於美國。不僅領先於美國,甚至領先於世界,成為世界政治文明的中心。正是因為有了中國這個世界政治文明中心,才有了美國黑人抗暴運動,才有了法國五月風暴,才有了拉丁美洲的人民解放運動,才有了非洲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因為當時隻有中國在告訴世界:有色人種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同樣是完全可行的。勞動人民的當家作主已經不再屬於宗教夢想。  

在人類曆史上,中國文化大革命第一次對自由、民主、人權等概念進行了階級過濾和曆史還原,使這些政治概念第一次具有了文明含義。  

從那時起人們才知道:所謂自由,不再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剝削自由、壓迫自由,不再是少數國家對多數國家的掠奪自由、屠殺自由。

所謂民主,也不再是把廣大勞動人民排除在外的精英集團內部的分配規則,不再僅僅是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和文化精英之間的一種丟手絹遊戲。  

謂人權,更不再隻是極少數“人上人”的權利,而是包括每個勞動者在內的所有人民的權利。  

全世界所有人都看到了一個基本事實:在中國,並且隻是在中國,不僅官人、富人、文化人的妻女享有基本人權保護,社會每一個勞動者的妻女都享有基本人權的保護。整個中國大地沒有一個妓女,更不會出現“鄧玉嬌案”。那時,如果有人說巴東出現了一個鄧玉嬌,恐怕比說巴東出現了一個外星人還要更加讓人難以相信。所以,當時中國的政治文明,才會成為全世界勞動人民心目中的聖地麥加。”  

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紅衛兵、老三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今後的黨史、共和國史都繞不過去、回避不了的問題。西人說,50年內無曆史,雖不全麵也不無道理。轟轟烈烈的文革過去幾十年了,趁當年的親曆者、見證人還在,有能力者應拿起筆來(一個人、幾個人、一群人、一批人都行)用唯物史觀記錄、還原、反芻這段蕩氣回腸的曆史,以資政育人,助推社會主義、民族複興大業,給力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壯麗事業!  
 
2011年1月11日 天安門豎立孔子像之後, 2月19日 ,位於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南海邊的毛澤東漢白玉偉像被砸毀了。樹立孔子像,是為了讓人民跪下來,砸碎毛澤東像是為了使人民群眾永遠不懂得頂天立地站起來做人,一豎一砸,南北呼應,不難猜測,這是一次有預謀、有計劃、有組織、有指揮、有總後台的一次明目張膽、肆無忌憚的反共、反人民行動,吹響資產階級全麵複辟的衝鋒號。可以說是階級鬥爭公開化、尖銳化、激烈化的體現,是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對立麵資產階級專政、資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生動一幕,是活生生的反麵教員。  

文昌龍樓鎮,砸龍的傳人、炎黃子孫的信仰者,無異於讓這個民族喪魂失魄、無精氣神,成行屍走肉的動物、奴隸,再強迫吃轉基因(隻有我有種子,你種下去收獲的高產糧留下再種也不會發芽,更不會生根、開花、結果。隻有求我向我要,不用三光政策,想發動遊擊戰、

人民戰爭,沒門!基辛格在70年代就說:“如果你控製了石油,你就控製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製了糧食,你就控製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製了貨幣,你就控製了整個世界。”美國的戰略從來沒有變過!淘汰大部分劣質、垃圾人口,剩下的一兩億、兩三億、三四億人當華傭、苦役、性奴,滿足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奴隸主生活。

“階級和階級鬥爭的存在是一個事實。有些人否認這種事實,否認階級鬥爭的存在,這是錯誤的。企圖否認階級鬥爭存在的理論是完全錯誤的理論。”《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在這個曆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複辟的危險性,存在著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進行顛覆和侵略的威脅。這些矛盾,隻能靠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實踐來解決。”  

已經被推翻的反動階級,還企圖複辟。在社會主義社會,還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分子。整個社會主義階段,存在著階級和階級鬥爭。這種階級鬥爭是長期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 (《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冊,

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方證明了毛主席的英明、偉大、正確、光榮!  

毛澤東是黨魂、國魂、軍魂!是民魂、族魂!  是人民的大救星、是人類的大救星! 是神、是佛、是菩薩!  無與倫比,卓世無雙,千古獨步,是千年聖哲、萬年偉人。

附:《支持美國黑人抗暴鬥爭的聲明》作者:毛澤東

(一九六八年四月十六日)

最近,美國黑人牧師馬丁·路德·金突然被美帝國主義者暗殺。馬丁·路德·金是一個非暴力主義者,但美帝國主義者並沒有因此對他寬容,而是使用反革命的暴力,對他進行血腥的鎮壓。這一件事,深刻地教訓了美國的廣大黑大群眾,激起了他們抗暴鬥爭的新風暴,席卷了美國一百幾十個城市,是美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顯示了在兩千多萬美國黑人中,蘊藏著極其強大的革命力量。

這場黑人的鬥爭風暴發生在美國國內,是美帝國主義當前整個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的一個突出表現。它給陷於內外交困的美帝國主義以沉重的打擊。

美國黑人的鬥爭,不僅是被剝削、被壓迫的黑人爭取自由解放的鬥爭,而且是整個被剝削、被壓迫的美國人民反對壟斷資產階級殘暴統治的新號角。它對於全世界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的鬥爭,對於越南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的鬥爭,是一個巨大的支援和鼓舞。我代表中國人民,對美國黑人的正義鬥爭,表示堅決的支持。

美國的種族歧視,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製度的土產物。美國廣大黑人同美國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是階級矛盾。隻有推翻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摧毀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製度,美國黑人才能夠取得徹底解放。美國廣大黑人同美國白人中的廣大勞動人民,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鬥爭目標。因此,美國黑人的鬥爭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美國白色人種中的勞動人民和進步人士的同情和支持。美國黑人鬥爭必將同美國工人運動相結合,最終結束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罪惡統治。

我在一九六三年《支持美國黑人反對美帝國主義種族歧視的正義鬥爭的聲明》中說過:“萬惡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製度是隨著奴役和販賣黑人而興旺起來的,它也必將隨著黑色人種的徹底解放而告終。”我現在仍然堅持這個觀點。

當前,世界革命進入了一個偉大的新時代。美國黑人爭取解放的鬥爭,是全世界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的總鬥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當代世界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呼籲:世界各國的工人、農民,革命知識分子和一切願意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人們,行動起來,給予美國黑人的鬥爭以強大的聲援!全世界人民更緊密地團結起來,向著我們的共同敵人美帝國主義其幫凶們發動持久的猛烈的進攻!可以肯定,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一切剝削製度的徹底崩潰,世界上一切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的徹底翻身,已經為期不遠了。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中國《高考》製度以學生為敵人



新中國成立後沿用舊中國的考試製度。中國《高考》製度以學生為敵人。中國的學生在沉重的學業壓力下出現了不少心理問題,一些學生與父母、學校產生對立情緒,部分青少年出現自殺或以暴力傷害他人的行為,等等。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縱觀教育對社會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新政府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教育價值觀、人才質量觀的確立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隻有主張"德、智、體"全麵發展,注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將學生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提倡全民教育,反對精英教育,從減輕學生負擔的立場出發,對教學方法、課程沒置等問題提出了積極的思考。毛澤東承繼了五四新文化以來社會思潮中先進的青年觀,十分關注青年一代的成長,對青年在社會曆史中的地位抱以積極的評價和肯定。他認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期尤其是這樣。正因為如此,毛澤東針對青年一代的培養和教育提出了許多思想。

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和建沒長期的理論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係列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方針、教育途徑、教育目的等方麵都有精辟的論述。縱觀毛澤東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過程,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思想及其重大和深遠的影響。但對高考這一形式從目前走資派官方公開的資料從未見過毛澤東要取消高考的原批文或原話等。對學生或子女們多次強調別太看重分數, 對教育的改革其中包括高考要改變舊式考式的方法等很多場合有過。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高考開始的第三年,即1953年,北京一位考生8門成績考了178分,該生堅持認為試卷出了評分上出了問題,三番五次給人民監察委員會寫信提出控訴,到教育部大哭大鬧。這是根據曆史可查的炮轟高考的第一人。

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問題是1950年實行高考後幾年存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1955年7月,教育部發出新中國第一份“減負”文件《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該文件稱,1954年之後,學生負擔過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學校負擔比小城市和農村的學校重,中學比小學重,高年級比低年級重。一些高年級學校一周課時比規定實踐超出5-10小時,多的高達24小時。

1955年有學生文科作文沒考好,就遊覽萬壽山,喝酒解悶,把筆記本和書本都斯掉了,個別人想“跳樓自殺”。四川一個家長,給學生放著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鍋,指著這些東西對學生說,考取學校就穿新衣服上學去,考不取學校就拿著棍子和破鍋去討飯。

1964年,北京鐵路二中校長給中央辦公廳寫信,提出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1965年7月3日,毛澤東親自批示:劉、鄧、彭閱後,請尚昆辦。現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教授又甚不得法。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毛澤東這段批示極其重要。尤其是“考試方法以學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成了後來取消高考的政治口號和最高指示。並直接導致1966年發出三份減負文件,這在中國教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1966年4月6日至4月16日,教育部召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一共36個單位41人參加,這是空前絕後的高考控訴會,是取消高考的預熱動作。雖然這個會議別有用心,彌足珍貴的是對高考問題的揭露,全點到死穴上了。

高考把學生當作敵人,公開襲擊,定期襲擊。高考助長學生死記硬背,不是引導學生活潑主動的發展。高考按平均分數錄取,要學生門門功課都好。高考超出中學課程範圍,高考出難題,學生家長抱怨。學生緊張,高考每年總有人暈倒,把學生考焦了。家長緊張。老師緊張,全國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試,如臨大敵,氣氛緊張。高考三天決定命運,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麽多誌願,隻從高校出發,不考慮考生的實際情況。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高等教育部黨委(關於改進一九六六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後的5天,革命小將開始向高考製度開炮,《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高三(四班)學生為廢除舊的升學製度給黨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說:現行的升學製度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的舊科舉製度的延續,是一種很落後的、很反動的教育製度。現行的升學製度是和毛主席給我們製定的教育方針相違抗……其具體罪狀如下:(一)使許多青年不是為革命而學,是為考大學而鑽書堆,不問政治。不少同學有嚴重的“唯有讀書高”、“成名”、“成家”、“個人奮鬥”、“走白專道路”等剝削階級的反動思想。現行的高考製度助長了這種思想。(二)使許多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而造成許多“特殊”、“重點學校”、專收高材生,這種學校為一些隻鑽書本,不問政治的人大開方便之門,把大批優秀的工農、革命幹部子女排斥在外。(三)對學生德智體的全麵發展起到嚴重的阻礙作用……我們具體建議如下:從今年起就廢除舊的升學製度。……僅僅隔了5天,6 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學高三(五)班革命學生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學全體革命師生為廢除舊的升學製度給全市師生的倡議書》說:立即廢除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製度!

上文已提及北京四中的信,已送交當時一線第一主持劉少奇。六月十三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迅即作出廢除高考製度及當年高考推遲半年進行的決定。六月十八日,《人民日報》全文刊載了北京一女中高三(四)班、北京四中高三(五)班致黨中央和毛主席的信。《人民日報》同時還刊發了題為《徹底搞好文化大革命 徹底改革教育製度》的社論。社論還居心叵測地加了這麽一段:“新的教材必須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不論是初級學校、中級學校還是高等學校,都要把毛主席著作列為必修課。”這實在是讓億萬民眾遷怒於毛澤東啊!不過,明眼人一看,廢除高考、增設毛主席著作作為全國在校生的必修課絕非毛主席的決策。劉少奇、鄧小平機關算盡,反倒泄露了天機。

1966年五月,彭羅陸楊反黨集團被揪出,特別是六月一日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了北京大學聶元梓等七人的大字報。劉少奇已預感到文化大革命的烈火遲早會燒到自己的身上。為幹擾、破壞毛主席發動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他夥同鄧小平對廣大革命師生一麵大肆鎮壓,這就是“白色恐怖五十天”,同時又以幾千萬在校學生的命運作賭注,廢除高考製度。

關於當年廢除高考的始末,最知情的莫過於孔丹和劉源。孔丹,文革初期風雲人物,原中央調查部(國家安全部的前身)部長孔原、國務院副秘書長許明之子,當年的“西糾”司令,“聯動”分子的一號頭目。“資改”後,曾是繼榮毅仁、王軍出任中國最大的金融集團公司中信的掌門人。孔丹曾是名列北京十大重點中學之首的北京四中高三(五)班的團支部書記、學生黨員。正是他當年率領同學給毛主席寫出廢除高考製度的信。他完全知道那些鮮為人知的內幕。然而,這個自稱“沒有歧意”的“中國特色道路派”能供出他的主子嗎?!能說出當年寫的那封殘害幾千萬中國人的信與他的那位業已自殺半個世紀的媽媽有關嗎?!(許明連以她兒子為司令的“西糾”的通令都敢修改(詳情參看《西糾黑幕》),兒子寫給毛主席的信能不過目嗎?!許明畏罪自殺,死有餘辜)而劉源,並不子為父隱,他不但承認劉少奇是廢除高考的始作俑者,亦披露自己曾參與其事。他還公開承認他的父親劉少奇犯下兩大錯誤:一是餓死人事件方麵的,二是對文化大革命從不理解到抵製、幹擾。(笑窩的博客:《劉源為什麽說父親劉少奇大躍進有錯誤》)想必在劉源的眼裏,劉少奇、鄧小平當年一手策劃的廢除高考製度,亦是對文化大革命的一種對抗吧!劉源,真君子也!

關於廢除高考製度,誰之罪?或許99%的中國人都怪罪文化大革命,都怪罪毛澤東。這實在是天大的誤會。這亦正是當年劉少奇、鄧小平精心布局設陷所期望的。有人天真地以為廢除高考製度隻是教育改革的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這是個大陰謀,是劉少奇、鄧小平對毛澤東的嫁禍。

對於當年廢除高考,毛澤東有沒有指示或批示,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毛澤東有關廢除高考的任何文字資料。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同意並批轉的《關於改進1966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亦並沒有取消高考的內容。然而,當劉源6月10日將北京四中高三(五)班致毛主席的信放置劉少奇的案頭不過兩天,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便作出廢除高考製度及當年高考推遲半年進行的決定。自1952年以來已實施14年的高考製度,說廢除就廢除了。須知八年抗戰,國民黨政府都堅持一年一度的高考製度。為了解決撤退到大後方的高校和流亡到大後方的學生招生高考的困難,實行全國統一命題,用飛機空運試卷到各考點。劉少奇如此不顧及民意,隻是為阻止毛澤東回歸一線,竟以幾千萬在校學生的命運作賭注,是可忍孰不可忍?!實在匪夷所思啊!

其實,劉少奇、鄧小平的這步棋絕非教育改革問題,而是設局,妄圖嫁禍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的如意算盤是:廢除高考,將會民心喪盡,女一中、四中的信是寫給毛澤東的,人們自然而然地誤認為廢除高考是毛澤東的決策。毛澤東將背負人民的罵名,背負曆史的罵名。廢除高考將導致全國停課,勢必造成天下大亂,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還能進行下去嗎?毛澤東還能重新回到台前嗎?就是我劉少奇、鄧小平下台,我也要留個爛攤子給你毛澤東!不幸的是,劉少奇、鄧小平的陰謀得逞了。這是中國的悲哀,曆史的悲哀。

毛澤東之所以發動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旨在反修、防修,避免資本主義複辟,不讓勞苦大眾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當然教育革命是一項具體內容。網各"居士"通過大量的周密考證,當年的廢除高考以及全國性的“停課鬧革命”,壓根兒不關毛澤東的事。結論是:1)、關於廢除高考,未作任何指示;2)、關於廢除高考,劉少奇、鄧小平不曾向亦不必向毛澤東請示甚至通報,而是劉少奇、鄧小平的一大陰謀;3)1966年5月至7月下旬,毛澤東一直在南方,不在北京。更重要的是,最知情的孔丹、劉源都沒有披露毛澤東與廢除高考有關的半點信息。此外,記者與當年在北京四中高三(五)班就讀的“大師級”學者周孝正(居士於2012年9月28日在北京京西賓館曾與周孝正有一麵之交,他見我談吐不俗,還把他的家庭電話和郵箱號留給了我)作過一次談訪。

記者:如果不介意的話,談談你們班在1966年寫的廢除高考的那封信吧!

周孝正:可以。我們班47個同學,當時以全班同學的名義給毛主席寫信,倡議廢除高考.....後來就登在《人民日報》上了。

記者:聽說你們這所學校有很多高幹子弟,來自上麵的信息很靈通。

周孝正:是的。林彪孩子林立果,劉少奇的孩子都是我們學校的。孔丹(學生黨員,團支部書記,寫信就是由他率領的。博主注)是孔原的孩子。孔原當時是中央調查部部長。實際上我們班有的高幹子弟知道“上麵”有這個意思,他們就來一個倡議,況且上麵也要利用我們學生。(引自《在高考風雲中沉浮的學子細述當年》................

須知,周孝正是著名的反毛學者,連他都不得不承認“‘上麵’有這個意思”,“況且‘上麵’也要利用我們學生”。這裏的“上麵”分明是指劉少奇、鄧小平一夥,而不是毛澤東。如果是毛澤東,不知有多少反毛文章麵世了。總之,當年廢除高考倘若與毛澤東有半點幹係,早就你知我知天下盡知了。故奉勸全國當年的在校生,千萬不要錯怪毛澤東。除了走資派、官二代、紅二代、富二代外,我們都是受害者,然而,真正最大的受害者,是毛澤東,是他參與創建的中國共產黨,是他締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再看走資派特色政府官方網對"高考"的注解:

高考全稱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簡稱“高考”,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曆的考生參加的全國統一選拔性考試,是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設置的全國性統一考試,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試。

中國有1300多年科舉考試的曆史,1904年,清政府在張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頒行了《奏定學堂章程》。1905年,科舉考試製度壽終正寢。

1936年,全國已經有100多所大學,當時的高考製度是各所高等學校自主組織命題,學生可以選擇報考多所大學,也可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

1952年,新中國成立後, 全國統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製度是按舊中國的考試製度。

1977年,鄧小平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分管文教,主持恢複高考。恢複高考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挽救了中國教育,也挽救了整個中國。

隻有"恢複高考"。唯獨沒有取消高考的注解。這就是走資派反對抹黑文化大革命的謊言。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文革破舊教育秩序立新工農教育




《文革》時期的教育是古今中外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大創舉,超越了美西方各國的自由式教育方法,徹底地實現了以學生自覺自願學習為中心,廢除了封建資本下的《買賣教育》《填鴨式教育》《灌輸式教育》《死記硬背式教育》《脫離實踐式教育》。而是一邊學習理論,一邊參加社會實踐的教育方法。又是老師和大學生共同來管理大學。

《文革》時期的教育成就走資派們是不容詆毀的。毛主席發動文化大革命,說到底是第二次解放勞動人民,為了勞動人民,為了中國共產黨,為了中華民族。為了整個民族大多數人的利益,對於批判走資派的同時,警告走資派不要搞複辟資本主義,恢複高考隻為有錢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分為兩個階段,從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到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於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為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中國進行“停課鬧革命”即真正文革批鬥階段,高校停止招生。從1970年6月到1976年10月為第二階段,開始“複課鬧革命“,高校恢複招生工農兵大學生,基礎教育得到了較大發展。縱觀這個曆史時期,教育總體上是維持,到結束時基本恢複到開始前的水平。所有學校一切正常運轉。

《文化大革命》的基本理論就是《先破後立》。《破壞》的是舊教學秩序,即中學實行“停課鬧革命”,大學實行“停止招生”。

《文革》前期,在“搬、並、遷、散”對舊教育進行重組,全國共合並去了106所高等學校。到1971年全國共有328所高校。高校搬遷對其師資重新配製。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地開辦“五·七幹校”、“五·七藝校”。加上原有的中專、技工學校以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與普通中學教育。一律取消特殊學校,如幹部子女學校,高級學校,貴族學校等。比如戲劇學校並入“五·七藝校”組建為戲劇連。整個文革時期,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農業中學、職業中學等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繼續。

新中國實行《上山下鄉》運動最早在1962年就開始了,據報道“1962—1963年16個省動員和組織下鄉插隊城市知識近10萬人。” 1963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要動員城市青年學生上山下鄉。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在一篇報道中引用毛主席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從此,全國各地城鎮出現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高潮,紛紛去農村、邊疆落戶。

據統計到1973年的五年來,全國共有800多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是一場重大的從城市向農村的人口遷移運動,給中國當代社會的文化和風俗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已經融入了中國文化的血液中,至今仍然在流淌著。

從實行的結果來看,上山下鄉運動是正確的,這不僅解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問題,而且最為主要的是通過這種運動,使廣大城市知識青年在農場在邊疆在艱苦的環境中得到了鍛煉,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當前中國政界、軍界、學界很多要人上過山下過鄉,他們已經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沒有這場運動,或許也成就不了他們今天的事業。如今大學的食堂裏,有專門收拾桌子的阿姨,還管洗碗。這似乎已經司空見慣了,這完全使大學生喪失了勞動觀念,真是堪憂堪慮!

它的確鍛煉一批人,造就了一批人,淘汰了一批人,也摧毀了一批人。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上山下鄉運動對於一些個體來講,可能是對於少數怕苦怕累的學生是殘酷的甚至是一場災難,但是對於整個社會而言是一種優勝劣汰,從社會長遠發展看是有益的。

1966年6月13日《人民日報》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辦法的通知》,認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製度“不利於更多的吸收工農兵革命青年進入高等學校”,提出要“徹底革命”這種考試製度。

同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徹底搞好文化大革命,徹底改革教育製度》,提出要改革現行招生考試製度,作為“徹底搞掉資產階級教育路線的一個突破口”,“將從這裏著手,對整個舊的教育製度實行徹底的革命”。從此導致大學停止招生達三年。這個時期招生工農兵學員。當時有一個口頭禪:分數線,分數線,工農兵的封鎖線。這可謂是當時取消招生考試製度的一種社會心態。

當時職業學校是由於職業教育與生產勞動密切相關,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文革”時期強調的教育方針,故而得以部分保存並且畢業生享有相應待遇。

1967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文革小組發出《關於半工半讀學校複課鬧革命和畢業生分配問題的通知》規定:“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半工半讀學校及職業學校的一九六六年應屆畢業生(包括一九六五年畢業生尚未分配工作的),根據自願原則,現在即可按原有分配方法分配工作。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工人階級領導一切。這樣,盡管職業教育辦學方式管理方式發生了“革命”,主要是廠辦工科中專學校和社辦農科中專,但是畢業生依舊是“文化大革命”依靠的力量、團結的對象和生產的骨幹。

1966年5月“文革”開始後,許多成人高校被撤銷,有的改辦“五·七幹校”,有的改辦“七·二一大學”,還有的改辦成中學。

1970年以前在全國各級各類的特殊貴族學校教育都被取消。然而在1970年6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開始招生以後各級各類教育開始麵對工農兵學員。

《文革》在“鬥、批、改的《改》後期高等教育情況。1973年3月17日,國務院科教組發出通知批準恢複北京財貿學院、北京廣播學院、北京師範學院、江西中醫學院、江西大學、雲南民族學院、西北民族學院和成都體育學院。本年,國務院還批準恢複黑龍江建設兵團農墾大學、山西財經學院等高校。

1974年6月4日,國務院科教組還發出通知,恢複和新建天津外國語學院、天津財經學院、四川農學院、西南民族學院等27所高等院校。同時還恢複和新建山東大學、曲阜師範學院、湘潭大學等。盡管如此,1976年全國共有高校392所,在校生56.4萬人,比1965年的434所減少了42所。高等教育的改變剛剛起步了幾年,今後根據科研及生產的需要必將不斷完善的。

《文革》在“鬥、批、改的《改》後期基礎教育情況。這個時期的基礎教育一直是急速發展大力擴張,盡管個別年份有所下降但是總體上是直線上升。

首先1973年到1976年之間,中國幼兒園數量急劇大幅度增長。在農村《我們是怎樣堅持辦育紅班的》講到1975年4月小靳莊人民公社下的各大隊辦起了育紅班,分為大中小班,開始28名兒童,後增加到54名,2名老師。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農村人民公社辦育紅班的經過、內容,克服髒、累,給小朋友洗衣服等等。還提到最初辦班的時候,無人響應,家長有顧慮,擔心孩子受委屈。大隊黨支部反複向幹部群眾講解辦育紅班的意義,專門對老大嫂舉辦了專題學習班,深入到戶做細致的思想工作。

其次學齡兒童入學率不斷提高。1965年入學率為84.7%,1974年、1975和1976年分別為93%、95%和96%。

再次普通中等教育超常發展,文革的全民免費教育必須發展是肯定的。1970年全國普通中學共有104 954所,學生數為2 641萬人,到1976年猛增到192 152所,學生數達到5 836萬人。1976年的普通中學學校數是1965年18102所的10倍多,學生數是1965年933萬人的6倍多。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走資派鄧小平盲目《留學運動》





清華大學新聞網2008年的一篇題為《留學的曆史定位:劃時代的留學潮》的文章中談到,1981年,美國首次在中國舉辦托福考試,以北京為例,當年參加者為285人,1985年上升為8000人,1986年達18,000人。1989年全國的考生有4萬多人。文章稱,到了90年代,為了報名,“常常要通宵排隊,但仍有未如願者。而托福和GRE的成績則越考越高,北京新東方學校的補習班則越辦越火。”

有留學生回憶說:“1985年上了大學以後,在班主任的熏陶下,我逐漸開始改變想法,隱隱約約覺得出國可能是一條好的出路。”

1989年僑屬關係政策實施,規定隻有親屬在國外生活的學生才可以出國留學,出國的道路平添重重阻攔。當年大學畢業後的學生如無國外關係還不能馬上出國留學。當時,隻要國外有關係不管是否去留學都能出國。在美國紐約流浪漢上海劉大爺就是一例。睡大街三十多年。雖說他的父親是舊上海黑幫小頭目,但上海給他當工人成家。

但僑屬關係政策這事情不久之後就有了轉機。1990年,美國出台的《1990年移民法》,提高了入境移民的最高限額,每年增至約70萬人,且美國公民的近親親屬不受配額限製,被稱為是曆年來最寬鬆的移民政策,美方擺出加入全球人才爭奪戰的姿態。而中國走資派鄧小平特色政府大力配合開放。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上首次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確立並肯定了走資派鄧小平大呼一聲的國策“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出國留學工作方針。常態化的留學政策逐漸形成。出國政策逐漸鬆動,提出公派“按需派遣”,自費“隨時申請”。當時自考托福和GRE的大軍考試。費用也很高,報名費加上差旅費,差不多要花一大筆錢。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大城市的學生已經可以在新東方等出國中介的幫助來實現留學夢,身處邊遠地區的大學生則根本不知道有新東方和中介機構,唯一的信念就是學好外語,想要抓住公派留學的機會,實現人生的蛻變。選擇的是公派出國的方式,也就是政府間的合作項目。那時候公派項目派遣的都是有工作經曆的人,所在的偏遠地區也有一些照顧性的政策,因此所有的科研大學等單位有去外國留學的項目名額。當時的一張飛機票要1萬多,當時工作的人一個月才掙一百多塊錢工資,這錢,如果公家不給出,哪裏來?

1994年4月20日,是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日子——中國通過一條64K的國際專線接入全球互聯網,從此開啟了互聯網時代。在留學生的描述中,1994年,外國早已“有了internet(互聯網),也有了email(電子郵件)。在學校,電腦都是蘋果Macintosh”,因為“人家都已經有word、excel了”,想去留學就從國內帶的DOS操作係統的書一頁都沒有翻。經常利用下班後的時間,打開電腦學習。那個時候大學生們有個心態,知識改變命運,可以拿到學位做個博士後,進而能進北京,能解決老婆和孩子的戶口。

在八九十年代,人們談論“現代化”,就好像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實。不過,“現代化”的這套曆史敘述從何而來?《“新啟蒙”知識檔案》作者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賀桂梅看到,這原本是美國社會科學界發明出來的。在冷戰的背景之下,為了與前蘇聯“世界革命”發展模式對抗,美國創造了一套關於後發展國家的發展範式,也就是“現代化理論”。在這套理論中,所有的國家都被擬定了一條導向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性的世界時間軸。

隨著美國主導的全球資本市場從對中國進行封鎖和遏製到有限度地接納中國,“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體意識也生成了。中國人形成了一種自我憎恨式的視角,“即70-80年代轉型期的全部社會問題都來自中國內部,而全部希望則來自於中國外部”。

由此可見,在上世紀8、90年代前後國家推動及個體進行出國留學的選擇,是為了學習西方一些國家的先進和發達之處,但除了來自海外的吸引,人們能夠選擇留學也和國內的大環境密不可分。

國家統一招生、統包學生所有費用以及統一分配的“統包統配”製度曾經緩解了新中國建設急需人才的矛盾,但是隨著高等教育和經濟的發展,情況發生了變化。統包統配製度下,高校辦學積極性難以發揮,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也少有選擇權。人才的使用根據的是編製的需要,但不一定是本人的才能。用非所學、人才閑置的現象是很常見的。

1987年,北京第一次舉辦了用人單位和畢業生見麵的供需洽談、雙向選擇會。不過所謂的雙向選擇,依然是一種過渡性方案,受到很多政策的影響。例如,用人單位每接收一個畢業生,就要考慮到幹部編製、工資指標、外地生進省(區、市)指標等因素,缺一不可。在北京,高教局每年給高校的“留京指標”約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10%。其他大城市也有類似的舉措。頻頻有人向相關部門反映:“北京是全國人民的首都,為什麽北京的孩子就天經地義地留這兒工作?為什麽就不讓我留下?”生源的流向依然受限,類似的疑問依然存在。

雖然在體製內擁有鐵飯碗的就業願景依然是當時社會的主流觀點,但向往著流動的就業者逐漸多了起來。據劉明華在《世紀旋風:人才“大逃亡”》一書的記載,在90年代初,中國科技人才交流中心負責人介紹,全國專業技術人才中30%有流動意向,但人才流動率僅有2.6%。“中國人的長期不能動,已使很多人產生不願動的惰性。領導喜歡安於現狀的下屬,而安於現狀不可能激發一個人的活力。”當時間邁入90年代,流動從某種程度變成了時代的呈現方式,跳槽、辭職、下海等等擇業和流動的方式,讓人們擁有了豐富經曆、展現價值的機會。

1992年,劉震雲創作的中篇小說《一地雞毛》,講述了躊躇滿誌的大學生被分配到機關單位,過上了平庸瑣碎甚至惶惶如喪家之犬的生活。小說裏,在體製中“送禮”和“走後門”成為托人辦事必不可少的程序,而主人公也逐漸安於現狀,成為了體製的一部分。同一年,胡咕嚕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學讀書,“那時戶口製度還很嚴苛,大學生畢業都包分配,即便自己尋找到了更喜歡的崗位,依然要被各種戶口和指標鎖死。與此同時,我們目睹的是下崗的上一輩人迅速被社會遺忘,日益感到人們各自為戰。當大學生開始要麵對未來選擇的時候,感受到的就是這些方向混雜的洪流。”

胡咕嚕提到了崔健1994年的專輯裏一首叫做《彼岸》的歌,這首歌一共有四句:“這裏是某年某月某日/我們共同麵對著同一個現實/這裏是世界,中國的某地/我們共同高唱著一首歌曲。”胡咕嚕每次聽這首歌,想到的都是,中國人有著一種特殊的共同命運,也因此有著一種特殊的集體感。“我出國的原因可能是在下意識擺脫它們。”他說,中國人有“被一種被看不見的力量操縱”的感覺,這種感覺超越年齡、地域和階層,是一種“老百姓”的身份,是一種他想要擺脫的中國人的集體情緒。“在九十年代,讓我想起這種感覺的除了春運,還有97年香港回歸和98年大洪水這類事件。“

《彼岸》這首歌中,崔健在街頭訪問路人,問了若幹問題,其中一個便是“你想出國嗎?” 胡咕嚕最早聽說“中介”這個詞時,是指出國中介而不是房地產中介。1998年他在新東方上課,聽校長俞敏洪發表勵誌性的演講,因為接受國外考試中心的成績單和學校新建需要穩妥的通信地址,他還在新東方的辦公室租了一個實體郵箱,隻為了等和出國有關的那幾封信。他還記得那個辦公室就在北大南門對麵的寫字樓裏。

不同於90年代出國潮早期更多人是公派身份,此時自費留學(不走政府間的合作項目)漸漸成為主流。但是所謂的自費,並不是字麵意思上說的自己掏錢去上學,而是選擇自己聯係學校,考GRE、托福,拿到offer和獎學金資助,再去留學。“每年幾萬美元的學費在那時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完全是天價,美國高校研究生的獎學金和助學金讓來自普通家庭的學生留學變得可能。對個人而言,美國無論是在科技還是文化上都是我願意探索的一片土地。”

胡咕嚕最早認識的打定主意要出國的人,是他的一位熱愛理論物理的大學同學,這位同學每天晚自習結束後都要到小賣部買一瓶冰鎮的玻璃瓶裝的可口可樂,過生日時會要求胡咕嚕到海澱圖書城南口的麥當勞請自己搓一頓,他們還一起解讀了《加州旅店》的歌詞。“我們都是不算追求物質生活的人。那時美國雖然是我們心目中的發達國家,但科技和文化對於我們來說更有趣些。在這兩點上比較出色的國家,在年輕人心中應該是有好感的。”

“我的同學裏,選擇出國留學的人確實都更個人主義一些。他們看起來不是在學校裏就已經想著攀爬社會金字塔的人,而是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我一樣不願意被分配之類的流程早早固定自己的人生。”“個人主義”這樣的表述在社會主義中國曾長期帶有貶義色彩,但在90年代的語境裏,卻已經有所不同。正如賀桂梅指出的,這是因為在80年代,圍繞著“人”、“人性”、“主體”的人道主義表述已經批評了過去國家對人性的壓抑,轉而把“個人”視為絕對的價值主體。

《北京人在紐約》這樣的電視劇也讓胡咕嚕有所觸動。電視劇中的主人公王起明獲得了在中餐館刷盤子的工作,一個月900美元。“美國畢竟是一個海納百川的移民國家,什麽人都可能定居下來,並不需要是有錢人。傳說中洗洗盤子就能買車的去處,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應該是有吸引力的。這樣一部作品似乎是給九十年代的出國風潮定了個調:如今可以相對自由地出國了,但都得靠自己打拚。不過,我覺得就是得靠自己打拚這個現實讓它變得激動人心——個人自主選擇生活道路,並願意為此付出代價。”

在胡咕嚕眼裏,八十年代的大學生和九十年代的大學生之間的區別基本上是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區別。“八十年代的關鍵詞是反思,反思這個國家在之前幾十年發生了什麽,重新找回它的身份。知青文學和1983年首播的紀錄片《話說長江》就算是在這些方向上的嚐試。而九十年代開始之後,很多人都在思考,自己能擁有多少自由?假如那時出國移民和這個問題有關係,我一點都不奇怪。王小波在九十年代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很可能是他比知青作家想得更多,體現了更純粹的自由。”胡咕嚕認為這和王小波在八十年代的出國經曆多少有關。

“自由”成為了胡咕嚕眼中九十年代留學生的關鍵詞。因為它的背後有著一種具有整合力的意識形態。在世界範圍內,上個世紀70-80年代正是新自由主義登台的時代。而在中國,人道主義知識話語也成為了80年代變革社會的庇護傘。人道主義把人從國家機器的直接控製之下解放出來,但是這隻是其“解放”一麵,它還有構建秩序的一麵——建構更適宜於“現代化”的“經濟個人”。

這也符合在胡咕嚕對八九十年代不同氣氛的印象——在他眼中,八十年代算是中國政治氣氛最活躍的十年,而九十年代大家都開始埋頭做個人發展了。“和八十年代的大學生相比,我們把對國家和社會的期望變成了對自我生活的一種期望。”

當時確實也有不少出國門後“黑下來”的人。有的人得給蛇頭交十幾二十萬才能偷渡到這裏。“黑下來”的人日子也不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他在意大利期間,佛羅倫薩的憲兵打死了一位當地華人。兩兄弟在意大利有一間製衣廠小作坊,晚上正在裝車的時候,憲兵認為,這麽晚了還有人在裝東西,可能有貓膩,於是就來一探究竟。兄弟中的哥哥有合法身份,弟弟則是偷渡來的。哥哥就讓弟弟趕緊跑,自己則阻撓憲兵追趕。在這個過程中,憲兵把哥哥打死了。“當時當地華人的反應好像也不是太激烈。有的華人跟我說,要是打死的是黑人,意大利警察局一個月都不得安寧,門口肯定都是人在靜坐,可是中國人就這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了。”

和美國不同,歐洲總體來說對外來者比較封閉和保守。“在歐洲著名高等學府裏的有幾個中國人?掐著指頭算也掐不出來。”在歐洲,想留下來唯一的選擇似乎就是進入企業打工。但即便如此,也有不少人選擇“黑下來”,等待大赦——也就是讓黑戶合法化,前提是有人雇傭。

他們花了很多錢在律師身上,一步步走著緩慢的移民過程。但同時也覺得,就中國人來說,是否有身份,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沒有什麽影響。中國人就是勞碌命。努力想要留在美國,也就是努力過自己想過的日子。這一批留學生和80年代的留學生差別不是太大,“大家都是省吃儉用,想要獲得知識,改變命運,把日子過得更好。”
yongbing1993 回複 悄悄話 盲目留學運動是共產黨的初心嗎





盲目留學運動是共產黨的初心嗎?在走資派鄧小平篡權複辟資本主義後,改革開放的八九十年代留美運動是如何形成的?除了走資派鄧小平大呼一聲外,還有美國政府的招手。美國政府知道中國學生很窮,於是乎就啟動各種基金會,各大學獎學金等資助中國學生。這其中還出錢免費為中國培訓省市部級高官。這招在前蘇聯解體前很管用。蘇聯解體後緊接著就用到中國了。

從走資派鄧小平為訪美而突擊派出的第一批留美人員,幾乎都是工作多年,且用這批留美人員的話說,都是《出身不好的》中年人。當然美國政府需要的是中國年輕的天才博士生。於是之後八九十年代留美運動中的主角就有了不同出生的,且年輕的,有才的。

當然,也有中國當時的留學生總結出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最好在國內讀完大學,碩博連讀後被分配到重要科研單位工作3到5年之後,再用一切不擇手段去留美,這樣即可立即被美國單位錄用,拿高薪辦移民接家屬孩子來美,買房子汽車之後安享幸福生活。

如有機會被中國返聘為外籍磚家叫獸兩麵掙錢更佳。來中國高喊熱愛祖國。回美國罵一下毛澤東共產黨。多麽有人權。有自由。有民主。

有一博文中說:“論家庭出身俺家土改時定的是“下中農”(紅5類),祖上是種白菜的,家裏靠父母給共產黨打工掙幾個工資,往上翻幾代族譜也找不出半個親戚在港台海外,更沒有結交富豪朋友,但我的確是自費留學生。“===一個“下中農”的兒子或女兒,在民國時能出國留學美國嗎?“家裏靠父母給共產黨打工掙幾個工資“???《家裏靠父母》《給》《共產黨打工》?《掙幾個工資》。似乎對共產黨又有多少血海深仇?假如說資本家地主家庭出身,罵共產黨還在情理之中,可就是“一個“下中農”的兒子或女兒”也如此,走資派和美國政府聯合起來對付那些優秀的有天才的博士們多麽管用。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就是為讓孩子們留學美國嗎?清朝末年就有留美學生。民國時代也有留美學生。不過沒有“下中農”家的兒子或女兒。

走資派和美國的錢!錢!錢!名利!大房子!轎車!比什麽多重要。

當然,這是人性。這是個人的權利。自由。自己作主自己不是官當然也叫民主了。人是會變化的。

就是一個人的信仰也是會變化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開會的幾十人隻有毛澤東和董老堅持到最後。

跟毛澤東打天下的人中不信共產黨的大有人在。有人無端指責毛澤東如何對“戰友”都是別有用心的。這些“戰友”都不信共產黨了。

到底誰為人民服務,誰為人民幣服務,很清楚。

文革批走資派,四十年來鄧小平用行動證實了為人民幣服務的。

更何況八九十年代出國的留學生們。遇到一個古今中外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好機會。但請別吹捧自己有多麽有天才能幹聰明了。也請別反毛澤東反共產黨了。說實在的這種機遇不會再有。

前幾天,新聞中看到中國博士返回時被拒,還要用高價機票返回中國。同樣中國博士,政策變了?記者訪問一中國學生,說,不怕,不是軍工七子就行,要忠心美國,不幫中國,就沒事的。很有自信。這個流浪十六年的博士就沒那麽幸運。百年前的華工那個不忠心美國?但用完了就被棄了。

在一篇博文中看到這樣一段話:“還有愛國大V的政治解讀則更加毒辣,就是美國8,90年代大肆引入中國理工人才是為了毀滅中國一代精華。。。客觀的說,雖然很多人才在美國發光發熱對美國做出重大貢獻(其中也有少數回流中國,但比例較低),但多少人仍然是檀香木當柴燒的浪費了。。。當然,能當柴也不錯了,有些人像孫,想當柴而不得。“===《雖然很多人才在美國發光發熱對美國做出重大貢獻》《但多少人仍然是檀香木當柴燒的浪費了。。。》《當然,能當柴也不錯了,有些人像孫,想當柴而不得。》

《檀香木當柴燒的》。目前在外國的中國留學生博士有多少?他們在外國的各個部門是被當《當柴燒》?還是當主人在使用?

網上也常看到自媒體小視頻:中國許多農村山區隻剩幾個老人。老人走後就是一片荒地。中國的農村山區邊彊多麽需要人才建設發展?

毛澤東的上山下鄉多麽有戰略眼光。毛澤東讓自己的兒女上山下鄉,學會生活自理,做個平民百姓。

再說加沙地區不知有沒有博士留學?家人親人如此這般還能安心嗎?

巴人沒有一個願為人民服務的領頭人,除了逃亡還有什麽?

看到一個小視頻:菲律賓貧民區的兒童在廚餘垃圾裏找殘食品,給小食點加工後再賣給貧民們吃。全世界有多少貧民如此生活?這些孩子有沒有機會在國內上大學後去美國留學當博士?民國時的中國如何?

這些孩子們隻會接受“命中注定“和“聽天由命“。資本社會裏的哪個當官的願為人民服務?能讓勞動人民當家作主?

八九十年代中國培養的高材生又送出去留學。如物理類:當年李政道弄了一個項目叫CUSPEA讓中國物理專業的本科生在國內通過考試拿到美國大學PhD項目的offer給很多家境普通的學生提供了機會現在美國50-60歲左右的很多物理學屆大牛就是這樣出來的。

這個流浪十六年的博士也是一個。屬最年輕的一類。下麵這個“下中農”出身的留學生詳細介召了是女何去美國留學的。看看今後還會有這種機會嗎?貧民家的天才兒童還會被發現嗎?也能被免費送去讀中學上大學後再去留學美國嗎?

轉載《八十年代大陸留學生的群體組成》

現在不少年輕人對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留學生的組成不了解,可以常常聽到一些荒謬可笑的憑空想象:例如89民運前的大陸留學生絕大部分都是公費的,都是黨員;還有說自費留學生都是家裏有海外親屬的,或者是官二代,甚至更有誇張都是貝勒格格的。

今天正好沒事,我——這個八十年代初期就來美國的老留就來專門講講這些往事,澄清一下這些誤區。首先,我就是個自費留學生,論家庭出身俺家土改時定的是“下中農”(紅5類),祖上是種白菜的,家裏靠父母給共產黨打工掙幾個工資,往上翻幾代族譜也找不出半個親戚在港台海外,更沒有結交富豪朋友,但我的確是自費留學生。

也許有人會問:你家沒錢,那你怎麽出國呢?這麽多年了說說也無所謂:八十年代初期本人在上海某大學讀研,偶然機會結識學校的一個美國外教。美國外教給我指了一招:美國大學讀研不收學費,美國有不少基金會可以向學生提供生活費,你學習成績不錯,可以直接向美國大學申請。

在美國外教的指點幫助下,我申請了美國的一所大學,幾個月後竟收到錄取通知,同時一個美國基金會也願意為我提供獎學金,當時的數字嚇了我一跳:換算成人民幣,是我全家人的工資加起來的好幾倍!我就是這樣“自費”來美國的。。LV版主的情況大概與我差不多,八十年代來美國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也都基本是這種“自費”形式。

八十年代初期的美國,中國人不多,真正注冊入學“攻讀學位”的更少,多數的是“訪問學者”,即中國各大學或研究機構的骨幹教師。這些人幾乎都是公費,所謂的公費就是每月教育部向他們發放400美元左右的生活費,但客觀地說:並非每個人都是黨員!八十年代初期是中國政治最寬鬆的年代,講究擇優錄取,不太講政治出身。

記得80年代一次教育部出題主持的訪問學者考試,在北京舉行,全國各地共15000人參加,最終僅錄取2800人,可以說競爭是很強的!你分數不夠,再黨員也沒用!今天中國的各類院士專家當中就有眾多當年的“訪問學者”。

在美國學校攻讀學位的中國學生在八十年代初期也不多,大多數也是公費,但這些人是當時中國的佼佼者,也是經過嚴格的考試脫穎而出的。當時比較出名的是李政道的CUSPEA。吳瑞的CUSBEA,教育部和科學院派出的,世界銀行和幾個美國基金會招考的,這些人可以說各個都是學霸,小粉紅整天謾罵的那個餘茂春就是其中一個,論學識一萬個小粉紅加起來也不如人家,能被美國政府高度重視,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這些人是經過嚴格考試衝殺出來的,不能排除裏麵存在官二代(文革中打死老師的宋要武就是一個),但絕不是主流,更不是所謂的“基本都是官二代”。很簡單:87年回國陳章良就是一個農二代,放中國政府鴿子的王柄章也是平民子弟,隨便數一數,我的八十年代初的留下同學裏家庭一般的,大把大把的。

那時的中國政府還算比較清廉,記得我出國時就有個明文規定:地方省級和軍隊軍級以上的幹部子女不準自費留學。上海人敬業,開始時執行的還蠻認真,後期再也聽不到這個文件的存在了,來美國後認識的幾個人(我就不點名了),標準的省軍級以上的官二代,一個個誰也沒耽誤自費出國。

八十年代初期,全民貧困,真正靠家庭靠親屬的自費留學生是非常少的,靠獎學金的自費生更是鳳毛麟角, 原因是大家都不知道美國讀研不需要交學費的這個竅門。記得我回國探親時,把這個“門路”傳授給親朋好友,大家都當笑話聽,沒人相信這是真的!就憑你大學的成績單,就憑一紙托福,寄到大洋彼岸,美國大學就出錢讓你去讀書?還倒貼生活費?你就吹吧!

但是,事實終歸總是事實,隨著一些勇敢人的嚐試並且嚐到甜頭,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個方式來到美國自費留學。很快,中國政府也發現了這個問題。1986年,中國大規模開放自費留學,但把美國提供獎學金的這種自費留學“洋為中用”,將其納入“自費公派”的體係,也就是說雖然美國提供獎學金,但你屬於國家“公派”,也就是說自費公派的留學生必須持有J—1簽證(學成後必須回國服務),國家提供製裝費人民幣800元和機票,這就算是公費了!

那年頭的大學生和今天完全不一樣,都是百裏挑一出來的,哪像現在阿狗阿貓的都上了大學。所以政府一開自費公派的口子,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擠破了托福考場,競爭勝利後湧入美國的大學,以至於嚴重地影響了國內的研究生教學,優秀的學生都他媽跑美國去了,國內研究生還招個屁?所以你們不用看國內一些人五人六的,隻要他(她)也考過托福,再怎麽自我吹噓也是被大浪淘沙過的學渣。

1990年,美國大學高度同情中國學生在六四中的悲慘遭遇, 在錄取方麵開了大口子,美國政府也在簽證問題上不再刁難,半獎和1/4獎的,凡是給點錢的, 一概綠燈。。記得我那時已經畢業,回母校參加一個會議, 看到的是一個個的新麵孔,有人告訴我這些都是天安門廣場流血的學弟學妹。

所以,你們以後不懂的事可以問,要虛心問,不要憑想象瞎說。怎麽形容你們呢?我老家有句不太雅的歇後語: 隔著褲子猜X,約莫著說。

讀完後覺得:“再怎麽自我吹噓也是被大浪淘沙過的學渣。“一個為洋人服務的華裔奴才。
登錄後才可評論.